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泾,指的是泾河,这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而渭河,则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熟悉地理的人知道,黄河之所以被称作这个名字,是因为河水里面的含沙量大,导致水呈现浑浊的黄色。正因为泾河和渭河的含沙量不同,它们在交汇处就会显示出两种不同的颜色,而且不会立刻混在一起,所以从肉眼就能看出泾河和渭河的区别。
最早把这两条河放在一起说的是先秦时代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泾河因为渭河的流入而变得浑浊,但是依然能够看得到水中的小洲。这么看来,应该是泾河比较清澈,渭河比较浑浊。
到了唐朝,诗圣杜甫在其中一首《秋雨叹》中写了一句“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这里面提出了“浊泾清渭”的说法,而且他的好几部作品里面都提到了这个现象,在宋朝的各项记录里面,也是这样表示。
但是到了现代,据很多人的实地考察,都发现应该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浊,而且有图有真相。
那这里面的真相,应该相信谁说的呢?
根据专业分析,泾河河水的平均含沙量应该是渭河的七倍,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泾河更加浑浊。但是因为这数百上千年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渭河河水变少,而且颜色更深,反倒让本来看起来比较清澈的渭河河水感觉上免得更加浑浊了。
写这段的时候我找了很多资料,绕来绕去都没搞清楚现在的情况,不过究竟这两条河谁更加浑浊,都不影响我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只不过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实在可怕。
“泾渭分明”,比喻事物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楚,或者是人是非分明。
老李总是觉得,工作和生活应该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情,所以他非常讨厌在节假日还要加班。
【成语】:才高八斗
【拼音】:cái gāo bā dǒu
【解释】: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故事】: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成语】讳疾忌医
【拼音】hui ji ji yī
【解释】讳:忌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译文】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成语】:出尔反尔
【拼音】:chū ěr fǎn ěr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成语】事半功倍
【拼音】shi ban gōng bei
【解释】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小,功效大。 事情比别人用时少,却比别人收获多。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一石两鸟
【反义词】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成语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乐广传》。乐广有一个曾经常来往的客人。分别很久没有见面。乐广问他为什么不来家作客,客人回答说:"前一次在您这坐席,承蒙赐酒盛情款待,刚要饮酒时,见到杯中有一只蛇在游动,心里非常厌恶杯中的蛇。我喝下了这杯酒就得了病。"在那个时候厅堂内墙壁上有一弯装饰上犀xi牛角的弓。角弓用漆涂绘成蛇的样子。乐广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他们重又在先前的地方放酒杯。对客人说:"酒杯中还有从前你所见到的东西吗?"回答说:"所见到的和从前一样。"乐广于是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一下子就想通了。积久难愈的病一下子好了。
这个典故比喻疑神疑鬼。
看风使舵
公木《纪晓岚全传》十八:纪晓岚治宴款待,尹壮图感激不已,连声道谢,转而谈到和珅等人,尹壮图感慨地说:“和珅专权二十余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老宗师和大学士王杰大人、刘墉大人,及朱珪大人、铁保大人、玉保大人,终不曾依附,刚正不屈,壮图视为楷模。壮图蒙宗师垂爱,奏请皇上召弟子回京师。壮图复出以后,定不负老宗师栽培之恩。”“楚珍啊!此言尚欠思虑。虽然圣上处治了和珅、福康安等,颇有彻底整顿吏治的雄心,但和珅在位之时,广结党徒,这上上下下,有几个人与和珅没有点儿瓜葛?常言说法不治众。事情究竟落到何等地步,尚属难料。万万不可再鲁莽行事。要看风使舵,顺水行船啊!”纪晓岚语重心长地说。尹壮图听着纪晓岚的话,连连点头。
再一次机缘巧遇中我买了一本《中国成语故事》。
这本书是一本毋庸置疑的好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本书讲述了在我国古代个个阶级人的故事,上有高官皇帝,下有普通百姓。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贪天之功”这个故事了,它讲述了重耳经过19年的流亡,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回到晋国,当上了皇帝,重耳论功行赏,不少人为了金钱说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为有介子推他没有向皇帝领赏,但是在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跟随着重耳,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介子推还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住着吃,介子推不愿意和这些贪官污吏同朝为政,便隐居深山,重耳知道后十分后悔,便派人去找但是一无所获,重耳之后为了逼介子推下山,于是他放火烧山,介子推不愿做官便被烧死了,之后重耳十分后悔这个决定于是把这一天定位冷食节(清明节)
这只是这一本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其实还有很多的故事,当你阅读完整本书只后你会懂得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一言九鼎”,“大公无私”……这里还有国计民生片,世像百态片,远见卓识片……这本书也可大大的提高你的习作水平,在习作中也可以用上成语,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读完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不少的道理,例如:我们在对待被人的时候要“礼贤下士”,诚信方面要做到“一言九鼎”,在做事的时候要做到“三思而行”。
这就是我举得的好书《中国成语故事》。
乘人之危
【成语释义】指趁着别人有危难的时候去侵害或要挟。
【成语来源】东汉时期,盖勋和梁鹄是好友,盖勋任郡太守长史,而凉州刺史梁鹄正好管辖盖勋所在的郡。当时,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梁鹄的。属官苏正和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依法将武威太守查办。梁鹄知道此事后焦虑不安,他怕牵扯到高层权贵,连累自己。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此事。
【近义成语】乘虚而入、落井下石
【反义成语】舍己为人,雪中送炭
【成语接龙】乘人之危→危言耸听→听而不闻→闻一知十→十指连心→心口如一→一字千金→金枝玉叶→叶公好龙→龙马精神
【道理升华】做人应胸怀坦荡,不要趁别人为难之时落井下石。
春秋时期,吴越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着,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昔日在灭吴王夫差时吴王请降,越王曾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 当时夫差曾向吾哀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现在看来怕要真的这样了。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抱柱之信
【释义】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故事】
有一个男子与女友相约在桥下见面,男子等了许久不见女友。后来桥下涨水,男子抱住桥柱(桥墩)不离桥下,结果被淹死了。后人以为男子的愚昧虽可悲,而信守承诺却可颂。故事流传至今。
【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yǐ yì dài láo
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西,后投降四川称帝的公孙述,汉光武帝派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冯异想进攻恂邑,隗嚣也率军进攻。冯异手下建议避免正面交锋,冯异主张先占据该城,然后以逸待劳,等待疲劳的隗嚣来攻,这样把隗嚣打得狼狈不堪。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孙子·军争》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作战、工作等方法
养精蓄锐、用逸待劳
疲于奔命
◎ 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1) 由于球场离我们很近,大家以逸待劳赢得了比赛。
(2) 在游击战争中,我军常常以逸待劳,以少胜多,把远道而来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3) 我军应充分休息,然后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
(4) 这次战斗我们采取的是以逸待劳,以众对少的战术,可以说是稳操胜算了。
(5) 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6) 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乃百战百胜之势。
(7) 他採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採取行动。
(8) 在决赛之前,老师嘱咐大家要注意保存体力,以逸待劳,结果获胜。
(9) 一张一弛的近义词是以逸待劳、休养生息。
(10) 面对远来疲惫的对手,我队则是以逸待劳,从容应战。
(11) 占据高地,以逸待劳,主动回击,以制服来犯之敌。
(12) 此法优点:以逸待劳,守株待兔,有成就感。
(13) 我现在可以以逸待劳,测试通过而我几乎没做任何事情。
(14) 稳坐网中的蜘蛛,以逸待劳地等候猎物上门。
(15)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以逸待劳、避实就虚的战术。
(16) 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