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关于历史上惩恶扬善的成语故事精选3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的社会影响。在现代背景下,它适应社会需求,正萌动着新的社会功能。目前学术界对城隍信仰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触及历史、文化、民俗、司法、区域、城市发展等众多视角,但尚无从社会控制的视角来分析的学术成果呈现,本文力图从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出发展开论述。
一、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与信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学者最先关注并开始社会控制的研究,奠定了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体系构建,从思想史和各学科介入研究的情况来看,社会控制理论经历了社会学、法学、控制论、社会哲学等几个发展阶段,渐趋成熟。代表人物有爱德华?罗斯、庞德、维纳、盖叶文和佐文等学者。其中,爱德华?罗斯(Edward Alsworth Ross)在其代表作《社会控制》一书中最早对“社会控制”进行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系统阐释,《社会控制》是欧美国家全面系统研究社会控制的第一部专著,而且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美国社会学界风靡一时,影响较大。罗斯被堪称社会控制理论的创始人,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和美国社会学奠基者之一。
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由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特色要素的组织进行的,是针对个人或集团的越轨行为进行的一种有能动意识和目的的社会管理系统,并将其与社会秩序放在一起研究。社会控制的实现手段是多样化的,如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教育和习惯)、社会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幻像、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还认为社会控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需要、阶级的出现及阶级冲突产生的部分分离、文化和习惯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必然变迁。
在罗斯的社会控制观念中,信仰作为多种实现手段之一,位于第三的重要位置,可见罗斯对信仰在社会控制中作用的重视。罗斯认为信仰控制是通过处于人类经验彼岸不可证实的确信地手段来控制人进为的行为活动。具体而言,信仰控制通过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神灵的存在、相信因果报应之说、相信超自然生活国度的存在等方式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1]97-100。罗斯还重点对信仰控制的利与弊进行了辩证的深刻分析,认为信仰控制既有运行成本比较廉价、辐射面广与控制灵活等优势[1]104,但也存在报偿不能立即兑现和难于管理等问题[1]106。
二、当代城隍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
根据以上罗斯对社会信仰控制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理所当地认为:城隍信仰在当代社会中仍然通过不可证实的确信地手段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在而积极的影响。
首先,人们相信超自然神灵――城隍神的存在。在当今科学与理性主导的社会,传统城隍信仰仍然保持着一部分信众,认为城隍神监视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并通过赏善罚恶来干预他们在俗世的日常生活。如山西晋中左权县(南街村)的城隍信仰及信众。2009年左权在城隍庙原址上建新的城隍庙,2010年城隍庙筹建组组长霍宝兰主持并组织了场面宏大的城隍爷巡视活动,众人抬着城隍爷神像,由城隍庙出发在县城里巡回一圈,有很多民众主动参与了这一活动,因为他们相信城隍神可以公正无私地处理人间的善恶之事,城隍爷出庙巡视,意在告诫世人要积德行善,奉公守法,否则难逃责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城隍神代表着惩恶扬善功能的正常发挥,既表达了民众的心声,又在无形中约束着他们的越轨行为。
左权城隍庙除举行城隍爷巡视活动外,还组织重要的城隍庙会,时间为每年的阴历五月25日即城隍爷诞辰日,从2009年持续至今。南街村的民众几乎都会参与到这一年一度的城隍庙会活动中,还有周边地区和外地如太原等地的城隍信仰者也都要赶来参加庙会,他们自备祭品为城隍神供奉,虔诚上香,在正殿中一跪三拜后,到院中会再行一跪三拜之礼;还为庙捐功德钱和主动为庙会活动上礼钱,钱的数目随自己心意,多与少都暗含着对神灵的敬意。信众对城隍神如此真诚的信仰、跪拜与祈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信众认为,城隍神灵是真实存在的,他对人间恶行的惩罚无处不在,期望城隍神能对自己的过错有所宽恕和对善行有所奖励,并以此来增强自我的约束力和自制力,多行善事。
左权城隍巡视和城隍庙会等共同的信仰活动,既表达了信众对城隍神的敬畏、对人间正义的追求和对自我行为的制约,也表达了信众对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望,还满足了信仰的心理需求,单调的世俗生活也得到了调剂和丰富。共同的神灵信仰和祭祀活动,有利于增强民众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增进邻里朋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互助与合作,减少并化解矛盾与纠纷,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实现积极有效的社会控制。
其次,城隍信仰中所包含的善恶报应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在晋中榆次城隍庙中至今保留有很多楹联,主旨内容便是向人们传达着善恶皆有报应的思想。如城隍庙山门眉匾为“惩恶劝善”,对联为“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戏台对联:“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庙内玄鉴楼眉匾为“报应昭彰”,对联为:“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自家作孽,欲勉罪不在烧香。”正殿(显■殿)眉匾“彰善瘅恶”,寝殿对联为“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那个,快回头,莫去害人。”还有平遥城隍庙牌楼青石柱上的对联:“善游此地心不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这些楹联和匾额内容暗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报应”之说,也是传统城隍文化的一个部分。俗语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城隍神信众相信善恶报应之说,相信城隍神的威严与无私,故城隍信众一般能怀揣正确的是非价值观念,平日多做善事,广积善德,制止自己的邪恶之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城隍信仰中的善恶报应之说,既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个体的行为,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控制,又对现代人起到心灵净化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最后,相信超自然生活国度――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在城隍信仰中表现比较强烈的是地狱,地狱首先给人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震慑作用,在地狱的命运是由他在短暂人世间中的所作所为决定的,将地狱与人间相联系,不仅体现了善恶因果报应之说,还体现了超自然城隍神的执法意志。
在平遥城隍庙的建筑布局中,六曹府最为震撼人心。六曹府在民间称之为城隍神的办事机构。道教中的六曹分别掌管生、死、善、恶、薄、刑之事务。城隍神的下属判官执掌对人间善恶报应的实权,俗传六曹府对每个人平生的所作所为都有详细记载,毫无疏漏。人死后的亡魂,都要先被勾到城隍庙经过判官的审核,阳寿已尽者,则将该人一生之善恶资料,以文牒形式呈报城隍神,依律予以惩处,落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理。在刘曹府左右两边的六楹中,塑列着阴曹地府的十七种酷刑,如喝泔水、吞铜球、炮烙、下油锅、上刀山、刀铡、磨尸体等,每种酷刑都正在惩罚着曾在人世间作恶的人,如喝泔水――惩罚生前浪费粮食的人,为阴间最轻惩罚;吞铜球――惩罚贪图不义之财的人,将不义钱财化汁练成铜球,让作恶者吞服,伤其五脏六腑;炮烙――惩罚不孝敬父母和不忠之人,将其丢到烧红的铁床上,直到灰烬;下油锅、上刀山――惩罚十恶不赦、无恶不作的人,然后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能投胎转世。
这些阴间行刑的场面让人毛骨悚然,内心极为震动,加之六曹府殿壁上布满阴间断案的故事内容的壁画,更增添了殿内的阴森恐怖气氛。相信地狱和酷刑存在的信徒或众人,必然会自审现世品行,调整日常行为,以符合道德规范要求。即使那些对崇高美德麻木的人,相信也会为城隍神审判的恐惧所撼动,为地狱苦刑而深深触动,从而为自己的罪恶而忏悔,有所醒悟,打开新的生活之门。在这里,作恶之人受到应有惩罚,让我们看到了正义的伸张和“法律”之宗教的正常发展。事实上,这也正是人们所期待与追求的。
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告诫世人不可妄为。城隍神掌管生死和地狱的酷刑,既让世人对神灵的敬畏之感顿时倍增,俗话常说: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敬畏能让人自省内心,约束自己在现世的所作所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还警醒着世人要多行善积德,死后免受阴间之苦。道教所宣扬的这种“报应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控制的作用。故信仰的力量可以影响到人们的心灵和思想,进而达到规范个体行为的目的,作为“一种与法令法规并行的调节和控制社会的文化事象,其对社会和人生所具有的约束力是法令法规不能替代的”[2]。
三、城隍信仰在社会控制中的意义与局限
通过以上的详细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城隍信仰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但城隍神等信仰控制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罗斯对信仰控制中所存在的利与弊问题的探讨有其现实依据,当代城隍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同样存在着优势与不足。
首先,城隍信仰控制的优势。其一,运行成本比较低,城隍神对于世人善恶的奖励与惩罚存在于人们的意念和精神世界之中,并以此来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做出对社会有利的调整,这并不需要物质上的消耗。正如罗斯所言:“它是廉价的。它的奖励和惩罚都不需要破费,但却能被任意地扩大。”[1]104相比而言,司法机构的运转,则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等投入,故城隍神等信仰控制作用的发挥更为便利,社会运行成本更为低廉。其二,信仰控制的辐射面广,灵活性比较大。在超自然神灵的眼界中,人世间的一切无所遁形,没有什么罪恶是可以隐瞒的,在城隍信众的心理认识上,城隍神的威力无处不在,因而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可做出对社会不利的超越道德行为规范等越轨之事。这一方面加强人们对自己言行举止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法律等“硬控制”范围有限的不足,法律条文再详细,也不可能对人们复杂社会生活的规范做到事无巨细,信仰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法律的空缺。其三,城隍信仰中“惩恶扬善”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生活中正义的弘扬,起到“正人心”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社会的自我控制与调整。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不可少。在极具人文价值的高中历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为人处世,教育学生惩恶扬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一、树立德育教学的目标,有的放矢
德育是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它设立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深化学生的思想。高中历史是一门集人文、历史、科学、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内容贯通古今、中西,将事实和议论融为一体,在德育教育上有天然的优势。作为老师,在教学之前,就要根据课本材料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在德育渗透上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且做到合理延伸和扩展,做到有的放矢。
在《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中,我研究教材,制定了本堂课的德育渗透目标,即“通过对霸权国家争斗的认识,提高维护和平和反对霸权的思想意识,体会中国的和平主张”。在教学中,我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美苏关系变化的节点――丘吉尔的富尔顿讲话;什么叫做“冷战”?――杜鲁门的演说;美国“冷战”中的做法有哪些?――援助欧洲、北约成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了哪些对策来遏制美国?――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建立;“冷战”对于世界格局和局部地区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整体上相对稳定,但局部冲突激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自发地找到了每个问题的答案,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两极格局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优选择。最后,我又以幻灯片的形式介绍了朝鲜半岛的局势、德国的分裂、古巴的危机等,加深了学生对“冷战”后果的认识,从而正确分析国际关系,提高世界维护和平的意识。
应该说,从目标制定开始到目标实施,老师的作用都是适时引导和点拨,绝不是刻意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德育渗透需要老师提前设计,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潜移默化
中国古代辉煌的文化历史和近代遭受的磨难和屈辱,都可以成为德育渗透的素材,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还有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有很好的作用。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的贡献,他的魄力和远见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理论,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一次伟大的实践,这次富有决定性的科学设计,带来了中国的腾飞。这对于高中生世界观的开阔一定是绝好的范例。再如二次世界大战涌现出的英雄――巴顿、艾森豪威尔、朱可夫等,他们的事迹无不浸染着坚强、自信、忠诚的风采,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适合高中生学习。
我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单元教学中,我将“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文明的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目标”作为单元教学的目标。在内容挖掘中,我将“四大发明、领先的发明创造、汉字的创造、中国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小说”等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中国特色”和“中国创造”这一主题。我还利用纪录片视频,再现了毕N造纸这一过程,凸显古人的聪明才智。此外,我还另外补充了“中国的建筑、中国的服装”这两大块内容,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古代的璀璨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下定为国家民族争光的决心。在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读史、知史”,还注意将历史和现代巧妙结合,找到历史事件的现代意义,做到与时俱进。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只要我们巧妙发掘,就能在德育渗透上大有作为,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领会真善美的内涵。
三、丰富德育渗透的方法,激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注意丰富教学手段,如PPT的使用、视频的播放、小组竞赛的方式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烘托课堂氛围。同样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借助道具、模型、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想象,拉近学生和历史内容的距离,以使老师的讲解更为直观生动,更具说服力。所选的道具可以是古代文物模型、古代钱币、器皿、字画照片,还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古代物品模具等,但一定是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
如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影片播放的形式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场景,同时展现了林肯的演讲内容和《解放黑奴宣言》等资料,帮助学生回顾了那段历史,让其认识到“自由与解放”的真谛。
总之,读史可以明道理,读史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辨善恶。我们要将德育渗透贯穿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历史内容的把握和评价,了解历史的真相,深悟正义和真理,提高自我修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少年。
【参考文献】
[1] 明玛次仁。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J]. 教育界,2014(4).
【关键词】教育;人性;教学手段;表扬;惩罚;适度;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20-1.5
一、人性发展与认知过程
我们经常会说“人”字写起来很简单,只有两笔,但是解读起来却是一个巨大的研究过程,回归人的一生,人性的发展,我们从儒家的“性本善”,到荀子的“性恶论”,困惑,其实不然,二者知识阐述的角度不同而已。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当今所强调的以人为本观点也有很大程度上是从人性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
如果说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哲学思考,那么在解读人性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学者的理论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强调知觉、学习、思维、理解和交流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一个人的思维随着知识体系的丰富,其对外界的好奇,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会加强,从而产生的疑问也会多,伴随着也会出项各种需要解决的情况。现实存在于课堂上的问题,对于学生、教师来说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能做的就是用教育的方式在其做人的基础上完善其发展。因为,教育对人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对于人的法杖有着尊重人性,顺势导引;化育人性,启发自觉;提升人性,引领超越不可悖逆的力量。
二、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家庭的还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活动。因此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以及不平衡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个人发展,性格塑造的整体系统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试想下,我们都经历过长期系统的教育,在受教育期间,我们整个人格发展的塑造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教育可以让一个什么不懂还在咿咿学语的孩子培养成精通古今中外的文化史诗,把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调教成文质彬彬,举止谈吐文雅的意气书生。教育的力量就是让一个孩子不但学到知识,还在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身上的错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当人性论的不同观点反映在教育目标,或者教育过程中的时候,其表现着人性最本质的特点,教育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是最理想的状态。就像前面提到的之所以把孩子送到学校其不只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也要规范孩子的人格发展,教育可以对孩子的人格有塑造作用,尤其道德品德方面的塑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功能,性善论认为,善既是人生成的本原也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和教育形成人的最高归宿。“仁义理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非思而矣。”“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教育的方式就是顺从人的善良本性,帮助人反求诸己,改过迁善,长善救失,把失去的善性重新找回来。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善是天理,是社会的要求并由社会和教育形成的,人的本性或者本能欲望并不是善的,而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把性恶的本原人转变为性善的现实人。道德教育的升华也就是在这里,对于古人的观点我们没办法完全阐释,但是实践教育过程中却无时无刻不在用到。
三、表扬与惩罚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今天,教学过程中,已不是单纯的教师讲为主,教师早已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反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程的讲解,知识的传授都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而服务的。但是课堂的管理不能缺少,在正常的课堂中,不能说学生是主体就要让学生为所欲为,现在的学生课堂中集中体现的问题是学生的自律性还比较弱,必须要老师的他律性来维持课堂的纪律。此时,表扬与惩罚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并且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育方式,但在赏识教育、人文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谈表扬尚可,可是再谈教育惩罚似乎有点“不识时务”。难道教育惩罚真的该退出学校教育的的大舞台了吗?事实并非如此,还有不少“不识时务者”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等不同学科角度阐述了教育惩罚的合理性、教育惩罚的作用和实施教育惩罚的原则等问题。赫尔巴特就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即不顺从和不驯服的烈性,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管教把儿童的野性压下去,“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因此,他主张教育中的体罚。表扬和惩罚只是为了更好的塑造学生品行的一种手段,我们是应该注意顺应学生人性的发展,但是决不能让学生把坏的方面扩大,应该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是道德的约束,也是教师的职责。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后进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少的是鼓励、表扬、感化。”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班主任更应该很好地应用,注意表扬的方法,及时地表扬、乐于表扬。在班级工作中,有时候表扬的时机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不抓住时机给学生以激励、表扬,事后补救往往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加以肯定,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采用表扬的方法,比如登榜表彰法、大拇指称赞法等,这样学生在心灵上会深深的受到触动,从而会更加自觉的发扬自己的优点。科学的批评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在说到批评惩罚的时候不是让体罚学生,批评惩罚与体罚是不同的概念,批评惩罚是在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同时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更好的记住教训,主要目标是为了学生有收获而不是以伤害学生为目的。我们可以采用鼓励式的批评惩罚、幽默式的批评惩罚等,在批评过程中,要多注意学生的反应,不能伤害到学生的心理,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心服口服的接受。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许多西方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们都把人性看作是人的永恒理性,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以悖逆了人性的发展,而后天的教育中,外界的环境和知识的储备都会让人性向完美的方向转化。因此,单独发展教育而不考虑人性的本源是不科学的,而反之亦然。只有二者的结合才会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杜甲勇。简论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J].教育与职业,2007(7).
[2]郝文武。多视角人性论对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意义和要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
[3]赵敦华。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