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成语故事大全【最新9篇】

学习成语故事不仅能够学会成语还能了解历史,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简短成语故事大全【最新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成语故事 篇1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2.余音绕梁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3.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4.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5.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6.下里巴人

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应该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中国流传的“下里巴人”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20xx多年前战国时,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这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为图腾,以部落首领廪君(传说是白虎的化身)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传在民间。民间文艺之所以千古流传而不绝于世,在于它通过人民大众世代口头传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书”之劫,又可避“文字狱”之难。战国时期流传于巴、楚民间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传承下来的原始乐歌,巴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可上溯至夏禹时代。

宋玉将当时(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楚地传唱的歌曲分作三类:一类之《下里巴人》相当于现代的通俗歌曲;二类之《阳阿》、《薤露》比较通俗;三类之《阳春》、《白雪》为高雅歌曲。

后来泛指通俗文艺,如:

谭、娄纯正儒者,那得动意于下里巴人。——清·李绿园《歧路灯》

7.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8.钟鸣鼎食

司马迁论人能出类拔萃,富甲一方,实有非凡之毅力。盖人精打细算,勤奋节俭,乃生财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胜也。耕田务农乃繁重之业,而秦杨以之为一州首富。掘坟盗墓本为作奸犯科,而田叔以之起家兴旺。赌技博戏本为不良之行,而桓发以之而富甲一方。沿街叫卖为男人贱业,而雍乐成以之殷实富饶。贩脂卖膏为耻辱之业,而雍伯以之获利千金。卖水鬻浆本为小本经营,而张氏以之赚钱千万。磨刀砺剑本为雕虫小技,而郅氏以之列鼎而食。售羊胃肉脯乃微不足道之事,而浊氏以之车马成行。为马治病乃低浅医术,而张里以之击钟佐食。彼等皆由于专心笃志而致富也。“钟鸣鼎食”之成语,即由此典故演变而来。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9.焚琴煮鹤

释义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来源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这个成语是说是说古代某大人物,以

风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诗又是自费出书,据说曾留学车迟之国镀

过金。见了当老师或写文章的家伙,都亲切握手,热烈交谈。

很是一番高级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张,白鹤一对。过

了两天去拜访,那大号之官早当成烂木头和鹭鸶炖靓汤喝啦。

10.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音: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11.郑卫之音

典出于《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听古代音乐,既高雅又正统,往往担心自己会睡着,因为听起来很疲倦;而听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和卫国的音乐时则不知疲倦,虽然郑、卫之音乐被认为是淫、糜之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差别就是如此吗?”

后来在对礼乐的观点上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孔子提倡雅乐,故而郑卫之音便一直受到排斥,但生命力极强地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被称为俗乐。糜丽的文风也称为“郑卫之音”。

经典成语故事 篇2

【读音】

日积月累

rì jī yuè lěi

注意:“累”不读lèi。读lěi。

【出处】

宋·朱熹《答周南仲书》:“随时体究,随时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日积月累,自然纯熟,自然光明矣。”

【典故】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受祖父的影响,从小不但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子兵法》等书,还养成了一个很好的读书习惯。他在看书的时候,有一点读书心得就记下来,以后发现错误,就随时修改。如果发现自己的心得,跟古人的议论有重复的地方就删掉。这样长时间的'积累下来,加上他从调查、访问中得到的材料,最后终于编成了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及其广泛的书,叫《日知录》,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

【释义】

每天不断的积累。形容长时间的积累。

中国成语故事 篇3

上下其手

春秋时期,楚秦联合讨吴,吴国听到消息作了防守准备。楚王就撒回部队转向郑国,乘其不备打败了郑国的守兵,楚军将领穿封戌把郑军将领皇颉俘虏了。楚康王的胞弟公子围虽然参加了却没有战功。他气急败坏,派人把俘虏抢过来,硬说皇颉是他捉到的。穿封戌气得怒发冲冠,他找太宰伯州犁评理。伯州犁知公子围无理取闹,但他是王弟只得袒护他。伯州犁貌似开诚布公地说:“让俘虏皇颉自己说,他最清楚!”军士把皇颉带进军营,伯州犁说:“皇颉,双方争夺你,你放明白点。”伯州犁指着公子围说:“这是达官贵人公子围,楚王的'弟弟。”伯州犁说完指着穿封戌说:“他是小县尹穿封戌。是谁俘虏你的?”皇颉从伯州犁的手势对其中奥妙心知肚明,心想将来要依靠公子围,于是连忙说是被公子围俘虏的。伯州犁立即宣布:“俘虏皇颉的功劳归公子围。”“上下其手”这条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

经典成语故事 篇4

弹冠相庆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汉宣帝时,琅琊人王吉和贡禹是很好的朋友,两个一直仕途不顺。汉元帝时,王吉被召去当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多年布满的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弹冠相庆的故事

西汉宣帝时,王吉和贡禹都是琅邪的才子。他们很早相识,而且因为两人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他们两个人,无论是学识和人品都很出色,可是在仕途上总是不够顺利,得不到皇帝的喜爱。

贡禹曾担任过很多职务,但多次被罢官。这样的经历,一次两次还行,可是一旦频繁地出现,他心中就会闷闷不乐,陷入忧愁之中。王吉虽然没有多次罢官的经历,但一直以来没担任过重要的官职,郁郁不得志。两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聊天,倾泻心中的块垒。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登基。王吉忽然走了运,被提升为谏议大夫,官位显要。

此时贡禹正赋闲在家,他听说王吉被重用之后,心里非常高兴,他想:“我与王吉的经历与才学都差不多,既然皇帝欣赏王吉,也可能会赏识我啊。这样一来,我很有可能会被重用。”于是,他把官帽找出来,将上面厚厚的灰尘弹去,准备将来做官的时候戴。

果然,没过多久,朝廷突然下旨征召贡禹,请他担任重要官职。

弹冠相庆的材料

【注音】tán guān xiāng qìng

【出处】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解释】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近义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反义词】如丧考妣

【年代】古代

【例句】当这种东西被杀死的时候,人面兽心的人将聚在一起,弹冠相庆。

弹冠相庆的点评

故事里王吉当了官后,贡禹便把自己的官帽找出来,掸掸灰尘,心想着自己也要做官了,没过多久,的确他也当上了官。现在弹冠相庆是贬义词,用来形容坏人得意的样子,小朋友们可要记住啦!千万不要用错了哟~

中国成语故事 篇5

寒假里老师推荐我们读了几本好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华成语故事》,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其中不少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传统美德。 妈妈说,只有正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才能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它,为自己的口头交际和书面写作增添文采和活力。

这本书中精选了两百多则常用成语,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还从中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当我读到《玩物丧志》这个成语故事时,我被周朝太保召公奭写信劝武王的事所感动。

那是公元前1051年,武王派兵灭了商朝以后,号召远方各国都来臣服周朝。有一天,旅国来了一位使者,送给武王一只名叫獒的大狗。这只狗有四尺多高,两眼十分机灵,深得武王喜爱。从此, 武王每天都顾着玩这条大狗,连国家大事也不顾。后来,周朝太保召公奭看到武王玩物丧志,连忙写信给武王,劝他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应该励精图治。武王看了这封信,忽然反省过来,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奭的。话很对。从此以后, 武王做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不敢荒失,周朝的统治也得到了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沉迷于供人玩弄的事物,使人丧失进取的志向。学习也是一样,不能沉迷于玩乐,荒废学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成语故事 篇6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 篇7

南山隐豹

春秋时期,宋国陶邑的大夫答子在位三年,他不但没有为百姓做事财产却多了近三倍,他的妻子叫他不要贪图财富,劝了答子很多次也是枉然。三年过后答子把钱装回家时他的母亲非常高兴,当她看到媳妇因此哭泣的`时侯责备她说:“你的丈夫有钱了,你不高兴却还哭丧着脸,这是为何?”答子妻子回答说:“他当了三年大夫积累的这些钱财是会给他带来灾难的。过去楚相国子文为国家积累了很多财富,自已却很清廉,因此受人尊敬留名后世;南山的玄豹碰到雨天大雾会为了避免皮毛受到损伤而连续七天不下山寻找吃的东西。答子当了三年的大夫,贪了大量的钱财,陶邑的百姓却个个怨声载道,如果有人把这些情况向上反映,答子就会为此付出代价,您说我怎么会不心痛呢?”答子母亲听了非常生气,便把媳妇赶了出去。果然没过多久,宋王收到了检举答子的材料,宋王非常愤怒,下令处死了答子。这时侯答母才知道后悔,赶紧找到媳妇跟孙子叫他们回了家。

成语故事 篇8

唐寅是明代名噪一时的大书画家,祖籍江苏吴县,字伯虎,倜傥狂放、不拘小节。关于他的。轶闻趣事非常多,下面我们就讲一个他与张灵、祝枝山三个人的小故事。

张灵,字梦晋,是唐寅的邻居,人物画很出名。祝枝山,名允明,是明代的大书法家,两人是唐寅最要好的朋友。当时,这三个人的书画,哪一个都得价值千金。一天,三位好友结伴到酒楼买醉,觥筹交错,开怀畅饮,十分尽兴。但最后结帐时三人都傻了眼,原来谁都没带钱。这一顿吃了三十两银子,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后祝枝山想出个办法,拿出一把一面写了自己的诗的扇子,让唐伯虎在另一面画上烂熳怒放的桃花。然后对老板说:“真是对不起,我们没带银子,不知这把扇子能不能抵这顿酒钱?“老板怎会不肯,满脸堆笑地答应了。这时有一位客人,认得这三位大名鼎鼎的文人,忙上前作揖道:“三位,如果张先生能在这扇子上再画个人物,我愿用更高的价钱买下这把扇子。”张灵当时已经半醉,听了这话,夺过扇子,刷刷几笔,在桃花旁勾出一个半身美人。这把扇子同时有唐寅、祝枝山、张灵三人的字画,其价值简直难以想象。于是那位客人恭身施礼,接过扇子问:“不知三位要价几何?”旁人以为这还不得要几千两,谁知唐伯虎却说:“刚才这事,使我们原来很尽兴的一顿酒饭扫了兴,阁下能否请我们一顿,再让我们尽一次兴?”那位客人真是喜出望外,忙吩咐酒家把最好的菜、最好的酒端上来请三位书画家随意吃喝。结果这三个人又大吃大喝起来,最后都醉得东倒西歪了才离开酒楼。

那位客人可是得意地不得了,只用了几十两银子,就得到了价值千金的名家联名之作。

经典成语故事 篇9

【典故】唐朝着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