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的四字成语有哪些通用4篇

带有雨的成语有很多,大家知道多少?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关于雨的四字成语有哪些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篇1

1、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2、怪雨盲风:犹疾风暴雨。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3、风雨萧条:萧条:寂寞。风雨交加,显出冷落的景象。

4、征风召雨:征:征召,召唤。呼唤风雨。形容神通广大,具有支配自然神灵的法力。

5、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6、震风陵雨:震:震动,大;陵:大。指疾风暴雨。形容风雨来势猛。

7、风雨交加: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

8、密云不雨: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

9、风雨交加:指风雨一齐袭来,亦比喻几种灾难一起袭来。

10、细雨斜风:形容微风夹着毛毛雨的天气。也比喻用温和舒缓的语气批评别人。

11、急风暴雨:急: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12、风风雨雨: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

13、雨僽风僝:指风雨交相摧折。

14、雨过天晴: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15、风狂雨横:狂:猛烈;横:粗暴。形容狂猛而迅急的风雨。

16、愁红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17、风风雨雨:泛指刮风下雨,亦比喻遇到重重阻碍或议论纷纷。

18、疾风暴雨: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19、风雨不改:遇到风雨也不更改。比喻处于恶劣环境中不变其节操。

20、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21、雨顺风调: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22、倾盆大雨: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23、粗风暴雨:指风雨之来势急骤狂猛。

24、雨横风狂: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25、风调雨顺: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26、风驰雨骤:形容像风雨一样迅捷猛烈。

27、风雨剥蚀:剥:侵蚀;蚀:损坏。物体因受风雨的侵蚀而损坏。

28、急风骤雨:急剧的风雨。常用以形容声势浩大而迅猛。

29、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

30、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31、雨过天晴:指雨霁云开,天空晴朗,比喻情况由坏转好。

32、风雨晦明:晦明:阴晴,明暗。风雨齐袭,阴晴不定。比喻环境的恶劣与顺利。

33、春雨如油: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

34、风飑电击:飑:强风突然发作。风雨雷电交加。比喻风气或某种现象极盛。

35、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 篇2

和风细雨、柔风甘雨、斜风细雨、雨丝风片、风雨交加、狂风骤雨、狂风暴雨、烈风淫雨、震风陵雨、飘泼大雨、银河倒泻、八方风雨、别风淮雨、暴风疾雨、暴风骤雨、饱经风雨、巴山夜雨、毕雨箕风、拨云撩雨、拨雨撩云、粗风暴雨、驰风骋雨、春风化雨、餐风沐雨、冲风冒雨、餐风宿雨、春风夏雨、春风雨露、楚梦云雨、础润而雨、础泣而雨、楚天云雨、称雨道晴、春雨如油、惨雨酸风、楚雨巫云、楚云湘雨、对床风雨、对床夜雨、东风化雨、断雨残云、弹雨枪林、大雨倾盆、大雨如注、风吹雨打等。

(来源:文章屋网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 篇3

1.带形态特征的。例如,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辛弃疾)蛙声闹,骤雨鸣池沼。(周邦彦)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豆雨听来,中间夹带风声。(蒋捷)这种描写方式的特点是以形见意,雨态的“急”“骤”“疏”“细”,往往折射出词人不同的心境。

2.带情意色彩的。例如,桐华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东皋嘉雨新涨痕。(晁补之)暖雨晴风初破冰。(李清照)早春窥酥雨池塘。(史达祖)听寒蛩夜泣,乱雨萧萧。(周邦彦)这里直接用带情感色彩的“愁”“嘉”“乱”“暖”等字眼来形容所描写的雨,体现了形意结合的特点。

3.带特定时间的。例如,啼痕止恨清明雨。(赵令时)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纱窗几阵黄梅雨。(司马槱)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

4.带特定事物的。例如,空床卧听南窗雨。(贺铸)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姜夔)听乱飐芰荷风,细洒梧桐雨。(晁补之)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姜夔)野塘烟雨罩鸳鸯。(苏庠)这第3、4两种方式可谓寄意于形,而这里的“雨形”一般都是两种意象的组合,如“黄昏雨”、“菰蒲雨”,词人的情意心境不直接表露,而是寄寓其中。

除了这四种主要的描写方式外,还有字面上不加形容修饰的,如“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梅尧臣),“忽有微凉何处雨”(辛弃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笔者粗略梳理宋词中“雨”的种种描写方式,意在由此看出,“雨”这一诗歌意象在一部宋词中的采用之广分量之大。

“雨”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事物,为什么如此广泛地成为宋词的写作意象呢?除开词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生命的价值追求外,我想,这首先是跟词的特点、词的境界分不开的。对此,李泽厚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解说:“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微妙,它经常是通过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的白描来表现,从而也就使所描绘的对象、事物、情节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涂有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调,而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境’。”①李先生从“词境”与“诗境”的大小差别上,说明了词在意象取用上不同于诗的原因,自是确论。我们要接着讨论的问题是,跟其他“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比较起来,在众多词人的笔下“雨”为何最受青睐呢?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有这样相关的解释:“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也是画意。”②宗先生的意思是,艺术作品的美感在于“空灵”,“间隔化”是求得“空灵”的好方法,而自然事物中的风雨又是实现“间隔化”的好条件。的确,宋代周济也曾说过:“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原来“风雨”就是造成词的“空灵”的一个最好条件。

为什么“风雨”是造成词的“空灵”的一个最好条件呢?这一点,宗先生似乎没有展开论说。现在,我们不妨来作个浅探。我们知道不论什么季节,落雨时必呈一派迷濛模糊的景象,这种景象随雨量雨势的大小有程度上的不同。如“急雨”“骤雨”就会重一些,“细雨”“疏雨”“丝雨”就会轻一些。但不论落下的是哪种雨都会或轻或重地给人带来上述感觉。而“雨”过之后则又多是一片清新爽朗的景象,所以即或在唐诗中也常常出现“雨”这一意象。但是,正如李泽厚所说诗与词的风格境界不同,诗讲究“浑厚阔大”,故多利用“雨”迷濛飘洒的特点来营造渲染环境气氛。例如,杜甫的诗句,“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同样写的是“细雨”,在杜甫的这诗句里表现出的意境,显然就跟欧阳修的“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大不相同。前者把“细雨”跟“长江”结合起来,迷濛中见阔大;而后者意象群中与“细雨”组合的则是“帘栊”“双燕”,其意境自然显得迷濛婉丽。而像“雷雨”这样的意象在宋词中几乎是见不到的,因为它太宏大猛烈与“词境”很不相合。唐诗中还有像王维的“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夜雨”“朝雨”所表现的主要也还是一种阔大清新的环境氛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的“言”指的是言韵言味,包含着词人丰富细腻、深婉悠长的情感意绪。词(尤其是婉约词)所追求的多是迷濛细腻、婉柔清丽的审美情趣,主观感调涂抹得较重。故“雨”在唐诗中一般是渲染气氛营造环境,使境界阔大。而在宋词中除了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外,更大量的是借“雨”迷濛柔软流动的特点来寄寓表现词人的内心情感,于是一部宋词里洒落的不仅有“疏雨”“细雨”“愁雨”“暖雨”,而且有“黄梅雨”“南窗雨”“梧桐雨”等等。若从情感寄托来看,这些雨或苦或愁,或喜或忧,或含禅意或带豪情。如此则景语即情语,情景相交融,从而便把词的空灵婉柔的风格推向极致。如李清照词的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中既有环境的渲染,更有内心情感的泄注。黄昏时候,那点点滴滴的细雨,哪是滴在梧桐叶上,它是滴在词人一片悲愁的心里,句中无一“愁”字,但用“细雨”这一关键意象,便使得字字含愁。又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雨”在这里是什么?是景,但更是情,是词人外化的“闲愁”。《雪浪斋日记》载:“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最好。”③看来王安石对词的评价标准,也是在于其境界的是否空灵婉柔。“一江春水向东流”固是名句,但境太阔,近于诗,从词的方面看故不如两“细雨”句精妙。清代词家况周颐也曾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④原来“词心”也是常由“风雨”而起而动的。“雨”这一意象之所以在宋词中被广泛取用,并以前述各种方式大量加以描写,极尽其趣,极尽其妙,名句纷出,佳构空前,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可以这样说,我们只要从“雨”这一意象的使用中即可看出唐诗与宋词在风格境界上的差别来,所以读宋词一定要多多体味其中的种种“雨”。

注释:

①《美的历程》第16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②《美学散步》第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4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描写雨的四字词语 篇4

关键词:诗词; 叠字; 运用;

第一,运用叠字能够增强韵律。

诗句中运用叠字手法,不仅形式整齐,语感和谐,悦耳动听,节律感强,增强旋律美,易诵易记。古诗中运用叠字,《诗经》中已滥觞。《文心雕龙・物色》盛誉《诗经》中的叠字用法:“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学草虫之韵,……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等等,不胜枚举。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被称为《诗经》中最佳诗句之一。“依依”写出了柳树枝叶随风摇曳貌,“霏霏”写出了大雪纷飞貌。追昔抚今,触景生悲,久戍难归,忧心如焚。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三、四句中运用了双声词和叠字。“流连”和“自在”为双声词,“时时”和“恰恰”为叠字,这样处理,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化,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叠字“恰恰”还是一个象声词,可能正是流莺快意的鸣叫声,激起了杜甫的诗兴,所以才有这样一首美好的诗篇留给后人,名不见经传的黄四娘,也因此诗而名留千古。

再看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在当时就广泛传诵的名作。其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句用了叠字,“历历”是形容汉阳树的,“萋萋”是形容芳草的,说登上黄鹤楼一看,汉阳的树木清晰在望,鹦鹉洲上的芳草浓密茂盛。全诗情味深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格调优美。而这两个叠字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性、形象性,也增强了诗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第二,运用叠字能够渲染气氛。

古诗中运用叠字,能渲染气氛,创设一种意境,或美好动人,或凄凉悲哀,或自然写意,或豪迈壮观。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叠字“苍苍”、“茫茫”的成功运用,从“天”与“野”的角度勾画了一幅迷人的辽阔草原的图画。而“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中“飒飒”两字又写出了秋风的肃杀,秋景的悲凉。另外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里,用“溶溶”描绘月色,烘托宁静美好的气氛,用“淡淡”形容春风,突显自然写意的春光。

第三,运用叠词,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诗的语言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娥娥”与“纤纤”同是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互易不得。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相当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容颜丰美、装饰艳丽的妇女形象。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心声。

最令人称道的是唐代诗僧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该诗通篇句首都用叠字,这在古诗中是不多见的。“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同指时间,又有长短之分。八组叠字,接连使用,各具情状,富于变化,活现出高山深壑中一位僧人的孤寂而闲静的形象。

第四,运用叠字能够绘景状物。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恰当地使用,有助于生动形象地描景状物,使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首先,叠字摹声,使人如闻其声,有余韵不绝之妙。《诗经》中的叠字多用来状物拟声,如“关关”、“喈喈”、“嘤嘤”、“薨薨”,写虫叫;“蓁蓁”、“菁菁”,写树叶茂盛之貌;“浓浓”、“湛湛”,写露水甚多之状。

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摹落叶飘坠之声,“滚滚”拟江水奔腾之势。“滚滚”虽说是拟状,但透过江水奔腾之状,读者自然会联想到它那震天动地的声响,因此,“滚滚”具有摹声的效果。落叶“萧萧”、江流“滚滚”的声响,与“无边”、“不尽”的描写结合起来,描绘出了一幅壮阔而悲凉的立体图景,极易触发读者联想的神经而“联类不穷”,使人感到诗韵不绝而玩味不已。

再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用“尖尖”角来描写荷叶,把新荷刚出水面,小小蜻蜓已立于其上,蜻蜓荷叶相依相偎,充满生机的和谐景象描绘得形象而传神。又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诗人用“嘈嘈”、“切切”状声,再加上“珠落玉盘”的形象比喻,使得琵琶女的乐律弦声仿佛弹奏在读者的耳畔。

其次,在诗歌中,景与情密不可分,而叠字的巧妙运用,使诗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欧阳修的《蝶恋花》词,写一位贵族深闺独守的孤独苦闷之情。开头几句是这样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几句词描写幽居的生活环境,用叠字“深深”形容闺阁深院,又以“深几许”的疑问形式极力强调庭院之深。这样,三个“深”字叠用,渲染了庭院幽深、清冷的意境,描写的虽然只是庭院,而幽居其中的孤寂、伤怀的形象十分鲜明,可谓景深、情深,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第五,运用叠字能够表情达意。

运用叠字加强了语气,既可抒发强烈感情,也能寄托忧愁哀婉之情。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叠字,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词中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叠字,抒写出作者如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终又恍有所失的心情。“凄凄惨惨戚戚”,是六个双声字,写尽词不达意人在黄昏梧桐细雨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悲,也把词人那国破夫亡、愁苦忧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量。14字叠韵一出,几乎关尽后代词人之口。难怪词人们和词评家们称它“创意出奇”(《鹤林玉露》),“用字奇横”(《词律》),“句法奇创”(《词微》)。

清代方有女词人双卿写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善可与之匹敌,词曰:“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词用双字24叠,写尽自身凄凉,情哀词苦,怨而不怒,幽深婉曲。清代词论家陈延焯赞其“运以变化,不见痕迹”,又称“可谓广大神通矣,易安见之,亦当避席。”意为该词不仅不在李词之下,反倒略胜一筹。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诗词中许多成功运用叠字手法的佳句。叠字艺术在诗词中运用得当,一定会为其添光增彩,很值得今人在阅读中仔细鉴赏,在写作中注意借鉴,其营造的艺术氛围和艺术魅力绝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33-135页。

[2]《文学教育(下)》2007年第04期,编辑出版:文学教育(下)杂志编辑部,主办: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