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得其所的成语解释【3篇】

这里是整理的各得其所的成语解释【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各得其所的解释 篇1

吕后死后,她所培植起来的吕氏外戚试图以武力夺取天下,史称“诸吕之乱”,终被平定。在平乱中,太尉周勃功勋卓著,顷刻间成为朝廷内外的大红人,而作为主谋者之一的右丞相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文帝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应该让位于周勃,于是称病不朝。

文帝虽然刚主朝政,但对陈平的德才也不是完全不了解,现在听说陈平称病不朝,便把陈平找来,想问个明白。陈平则十分坦白地说:“过去在高皇帝时,周勃的功劳比不上臣。现在在平定诸吕中,臣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臣愿把相位让给周勃。”

举贤能让国自安,文帝觉得陈平所言有道理,于是让周勃当了右丞相。对陈平,文帝也不愿舍弃,便让他当左丞相。古人尚右,右丞相位居第一,左丞相位居第二。文帝以为这样就把矛盾解决了,既能提高周勃的地位,又能做到政策及用人的连续性。为了表彰陈平的顾全大局,还赐他黄金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户。

这天,文帝议国家大事,找来右丞相周勃问道:“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子?”周勃面露愧色,连说不知。文帝又问:“天下的钱粮收入、开支,一年有多少?”周勃越发窘迫,脸上、背上冷汗直冒,最终却是无论如何都回答不出来。

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却说:“各有主事者。”

文帝没听明白:“主事者是何人?”

陈平解释说:“陛下要问判决狱案,应该找廷尉;要问钱粮,应该找治粟内史。”

文帝不高兴了:“如果都找主事的,那还要丞相做什么?”

陈平却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他说:“丞相么,就是管住臣下。陛下如果不知他如何控制臣下,那就该拿他问罪。丞相之职,上可辅佐天子掌管全局,下管万事,对外镇抚周边各邦,对内凝聚百姓之心,使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文帝听了,认为很有道理,可谓栋梁之材,连连称善。

周勃恨不得找个地缝马上钻下去。两人离开文帝后,周勃对陈平说:“先生怎么不教教我呢?”陈平一笑:“老兄身居其位,还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吗?如果陛下问起长安有多少盗贼,你也一定要亲自回答吗?”

至此,周勃方知自己确实不如陈平,不只是一般的不如,差距可大着呢!于是,他主动称病辞职,让陈平独自为相。试想,当初如果陈平不后退一步,踌躇满志的周勃此时会心服口服地让位给陈平吗?

文帝新政后,陈平建议大赦天下,并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创了民富国强的汉朝盛世,真可谓“后退一步天地宽”!在尔虞我诈的权力角斗场中,懂得适时地放下权力,也不失为明智的为官之道。

文)

各得其所的解释 篇2

[关键词]三毛散文语言 特色

[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66-01

读一篇好的散文,有若品啜香茗,余味无穷。其原因除却散文思想的精髓、意境的深远外,恐怕惟有语言特色使然。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多以散文为主,一生中先后创作的散文集有《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等14本,曾经“形成一股强劲的‘三毛旋风’”,这股“旋风”的兴起与三毛散文创作中独特的语言是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的。当“三毛旋风”淡去后,人们便陷入了作品内容的真伪、三毛婚姻幸福与否的漩涡之中,而忽视了三毛散文语言的个性色彩。事实上,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其审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三毛散文中的语言进行探究,也许更能客观地评述其人其作。因此,本文将从文辞雅致诙谐这方面谈谈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

我国古代的名言警句、文言成语不同于一般古代词语之处,就在于它们形式和内容统一的美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再创造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选择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首先,在三毛的散文题目中,诗句的引用随处可见。如《梦里花落知多少》《相逢何必曾相识》《梦里不知身是客》《似曾相识燕归来》等等。其次,在三毛的散文作品中,她还自然巧妙地选用白话夹用成语的形式,增强了文章的美感效应。如《永远的玛利亚》中为着有了大房子的喜悦,她又说:“那儿共有两间,加上一个美丽的大阳台对着远山,荷西与我各得其所,当然不会再步步为营了”。“各得其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选择这个词语来形容三毛夫妇住进大房子后的情形再恰当不过了。与之对应选取“步步为营”来形容他们以前小而简陋的房室,则更显生动。此外,三毛还善将名句隐含于自己的语言当中。正如在《饺子大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失去爱情,总是令人怀念的,这三个外国人,开始天天想念饺子,像一群失恋的人般曾经沧海起来,做什么似乎都难为水哦”。这里就化用了元稹《离思》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句,使得文章顿增文雅之色。从以上的语例中我们看到三毛文学功底的深厚以及她“化诗入文”的造诣,可以说,她不仅“以自己的声音”也以自己的语言,将这份文字的内容与形式活出了“一次重新的生命”。

三毛酷爱读书,以至于有了“逃学为读书”的怪事发生。那份“对于看书的狂热可以说是一万个人中找不到一个。”而书籍却在不经意间化作了她的灵魂和思想,表现在散文语言上,便是三毛不仅能使用、活用成语和诗句,而且能纯熟地化用文艺作品中的内容,使得语言散发出浓浓的书香,非常文雅。如遇美味,她不说“哇,上菜了!”而说“啊!幸福的青鸟来了”。这只“青鸟”原来是象征主义戏剧家梅特林克笔下象征幸福的光明。再如《逍遥七岛游》中“那气氛和落寞的表情,完完全全描绘出一个小丑下台后的悲凉,简直是毕卡索画中走下来的人物那么地震撼我。”三毛这种将文学和艺术品中的内容信手化入自己语言的功力,让人拍手称奇!但这绝不意味着三毛的创作是“为雅而雅”,而是“俗中透雅”。当然,这正是其文辞雅致的特别之处。“诚于中,形于外”,如果作者没有高雅的审美趣味,文章即使是引经据典,也显不出文雅的特质,因此说,三毛散文语言的雅致是其内在气质的外化。

《尘缘》中作者在对自己我行我素和好奇贪玩个性的玩味,以及又要为家里人对自己的行为挂虑着想的矛盾心理描写到:“撞死自己倒是替家庭除害,应该做‘笑丧’,可是家中的白发人与黑发人想法有异,何忍叫生者哀哭终日。这一念之间,悬崖勒马,结婚安定,从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想到只有“撞死”自己才是“除害”的惟一办法,似有“冷幽默”的趣味了!“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生动地记述了她壮阔的世界之旅的见闻和感受。”

三毛散文在加那利群岛柔和阳光的映衬下俗中透雅,雅中含俗;在时间沉淀的记忆里简洁生动,谐趣横生;在情真意切的描绘中,叙说痛苦与幸福交织的哲理人生。即便“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梦”,也胜过“生搬硬套”的好。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整体存在中悄然渗出的一滴露珠”,透过它,人们同样可以看到一个“透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金城。三毛的人格形象及其个性魅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陈嗣庆。女儿三毛。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4]梅特林克。青鸟。哈尔滨出版社,2002.7.

[5]痖弦。穿裙子的尤里西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各得其所的解释 篇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一个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以民为本”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我们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制度工程更是一个感情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体现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一句话就是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

不难看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时时处处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在情感上尊重理解体谅人民群众在行动上为人民群众谋利、谋富、谋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要让老百姓从自身生活中听得见摸得着看得到。现在我们提倡服务型政府就是为老百姓提供满意的服务群众对政府提供的服务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应该成为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群众路线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一句话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要工作一遇到阻力就把什么问题都归咎于老百姓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

可以说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保障而是缺乏情感保障。不是群众不好管了而是一些地方干部麻木不仁对人民群众的事情漠不关心情感缺位、移位、错位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对群众感情的真空地带。为了所谓的政绩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张口闭口大喊所谓的“大局”简单粗暴地把老百姓的要求拒于千里之外不解释不说明置老百姓的情感于不顾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无疑是对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措施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执行不力。

如果说和谐的前提是稳定那么长久的稳定更离不开每个干部执政为民的真实情感。只要我们满怀感情去做工作就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把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维护好把人民群众需要化解的矛盾化解好需要解决的困难解决好我们就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如果我们每位党员干部都能做到像牛玉儒一样心里都实实在在地装着人民群众我们的发展一定会更加顺利我们的社会也就一定会更加和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