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精选9篇】

领略成语,找寻真理,在验证中收获快乐。下面是整理的成语故事【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个成语的故事 篇1

西汉时,有一位叫韩安国的人,他本来是梁王刘武的中大夫,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曾立过功。后来因为触犯国法,被革去职务,就赋闲在家,过着栽花养鸟不问世事的隐士生活。

直到汉武帝做了皇帝。任用田蚡作太尉,他就去贿赂田蚡,请他保举自己。汉武帝知道韩安国很有才能,便派他担任北地都尉的职务,不久又升迁为大司农。后来。由于韩安国平定战乱有功,汉武帝又让他作了御史大夫。

这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而交战,时而议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来议和,武帝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来讨论这件事。

大臣中有个叫王恢的,过去曾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相当了解,他认为凭汉朝的军事实力,一定能扫平匈奴,因此他反对和匈奴议和;而且建议汉武帝立即采取行动,发兵到边疆去征伐匈奴。

在场的官员听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韩安国站出来大声反对说:“现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壮大,而且又神出鬼没,流窜不定。如果我们要出兵千里去围剿他,那不但很难成功,而且会给匈奴以逸待劳、得以致胜的机会。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飞行到最后没有力量的时候,连最薄的绸缎也无法穿破;狂风的尾巴,连很轻的羽毛也无法吹动一样。我们现在如果发兵征伐匈奴,实在是不智之举。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们缔约谈和。”大家都觉得他的见解很有道理,汉武帝便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同意和匈奴议和,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就此冰消瓦解。

十个成语的故事 篇2

战国末期,秦国将灭六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国的太子丹极为恐惧,千方百计营谋救国之策。

最后,他想出了一个愚蠢的办法:派一个勇士设法行刺秦王。

太子丹的太傅鞠武,认为太子丹的设想并不可行,但又无法劝阻,便向他推荐了燕国一位智谋深远的处士田光,建议太子同田光祥细讨论之后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谁知田光年老昏聩,听完太子丹叙述的行动计划后,表示首肯,还向他推荐了勇士荆轲。

太子丹便向荆轲坦陈了自己的设想:“我准备派一位勇士出使秦国,给秦王献上丰厚的礼物。秦王贪利,一定会接见使者。这时,就可伺机挟持秦王,迫使他答应把侵占各国的土地全数归还,撤退军队。如能有这样的结果,再好不过了。如果秦王不答应,就马上杀了他。望壮士为我出力。”荆轲同意了。

他带着秦王追捕的逃亡秦将樊於期的首级匣和裹有锋利匕首的燕国督亢的地图匣上路了。荆轲走后,太子丹命人观看天象,天上有一道白虹,但没有贯穿太阳。

(古人认为虹象征臣,日象征君,白虹贯日,预示臣行剌君得以成功。)

太子丹忧心如焚,丧气地说:“看来我的事(计划)不能成功了。”在秦国的朝堂之上,荆轲献上地图,趁秦王展开地图之时,夺过已露出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结果没能刺中秦王,反被乱剑斩死。后来,“白虹贯日”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义士抗击暴君的壮举。

十个成语的故事 篇3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名匡衡。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想要晚上读,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多了,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十个成语的故事 篇4

【成语】:安步当车

【拼音】:ān bù dàng chē

【解释】: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故事】:

有一天,齐宣王要召见贤士颜斶,就对他说:“颜斶,你过来。”没想到颜斶竟然回了一句:“大王,你过来吧!”齐宣王听了,顿时脸色发青,大怒的说:“你这是什么态度,是君王高贵呢?还是贤士高贵?”颜斶从容的说:“自然是贤士高贵,这是有历史为证的。从前秦国曾下令说:“凡是在贤士柳下惠的墓地上砍伐树木的,一律处死刑。”又说:“能够取得齐王首级的,将赏赐千金,并封他做官。”可见国王的头还比不上贤士墓地的树木呢!”齐宣王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好了,我不会怠慢你的,以后你可以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颜斶听完,立刻辞别齐宣王说:“谢谢大王的厚爱。我本是布衣粗食惯了的人;安步可以当车,晚食可以当肉,我还是回家自食其力吧!”

这个故事是从“战国策”的“齐策”写出来的。“安步可以当车”便是慢慢步行,以代替乘车,也就是勤俭的意思。后人把“安步当车”引为成语,用来比喻人不贪求富贵,而能安于贫苦的意思。

另外,“晚食当肉”也是一句成语,它和“安步当车”一样都是节俭的意思。

十个成语的故事 篇5

危如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一些大臣也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是晋灵公执意不听,还说:“谁再来提意见,就杀谁。”

有个大臣叫荀息,他来求见晋灵公说:“大王,我会一个小戏,表演给您看。”

晋灵公听了,自然很高兴。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颗棋子一颗一颗地先平摆在地上,然后又拿出九个鸡蛋,一个一个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摆了五个,第二层再摆三个,第三层摆一个。晋灵公看着摆在堆尖上那个勉强搁住的鸡蛋,紧张得直叫“太危险啦!太危险啦!”荀息这时意味深长地说:“这不算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层高台,刚动工三年就闹得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如果遭到外来侵略,咱们国家不就像这累起的鸡蛋一样危险吗?”晋灵公听了,吓了一大跳,连忙下令停止筑台,这就是成语“危如累卵”的来由,“累”是堆积;“卵”是蛋。常用来比喻那种极危险的情况。

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几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被提拔为上卿(相当于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如果见到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避免与廉颇见面,如果在路上遇见廉颇,也悄悄地掉转车子躲开。

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该这样胆小。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厉害,我尚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和廉将军不和,只能对秦国有利。我们要考虑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啊!”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光着身子,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赔礼道歉。

从此,他们结为至交好友。这故事流传很广,“负荆请罪”也便成了成语。“负”是背着;“荆”

是荆条;“请罪”就是赔礼认错。“负荆请罪”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给以惩罚。现在常用它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的意思。

义无反顾

司马相如是位才子,会击剑抚琴,但最擅长的是写诗作赋。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作官。这时正赶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于他征集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惊恐和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便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且让他写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释。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说:“调集民夫、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长老、子弟并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箭镐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仍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

司马相如将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又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

芒刺在背

汉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为大将军,汉武帝死后,他又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废掉了,迎立了汉宣帝。

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一次,汉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 “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现在成语“芒刺在背”一般用来形容因为恐惧,或有某种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与“芒刺在背”相近似的还有成语“如坐针毡”。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针的毯子上,用来比喻心神不安。

十个成语的故事 篇6

【成语】:兔死狗烹

【拼音】:tù sǐ gǒu pēng

【解释】: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成语故事】:

越王句践大夫范蠡,曾经替越国出过了不少力,使得越国得以打败吴国,成为霸王。对越国来说,范蠡可是个大功臣,本来他是可以安享富贵的,但是范蠡却没有这么做,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而自行引退,过着淡泊的生活。就在众人一片惋惜声中,范蠡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他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范蠡为什么会这样劝文种呢?原来,他早就看出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从信中这几句话引申出来的。

“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虽然同样出自这一个地方,但意思却不同,因为在鸟尽的时候,弓是用来收起来的,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但狗的命运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没有作用的时候,还会被主人烹来吃了,连性命都不保,这就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甲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甲国派人混到乙国去刺探军情,结果,甲国获胜,但是那人却被诬指为卖国,终于被杀,这就是“兔死狗烹”,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有事就用你,无事就给你一个罪名”这句话。

十个成语的故事 篇7

读音dé gāo wàng zhòng

易写成德高望众

释义德:品德;望:名望。声望。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得到重用。一般形容长辈。

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其他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道德高一般称颂老人、医师。

示例季英杰师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张,自然力量不小。(《续孽海花》第四十回)我们家~,呼韩邪单于保护我们、信任我们。★曹禺《王昭君》第三幕

近义词众望所归、年高德劭

反义词无名鼠辈

造句张爷爷,是一位知识渊博,待人和气可谓是德高望重的人。

故事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富弼26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大片领土。国难当头,季英杰受命前往契丹宫中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成功地劝说契丹放弃割的要求,维护了北宋王朝的利益。六年后,黄河决口,河北70万灾民背井离乡,涌向京东。当时的贬官季英杰在青州听说后,连忙张贴榜文募(mù)集粮食,运往各灾区散发,帮灾民渡过难关。事后,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绩。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司马光称颂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精选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篇8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个成语的故事 篇9

【拼音】shì sǐ rú guī

【成语故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解释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出处先秦·管仲《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

【典故】

1904年秋瑾不顾丈夫的阻挠,变卖首饰东渡日本,结识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她加盟孙中山的同盟会。1906年她带领由留日学生组成的敢死队回国,任大通学堂督办。后因徐锡麟起义失败而被捕,临刑前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

唐太宗释放300名死囚回家省亲,约定期限归来受死。结果300人按期如数回来受死,唐太宗很是感动,全部赦免死罪。

【出处】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吕氏春秋·勿躬》

【解释】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

【近义词】舍生忘死、舍生取义、视死若归

【相反词】贪生怕死

【成语例句】

◎ 鲁迅先生曾说过,士兵并不怕死,但一看到将军脸上的铁面,也就不能视死如归了。

◎ 可我们中国却多有视死如归的壮士!

◎ 培养人们爱鬼想鬼、视死如归的不怕死精神,让你们死得舒服、死得有趣儿、死得痛快、死得有价值……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