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动作细节摘抄精选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句未有一个较大停顿的语言单位。你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句子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描写人物动作细节摘抄精选6篇,欢迎参考。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 篇1

纵观近年中考优秀作文,以记叙文、记叙抒情散文居多。记叙类文体,如果说情节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细节就是文章的“血肉”。有了血肉,文章才能丰满,才能愉悦人的心灵。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让你的文章细腻深刻,含蓄生动,极富真实感和表现力。阅卷专家忠告考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刻画,不能一般性地陈说人物的所作所为,须知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常常顶得上千言万语。”因此,在初三作文训练中,关注细节描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描摹个性神态,细致刻画

这需要我们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要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越过铁道翻爬月台的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是相当成功的细节画人的方法。

二、摄取细小动作,精心锤炼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不是克制或是做出来的话,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所以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前句“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后句“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所以,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三、巧妙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如宗璞《紫藤萝瀑布》中:“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与阳光挑逗,从而让静态的花富有动感,又显得格外美好可爱,让我们具体感知了紫藤萝花开得盛状及那旺盛的生命力。

四、借用标点符号,妙在含蓄

借用标点符号,妙在它把着意要表现的内容让给读者去想象。读者经过探求而突然妙悟,思考为之通达,心灵为之豁亮。这使读者倍增审美兴趣,强化了艺术效果。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一个深受剥削压迫的淳朴农民的典型形象——闰土。小说在闰土的语言细节描写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共有六句,其中却有了9个省略号,给人印象特别深的有两处:

第(1)处是见闰土到“我”时,“态度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第(2)处是当“我”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不好’”。

第一处写闰土的变化,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黄金般的友谊,在他们感情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为之惋惜的悲哀的变化。第二处分明是写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省略号显示了他的声音低微,又断断续续,正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使他走向痛苦的深渊。这省略号里,浸透了闰土的血泪,包含了人生的辛酸。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 篇2

何永康教授谆谆叮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的亮点和得分点。要真正让细节描写成为亮点和得分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找准细节的发力点,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细节是服务于情节与题旨的,否则,再细腻的细节也是废笔。二是善于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捕捉心理的边边角角、坎坎坷坷,熟练地掌握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描写的技巧。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语段来谈细节描写的方法。

方法一、视听结合,点面兼顾

描摹画面,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情景特征,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描写全景,包括背景、环境、人物活动及自我感受等。这样才能写出气氛和情感,生动地再现生活。例如:

到了下班时分,小店前渐渐拥满了人。小伙子舀两团面糊,倒进两个饼铛,画外圈摊开。拣两颗鸡蛋,交相磕碰,画出两轮满月,不过五秒,两铛一扬,饼便翻了身。左边的不要葱只要香菜,右边的不要辣椒多刷酱,您说是啥就是啥,管你是铁血丹心,还是两汪秋水哩。一对小铲“当当”作响,好像刻录着唱片的留声机。

不一会儿,我手里已捧着充盈香味的唱片,一口咬下,一曲交响乐竟从唇齿间划入耳际,“当当”作响。

这一文段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小伙子摊煎饼的娴熟流畅,这是一场视听交响乐,作者对小伙子做煎饼的过程运用一连贯的动作描写,“舀”“拣”“磕碰”“画”等动词运用精准,这既是作者观察得仔细和用心的体现,也是其遣词造句功力的不凡体现。

方法二、聚焦放大镜头,凸显人物特征

描摹画面时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所写的场景进行筛选,聚焦关键区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内心感受等感官对其进行慢镜头的描写,目的是突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为表现主题服务。例如:

特别的是一位女摊主,腿从膝盖抽空,风吹时,会飘起薄凉的裤腿。我注意到她的拐杖底下,并不像别人裹着一块黑叽叽的橡胶皮,而是包着一块米色的布,针脚细细密密,不起眼,却很结实。

我猛然发现,她身着一件米色的衬衫。

作者善于剪裁材料,镜头聚焦于女摊主拐杖下包扎的布块,对其颜色、针脚进行放大描写,交代了女摊主精挑细选方布的颜色和衣服搭配这一细节,突显出了人物身残志坚、追求美感的昂扬精神。

方法三、抓拍心理波动,描绘心电图

细腻地给人物把脉,捕捉每一次心跳的转折变化,身临其境地表现人物对周围环境的心理感受,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心理变化过程呈现出来。例如:

“这是什么破地方?怎么这么黑!”在夏末的夜里我竟打了寒战,不自觉地紧了紧手中的一角。“这什么声音?是狗叫?不会吧!”

这是成为走读生的第一个晚上,天际处的一小缕微光硬是将这漆黑的夜幕给划开了一小道口子,阴冷的血红色从小口子洇出,没有明亮,只是更加阴森恐怖。

小巷旁似植着两株梧桐,不同他处,这两株歪歪扭扭、细锐扭曲的枝条,张牙舞爪,夜里更是得寸进尺,似欲吓昏每位胆小的路人。若微风吹过,叶OO作响,只像那爱哭鬼的抽噎。

这是一条小巷给我的第一印象,我很明确,这是地狱!

小巷里,明晃晃黄醺醺的柔光蔓延了一路,点燃了小巷深藏久违的温情。不远处,望见一个单薄的身影,似是熟悉的碎花衣裳,是那妇人。

本文段中作者擅长用心理独白来描写细节,一开始“我”心生怨怼狐疑,再到自我安慰、鼓起勇气,到最后内心温暖的心路历程展现得很逼真。

方法四、综合手法描写场面,有声有色

通过仔细观察,运用动作、表情、对话、心理、环境等描写技巧,将一个场景或画面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表现一种紧张、忙碌、快乐、激烈的氛围,给人一种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感觉。例如:

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炙燃的晟。轻轻一嗅,糖汁融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

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箧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的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这会儿破涕为笑。浓浓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热,炒米匠将用筷子挑起一丝糖汁,拉伸成一条绵绵的线。见火候到了,将糖汁倒入了一旁的浅铁盒,再将新制的炒米倒入,竹篾将混合好的炒米糖摊平,待冷却了用刀切成方块,便成为我童年里最恋恋不舍的美食。

画面有声有色,汁液的噼啪声、火苗燃烧的晟,起锅的“嘭”响声,小孩哭啼声、破涕笑声,声声入耳,作者从不同层面写出炒米匠的忙碌、紧张、热烈。“挑起”“拉伸”“摊平”一连贯的动作描摹,仿如读者在亲历。

方法五、互动式细节描写,情真意浓

为了表现人物性格,设定特定情境,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先后登场,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表情以及环境,表达人物之间的某种真挚情感,凸显人物性格,情景合一,给读者一种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阅读美感。例如:

只见母亲轻轻地弯下腰,捡起父亲那只拖在地上的鞋带。

父亲好像突然注意到了,连忙弯下腰准备系鞋带的时候,鞋带已经在母亲的手指间来回穿梭。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父亲,父亲的脸上已然露出了一丝微红,先前端庄的样貌瞬间不见了,嘴角也露出一丝腼腆的微笑。

鞋带在母亲的手中犹如一只活跃的花绳,母亲慢慢地系着,只见她额上的汗珠比先前更多了,在阳光照耀下,也比先前更明亮了。她的前额头发也垂到眼眸,发间隐约带有几滴汗珠。父亲轻轻地将母亲的刘海捋到耳后,并用衣袖轻轻地为母亲擦拭前额的汗珠。

我眼光穿过母亲的手指间,鞋带系好了,只见母亲用力拉了一拉鞋带,以使鞋带系得更牢不再脱落。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 篇3

那么我們在写作时怎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从粗疏走向细腻,从草率走向精致,并进而做到文笔细腻、神采飞扬呢?我們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仔细观察描摹,巧用修饰成分

语言由粗疏走向细腻,其实就犹如泡木耳那样,泡前的木耳干而脆,泡过的木耳蓬松、滑润、厚实。一小撮干木耳能泡出满满一盘子。写作文也是这样,我們要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学会在关键的地方把话说细,学会巧用修饰语来展现事物的特征,学会把干巴巴的话巧妙展开,这样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耐读性。如著名作家刘湛秋《三月桃花水》中的一段: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门开犁播种啊!

我們不难看出,这里描写的对象是河中的水。有些同学说了,水有什么好写的,让我写一两句话就写完了。就因为这样,所以你写的才不细腻,才不耐读,才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而作者不同,他仔细观察,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并用一系列的修饰语,如用“细白”来写浪花、用“纤细”来写低语、用“急流”来写水浪声,等等,这些修饰语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地描画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相当细腻生动。由此可见,我們写作时在描写对象的前面适当增加状语、定语等修饰的成分,这样既可以丰富句子的内容,又能让意思表达得更清晰。

二、调动各种感觉,全方位刻画描摹

同学們平常都有这样的感受:我們在读一些好文章时,常会感慨于自己虽也见过文中所写之物,但却未能用文字表述之,或者只是浮光掠影,一笔带过而已。其原因就是我們描写的太“单一”了,如果我們写作时能注意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来写,那将是另外一种境况。如作家何俊洁的《雨中的杭州》:

这里的空气中,有些草根腥气,有些腐叶的霉味,那是山林的气味,还能听到叠石而下的叮叮溪声,皮肤体验到细雨雾化后的湿润凉爽,噱称五木浴。五木者,森林也。忍不住在手机中写上短笺,发给睡懒觉的朋友:你看不到的美丽。任何山水画在此都衬出它們的单一。到杭州西郊,是五官科的体验而不仅仅限于眼科。纯粹的眼科观赏太狭隘了。

这段文字描写得相当优美、细腻。与其说这是对景物的描摹,还不如说是对主观感受的强化、细化与深化。景物是寻常的,但作者除了运用视觉去观看,还调动了嗅觉(“草根腥气”“腐叶的霉味”)、听觉(“叮叮溪声”)和触觉(“湿润凉爽”),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文笔自然就细腻丰润,比单用视觉自然更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注重细微变化,抒写内心性灵

文笔的细腻说到底也就是心灵的细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灵世界少有电闪雷鸣、地震海啸,更多的是一些细微的感触和微妙的变化,善于写作的人往往能把它們传达出来,这就需要雷达般的机敏和细致。如刘玄敏的《茉莉花香》:

我清晨刚一起床,就被阵阵清幽而又熟悉的茉莉花香熏醉了。每见到这些花,总会勾起我丝丝缕缕儿时佩花的情景来,便迈不开脚步了。休管旁人笑我已是两鬓花白,也休论别人笑我“老妇聊发少女狂”。我本是茉莉的知音,只要我自己感受了这温馨的幽香,就心满意足了。晚来让它伴在我枕畔,在这沁人心脾的幽香中,我在梦中也会飞起一缕情思,追逐童年时的小伙伴,顽皮地玩耍去矣!

节选的这段文字委婉细腻地写出了作者对茉莉花的喜爱。作者的喜爱似乎与生俱来,而且融进了人生的纵深。茉莉花似乎已成为作者心灵的一部分,和那些经典的美好的体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细腻曲折之中,我們体会到作者虽老而不改其所爱,而这种爱又使其永与童心、激情同行。品读这样的文字,真有一种被千丝万缕的春雨无声地染绿心田的感觉。细腻的笔墨是温柔美丽的,却又蕴涵着启人心扉、拨动心弦的力量。

四、抓住细节,以一点尽传精神

文笔的细腻,还要求能抓住一些细微的末节,见读者所未见,发读者所未发。要学会刻画细节,这样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也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否则,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如诗人杜甫《兵车行》中的两句: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 篇4

一、动作细节描写,流露人物性情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作细节描写,是鲁迅小说中十分常见的方法。这种细节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和修养,对刻画人物性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社戏》:“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文中 “跳、拔、点、磕、退后、上前、出、飞”等一系列的动作,不仅写出了大家的愉悦之情,同时也突出了小伙伴们熟练的驾船技艺和干脆利落的特点。

二、外貌细节描写,人物形神兼备

细节描写也常在外貌描写中使用。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只需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一特征,并对其加以描绘,就能达到“借一斑观全貌”的目的。鲁迅在小说中常采用人物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主人公便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三、环境物件细节,揭露人物的性格命运

人物离不开活动的环境,人物的一举一动,往往带有特定的生活气息,能反映出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如《故乡》中:“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这一细节勾画了老屋破败、冷寂的景象,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亲凄凉的心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的巨大变化,为下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环境。

人物的性格特征与自己所使用的物件也有一定的联系,鲁迅先生注重使用典型物件道具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

如《故乡》中:“下午,他拣好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中年闰土特地挑选了“香炉和烛台”这一细节表明闰土已经信奉神灵,希望神灵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再联系前文,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闰土,不但接受并遵从了封建等级观念,而且已经虔诚地相信了鬼神,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鬼神来安排,这样更加突出了闰土的悲剧性格。而在《孔乙己》中,孔以会“茴”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四、表情语言细节,吐露人物心迹

“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用表情语言描写细节来让人物吐露心迹,从而作性格上的刻画,深化文章的主题,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技法。如《故乡》中:“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一细节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愚昧、迟钝、麻木、毫不觉悟的中年闰土。这里的细节描写,通过闰土面部表情的变化,深刻揭示了闰土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与“我”之间和谐关系的变异与幻灭,从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了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及一般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五、借用标点细节,表现人物变化

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一个深受剥削压迫的淳朴农民的典型形象——闰土。小说在闰土的语言细节描写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如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一句写闰土的变化,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黄金般的友谊,在他们感情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为之惋惜的悲哀的变化。当“我”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不好’。”这一句分明是写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省略号显示了他的声音低微,又断断续续,正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他折磨成了一个“木偶人”,使他走向了痛苦的深渊。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 篇5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超写实绘画内涵、主要代表人物、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及超写实素描的概念、价值,训练与创作超写实绘画的意义等。在此基础上,对超写实素描创作的要点、环节的刻画、质感和肌理的表现、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超写实绘画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波普艺术,是该艺术流派中最为极端的一个派别,它的全称为“超级写实主义绘画”。超写实主义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主张艺术的要素是“逼真”和“酷似”,必须做到纯客观地真实地再现现实。它的最大特点是主张艺术要大众化、通俗化。超写实主义源自并兴盛于美国,其后波及世界各地。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作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美国艺坛出现了莱斯利、克洛斯、安德烈、汉森等人,其绘画或雕塑作品的逼真程度让人如面对照片或真人。日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材料为这种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种风行一时的潮流不可避免地给美国的陶艺界带来了活力,并出现了像莱文、理查·萧、道·杰克、斯坦切克和日本的三岛喜美代这样超写实风格的高手。

莱文与查理·萧都是在7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这种风格的作品,除了上述的超写实绘画和雕塑对他们的影响之外,波普艺术和安纳森的怪怖艺术作品对他们的创作也产生过影响。莱文一直是以逼真的手法创作了一批“旧皮货”作品。后期作品中甚至采用实物作为“皮货”的配件。理查·萧直接利用物品翻制出软模然后注浆成型,烧造后再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和釉上彩技法复原物品的色泽。他们俩人的共同点都是作品几可乱真,并具有浓郁的怀旧情感。道·杰克和斯坦切克作为后起之秀,在人体雕塑的乱真方面具有令人称道的独特之处,他们并不仅仅以达到乱真的效果本身为目的,而是在作品寓意的深刻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三岛喜美代是日本超写实主义的代表,她娴熟的制陶技术和丝网印刷的能力,使她在处理其作品时显得得心应手。只有当这些作品以一个群体的方式在一个场域里向公众展示时,我们才能发现超写实主义风格所具有的真正魅力……

超写实主义风格在世界其他国家的陶艺界虽有所涉及,但未流行。

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一种“写意”的艺术,因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大多数的艺术作品显现着“取其‘意’,而忘其‘形’”的艺术特点。然而,在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中,并非均因为追求“意”而忽略了“形”的表现。比如在重庆市大足县的石门山石窟中,有一组表现手法与众不同的雕像——“千里眼”、“顺风耳”,其表现内容细致到触及到肌肉、骨头、血管。不仅神形兼备,甚至到了几乎是“超写实”的程度。这使我们真应当重新去体会东方文明,重新关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与艺术!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超写实艺术得以引进。它一亮相,便轰动全国,如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获一等奖的油画作品《父亲》以及稍后出现的《钢水汗水》等等,罗中立也因作品《父亲》而成名。画中,作者用极为细致的照相式的方式描绘了一位饱经沧桑、艰苦劳作的老农民的形象。诚实、善良、略显木讷的目光,镌刻满面的皱纹,黢黑的老年斑、苦命痣,干裂的嘴唇,老树枝一般的手指,破旧的粗瓷茶碗,……,他的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谷场景象,一切都是那么历历在目,真实可信。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事实上,画家是通过人物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是对我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赞美。

从1983年起,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率先在装潢和特艺系开设了超写实绘画课程,并聘请了美籍华裔超写实画家到该校执教,传授技巧。如今超写实绘画已是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的确,超写实的作品确实会令我们赞叹。因为它将生活描绘得太充分了,对于肖像画,它甚至描绘出一根毛发,一个毛孔,一个虹膜上的斑纹,一丝皱纹上渗出的汗水……即使是照片,也未必能描绘出这样的真实。当同学们惊讶于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对超写实绘画感兴趣的时候了。从接近生活的角度来看,超写实绘画的艺术主张与我们培养学生的主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超写实绘画要求作者具有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绪,耐心细致的性格,有条不紊的工作程序,一丝不苟的态度,学生通过学习超写实绘画,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超写实绘画多数是从局部入手,后到整体,在专业方面,能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认识水平。电脑硬件的普及和各种绘图、绘画软件的应用,能让我们轻松地在Painter、Photoshop等高级绘画、绘图软件帮助下,完成一幅幅写实作品。可是,手绘的技能却永远都要坚持和掌握。就像我们虽然有了电脑,但是仍然要学会写字、书法艺术仍然存在一样。脑子里的思想,用手来表现其实是最直接的。那么,要想把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运用得得心应手,就必须学会画超写实绘画。而且,要从超写实素描开始。

什么是超写实素描?概括地讲,超写实素描指的是对描绘对象的形体、质感、肌理均能极为细腻地表达和刻划的一种把对物体仅一般性描述的素描推向极致的一种素描形式。从画面直观到的感觉是一种非常逼真的视觉效果,没有普通素描中常见的线、线的组合或线的排列,相似于焦距清晰的黑白照片。因此,表现的是实的东西,而不是虚的东西,画面给人以极为干净、整洁、细致入微的强烈的视觉冲击。超写实素描的对象多以静物为主,描绘人物或动物的也有,但较少,主要是因为超写实素描所用的作业时间较一般素描作业的时间要长得多,只有时间长,才便于作者有更充分的空间表现对象的质感和肌理,因为超写实素描的效果就是用质感和肌理来讲话的,质感和肌理表现的越充分,超写实素描的视觉冲击力就越强,否则,就流于一般的长期作业的层面了。

超写实素描的训练是一个高级的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因为超写实素描无论是从观察方法还是表现方法与普通素描都有着极大的差别,是一种最能体现技术和技能的一种特别的素描方式。当然,在素描教学中引入超写实素描的训练,其意义并不仅仅是去培养一个杰出的、超乎寻常的素描画家,而是通过超写实素描的训练,能够获得一种细致表现对象的素描绘画的技术和能力。

当拿起笔的一霎那,就要明白,从现在画的每一笔开始都会决定最后画面的效果。橡皮是一个没有作用的家伙,它只能把颜色减轻。即使最好的橡皮最用力地擦,错误的一笔也会永远留在这张纸上。画别的素描有一些错误的笔痕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背景,可以把它当作营造空间效果的东西。但是超写实素描不行,因为我们要把事物描绘得惟妙惟肖,因为我们要把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影响画面的因素一定要去掉。所以,起稿的时候要轻,再轻,轻得不能再轻。

超写实素描常见的毛病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脏”、“腻”、“乱”、“花”。脏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超写实素描首先是要保持画面十分的干净,其次物体部分同样要保持干净,只有干净,物体的肌理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而画面弄脏的原因,大部分是与画者执笔绘画时手背接触画面的面积大,且来回磨擦有关系;而腻的原因比较简单,一个是铅笔的重复次数太多,再一个就是用6B以上的软铅笔铺底也容易造成腻的现象;线条的排列组合要规整,不能留有表现肌理质感以外的乱线条,不存在的线条就让它真的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各种复杂关系的深入;色调过渡要均匀,就不会出现深一块、浅一块的花斑了。

超写实素描要注意几个环节的刻画。第一个环节是全因素素描里的所有因素,其实超写实绘画就是把全因素素描发挥到了极致。全因素素描中的空间、形体、质感……等等都必须体现出来,没有这些因素别说是超写实素描,就算是全因素素描都不是合格的作品。第二个环节是要特殊注意质感的表现。在全因素素描里,质感的表现实际上是可以点到为止的。例如,我们描绘一个玻璃罐,由于室内灯光非常混乱和多,所以通常大家会采取概括和归纳的方法,只画一两个重要的高光就可以了。但是在超写实素描里,必须要将所有投射到玻璃罐上的高光都画下来,不管有多少个,不管它们都是什么形状,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微妙的色差。这些都要表现出来。这就是超写实绘画。其它的要求几乎跟全因素素描一样,唯独质感表现这一条要极其深入。

除了质感上面的光影要真实表现之外,还有就是各种质地的表现。什么东西是坚硬的,什么是柔软的;什么是粗糙的,什么是光滑的;什么是轻的,什么是重的;什么是干的,什么是湿的;……;什么是金属的,什么是尼龙的,什么是棉布的,什么是编织的,什么是塑料的;……质地的原概念是指某种材料的结构性质。引用到视觉艺术中,质地的存在离不开形态,它作为一种要素,在艺术表现上是通过不同质地结构性质的对比来实现的。对于质地上差异基本上有两种把握方式:一种是触觉的,一种是视觉的。触觉的体验是直接的,触摸到羊毛是柔软的,触摸到铁器是坚硬的,品尝柠檬是酸涩的,品尝干枣是甘甜的,这些都是通过触觉来体验。视觉上的关照是从一些表面很平滑,但视觉上则令人感觉到许多独特质地特征,如:电视荧屏出现各异的质地变化,一张纸画出不同的质地效果,照片上成像出各种质感,这些都是透过视觉而唤醒触觉的体验。我们画的超写实素描,就是要达到唤醒触觉体验的这种效果。

当我们的作品深入到自己没有耐性的时候,你就要想一想,你的作品空间表现出来没有,结构表现出来没有,质地表现出来没有?能不能唤醒我们的触觉体验呢?如果这一切都没有疑问的时候,我们的作品就可以结束了。

参考文献

[1]封一函。 超级写实主义[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英)史密斯。 西方当代艺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超级写实主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3]高懿君。 超级写实主义艺术语言探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

关于动作描写的细腻描写 篇6

【关键词】 铺垫; 渲染; 升华

对于中学生,记叙文人人会写,然而很多人又写来自己都不满意,原因何在?我认为有生活体验与生命觉悟的问题,也有技巧的问题。本文试就技巧方法问题为大家提供些参考,若能领会得透彻,依法训练得纯熟,可望大大提升记叙文的档次。

一、铺垫:营造情景气氛

我所说的“铺垫”是指: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在隆重推出精彩的中心内容之前,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对环境和人物,加重描写铺叙,以酝酿气氛,以突出人事景物。或者采用“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的衬托方法,用与之相对相类的另一事物作为陪衬,使所写的事物得到更充分的表现。

铺垫对于文章,根本作用在于更好地突出主题。具体说来,或酝酿气氛,或营造情景,或丰富文章内容。善铺垫,则文气顺畅,水到渠成;无铺垫则显得单调、生硬、唐突。如朱自清善做铺垫,一道父亲的背影使千万读者感悟似淡还浓的父爱而潸然泪下;如鲁迅巧做铺垫,则读者觉得阿Q向吴妈的跪地求爱是自然而然,相反,阿Q从来不懂得什么“铺垫”,唐突地跪下说“吴妈‘我和你困觉’”却惹出大祸端。

常见铺垫的手法介绍如下:

背景介绍。天下大势,社会风尚,时代潮流,世俗人情,具体事情的时空情景。可正向使用之,以见出世俗人情事故之必然;也可反向使用之,以彰显其人其事之高标迥异。心理铺垫。铺写夙愿所求,得到时机必会发作,如玛蒂尔德幻想多年,得到舞会请贴必然急切参加从而有“借失赔项链”的故事。叙写特定情景下的特定心理状态,或喜或怒或烦或悲或闲或百无聊赖,常态人也会有一反常态之波澜事。

比兴开篇。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先用某一形象事物比方将要写及的中心事物。兴,即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事于物,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在对事物的描写中,或在描写中引发出联想和感慨。写景定调。通过具有较强主观感彩的景物描写,奠定感情基调,从而由景及人及事。

其他方式。或由远入题,先写一段看似无关的材料,实则是为突出主题服务。或议论入题。或正衬入题,用相似的事物进心进行衬托。或反衬入题,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进行衬托。或先抑后扬或欲抑先扬。

运用铺垫要注意:一是目的要明确,服务主题,力求免于俗套;二是要适度,三五句即可,尽量扣住标题关键词。

二、渲染:突出中心内容

渲染,原指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我所说的渲染是指文艺作品中指对中心事件、场景、人物通过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来突出形象。

通过正面、直接、细腻地描写,可以突显文章主体内容,展现文章的精彩之处,突出文章中心。许多记叙文流于平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精彩细腻的描写,缺少渲染意识和恰当手法,因而面目模糊。这正是许多中学生写记叙文的苦恼困惑所在。

常见的渲染手法介绍如下:

描写场景:将预伏的矛盾冲突激烈化尖锐化。伏笔早在铺垫中,矛盾随时机推移变化发展,终将爆发。抓住矛盾爆发时特定情景下的场面做细致的描写是记事写人文章的关键所在。做好对主要次要人物的描写,注意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 。当然,矛盾冲突必须围绕主题。

描写细节:突出描写震撼心灵而又突显主题的细节。在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做具体描绘时,注意抓住那些震撼自己和读者的心灵而又能突显主题的细节而加以表现,这是记叙文出彩的一个关键。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有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就是一个极好的细节,堪为“母爱的雕塑”。《祝福》中鲁四婶的两次断喝“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你放着吧,我来拿!”就摧毁了祥林嫂的生命支柱,这也是经典的细节描写。只是细节描写要注意真实性和创造性。

描写心理:细腻描写情景下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是深入到人物心灵深处,直接描写人物的思想、情绪、感受、体验等,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记叙文因篇幅不宜过长所以特别要求写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通过内心的反复斗争所作出的取舍去从得以表现人物的丰富性真实性和人格的特殊性。比如写“本性与意志的较量”“道义与近利的选择”往往能较为深刻地展示出人物特性。 适时的烘云托月。从侧面着意点染描写,以烘托所描绘的人或物。

三、升华:深化主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