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白居易诗句(精选句子(优秀11篇)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11篇白居易的诗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居易的诗全集 篇1

关键词: 茶文化 白居易 影响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到了隋朝,茶业日益繁荣,中国茶文化基本框架形成。到了唐代,我国的茶叶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饮茶的风气也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开来。

唐代的知识分子,常以天下为己任,要求自己有很深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操,要经常清醒地看世界,也常需要压抑住自己性格中狂暴的一面。饮茶被人们认为是含蓄、低调、深沉、友好的表现,正是符合文人们这一个性格特征。茶与诗互相促进,诗人们饮茶作诗之风在当时盛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代产生了大量有关茶的诗歌,其中不少是以茶为主题的茶诗。据统计,唐代众多诗歌中,提及“茶”的有500余首,不乏一些著名诗人对茶的独到见解。对茶文化最有研究的当数“茶圣”陆羽,他的《茶经》奠定了我国茶学的基础。陆羽也留传有茶诗。不过唐代茶诗的数量以白居易为首,有50余首。像白居易这样留传有50余首茶诗的一位诗人,透过其茶诗我们不难发现茶文化对其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茶的物质功用,更是从处世态度和人生信仰等精神层面对白居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白居易的茶诗作为基础,研究茶文化对白居易的影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作为中唐杰出的人民诗人,白居易生前曾自编《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余篇,现存3600余篇。他在此集中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本文研究的50余首茶诗大多数收录在白居易的后期闲适诗中。

在白居易的50余首茶诗中,以茶为主题的有8首,其中有记录收到朋友从远方寄来新茶时的欣喜心情,如《萧员外寄新蜀茶》、《琴茶》等。除这8首以茶为主题的茶诗外,余下的40余首茶诗中只涉及茶但并非以茶为主题,但是这类茶诗对研究茶文化对白居易产生的影响还是有其作用的。

从体裁上看,白居易的茶诗众体皆备。从艺术手法看,白居易的茶诗作为闲适诗的一部分,有着闲适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一般特点。

白居易的50余首茶诗涉及的面很广,写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足以让我们从中了解茶文化对其生活、交友、性情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茶文化对白居易日常生活的影响

白居易的茶诗大多表现了其后半生的闲适生活,他几乎是一年四季香茗在手,这在其一些茶诗中有所体现。如《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有“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火前春即是明前茶,说的是春天喝春茶。《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诗中有“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雪水融化后用于煮茶,说的就是在寒冷冬天的饮茶。

白居易晚年的生活作息比较有规律,对茶的需要,不仅仅表现在四季皆饮,更是时时刻刻的。其诗《偶作二首》说:

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

日午脱巾,燕息窗下床。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

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何以送闲夜,一曲秋霓裳。

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自喜老后健,不嫌闲中忙。

是非一以贯,身世交相忘。若问此何许,此是无何乡。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将一天分为五个时间,分别是日出、日高、日午、日西、日久。这些时辰,他几乎时时需要茶,这在他一些茶诗中被频繁提及。

二、茶文化在白居易日常交往中的作用

我国素有以茶待客的传统,特别是发展到唐代,真正成为全国性的礼俗。特别是唐文人相聚、迎宾待客必以煮茶。茶在白居易生活中同样有拉近与朋友之间的距离之功能。他和朋友间的聚会,话题间总少不了茶。“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诗人描写了以茶待客的礼仪,说明茶在其日常交往过程中是很被看重的。

在杭州任刺史时,西湖的香茗美景使白居易迷恋不已,他还经常出入灵隐寺,与韬光禅师感情甚好。据说“寺中有一眼清泉清洌甘美,特别宜与烹茶”。白居易与禅师经常汲泉而坐,边饮茶边吟诗,很是快乐。有一次,他邀请韬光禅师到城里相见,准备了许多素食,当然也计划好了饭后那一茶,然后郑重其事地写了一首诗――“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很动人的邀请,只可惜性情高洁的禅师不愿意来到喧嚣的城市与白居易共饮,回诗拒绝了他的邀请。

正是基于“以茶待客”的礼仪,使得白居易在独自品茶时常常睹物思人,怀念昔日一起品茗畅谈的友人,并且作诗寄托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在独自喝茶的时候,看着茶人,闻着茶香扑鼻,想起了不在身边的好友杨慕巢,顿时觉得可惜,不能将这美好的感觉与之分享。借茶感叹知音难得,也是暗写彼此的友情非寻常可比。“可怜闲气味,唯欠与君同”,说的也是这样的心情,只是感慨的对象换成了刘同州。

当时,文人之间还很流行“以茶赠友”,生在茶乡或在产茶地为官行事者往往用茶馈赠志同道合的好友,并附以诗歌唱和。白居易与朋友间也是如此,他在不少茶诗中提到“酬赠茶叶”,表达了作者与朋友间高雅的志趣与情感。如《谢杨东川寄衣服》中的“春茶不断寄秋衣”等。茶在诗人的日常交往中扮演的角色,是沟通友情的桥梁,也是升华感情的催化剂。

三、茶文化对白居易性情的影响

茶,因其“清和淡静”的特性,加上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白居易以茶辅以日常生活和交友,在精神上更是与茶为伴,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在白居易的不少茶诗中都记录了茶文化对其性情的影响,无论是他“达则兼济天下”之得志时,还是“穷则独善其身”之无奈时。

白居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敦厚文人,他在茶诗中以“茶”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满足感。他选择与性情高雅的茶终日为伴,久久不腻,是源自他那知足饱和的心态。如《闲眠》中:“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一顿饭、两碗茶,再没有更多的需要。这种对于生活的满足是真实的、敦厚的。像他那样有身份的人有很多,但是拥有这样一份知足心的就比较难能可贵了。

白居易作为一个姿态高雅、性情脱俗的官场文人,一生都在官场中起伏历练,加上他生活的时代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他常常感觉心中有愤懑的情绪却无法无人诉说,苦闷之中只能自己寻求消化的方法。“茶能散闷为功浅,萱纵忘忧得力迟。不似社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便开眉”。(《镜换杯》)“杜康”(酒)的确是快速化忧解愁的良药,但是却不是诗人欣赏的宣泄情绪的方法,在诗人眼中,借助茶的功效驱散内心的苦闷仅为一般功力,茶是能够影响人的情绪甚至帮助饮茶人提升一个境界的。暂且不论白居易的功力是浅还是深,他借助茶来摆脱困境是个不争的事实。

白居易在人生的后期离不开茶,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一直坚持着“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茶“清新淡雅”的气质与他修身养性的需要十分吻合。诗歌《何处堪避暑》中“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体现的就是诗人这样休闲的生活感觉。没有了政治斗争的喧嚣,或者说诗人不愿意去触及记忆中那些令人不愉的经历。他选择的是茶,即是放松且惬意的生活。在他迟暮之年,他孤独地生活,虽然不得不坦白自己的寂寞,但还是坚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读书、谈琴,吃不了橘子还是喝茶,与他心灵为伴的依旧是茶。“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茶给他的精神洗礼,力量是巨大的。或者说白居易选择了茶,即是认可了它的品质――清贫但高洁。

从白居易众多的茶诗可以看出,茶文化渗透到白居易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为人、为官、为学都受到茶文化的影响。从这些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茶是发自内心地喜爱。作为唐代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茶诗诗人之一,白居易爱茶、懂茶、品茶、歌茶,其中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有唐朝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原因,也有自身的人生态度与性格、生活经历、信仰等原因。

作为中唐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的一生,在官场中波折起伏。无论是在“兼济天下”之前半生,还是“独善其身”的后半生,白居易都保持着与茶为伴的生活习惯,并且创作了大量的茶诗,成为后人研究茶文化的宝贵资料。作为一个大诗人,白居易从茶中体会的不仅是物质功用,而且有诗歌艺术家特别的体味。茶对白居易而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解渴饮品,同时品茶也是交际场上体现高雅兴致的一种沟通手段。以诗抒情、与茶为友,是环境的影响,也是性格所趋,淡泊宁静才是他生活的真谛。

白居易的名诗 篇2

【关键词】菅原道真 日本 平安朝文学 唐文学

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至9世纪日本多次派遣隋史和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这些使节将唐时的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先进文化带回日本,经过吸收理解与融合终于形成大和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

作为唐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唐文学,尤其是唐诗对日本汉文学的产生发展影响更为深远。日本的平安朝(794-1192)和唐朝有着频繁的往来,据藤原佐世写的日本最古的汉书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891)记载,遣唐使曾把白居易的诗文集带到了日本。现在,日本的nhk每天都有汉诗的相关节目,内容上几乎都是唐诗。并且日本现在还有很多唐诗爱好者。本文主要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菅原道真入手,浅显地探讨一下唐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联。

菅原道真(845-903)是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学者,深受宇多、醍醐天皇的赏识。作为政治家能力超群,曾经抵制过藤原氏集团的,当唐朝国势日渐衰微之时,是他上奏天皇,建议停派遣唐使。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不仅和歌写得好,还精通汉文学。“传题伤马送,江尾损船迎”、“驿长莫惊时序改,一荣一落是春秋”这样的诗句放在唐诗中也令人拍案叫绝。其诗文集《菅家文草》、《菅家后集》和他编纂的《类聚国史》《日本三代实录》成为日本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名字在中国可能鲜为人知,但在日本却是家喻户晓,人们都遵奉他为“天神”、“学问之神”。

菅原道真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文学造诣与唐文学有很深的渊源。菅原道真出生在一个世袭的文章博士(日本古代特有官职)家庭,菅原道真的祖父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石川道益前来中国,在遣唐使团中任判官职,次年回日本后,他大力提倡引进唐朝的宫廷服饰、礼仪等,向日本人讲读唐文学,参加了《凌云集》、《文化秀丽集》的编纂。菅原道真的伯父菅原善主于838年随遣唐使藤原常嗣到过中国。其父菅原是善的时代是唐文学传入日本的全盛时代,菅原是善的诗被称为“藻思华瞻,声价尤高”。这一切使得菅原道真从小就深受唐朝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施展文学才华的基础。

菅原道真师从岛田忠臣(828-892),而岛田忠臣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风影响最大,加之平安朝时期,朗咏诗文是贵族们的风雅,白居易的诗文曾一度受到他们的顶礼膜拜。“日本诗文集锦《和汉朗咏集》(1013)中刊载了26名唐朝诗人的诗,其中白居易的诗达135首之多。”平易的世风,易于理解;从底层上升的生涯;具有百科事典性质的《白氏文集》;白诗中雪月花的题材较多,和日本的诗歌主题基本一致;白居易诗中充满着一种佛教的无常观,符合日本“もののあわれ”的审美观点等因素导致白诗在平安朝的一度流行。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菅原道真,其汉诗文也就深深打上白诗风格的烙印。

白居易的前期作品以体验民间疾苦的题材为主,如《卖炭翁》中的“心忧炭贱愿天寒”,《路遇白头翁》中的“无妻无子独身穷三间茅屋南山下”等。而菅原道真在?岐府任职期间,写下《寒早》十首,分别是咏“走环人”(因困难生活而逃亡他乡,却在他乡也无法维持生计,不得已重新回到故土的人)、“浪来人”(从他乡流浪到?岐来的人)、“老鳏人”、“夙孤人”、“药圃人”、“驿亭入”“赁船人”、“钓鱼人”、“卖盐人”、“采樵人”的,反映了道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间疾苦的创作风格。《行春词》一诗中写到:“过雨经营修府库,临烟刻缕辨沟塍。遍开草褥冤囚录,轻举蒲鞭宿恶惩。尊长思教卑幼顺,卑贫恐被富强凌。安存耄迈飧非肉,账恤孤茕饿曲肱。楼家门留门主,耦耕田畔立寻朋。”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情,诗中处理政务的情形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道真还模仿白居易的《路遇白头翁》,“贞观末年元庆始,政无慈爱法多偏。虽有旱实不言上,虽有疫死不哀怜。四万余户生荆棘,十有一县无炊烟。”反映了?岐民生凋敝的状况。

菅原道真除在诗风上具备白诗风格之外,在人生经历上与白居易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815年,白居易因首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而受到谗毁,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既是他一生仕途的转捩点,也是白居易诗风的转折点。之前白居易的诗多是取材于社会现实的讽喻诗,之后的诗则带有消极避世的色彩。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通过写琵琶女的沦落身世,触发了自己政治上的感慨。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遭遇都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菅原道真在仕途上也有同样的被诬陷被贬的经历,被贬到太宰府后的心境反映在《秋夜》诗中,“黄萎颜色白霜头,况复千余里外投。昔被荣花组缚,今为贬谪草莱囚。光似镜无明罪,风气如刀不破愁。光似镜无明罪,风气如刀不破愁。”诗中将自己比作萧瑟的秋天,诗人的苍白、愁苦、郁闷无助尽在其中。在收到平安京传来的家信时,写有《读家书》一诗:“消息寂寥三月余,便风吹著一封书。西门树被人移去,北地园教客寄居。纸裹生姜称药种,竹笼昆布记斋储。不言妻子饥寒苦,为是还愁懊恼余。”隐约说出了家中被剥削,生活艰难的凄惨困境。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真和白氏两人在此方面可谓如出一辙。

以上主要从菅原道真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汉文学的主题,内容特色方面探讨了唐文学(以白居易为例)对日本平安文学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日本平安朝时期如何在接受唐文学的基础上努力确立民族文学风格的特征。在探讨唐文学对日本平安文学的关联时,往往容易走入单方面看待或者过分夸大中对日的影响,而看不到日本平安文化是如何摆脱唐文化的影响这一误区。平安前期,汉文学十分盛行,但只限于贵族和僧侣,广大下层民众则很难学习或无条件来学习汉文,假名的出现使得文化知识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随着假名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文学开始登场了,出现了完全用假名创作的诗歌物语等,到了平安后期,日本文学逐渐摆脱了汉文学的影响。日本平安朝从接触唐文化、学习理解唐文化到形成自己的文化过程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今后在国际化的世界中,如何吸收异民族文化与发展本国特色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姚亚玲。白居易和日本平安朝文学。日语知识,2003,01.

[2]川口久雄校注本。菅家文草,菅家后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72册).岩波书店,1966.

白居易诗全集范文 篇3

一、白居易写有多首筝诗①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时年44岁的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惩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其政敌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样的遭遇使他写出了许多“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讽喻诗,并导致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出现。

江州5年,是白居易“疯狂”的创作时期,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这首诗除感叹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遭遇外,诗中对琵琶乐音的描写可谓承古今一绝。除此之外,他先后还写过多首与古筝相关的诗。

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一件具有悠久历史的弹拨类乐器,源于秦而盛于唐。在唐代,筝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发展到了十三弦,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在弹奏技法与指法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浓墨重彩给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辉煌篇章的唐代诗人们,例如李白、岑参、刘禹锡等大诗人,都不吝笔墨,为筝写下了许多佳词丽句,而白居易更是其中的突出者。

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白居易对音乐舞蹈的精通,是任何人都无法与其相比的。他在这方面的诗,是诗史,也是史诗。他曾为许多人导演过《霓裳羽衣舞》。在乐器方面,他对许多乐器都很精通,而且达到极高的成就。

唐代是各种乐器盛行的时代,拍扳、笛子、笙、排箫、琵琶、箜篌,多得难以计数,而筝是其中影响很大的一种乐器。唐代筝乐盛行,非常普及。都城长安,骑马走在大街上随时都能听到筝声。白居易与筝、琵琶、琴等乐器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常听筝消遣,弹筝自娱,在他的不少诗文中流露出对筝的酷爱。在著名的《废琴》诗中,他就写下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名句,而且他把人们不再喜欢听琴的原因,也归咎于筝,所谓“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琴是那样的无奈,筝却是那样的风行。即便是能弹一手好琴的诗人,也绝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地于筝乐无动于衷。所以,白居易在他众多的吟诵音乐的诗篇中,除了咏琴,就是咏筝的,比琵琶等其他乐器都多。

据不完全统计,在白居易的诗中,至少有不少于14篇的咏筝诗,而且篇篇都对筝充满情感。具体作品有《听崔七妓人筝》《夜筝》《听夜筝有感》《筝》《偶于维扬牛相公处觅得筝筝未到先寄诗来走笔戏答》《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戏答思黯》《代谢好妓答崔员外》《云和》《夜宴惜别》《杨柳枝二十韵》《奉酬维扬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以及谈筝诗《废琴》《霓裳羽衣歌》等。

二、白居易对筝有独特感悟

音乐空灵微妙,本身就很难把握,用诗歌形式将它表现出来就更难了。因此,诗人们在诗歌中多是将音乐作为点缀,很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而白居易无疑是一个例外。在白居易的诗中,多次出现过类似于他在《听幽兰》诗中所写的“自弹不及听人弹”这样的话,表明他是精通音律的诗人,不仅可以弹奏许多乐器,而且可以说是一位音乐大师。且看他的《夜筝》诗: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此诗前两句中用“紫袖”“明月”不仅扣住了诗题,而且是皓月当空,“紫袖红弦”,彩色搭配之和谐,深蕴其中,滴水不露。“自弹自感低容”,七个字就连用了两个“自”字,写出弹筝者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得心应手;“自感”,可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动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从构字法来说,为音于门中,《说文解字》说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内心的苦处,不为外人所知,把自己的心酸全部寓于筝声中,为此也就水道渠成地有“低容”。前后两句,对比强烈,外表的艳丽与内心的凄苦,景喜情悲。

从“自弹自感低容”来看,与“自弹不及听人弹”一样,表明白居易不仅是一位筝手,而且是一位乐技高超的筝手。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此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外,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但是,在此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地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听者也从这里获得了“别有深情一万重”的感受。此时此刻,音乐虽然停止了,却产生了比有声时还要强烈的效果,达到不可想象的意境。这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美妙。

再看白居易的《听崔七妓人筝》诗:

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

此诗前两句的“花脸”即“花面”,意为如花的脸,形容女子貌美;“云鬟”是指高耸的环形发髻;“玉楼”根据诗题应该是指“妓楼”。全句之意不解自明。“十三弦”指的就是筝。在当时,十三弦的筝广为流行。十三弦寓意颇为深刻,根据一些《唐宋诗词选》 中注疏得知,在十三弦中,其中12条代表12个月,另一条弦则代表闰月。“一时”一词用得非常妙,“一时愁”非筝声愁,而是诗人心愁也。所以就自然有了以下的两句。

此诗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的自然延续。“凭君”就是托人了,但所托何人,不得而知,也不需要知道。“向”者,朝也。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托你告诉她不要再弹了,还是离去吧!再弹下去,因为“愁”的缘故,我的头发全都要变白了。虽有夸张,但与白居易当时在江州的心情非常相符。

《听崔七妓人筝》全诗二十八字,无一字写筝声,但点缀一“愁”字,意便全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说此诗“作计之妙,实与景遇,则语意自别”。确为精当之评。

再看白居易的《听夜筝有感》诗: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

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

此诗前两句“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显然是在写其任职江州司马期间,夜闻筝声,座中泣下,泪湿青衫的那一幕。其时白居易虽身遭贬谪且华发新生,但雄心犹存。被落寞的筝声感染,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虽是仙音,亦不忍卒闻。

此诗后两句“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说的是如今已是银丝满头,欺霜赛雪,历尽沧桑,壮志消磨殆尽,看透红尘,心如死水,已无波澜,如此情形下,任你的筝声再如何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我早已充耳不闻,就算弹上一整夜,我亦是无动于衷。

读白居易此诗,最大的感受便是,哀莫大于心死。由起初对筝声的不愿闻,到最后的“弹到天明亦任君”,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变化啊。这是两种境界,前者虽遭受挫折,但尚留希望在心中;后者则已忘物忘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如止水,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已漠然。其实我们知道,白居易虽然说他已经看透红尘,心如死水,再无波澜,但是,他并没有颓废,毕竟,还心存憧憬,毕竟,还有喜怒哀乐……所以,应该认为,白居易对筝是有独特的感悟的。

三、白居易与牛僧孺的筝缘

白居易写有一首题为《偶于维扬牛相公处觅得筝,筝未到,先寄诗来,走笔戏答》的五言律诗:

楚匠饶巧思,秦筝多好音。

如能惠一面,何啻直双金。

玉柱调须品,朱弦染要深。

会教魔女弄,不动是禅心。

仅从这首诗的诗题中的“觅得筝”“筝未到”“走笔戏答”这些字眼就可以知道,这首诗中一定包含着一个与筝有情缘的故事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的晚年,闲居在洛阳的时候。其时,他常与裴度、刘禹锡等人举行诗文酒会、音乐雅集,“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过着潇洒闲适的生活。天性喜好音乐的他,得知他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的好友牛僧孺“弄”到一张“维扬筝”后,心血来潮给牛僧孺去信,想要这张筝。

牛僧孺与白居易同朝为官多年,且官比他当得大,但是小白居易7岁。白居易在另一首诗中曾经记叙了牛僧孺无论任京官或是“外放”,15年间其所任职务皆“同平章事”,即与宰相相当,所以白居易称他为“牛相公”。

牛僧孺所在的扬州,当时极东南繁华之盛,不仅歌舞管弦盛行,而且能制作良筝。白居易所处的洛阳,是“东都”所在,其文化繁荣应该毋庸置疑,难道就找不到一张好筝?那么,白居易为什么偏偏要到“维扬”去“觅”筝,而且还不怕麻烦地让友人“封寄”给他呢?这在“戏答”的前两句已说得非常清楚了:“楚匠饶巧思,秦筝多好音”即是说,扬州制筝的工匠富有巧妙的构思,制作出来的秦筝大多有美妙的声音。扬州的筝好,“如能惠一面,何啻直双金”,他当然要到“维扬”“觅”筝了。

牛僧孺在“封寄”筝之前的赠诗中有“但愁封寄去,魔物或惊禅”两句,是因为白居易曾在《咏筝》诗中称秦筝为“魔物”,白居易又信佛,常与寺庙高僧论禅,所以就开玩笑说,就怕我将筝“封寄”后,这张筝(魔物)的美妙声音会惊动你的禅心。而白居易在回诗的最后说“会教魔女弄,不动是禅心”。意思是说,你送给我的维扬筝这个“魔物”,我会教“魔女”来弹奏的,但是我的禅心是不会因之而被撼动的。

白居易身处洛阳却要到扬州“觅”筝,而牛僧孺也毫不客气地说他寄赠的“维扬筝”说不定是能惊动白居易禅心的“魔物”。这足以说明,牛僧孺与白居易这对诗友、筝客的友谊不是一般的深厚,而当时扬州筝也的确精妙无比,令人羡慕。

不久,白居易就收到了牛僧孺“封寄”给他的“维扬筝”,他激动无比,于是又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长达48句的《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诗。诗中称牛僧孺是“济世贤”,说:“白老忘机客,牛公济世贤”,“远讯惊魔物,深情寄酒钱,霜纨一百正,玉柱十三弦。楚醴来尊里,秦声送耳边。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接着又写有《因梦得酬牛相公初到洛中小饮见赠》《呈思黯奇章公》《酬思黯戏赠同用狂字》《又戏答绝句》《戏答思黯》《早春忆游思黯南庄因寄长句》《奉和思黯自题南庄见示兼呈梦得》《与牛家妓乐雨后合宴》等10多篇。

诗中的“思黯”,即是牛僧孺的字。《戏答思黯》诗说:

何时得见十三弦,待取无云有月天。

愿得金波明似镜,镜中照出月中仙。

这种对秦筝的情感,多么深厚,多么独特,多么有趣味,多么感人,确有“筝狂”“筝迷”的味道。所以,说白居易与筝有特殊的情缘,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注释:

白居易的诗范文 篇4

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诗人三十九岁之时。诗人时为翰林学士,目睹朝政之黑暗,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恐怕遭受迫害,故产生退隐之想。诗中以蒲柳、麋鹿自喻,写自己质性低贱,野性难驯,不适合做侍臣。且自己刚直的性格也难与世俗官员同流合污。此诗虽写隐退之思,但当时诗人的主导思想还是兼济的,因朝政之黑暗及从个人安危考虑才生此想法的。所以元和十二年(817),诗人四十六岁时,又题此画,作《题旧写真图》,表白了不同的心迹:

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一照旧图画,无复昔仪形。形影默相顾,如弟对老兄。况使他人见,能不昧平生。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此诗作于诗人在江州司马任上之时。诗人面对旧写真,产生了时光流逝、人非如昨之感,渗透深沉的哀思愁苦之情。然而老去并不足惜,可恨的是不能为国建功立业,故画像不能入于凌烟阁。诗人虽在贬谪中,而仍怀建功立业之志,可见其兼济思想之深。又过十年(827),诗人五十六岁时,睹此旧写真,作了《感旧写真》:

李放写我真,写来二十载。莫问真如何,画亦销光彩。朱颜与玄鬓,日夜改复改。无嗟貌遽非,耳喜身犹在。

诗人面对二十年前(807)的个人写真,产生了时光飞逝、朱颜不再的感叹。此时诗人已经历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到了晚年,消极的思想抬头了,凌烟、麒麟的壮志也渐渐隐退了。诗人感到只要还活着就是可喜的事了。

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七十一岁时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诗人又写真于香山寺藏经堂,因观画抚今追昔,生发感慨,作了《香山居士写真诗》:

昔作少学士,因形入集贤。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鹤毳变玄发,鸡肤换朱颜。前形与后貌,相去三十年。勿叹韶华子,俄成皤叟仙。请看东海水,亦变作桑田。

此诗前亦有一序,交代创作缘由。诗追忆从三十七岁身为翰林学士到七十一岁的容颜衰变,叹世事变化之速,满含伤老之情。此时诗人已皈心佛教,而无兼济之心了。

白居易以自题写真寄寓人生感慨之情,从诗中可以触到诗人的情感历程。他的自题写真诗丰富了唐代题画诗的表现范围,开拓了题画诗的现实功能,其语言的通俗,情感的真挚也为题画诗开出异样风格。

白居易的诗范文 篇5

关键字:白居易 诗歌 艺术特色

引言

诗词歌赋本是古代学者用来抒发自身感情、调节生活氛围所作。白居易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其诗歌艺术特色的研究分析,既有利于对唐朝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现代学者对其艺术特色的学习及参考。

一、白居易诗歌介绍

(一)白居易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仕途上,其官至翰林学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其许多诗词歌赋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以供后人学习和背诵。

(二)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由于杂律诗中的艺术特色难以用言语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所以本文将原有分类稍加修改,从养生诗、闲适诗、亲情诗三方面来讲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白居易养生诗艺术特色

(一)白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色

白居易养生诗体裁包括五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古体、七言律诗。其中占比较高的是五言古体。白居易的《仲夏斋戒月》描述的是其通过吃素进行养生的一种生活状态,体裁为五言古体。白居易写诗讲究随性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喜欢创新体裁,这也反映了白居易爱好自由,不受约束,闲适养生的生活状态。

(二)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

题材就是指诗歌作品在创作时所选取的材料。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大多都是平常会经常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更注重自身修养。

1.选材的日常化、生活化

白居易的养生诗所描述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描述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所以其选材更贴近于日常生活。例如,他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大多选取田园间常见的小花小草、小鱼溪水,甚至是一些农作物或者家禽;在描写事物时,选取的都是日常吃穿用住的东西,包括书、蔬菜、围栏等。白居易养生诗的选材虽日常化、生活化,但其并不注重突出民生疾苦,是纯粹的对生活随时进行描述,安于养生。

由于白居易选材的日常化,使我们后辈在阅读他的诗歌时,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发现他的日常生活方式,就连他经常吃什么、做什么、对什么有偏爱。例如,从《斋月静居》中可以了解他喜爱吃斋,以及他吃斋时的一些感受;从《从老子》中可以发现他喜爱读圣贤书,对这些书的观后感也一目了然,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他自己的有关主张。有时候连自己今天晒太阳有感而发也可以作诗一首,半夜惊醒、早起梳头等生活细节也能变成一首首诗歌。

有些读者会觉得白居易的诗歌选材过于简单,没有内涵,没有雄心抱负,更没有对世风世俗的描述及感慨。其实,这正是白居易的特点所在,虽然他不能从选材方面打动读者,却能以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吸引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表现生活的诗意化

白居易注重生活细节,诗词歌赋以描述生活为主,所以他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眼睛,他看待事物常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养生生活诗意化。如《新沐浴》中描写到“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坂。半甜半饱时,四体春悠悠”,这是沐浴前吃饱喝足的写照,短短两句,尽显诗情画意,可见白居易的养生生活充实有诗意,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养生大家。

(三)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1.喜用口语

白居易的养生诗大多浅显易懂,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词,使诗词明白晓畅。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像“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口语化的词,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就用到了“应是”和“只有”两个口语化的词。因为白居易作词大多都是即兴有感而发,所以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意思通俗易懂。

像这种通俗化的诗句往往不被一些诗词大家所采用,更多的是流传于一些下层百姓口中。白居易的口语化式诗词歌赋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发挥其娱乐大众更娱乐自己的作用。白居易的这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他为人率真、不争不抢,以养生为最高境界的生活状态。

2.语近思深

白居易的养生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却包含着无限的韵味。养生注重自我修养,不被世俗所染,白居易通过描述清风明月,彰显自己豁达平静高雅的情怀,用诗词来描述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到诗意人生。与华丽的诗词歌赋相比,白居易的养生诗更具吸引力。

(四)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

1.酒是伴侣

从古至今,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白居易在作诗时也常常小酌。都说酒能消愁,白居易在养生诗中常提到自己感慨世态时举酒邀月,也常把自己对好友的牵挂寄托于酒中。所以酒是白居易不离不弃的伴侣。

2.琴是知音

朋友易找,知音难遇。白居易一生知音甚少,且相聚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寄情于琴中。他曾在《北窗三友》提到,琴是他的“三友”之一,在心情不适时,可以弹琴以净化心灵,抒发悲愤甚至不满之意。晚年时,白居易身体不佳,行动不便,那时琴更是他所离不开的知音。

3.“松、竹、莲”是人格的写照

在古代,植物的一些特殊品质常被诗人用来表述自己的品质。白居易一生热爱种植,其生活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但在其诗作中描述得最多的就是“松、竹、莲”。松、竹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而莲出淤泥而不染,自珍自爱,正直坚贞。这些其实都是白居易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人格意于“松、竹、莲”之中,既含蓄又明显。

三、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养生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本文关于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的描述着重于与养生诗的不同点,主要是遣词用句及修辞手法。

(一)白居易闲适诗的遣词用句

1.叠字的使用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重叠的词,例如“声声、皎皎”等。叠词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就是利用汉语音节,使诗词在结构上显得更加工整,在节奏上显得更加有韵律美。使用叠词描述声音时,会使声音更具真实性;使用叠词描述景物颜色时,会使景物带给人们更多视觉上的美感。白居易的闲适诗中通过使用叠词,使其看似平淡的生活更显趣味,也更具有吸引力。

2.喜用数量词

数量词的运用,会使得整首诗更具带入感,“两只”“一双”等数量词的简单使用,会使得诗词所描述的画面更具真实性。读者在品读诗句时,可以在脑海中将诗句化作一幅图,形象又生动,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白居易闲适诗中常常使用数量词,这不仅与其描述的内容有关,更与其自身生活特点及人格特点有关。

(二)白居易闲适诗的修辞艺术

首先是浅显的比喻。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讲究写实,虽然他不会过多地运用夸张的比喻,但他还是会运用一些浅显的比喻来给自己的诗词润色,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关注度。白居易主张平淡闲适度日,又不失对人生的思考,为了使其写作风格与其个人人格相符,他摒除了使用华丽及夸张的修饰,而是转用易于被大家所理解而又不失诗人风范的浅显的比喻。这种比喻方式在白居易的诗中经常可见。

其次是平易的典故。古代的用典就是运用各种典故来讲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为自己的诗词润色。如果只是粗略地品读白居易的闲适诗,很难发现有用典,但如果细细品味,其用典之处还是相当多的。这说明白居易有着丰富的典籍知识,能熟练透析地了解典故的内容,从而将其中更为平民化的小点运用到自己的诗词中,使得自己的诗词既能达到平易近人之效,又能运用典故阐明自己的观点。

四、白居易亲情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亲情诗主要是讲述他对亲人的关爱及思念,虽然其艺术特色也有与上述两种诗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也有其特殊之处,主要就是其在亲情诗的创作中,在抒情时不忘讲明道理,喜欢运用主客颠倒的“对写法”。

(一)抒情中偏爱说理

白居易的亲情诗从表面看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及关爱,但细致品读不难发现,其大多数诗词在后半段更加注重的是说理。也就是一首亲情诗的前半段描述思念,后半段以对亲人的思念有感而发,引出相关哲学、心理学甚至佛学的道理,使得思亲有情有理。白居易这种亲情诗的撰写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也不会被后人定位为“无病”,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其他诗词区分开来。

(二)“对写法”的运用

所谓对写法,就是“主客颠倒”,将原本的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相调换。这是古代描述思亲诗句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白居易的亲情诗中,绝大部分描述的都是他的友人或者亲人在某地思念他,很少描写他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这就是典型的对写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强调诗人对友人与亲人的思念,有一层递进的关系,就是你在想念我的同时,其实我也非常地想念你。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抒情既达到了抒发思念之情的效果,又不会显得自己柔弱不堪,不会现出自己的寂寞与孤独。

结语

白居易的诗歌虽然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的艺术特色,但是将其分为不同类型进行描述,会得到更加准确的艺术特色。本文从养生诗、闲适诗和亲情诗三类看似可以归为一类的诗词入手,主要介绍了养生诗的艺术特色,又从闲适诗和亲情诗上对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加以补充,使其更加完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语

参考文献

[1]钟琼。白居易诗歌接受的历时性考察[J].河南社会科学,2013(9):95-97.

白居易的名诗 篇6

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哪里?就在古诗词经典中。从《诗经》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的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语言的丰富和美好。

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注重的往往是物质,而忽视了诗词的陶冶,所以显得很浮躁。

中国诗词还有用吗?这个问题引起了一些国人的思考。

最近,陈力川老师明确提出了他的看法:当然有用!陈力川老师在《萃园》诗刊卷首语《为什么要读诗》中写道:“诗歌有什么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我们都听到过这种质疑。甚至有人质问今天谁还写诗,谁还读诗,谁还懂诗?”陈力川老师的回答十分有力:诗歌似乎不能让我们的银行账户增加一分钱,但诗歌可以点燃我们的生命之火,可以提高我们的生命品质。

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否认吟诵诗词能陶冶情操,为审美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尤其是古诗词,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和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古诗词,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诗词是语言的精粹,读诗学诗在表达上会产生特殊的感染力。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是说没有读过《诗经》就不会说话,而是说学习过会有更好的表达能力。

诗词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古诗词还成为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出口成章”和“出口成脏”是有区别的。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因为“有用”才得以流传的,诗词也不例外。通过诗词的熏陶,可以滋养心灵,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诗词的“有用”,具体体现在对人类灵魂潜移默化的净化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目前,国内有很多因诗词闻名的景点,这里仅举一例。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很有名: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却野草丛生,荒凉残败。刘禹锡借此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渲染背景,美而不俗。语言虽浅显易懂,意味却深厚悠长。今日乌衣巷已是南京夫子庙的一个旅游景点,因诗而闻名的乌衣巷游客每年都络绎不绝。

说起唐朝人对诗词的喜爱,对诗人的崇拜,恐怕都是空前绝后的。

先看看“人体诗板”的故事。在唐朝,白居易的诗是非常流行的。白居易被贬江州后,从长安到江州三四千里的路程,遇到了许多客栈和酒楼,他看到墙上、柱上、船上到处都是他的诗备感欣慰。

在众多白居易的发烧友中,有一个人最为奇特,他的崇拜方式也非常疯狂,这个人叫葛清。葛清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究竟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葛清因为崇拜白居易,竟然全身刺字,体无完肤。葛清身上纹的不是青龙白虎,而是诗词。他的前胸后背,手臂大腿,纹的都是白居易的诗,共有三十多首。并且他对这些诗的位置还特别熟悉,别人问起白居易的哪首诗,他都能准确指出其在自己身上的位置。他这样走来走去,很像一块流动的诗板,所以大家就叫他“白舍人行诗图”。

白居易的诗全集 篇7

关键词:全宋诗;唐诗;误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2-0092-10

《全宋诗》是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诗歌总集,是20世纪古文献整理的代表性成果;《全唐诗》更是诗歌总集整理的典范。但《全宋诗》、《全唐诗》所录诗歌重出叠见,数量相当可观。当代学者佟培基、胡可先、方健、房日晰、吴宗海等曾不同程度地指出、考辨过《全宋诗》、《全唐诗》的重出、误收问题,但都非专论。其后,韩震军的《(全宋诗)误收同姓名唐人诗文举正》(一)、(二)、(三)(载《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2010年第1期、2010年第2期)列举了《全宋诗》误收的同姓名的唐代诗人作品,是唯一一组论《全宋诗》误收《全唐诗》的专文。

除以上各位学者所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全宋诗》、《全唐诗》重出、误收、重见的诗歌有300余组,可粗略分为作者两收诗歌重录、《全唐诗》误收、《全宋诗》误收、诗歌重见不能考订时代等四种情况。这些重出、误收、重见诗歌的考辨对《全宋诗》、《全唐诗》的研究整理及相关作者别集的编纂研究,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今胪列《全宋诗》误收唐诗如下,并缘例释证,甄别真伪,以求教于方家。

一、误收李世民诗

宋高宗赵构《秋日》:“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6)

又见李世民《秋日二首》其二:“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全唐诗》卷1)

赵构作出《新编增广事联诗苑丛珠》卷1。李世民作见《初学记》卷3、《文苑英华》卷158、《锦绣万花谷》后集卷3、《记纂渊海》卷2、《御定渊鉴类函》卷15、《御制诗集》初集卷42、《瀛奎律髓》卷12、《全唐诗录》卷1。此诗既见《初学记》,非赵构作无疑。

二、误收陈叔达诗

陈与行《句》其二:“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全宋诗》册53卷2775页32845)

陈叔达《咏菊》:“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全唐诗》卷30)

陈与行作出《山堂肆考》:“陈叔达诗:‘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陈叔达作见《锦绣万花谷》后集卷38、《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50、《御定渊鉴类函》卷409、《石仓历代诗选》卷15、《全唐诗》卷30、《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357、《御选唐诗》卷27。

宋陈与行,字叔达,罗源(今属福建)人。《全宋诗》编者误以《山堂肆考》中的唐陈叔达为宋陈与行。

另陈与行《句》其一:“椒兰平酒酌,簋簋散香箕。”(《全宋诗》册53卷2775页32845),出《群书通要》甲集卷6,又见《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5。此句又见《说郛》卷69下、《御定骈字类编》卷169。《御定渊鉴类函》卷18:“李叔达《祠社诗》曰:‘升坛预结祀,诺皂肃分司。椒兰平酒酌,篮簋撤香萁。’”李叔达又见《全宋诗》册72卷3747页45189,录诗一首《舟中闻木犀》:“地近孤城水合流,天风吹下广寒秋。岩花似喜幽人至,先遣清香到小舟。”《祠社诗》当据《御定渊鉴类函》补入李叔达名下,并注重出。

三、误收徐珩诗

宋徐珩《日暮望泾水》:“导源经陇阪,属油贯赢都。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全宋诗》册37卷2050页23050)

唐徐珩《日暮望泾水》:“导源径陇阪,属汭贯赢都。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全唐诗》卷44)

《全宋诗》徐珩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16。唐徐珩作见《文苑英华》卷163、《唐诗纪事》卷5、《全唐诗》卷44。此诗既见《文苑英华》,当属唐徐珩。

四、误收李峤诗

丁谓《柳》其一:“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全宋诗》册2卷102页1153),又见《全唐诗》卷60,题为《柳》,作者李峤。

丁谓作出《诗渊》册1页1149。李峤作见《李峤杂咏》卷上、《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76、《御定渊监类函》卷415、《石仓历代诗选》卷23、《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289、《全唐诗录》卷3。《李峤杂咏》唐写本尚存,此诗为李峤作无疑。

五、误收范朝诗

米芾《诗二首》其一:“水势临阶转,峰形对路开。槎从天上得,石是海边来。瑞草分丛种,祥花间竹栽。旧传辞赋客,唯见有邹枚。”(《全宋诗》册18卷1078页12282)

米芾作见《宝晋英光集补》卷1。

此诗唐范朝作见《国秀集》卷下,题目为《宁王山池》:“水势临阶转,峰形对路开。槎从天上得,石是海边来。瑞草分丛种,祥花间色栽。旧传词赋客,唯见有邹枚。”又见《石仓历代诗选》卷46、《全唐诗》卷145、《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22。此诗既见《国秀集》,非宋人诗无疑。

六、误收孟浩然诗

卢明甫《过檀溪》:“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全宋诗》册72卷3741页45127)

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直与南山对,非关选地偏。草堂时偃曝,兰枻日周旋。外事情都远,中流性所便。闲垂太公钓,兴发自猷船。余亦幽栖者,经过窃慕焉。梅花残腊月,柳色半春天。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停杯问山简,何似习池边。”(《全唐诗》卷160)

卢明甫作出《舆地纪胜》卷82。孟浩然作见《孟浩然集》卷2、《文苑英华》卷318、《岁时杂咏》卷39、《能改斋漫录》卷6、《剡录》卷6上、《湖广通志》卷86、《滴水集》卷6、《唐诗品汇》卷74、《全唐诗》卷160、《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23、《全唐诗录》卷11、《唐诗纪事》卷23、《历代诗话》卷68。截句重见全诗,此诗为孟浩然作。

七、误收刘慎虚诗

蔡必荐《观葵有感》:“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负床头沽酒钱。得钱向酒家,君不见,戎葵花。”(《全宋诗》册69卷3613页43276)

岑参《蜀葵花歌》:“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全唐诗》卷199)

刘慎虚《蕺葵花歌》:“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酤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蕺葵花。”(《全唐诗》卷256)

蔡必荐作出《曲阿诗综》卷7。刘慎虚作又见《文苑英华》卷323:“刘慎虚附见《岑参集》”。岑参作又见《河岳英灵集》卷中、《蜀中广记》卷61、《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46、《全芳备祖集》前集卷14、《御定渊鉴类函》卷409、《唐音》卷3、《唐诗品汇》卷29、《全唐诗》卷199。

此诗既见《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非蔡必荐作无疑。另外此诗本刘慎虚作,因附录《岑参集》,误为岑诗。

八、误收李白诗

1 穆修《思边》:“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玉关此去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全宋诗》册3卷145页1617),又见《全唐诗》卷184,题为《思边(一作春怨)》,作者李白。

此诗《全宋诗》出《穆参军集》卷上,与《全唐诗》李白诗只差一字。李白作见《李太白文集》卷23、《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25、《李太白集注》卷25、《石仓历代诗选》卷44上、《古诗镜·唐诗镜》卷19、《全唐诗》卷184、《全唐诗录》卷22。当以李白诗为是。

2 米芾《为政》:“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全宋诗》册18卷1077页12273)

米芾作见《宝晋英光集》补遗。

此诗又见《李太白文集》卷22《题雍丘崔明府丹灶》:“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叶县已泥丹灶毕,瀛州当伴赤松归。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又见《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24、《李太白集注》卷24、《唐诗品汇》卷83、《全唐诗》卷183、《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241。

3 宋高宗赵构《崇恩显义院五首》其五:“海神来过隐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清似连山喷雪来。”(《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5)

李白《横江词六首》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宋高宗赵构作出《淳祐临安志》。李白作见《李太白文集》卷6、《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7、《李太白集注》卷7、《文苑英华》卷162、《乐府诗集》卷90、《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15、《记纂渊海》卷8、《记纂渊海》卷20、《万首唐人绝句》卷2、《全唐诗》卷166、《全唐诗录》卷23。

九、误收杜甫诗

1 夏倪《句》其三:“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全宋诗》册22卷1318页14969)

杜甫《赤谷》:“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夏倪作出《紫薇诗话》:“夏均父倪文词富赡,侪辈少及。尝以‘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为韵,作十诗留别饶德操,不愧前人作也。”可见“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为前人作。夏倪,字均父,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

此诗杜甫作见《九家集注杜诗》卷6、《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6、《杜诗详注》卷8、《说郛》卷84上、《唐诗品汇》卷7、《石仓历代诗选》卷45、《古诗镜·唐诗镜》卷22、《全唐诗录》卷25。

2 王秬《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二首》其一:“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全宋诗》册37卷2046页22994)

杜甫《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王秬作出《诗渊》册5页3475。杜甫作见《九家集注杜诗》卷1、《补注杜诗》卷1、《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1、《杜诗详注》卷1、《李北海集》卷1、《全唐诗》卷216、《山东通志》卷35、《御选唐宋诗醇》卷9。

3 释如净《偈颂三十四首》其三四:“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池荷叶叠青钱。两彩一赛,其或未然。竹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全宋诗》册52卷2749页32364)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释如净作出《住建康府清凉寺语录》。杜甫作见《九家集注杜诗》卷22、《补注杜诗》卷22、《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7、《杜诗详注》卷9、《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78、《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23、《记纂渊海》卷95、《全芳备祖集》前集卷18、《全唐诗录》卷33、《竹庄诗话》卷6、《诗林广记》卷2。

一〇、误收陈存诗

宋陈存《丹阳作》:“暂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抱琴沽一醉,尽日卧垂杨。”(《全宋诗》册65卷3432页40850)

唐陈存《丹阳作》:“暂入新丰市,犹闻旧酒香。抱琴沽一醉,尽日卧垂杨。”

宋陈存作出清光绪《丹阳县志》卷34。唐陈存作见《唐诗纪事》卷39、《全唐诗》卷311、《御选唐诗》卷27。

《全宋诗》小传:“陈存,字体仁,号本斋,龙泉(今属浙江)人,徙居安吉州(今浙江湖州)。理宗淳祐七年(1247)进士。”

计有功,字敏夫,大邑安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他是张浚的从舅,曾居浚幕府中。(《全宋诗》册65卷3432页40850)

此诗既见计有功《唐诗纪事》,非宋陈存作无疑。

一一、误收韦应物诗

1 晏殊《社日》:“山郡多暇日,社时放吏归。坐阁独成闷,行塘阅清辉。春风动高柳,芳园掩夕扉。遥思里中会,心绪怅微微。”(《全宋诗》册3卷172页1954),又见《全唐诗》卷188,题为《社日寄崔都水及诸弟群属》,作者韦应物。

晏殊作出《古今岁时杂咏》卷10,其前一首为晏殊的《奉和圣制社日》,本首未题作者,按例从前首属晏殊。韦应物作见《韦苏州集》卷3、《方舆胜览》卷47、《石仓历代诗选》卷49、《全唐诗》卷188。《因话录》卷6:“都水使者崔绰……元和初犹在,年九十余卒。苏州刺史韦公集中所赠崔都水诗者是也……崔即苏州之堂妹婿也。”《全宋诗》误收,此当为韦应物诗。

2 宋高宗赵构《题马麟画》:“南望青山满禁闱,晓陪鸳鹭正差池。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7)

韦应物《雪夜下朝,呈省中一绝》:“南望青山满禁闱,晓陪鸳鹭正差池。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

宋高宗赵构作出《珊瑚网》卷43:“瓢印御书”,又见《式古堂书画汇考》卷33:“宋高宗书”,《南宋院画录》卷8:“高宗御书”。韦应物作见《韦苏州集》卷2、《文苑英华》卷154、《万首唐人绝句》卷4、《全唐诗》卷187、《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4、《渔隐丛话》前集卷7、《诗人玉屑》卷2、《竹庄诗话》卷19、《诗林广记》卷2。

一二、误收刘商诗

刘放《题湛上人院画松》:“水墨乍成岩下树,摧残半隐洞中云。猷公曾住天台寺,阴雨猿声何处闻。(铎案:此诗另见唐人刘商诗)”(《全宋诗》册11卷615页7302)

刘攽作出《彭城集》卷18。《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70、《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71诗题作《与湛上人画松》,作者刘商;《万首唐人绝句》卷42、《天台前集》卷中、《全唐诗》卷304题目作《与湛上人院画松》,作者刘商。《全唐诗》卷304:“刘商,字子夏,彭城人。少好学,工文,善画。登大历进士第,官至检校礼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四库全书总目》:“《天台前集》三卷……宋李庚原本,林师蒇等增修。皆录唐以前诗,成于宁宗嘉定元年戊辰。”

《四库全书总目》卷153:“彭城集四十卷(永乐大典本)……今检《永乐大典》所载,篇章尚富。盖即据《彭城集》收入。谨掇拾排比,厘为四十卷。较之原书,所少不过十之一二。与新编其兄敞《公是集》,巨制鸿裁,旧观几复。在北宋诸家中,可谓超轶三孔,而凭陵两宋者矣。”

可见编订《全唐诗》撰写小传时,刘商集尚存,此诗又入《天台前集》,其文献可靠程度,远过永乐大典辑本《彭城集》,此诗属唐刘商。

一三、误收李翱诗

释道宁《偈六十九首》其三六:“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复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全宋诗》册19卷1143页12894)

释道宁作出《开福寺宁禅师语录》卷上。此为唐李翱诗,《类说》卷20“云在青天水在瓶”条记载本事:“朗州刺史李翱问:‘如何是?’道师曰:‘云在天,水在瓶。’翱作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翱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师一夜登山大笑。翱赠诗曰:‘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李翱作又见《湖广通志》卷75、《锦绣万花谷》后集卷28、《山堂肆考》卷147、《宋高僧传》卷17、《五灯会元》卷5、《全唐诗》卷369、《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234、《御选唐诗》卷29、《全唐诗录》卷53、《唐诗纪事》卷35、《渔隐丛话》前集卷20。

一四、误收白居易诗

1 刘敞《桐花》:“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仙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全宋诗》册9卷474页5743),又见《全唐诗》卷424,题为《云居寺孤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作者白居易。

此诗刘敞作见《公是集》卷14、《两宋名贤小集》卷64、《全芳备祖集》前集卷19。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1、《白香山诗集》卷1、《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73、《记纂渊海》卷95、《全芳备祖集》后集卷18、《山堂肆考》卷201、《全唐诗》卷424。“白集”为香山自定,既录此诗全诗,必白居易作无疑。

2 曾几《把酒思闲事二首》其一:“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全宋诗》册29卷1660页18598)

白居易《把酒思闲事二首》其一:“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

曾几《把酒思闲事二首》其二:“把酒思闲事,春娇何处多。试鞍新白马,弄镜小青娥。掌上初教舞,花头欲按歌。凭君劝一醉,劝了又如何。”(《全宋诗》册29卷1660页18598)

白居易《把酒思闲事二首》其二:“把酒思闲事,春娇何处多。试鞍新白马,弄镜小青娥。掌上初教舞,花前欲按歌。凭君劝一醉,劝了问如何。”

曾几作出《瀛奎律髓》卷19。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31、《白香山诗集》卷32、《全唐诗》卷454、《全唐诗录》卷63。此为白居易诗。

3 曾几《晚春酒醒寻梦得》:“料合同惆怅,花残酒亦残。醉心忘老易,醒眼别春难。独出虽慵懒,相逢定喜欢。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全宋诗》册29卷1660页18598)

白居易《晚春酒醒寻梦得》:“料合同惆怅,花残酒亦残。醉心忘老易,醒眼别春难。独出虽慵懒,相逢定喜欢。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

曾几作出《瀛奎律髓》卷19。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33、《白香山诗集》卷34、《古诗镜·唐诗镜》卷44、《全唐诗》卷456。此为白居易诗。

4 仲并《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落花如雪鬓如霜,醉把花看益自伤。少日为名多检柬,长年无兴可颠狂。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何事同生壬子岁,老于崔丈及刘郎。”(《全宋诗》册34卷1929页21542)

白居易《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落花如雪鬓如霜,醉把花看益自伤。少日为名多检束,长年无兴可颠狂。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何事同生壬子岁,老于崔相及刘郎。”

仲并作出《浮山集》卷2。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25、《白香山诗集》卷28、《文苑英华》卷258、《全唐诗》卷448。

5 宋高宗赵构《崇恩显义院五首》其四:“管妙弦清韵入神,老人合眼醉醺醺。成知不及当来曲,犹觉闻时胜不闻。”(《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5)

白居易《听歌》:“管妙弦清歌入云,老人合眼醉醺醺。诚知不及当年听,犹觉闻时胜不闻。”

宋高宗赵构作出《淳祐临安志》。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34、《白香山诗集》卷35、《文苑英华》卷213、《万首唐人绝句》卷16、《全唐诗》卷457。

6 宋高宗赵构《诗二首》其一:“随宜饮酒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必问闲人。”(《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19)

白居易《自咏》:“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赵构作出《式古堂书画汇考》卷13:“高宗随宜饮酒诗卷草书”,又见《清河书画舫》卷10上:“思陵草书一卷”。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27、《白香山诗集》卷31、《全唐诗》卷450。

7 宋高宗赵构《题刘松年竹楼说听图》:“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全宋诗》册35卷1982页22220)

白居易《竹楼宿》:“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

赵构作出《式古堂书画汇考》卷33,又见《南宋院画录》卷4。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20、《白香山诗集》卷25、《万首唐人绝句》卷14、《西溪丛语》卷下、《全唐诗》卷443、《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19、《御选唐诗》卷29、《全唐诗录》卷65。

8 宋孝宗赵慎《题周文矩合乐士女图》:“今夜调琴忽有情,欲弹惆怅忆崔卿。何人解爱中徽上,秋思头边八九声。”(《全宋诗》册43卷2337页26869)

白居易《夜调琴忆崔少卿》:“今夜调琴忽有情,欲弹惆怅忆崔卿。何人解爱中徽上,秋思头边八九声。”

宋孝宗赵慎作出《式古堂书画汇考》卷33。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卷28、《白香山诗集》卷30、《文苑英华》卷212、《万首唐人绝句》卷15、《全唐诗》卷451、《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93。

一五、误收张籍诗

1 李之仪《偶题六绝》其二:“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全宋诗》册17卷960页11207)

《全唐诗》卷386张籍《忆远》:“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李之仪作见《姑溪居士前集》前集卷11。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7、《万首唐人绝句》卷23、《石仓历代诗选》卷59、《全唐诗》卷386。现存蜀本《张司业集》早于李之仪,此唐张籍诗。

2 李之仪《偶题六绝》其三:“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寒尽向西。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全宋诗》册17卷960页11207)

《全唐诗》卷386张籍《玉仙馆》:“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李之仪作见《姑溪居士前集》前集卷11。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7、《万首唐人绝句》卷23、《唐诗品汇》卷51、《江西通志》卷39、《石仓历代诗选》卷59、《全唐诗》卷386、《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433、《御选唐诗》卷32。此唐张籍诗。

3 李之仪《偶题六绝》其四:“数卷新游蜀苑诗,长安僻巷得相随。草堂雪夜携琴处,况似青城馆里时。”(《全宋诗》册17卷960页11207)

《全唐诗》卷386张籍《弟萧远雪夜同宿》:“数卷新游蜀客诗,长安僻巷得相随。草堂雪夜携琴宿,说是青城馆里时。”

李之仪作见《姑溪居士前集》前集卷11。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7、《万首唐人绝句》卷68、《石仓历代诗选》卷59、《全唐诗》卷386、《唐诗纪事》卷41。此为唐张籍诗。

4 曾致尧《东林寺》(《全宋诗》册1卷54页580),又见《全唐诗》卷384,题为《江南春》,作者张籍。

《全宋诗》曾致尧作出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35,另《宋元诗会》卷16收录。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3、《瀛奎律髓》卷10、《古诗镜·唐诗镜》卷48、《全唐诗》卷384、《全唐诗录》卷54。因《张司业集》早于曾致尧(947-1012),可见此诗当为张籍诗。

5 林逋《寄孙仲簿公》(《全宋诗》册2卷105页1202),又见《全唐诗》卷384,题为《寄孙冲主簿》,作者张籍。

林逋作见《海录碎事》卷9上、《林和靖集》卷1、《宋诗抄》卷13。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3、《瀛奎律髓》卷42、《全唐诗》卷384。《张司业集》早于林逋,此张籍诗。

6 林逋《赠任懒夫》(《全宋诗》册2卷105页1204),又见《全唐诗》卷384,题为《赠任懒》,作者张籍。

林逋作见《林和靖集》卷1。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3、《瀛奎律髓》卷42、《全唐诗》卷384。《张司业集》早于林逋,此张籍诗。

7 张毂《行路难》:“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敝裘羸马苦难行,僮仆尽饥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全宋诗》册31卷1788页19938)

张籍《杂曲歌辞·行路难》:“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张毂作出明神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前集卷7。张籍作见《张司业集》卷2、《唐文粹》卷12、《乐府诗集》卷71、《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25、《山堂肆考》卷137、《唐诗品汇》卷34、《石仓历代诗选》卷59、《全唐诗》卷25、《全唐诗》卷382、《全唐诗录》卷54。《张司业集》、《唐文粹》早于张毂,此张籍诗,《全宋诗》中此人当删。

一六、误收王建诗

林洪《宫词》:“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全宋诗》册64卷3394页40392)

王建《宫词》:“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迎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林洪作出《后村千家诗》卷16。王建作见《御定渊鉴类函》卷341、《水东日记》卷26、《王司马集》卷8、《唐百家诗选》卷13、《万首唐人绝句》卷31、《三体唐诗》卷1、《唐音》卷7、《唐诗品汇》卷51、《石仓历代诗选》卷60、《三家宫词》卷上、《全唐诗》卷302、《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11、《御选唐诗》卷29、《全唐诗录》卷56、《唐诗纪事》卷44。

此诗见《唐百家诗选》,非南宋林洪作,当属唐王建诗。

一七、误收刘禹锡诗

1 史尧弼《重题湖上》:“林端落照尽,湖上远风清。水榭芝兰室,仙舟鱼鸟情。人琴何寂寞,烟月足平生。一泛钓璜处,再吟锵玉声。”(《全宋诗》册43卷2341页26902)

刘禹锡《和重题》:“林端落照尽,湖上远岚清。水榭芝兰室,仙舟鱼鸟情。人琴久寂寞,烟月若平生。一泛钓璜处,再吟锵玉声。”

史尧弼作出《莲峰集》卷2。刘禹锡作见《刘宾客文集》外集卷7、《会昌一品集》别集卷4、《蜀中广记》卷9、《全唐诗》卷358。

《全蜀艺文志》卷15因此诗附入《会昌一品集》,误为李德裕作。

2 李善美《大堤曲》:“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下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全宋诗》册72卷3741页45127)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其一:“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全唐诗》卷365)

李善美作出《舆地纪胜》卷82。刘禹锡作见《刘宾客文集》卷26、《乐府诗集》卷94、《万首唐人绝句》卷5、《唐音》卷11、《唐诗品汇》卷51、《古诗镜·唐诗镜》卷36、《全唐诗》卷365、《御选唐诗》卷32、《唐人万首绝句选》卷4、《全唐诗录》卷40。

一八、误收孟郊诗

曾巩《句》其五:“旷然青霞抱,永矣白云适。”(《全宋诗》册8卷462页5612),又见《全唐诗》卷375,题为《游韦七洞庭别业》:“洞庭如潇湘,叠翠荡浮碧。松桂无赤日,风物饶清激。逍遥展幽韵,参差返良觌。道胜不知疲,冥搜自无斁。旷然青霞抱,永矣白云适。崆峒非凡乡,蓬瀛在仙籍。无言从远尚,还思君子识。波涛漱古岸,铿锵辨奇石。灵响非外求,殊音自中积。人皆走烦浊,君能致虚寂。何以祛扰扰,叩调清淅淅。既惧豪华损,誓从诗书益。一举独往姿,再摇飞遁迹。山深有变异,意惬无惊惕。采翠夺日月,照耀迷昼夕。松斋何用扫,萝院自然涤。业峻谢烦芜,文高追古昔。暂遥朱门恋,终立青史绩。物表易淹留,人间重离析。难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作者孟郊。

《全宋诗》曾巩作出《韵府群玉》卷19。孟郊作又见《孟东野诗集》卷4,残句与整诗重出,此孟郊诗无疑。

一九、误收贾岛诗

1 释无本《行次汉上》:“习家池沼草萋萋,岚树光中信马蹄。汉主庙前湘水碧,一声风角夕阳低。”(《全宋诗》册72卷3741页45128)

释无本《马嵬》:“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白玉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全宋诗》册72卷3741页45128)

二诗见《才调集》卷9、《万首唐人绝句》卷64、《唐僧弘秀集》卷7、《唐音》卷14、《唐诗品汇》卷55、《古今禅藻集》卷7、《全唐诗》卷574、《唐人万首绝句选》卷7、《全唐诗录》卷98。

此唐贾岛诗。

2 释居简《颂古二十一首》其九:“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全宋诗》册53卷2801页33288)

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释居简作出《北涧居简禅师语录》。贾岛作见《长江集》卷9、《唐百家诗选》卷15、《畿辅通志》卷120、《山西通志》卷226、《墨庄漫录》卷5、《万首唐人绝句》卷24、《唐音》卷13、《唐诗品汇》卷52、《古今诗删》卷22、《石仓历代诗选》卷72、《古诗镜·唐诗镜》卷48、《全唐诗》卷574、《唐人万首绝句选》卷5、《全唐诗录》卷52、《诗话总龟》卷11、《诗话总龟》后集卷20、《对床夜语》卷4、《颐山诗话》。

3 皇甫《句》:“棹穿波底月。”(《全宋诗》册72卷3770页45475)

皇甫作出元佚名《拦江网》已集上卷1。贾岛作见《诗话总龟》后集卷9:“高丽使过海有诗云:‘水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时贾岛诈为梢人,联下句云:‘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丽使嘉叹久之。”又见《渔隐丛话》前集卷19、《诗人玉屑》卷15、《诗林广记》卷7。

另《分门古今类事》卷15引《幕府燕闲录》:“天圣高第天圣五年春,有二举人闲行建隆观中,相与语曰:‘今岁高第是何人?’有二道士棋于庑下,白髭者曰:‘不难知之。’二生曰:‘师岂有异乎?’曰:‘无之。棹穿波底月,寒压水中天。不离乎此也。其年榜首王尧臣小名越哥,次韩琦,次赵塈。月与越同,寒与韩同,天水则赵氏郡号也。再寻道士,不复见矣。”

二〇、误收储嗣宗诗

赵汝睑《朝山》:“犬入五云音信绝,凤楼凝碧悄无声。焚香古洞步虚夜,露湿松花空月明。”(《全宋诗》册60卷3154页37847)

储嗣宗《和茅山高拾遗忆山中杂题五首·胡山》:“犬入五云音信绝,凤楼凝碧悄无声。焚香古洞步虚夜,露湿松花空月明。”

赵汝唫出《诗渊》册3页2069。唐储嗣宗作见《万首唐人绝句》卷36、《石仓历代诗选》卷98、《全唐诗》卷594、《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83。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鄱阳人。

赵汝唫,字仁父,号两山。太宗八世孙。曾知临安县(《咸淳临安志》卷51)。理宗端平元年(1234)知江阴军(明嘉靖《江阴县志》卷12)。今录诗9首。(《全宋诗》册60卷3154页37846)

《万首唐人绝句》作者洪迈早于赵汝唫,此为唐诗。

二一、误收苏郁诗

宋徽宗赵佶《诗一首》:“十二楼藏玉蝶中,凤凰双宿碧梧桐。流霞浅酌留君醉,今夜吹箫第几重。”(《全宋诗》册26卷1495页17078)

唐苏郁《步虚词》:“十二楼藏玉堞中,凤凰双宿碧芙蓉。流霞浅酌谁同醉,今夜笙歌第几重。”

徽宗赵佶作出清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卷上。唐苏郁作见《文苑英华》卷193、《全唐诗》卷472。《文苑英华》成书于雍熙三年(986)。此为赵估题写苏郁诗被误为作者。

二二、误收李廓诗

释法泰《颂古十二首》其九:“商岭东西路不分,两间茅屋一溪云。师年耳聩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全宋诗》册29卷1649页18465)

李廓《赠商山东于岭僧》:“商岭东西路欲分,两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韦蟾《赠商山僧》:“商岭东西路欲分,两间茅屋一溪云。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释法泰作出《嘉泰普灯录》卷28。李廓作见《才调集》卷1、《全唐诗》卷479、《全唐诗录》卷71。韦蟾作见《记纂渊海》卷24、《全唐诗》卷566、《诗话总龟》卷14、《唐诗纪事》卷58。

此诗既见《才调集》,绝非宋法泰作。佟培基先生《全唐诗重出误收考》疑为韦蟾作,当可信从。此补一证:

《诗话总龟》卷14引《雅言杂载》:“韦中宪蟾廉问鄂州,春日除替,祖筵上题《文选》两句云:‘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以毫笺授宾从,请续其句,坐中怅望,皆不属。有酒妓泫然曰:‘某不知,欲口占两句。’乃曰:‘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坐客嘉叹。韦有《赠聋僧》诗云:‘于岭东西烟霭合,两间茅屋一溪云。’师云:‘耳重谁解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

二三、误收王播诗

释道颜《颂古》其五七:“三十年前此寺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全宋诗》册32卷1824页20309)

王播《题木兰院二首》其一:“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释道颜作出《古尊宿语录》卷47。王播作见《唐摭言》卷7、《锦绣莴花谷》后集卷28、《类说》卷34、《山西通志》卷229、《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38、《绀珠集》卷4、《玉芝堂谈荟》卷6、《太平广记》卷199、《莴首唐人绝句》卷32、《御定全唐诗》卷466、《唐人莴首绝句选》卷4。

《唐摭言》卷7:“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唐摭言》早于释道颜,此唐王播诗。

二四、误收李远诗

1 宋李远《赠写御真李长史》:“玉座烟销砚水清,龙髯不动彩毫轻。乍分隆准山河秀,初点重瞳日月明。宫女卷帘皆暗认,侍臣开殿尽遥惊。六朝天下应无敌,始觉僧繇浪得名。”(《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赠写御容李长史》:“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彩毫轻。初分隆准山河秀,乍点重瞳日月明。宫女卷帘皆暗认,侍臣开殿尽遥惊。三朝供奉无人敌,始觉僧繇浪得名。”

宋李远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41,题作者李远。李远作又见《才调集》卷1、《唐百家诗选》卷17、《唐诗鼓吹》卷8、《全唐诗》卷519、《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184、《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54、《御选唐诗》卷22、《唐诗纪事》卷56。此诗既见《才调集》、《唐百家诗选》,唐李远作无疑。

2 宋李远《失鹤》:“秋风吹却九皋禽,一片闲云万里心。碧落有情应怅望,青天无路可追寻。来时白雪翎犹短,去日丹砂顶渐深。华表柱头留语后,不知消息到如今。”(《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失鹤》:“秋风吹却九皋禽,一片闲云万里心。碧落有情应怅望,青天无路可追寻。来时白云翎犹短,去日丹砂顶渐深。华表柱头留语后,更无消息到如今。”

宋李远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42,题作者李远。李远作又见《唐百家诗选》卷17、《山堂肆考》卷211、《唐诗鼓吹》卷8、《瀛奎律髓》卷27、《石仓历代诗选》卷82、《全唐诗》卷519、《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424、《御选唐诗》卷22、《唐诗纪事》卷56。此诗见《唐百家诗选》,唐李远作无疑。

3 宋李远《咏壁鱼》:“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透窗疑漏网,落砚似流泉。潜穴河渊内,吞钩乙字边。莫言髻鬣小,食尽白苹篇。”(《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咏壁鱼》:“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透窗疑漏网,落砚似流泉。潜穴河图内,吞钩乙字边。莫言鬐鬣小,食尽白苹篇。”

宋李远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49,题作者李远。李远作又见《御定渊鉴类函》卷450、《全唐诗》卷519、《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484。此亦唐李远作。

4 宋李远《句》其一:“长日惟消一局棋。”(《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句》:“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

宋李远作出《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42,题作者李远。此句又见《资治通鉴》卷249、《唐语林》卷2、《通鉴总类》卷1下、《咸淳临安志》卷91、《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卷10、《蜀中广记》卷102、《能改斋漫录》卷4、《类说》卷43、《说郛》卷27下、《经济类编》卷23、《同姓名录》卷8、《天中记》卷41、《宋稗类钞》卷21、《全唐诗》卷519、《御选唐宋诗醇》卷25、《诗话总龟》后集卷50、《(巩石)溪诗话》卷7、《渔隐丛话》后集卷17。此句既见《资治通鉴》、《唐语林》,唐李远作无疑。

5 宋李远《句》其二:“红压驿边楼。”(《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送人入蜀》:“蜀客本多愁,君今是胜游。碧藏云外树,红压驿边楼。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不知烟雨夜,何处梦刀州。”

残句与全诗重出。宋李远作出《亚愚江浙纪行集句诗》卷3,题作者李远。唐李远诗见《文苑英华》卷274、《唐百家诗选》卷17、《御定渊鉴类函》卷339、《成都文类》卷12、《三体唐诗》卷5、《瀛奎律髓》卷4、《全蜀艺文志》卷20、《石仓历代诗选》卷82、《全唐诗》卷519、《全唐诗录》卷81。此诗既见《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为唐李远作。

6 宋李远《句》其三:“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全宋诗》册43卷2339页26885)

唐李远《立春日》:“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巧着金刀力,寒侵玉指风。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

宋李远作出《翰苑新书》卷3,题作者李远。又见《岁时杂咏》卷3、《全唐诗》卷519。残句与全诗重出,此唐李远诗。

白居易的名诗 篇8

关键词:诗杀;关盼盼;燕子楼三首

说道燕子楼,不免让人想到被白居易“诗杀”的关盼盼。古往今来,关盼盼一直都被认为是被白居易“诗杀”。这位徐州守帅张愔的爱妾,在张死后,不肯改嫁,独自居住在燕子楼十余年。写有《燕子楼三首》(楼上残灯伴晓霜)。而白居易因为她没为张殉情,就作诗讽刺她。最终导致这位才女“为证清白,不食而卒”①是为“诗杀”。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研读过白居易的诗,发现白居易诗中对于女性的看法,他是很同情下层女性的。这样的人,怎么是会站在封建礼教的这一面,抨击女性不为亡夫殉情的卫道士呢?笔者始终对这个问题有所怀疑,故有这一考证,希望能够还诗人一个清白。

一切纷争的来源都来自《御定全唐诗》820卷:“ 关盼盼, 徐州妓也, 张建封纳之。张殁, 独居彭城故燕子楼, 历十余年, 白居易赠诗讽其死。盼盼得诗, 泣曰: 妾非不能死, 恐我公有从死之妾, 站清范耳, 乃和白诗,句日不食而卒。存《燕子楼三首》。”

后世人都沿用了这个说法,认为白居易的三首同名诗是为了讽刺关盼盼所做。而《燕子楼三首》(楼上残灯伴晓霜)是关盼盼所做。现在,为了佐证笔者的结论,需要解决两个疑问:其一,关盼盼是否是《燕子楼三首》的作者,其二、白居易所写的同名诗《燕子楼三首》是不是为了讽刺关盼盼不肯殉情?

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并序》中说道:“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缋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笔者认为《燕子楼》三首并非关盼盼所做。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并序》解释的很明白。“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燕子楼三首》是张仲素所做。但后世为什么普遍认为是关盼盼所做呢,因为序中提到“诘其由,为盼盼作也”,这个“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词性,也就是这首诗是否是关盼盼所做的最大分歧点。但是我们往后看,“予爱缋之新咏”,这句话清楚明了的交代了三首诗是“缋之”(张仲素)新咏(做)。张仲素为什么要为一个没见过几次面的人作诗三首呢,原因也在序里一并交代清楚了,“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张仲素被她这种长情所感动,所以为她做了这三首诗。第一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白居易在自己的《燕子楼三首并序》中提到,“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可见同名诗是有感于张仲素所做,表达对关盼盼长情而又忠贞不二的钦佩和孤单生活的同情,并非讽刺之作。

我们再通过探讨白居易在诗中流露出的对于女性的看法来佐证这个观点。白居易留下三千首诗歌中,很多与女性有关。在他笔下,出现了贫苦的农妇、沦落的歌妓,守灵的宫女,闺中怨妇等形象,表明她对于女性有着充分的关注。在他的名作《琵琶行》中,他刻画了一个色艺双绝、感情经历坎坷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琵琶女形象,有感于她的经历,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因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十分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从“惟歌生民病”出发,创作出众多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优秀诗篇创。他很理解并同情宫女们的悲惨遭遇,并希望通过诗歌呼吁人们引起关注,从而改变这种状况。在著名的《上阳白发人》中,描写了一位凄惨的宫女形象。他对下层命运身世悲惨的女性有着丰富的同情心。因此,他对于关盼盼在张死后的寡居孤苦生活怎么可能不心生同情?

而且,对于自己的妻子,他也是百般尊重。他的《赠内》认为,夫妻之间应该生同室,死同穴,相守到老。他认为夫妻之间就算没有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只要夫妻和睦就足够了。虽然自己的妻子仅仅是一个“不读书”的女人,但是诗人却没有看不起他,而是称赞她“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并且表明自己要和她相濡以沫,相守到老,“偕老同欣欣”。诗人虽然是古人,但是他的始终表现出了对于女性绝对的尊重和对另一半平等的对待的态度。唐朝虽然民风开放,但封建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能够平等看待女性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在另一首《赠内》中,有这么一句“莫对月明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希望妻子能够保重身体,不要因为过度思念他而变得消减憔悴。他对于女性的尊重和关心可见一斑。清代的张宗泰对于这个问题曾经在自己著的《质疑删存》中为诗人辩白: “ 白公乃最深于情之人, 其于樊素则一再遣之必去而后已。若于己之爱妾, 则恐其死殉; 而于人之爱姬, 仍责其偷生, 殊非情理之平。”白居易尚且不忍心自己的爱妾为自己殉情,推己及人,怎么会让别人的小妾殉情呢。

最后一点,我们再来看关所做的《和白公诗》,诗中有“舍人不会人深意”一句,“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白居易官拜中书舍人,也就是820年。此时,《燕子楼三首》已经做了有五六年之久了,而《和白公诗》是在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之后不久所做,这时白居易还未成为中书舍人。自然也就说明,《和白公诗》是伪作,至于作者是谁,已不可考,推断为后世所做。

经上述考证,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燕子楼三首》(楼上残灯伴晓霜)并非为关盼盼所做,这三首诗是张仲素所写。第二、白居易所写《燕子楼》三首,其实正是为了对应张仲素所做之诗,表现出对于关盼盼的同情和钦佩,并不是讽关所做。第三、《和白公诗》为伪作。关盼盼被白居易“诗杀”这一观点,就不攻自破了。后世之所以认定白居易“诗杀”关盼盼,实在是以讹传讹。(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白居易诗全集范文 篇9

关键词: 白居易 舟船意象 水上行旅 娱乐 虚舟

白居易是中唐士人的典型代表之一,亦是成就中唐诗歌的著名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不少都写到了舟船,仅诗题当中,就有《小舫》、《重题小舫赠周从事兼戏微之》、《舟中夜坐》、《感苏州旧舫》等。舟船意象是较为常见又重要的一种诗歌意象,相比之前或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诗歌中的舟船意象在反映生活内容上,以行旅和娱乐为主要特色;在透显的精神内涵上,则以对虚舟的书写更见作者的思想特质。

一、水上行旅:舟船江行的真切体验

水路交通是唐代沟通南北运输的重要方式。白居易早年曾居南方,入仕后曾贬江州、任忠州,之后在长安、杭州、苏州、洛阳等地辗转,以上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一生都和舟船打交道,其不少诗篇恰恰写到了大量有关水上行旅的内容。

白居易自江州调任忠州,水路经由三峡,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瞿唐呀直泻,滟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1](《初入峡有感》)水行之险,白居易从山高水深、峡窄速行、礁石遍布、路途长远等方面做了形象描绘。“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的白居易,正是在“吾生系于此”的情境下,寄希望于“楫师”、“完舟”,从而凸显了水上行旅中舟船的重要性。与多数被贬官员一样,白居易在赴江州贬所的途中难免出现一些低沉情绪:“江云暗悠悠,江风冷修修。夜雨滴船背,夜浪打船头。船中有病客,左降向江州。”[2](《舟中雨夜》)白居易集子当中有不少诗题都有“舟中”的字样,这些“舟中”,除了表现舟船娱乐外,多是白居易记录有关水上行旅的内容。诗歌中写到拖家带口乘舟船水上行旅的,据所见范围,杜甫是第一人,但杜甫的这种情形在诗中表现得并不算直接、突出;相比而言,白居易在其诗中就显得更显豁:“帆影日渐高,闲眠犹未起。起问鼓人,已行三十里。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3](《舟行》)相比杜甫全家漂泊的衣食无着,白居易在船上睡足、吃好,算是很舒适惬意。

总的来说,诗歌中涉及舟船意象的篇目,在表现水上行旅时,常常突出其中的旅途奔波、辛劳及水上的凄清、个人的思乡怀人等。这方面内容在白居易不少诗中有所体现。需要说明的是,白诗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篇目展示了水上行旅途中诗人在舟船上更细致的、较为生活化的场景,诸如食宿等,并透露出满足、舒坦的意思。同杜甫一样,白居易的一些水上行旅诗特别强调“舟中”,仅出现在诗题上的就有《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舟中李山人访宿》、《舟中雨夜》、《舟中读元九诗》、《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舟船在水上行旅中的位置并透露出了舟船在诗人心中的分量。他对舟船的这种“眷顾”,是其舟船娱乐活动的重要基础。

二、舟船娱乐:适心悦情的重要方面

水域是区别于陆地的又一处广阔的生存空间,而舟船则是这一生存空间中人类意志的主要实现载体。在水中船上,人们可以进行打鱼、客货运输、水战、娱乐等活动,舟船娱乐即是白居易诗歌中舟船意象在表现内容上的一大特色。

无需否认,推崇杜甫的白居易像杜诗那样在《大水》、《海漫漫》、《盐商妇》、《隋提柳》等诗篇中涉及舟船的地方反映了底层民生、君国兴亡,但这些诗歌的数量并不多,不是白诗舟船意象的主要部分。以《琵琶引》为契机带来的重大转向,更值得注意。《琵琶引》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当时白居易正贬居江州。从该诗中我们可以察觉到,此诗和序文中舟船类词语出现了多达7次:“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主人下马客在船……移船相近邀相见……东舟西舫悄无言……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一般认为,本诗重在写出琵琶女的不幸及诗人自身遭贬后的郁悒。但不可忽视的是,诗人相遇琵琶女的机缘,却是送别宴饮时欲邀来弹奏琵琶佐饮娱乐,且丝竹宴饮这种娱乐的场所恰在水上舟中。

如果说白居易这次舟船娱乐的动机与效果出现了背反或者不统一的话,那么经过江州时期的调整,他对政治担当尤其对于中央朝政的热情逐渐消退,在以后的诗歌创作当中,舟船娱乐的动机与效果就渐趋一致了。白居易在宝历二年(826)苏州刺史任上,为舟船娱乐专门制造了一艘小舫,并为此赋诗两首:《小舫》、《重题小舫赠周从事兼戏微之》。从这两首诗当中,我们只读到白居易对预期当中舟船娱乐的愉悦与满足:“浅水低桥去尽通”(《小舫》)、“舞筵须拣腰轻女”[5](《重题小舫赠周从事兼戏微之》)。十三年之后的开成四年(839),悠闲在洛阳的白居易还为自己曾经的小舫写下了一首《感苏州旧舫》,做了一番慨叹:“画梁朽折红窗破,独立池边尽日看。守得苏州船舫烂,此身合不衰残。”[6]水域有别于陆地,是人类活动密度相对较为疏朗的空间,舟浮于水,舟中之人既能欣赏到水中及水畔的自然风光,又能享受到舟中茶酒、音乐、一两好友相聚的愉快。试读以下白居易诗句:“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玉杯浅酌巡初匝,金管徐吹曲未终。”[7](《泛太湖书事寄微之》)王尧衢如是评此数句:“湖中烟渚甚多,处处可以通帆,水天浩渺,舟行似入虚空中,何其旷也!于此玉杯传饮,浅斟细酌,以领歌意,遍席迎送,已周一匝,而金管倚曲徐吟未终,真泛湖之胜事也。”[8]人们不难为泛舟娱乐的轻快、悠然所吸引。

诗歌中对于舟船娱乐类内容的展现,自汉武帝刘彻《秋风辞》至初唐的宫廷唱和诗,多是文人在参与帝王或者皇室贵族组织的诗歌酬唱活动中产生的;盛唐时期,诗人常沉沦不达,多在参与地方官僚组织的游玩、宴席上产生;中唐一些诗人跻身社会上层,文学活动早已由宫廷下移,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作者,自身所代表的阶层即成为不少舟船娱乐活动的组织者,诗歌中这类内容的表达少了一些堂皇富丽、典正拘谨,多了一些通俗细致、适性灵动。结合白居易水上行旅的体验,加上对舟船文化的濡染,随着舟船娱乐的展开,其在内心深处思索并形成的处世之道亦与舟船发生关联。

三、虚舟:中隐处世的典型指称

虚舟意象是诗歌中舟船意象下面的一个小类,出自《庄子》“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心之人不怒”[9],其核心之意在于由虚舟触物而无害所引申之虚空无碍的处世态度,这在《全唐文》多篇文章中都有体现。“虚舟”最早出现在诗歌中,当是东晋庾蕴的《兰亭诗》:“仰想虚舟说,俯叹世上宾。”[10]之后在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高适、李白、杜甫等众诗人的诗歌中都出现过。白居易诗中出现了11次虚舟,即使除去3次表示人名的郭虚舟,仍是先秦至唐代诗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

白居易在《赠吴丹》一诗里认为“宦途似风水”,并称赞吴丹“君心如虚舟”[11]。他在被贬江州以后,对世俗生活越来越在意与追求。就思想信仰而言,白居易对道教的炼丹服药、长生不死并不认同,反而对于佛教的圆通更加青睐,但这并不妨碍其对道家在处世乃至养生某些方面的认可。虚舟这个脱胎于《庄子》的带有哲理的语汇,正是他中隐处世的典型指称。元和中兴破灭以后,牛李党争激烈,白居易虽与两党人物都有交往,却超然于党争之外,自避于长安朝廷,流连于地方官与东都的闲职,颇有感慨地以诗自白:“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12](《感兴二首》其一)。

在白居易之前,诗僧皎然在《南池杂咏五首》当中有一首是专门吟咏虚舟的:“虚舟动又静,忽似去逢时。触物知无迕,为梁幸见遗。因风到此岸,非有济川期。”[13]可稍加注意的是,皎然特别把虚舟这一类型与舟楫济川这一类型做了区分与隔离:“因风到此岸,非有济川期。”这一点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继承:“良冶动时为哲匠,巨川济了作虚舟。”[14](《和杨尚书罢相后夏日游永安水亭兼招本曹杨侍郎同行》)白诗中不少舟船意象都充当了一种象喻,如“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太行路》)、“有如波上舟,此缚而彼牵”(《雨夜有念》)、“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15](《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其诗中不少虚舟亦复如此:“宦途似风水,君心如虚舟”(《赠吴丹》)、“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咏意》)、“澹然方寸内,唯拟学虚舟”(《秋寒》)、“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16](《咏怀》)。白居易这种象喻式表达,将虚舟视为学习对象、心灵境界的一种高度,无疑把赋予虚舟的情感浓度做了提高,亦将其精神意趣做了升华。

四、结语

白居易诗歌中的舟船意象在反映水上行旅、娱乐及较深层次透显的处世态度上,相比前代、同时代而言,都做了一些拓展,而上述三项内容之间,亦是相互影响、协同推进的,综合起来将白诗舟船意象的特色做了很好的凸显。白居易以平易流畅的笔调,反映更细致的现实生活,表达更旷达的世俗情怀,其诗中体现出的对舟船意象的书写方式,对宋辽金诗歌中该意象的精神风貌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2][3][4][5][6][7][11][12][14][15][16]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45,819,590,961、962,1909、1918,2643,1896,474,2427,2671,315、808、1151,474、615、1596-1597、2487.

[8]黄熙年等点校。古唐诗合解[M].长沙:岳麓书社,1989:477.

[9]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675.

白居易的诗范文 篇10

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3、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居易诗全集范文 篇11

关键词:白居易;绝句;思想转变

一、 绝句创作观念与白居易生平思想之关系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明确写道:“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表明了自己对于杂律诗的创作态度,但是与之相反的正是占据诗集数量之最的创作数量,持续六十年的创作跨度和“时之所重”的接受热潮。究其原因,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过于功利,“讽喻诗”“闲适诗”有着明确的创作目的,杂律诗则可谓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继承杜甫“遣兴”之法,沿着白居易的人生轨迹,一事一情皆成诗语。真情实感的创作不仅让白居易平易浅切的诗风为大家所接受,同时也因为浓重的叙事性和完好保存的诗集,使得杂律诗可以作为白居易心路历程的缩影。

作为杂律诗重要组成的绝句,其创作跨度覆盖整个杂律诗,参照白居易诗歌系年,未有断绝,因而绝句创作中反映出的情感变化,可以作为白居易人生思想转变的重要依据。

二、“丐外”还是“左迁”正史与墓志铭的矛盾

对于白居易杭州刺史官职的来由,官方正史与墓志铭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新唐书》中载:“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旧唐书》:“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同时笔者查阅光绪二十四年所修撰的《杭州府志・卷一百十六・名宦》,其载“白居易字乐天……长庆初为中书舍人,进忠言,不见听,乃丐外,二年七月出为杭州刺史”。可见一直延续至清末正史中对于白居易为杭州刺史的缘由都是持这种意见的。第二种意见来自于李商隐所作《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其中有“燕赵相杀不已,公又上疏列言河朔畔岸,复不报,又贬杭州”的句子,故以此引出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是“左迁”一说。

三、赴杭路上的绝句创作及心态分析

笔者认为能解决到底“左迁”之说与“自请”孰对孰错,只有从白居易内心找答案了,如果白居易是自请外任的话他的心态应该是轻松的,如果是被贬的话,那么心情应该是十分沉重的。因为从白居易自江州再次返京过程中诸多绝句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白居易对长安的眷恋,而且官位升迁都是十分顺利的,所以如果是被贬去杭州的话,那么白居易的绝句创作中必然会有同初贬江州时一样的心境,在这时白居易的绝句创作就为我们理解白居易当时的真正心态提供了准确的一手资料。

宿阳城驿对月

亲故寻回驾,妻孥未出关。凰皇池上月,送我过商山。

商山对于白居易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也是他去江州赴任时走过的路,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对月赋诗的原因,这次去杭州,送行的友人已经驾车回去了,自己的妻小也没有随行,只有这凰皇池上的明月,一直陪伴着他。整首诗读起来文字十分平淡,虽然后两句流露出一丝孤独之感,却没有什么愁苦,能看出此时望月的白居易内心是十分平静的。

再看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的绝句《自叹二首》:

形羸自觉朝餐减,睡少偏知夜漏长。实事渐消虚事在,银鱼金带绕腰光。

二毛晓落梳头懒,两眼春昏点药频。唯有闲行犹得在,心情未道不如人。

这组《自叹二首》从整体看来,似乎是白居易的自画像,既有他的外在形貌,也有他的内心状态。从这两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一时期白居易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结合白居易初授杭州刺史所作的《初罢中书舍人》中“或望君臣相献替,可图妻子免饥寒”一句,再看第一首诗的最后两句“实事渐消虚事在,银鱼金带绕腰光”可以看出杭州刺史任对于白居易来说是一个俸禄殷实而且工作压力很小的官职。毕竟如今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大张旗鼓地努力工作,所以这样的身体条件,还有如此优厚的官职俸禄,白居易对它还是满意的,因而白居易在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才能写出“唯有闲行犹得在,心情未道不如人”的句子。这组诗作于长庆四年,这一年的五月白居易就赴任太子左庶子了,它是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晚期的创作,可以说是对杭州刺史任上的一种总结,因此对于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是“左迁”而得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因罪而外任,如此不好的身体,加上再一次如江州左迁时的心境,那么外化而出的诗作不会是充满这样从容平和的态度。在任江州司马的后期,白居易也曾用“闲”来稀释内心的痛苦,但那样刻意为之的“闲情”和这样自然而然的“闲情”读起来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所以,从白居易绝句反映出的心态分析,白居易杭州刺史任得之之缘由应从正史和方志之说,是“丐外”而非“左迁”,同时我们也能看出有了这样的心态铺垫,之后虽历任高官却仍旧与寻求分司之职时的心态一脉相承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白居易主政杭州时期的绝句创作,可以看出他此时的人生思想已经完全转折,左迁江州离京时充满了不得志的伤感,而此时则是一种从容闲适的心态,这和之前始终欲为国家做实事的心态完全相反。

四、心态转变后的晚年选择

白居易在杭州的这段日子里,高级官僚的分裂日益加深,元稹和裴度退出相位,李逢吉掌握宰相大权,而李德裕和牛僧孺都觊觎相位,宦官的力量也更加壮大,继原来李德裕和李宗闵两大朋党之间的互相倾轧之后,又发展为新派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白居易在两派中都有朋友,都知晓内情,他预见到不久的将来这种斗争会更加激烈,因此白居易只要求与权力无关的职位。长庆四年的夏天,白居易被授予太子左庶子之职,再次成为太子的近侍之臣。曾经的太子左赞赏大夫之任让白居易发出了“好似东宫白赞善,还被人称作朝官”的感慨,因此面对武元衡事件难以坐视不管,但此时白居易却是另外一种心境,访友、寻僧、游景成为白居易创作的主题。白居易买下了洛阳履道里的宅院,安置从杭州带回的天竺石和华庭鹤,在洛阳安家,过着安闲的生活。

闲适的生活刚过了不久,宝历元年,白居易就接到了任命苏州刺史的诏书,于是开始了又一任刺史的生活。在苏州刺史任上白居易的心态依旧如前,沉醉于风月之中,但宝历二年白居易坠马摔伤了脚,加之眼疾复发,让他萌生了退意,所以上书请百日假,回洛阳休养。在白居易回洛阳的途中,敬宗被宦官杀害,文宗继位,文宗意图扭转国家风气,把有声望的人召回朝廷。白居易被任命为秘书监,掌管秘书省。第二年二月,白居易转任刑部侍郎,被封为晋阳县男,执掌刑法的徒隶,刑部侍郎这一任是白居易人生中最后一次在京内任职,正是在这一任上让白居易肯定了自己对朋党之争的预见,以后这样的倾轧会愈演愈烈,而且白居易清楚地看到了宦官与李宗闵集团的勾结。虽然文宗有意革新,但朝廷早就大势已去,尾大不掉,所以白居易退出这个是非之地的决心更加坚定了。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创作的《宝历二年八月三十日夜梦后作》、刑部侍郎任上创作的组诗《对酒》,是这个时期白居易心态的最好代表:

宝历二年八月三十日夜梦后作

尘缨忽解诚堪喜,世网重来未可知。

莫忘全吴馆中梦,岭南泥雨步行时。

日本学者花房英树在专著《白居易》中叙述白居易苏州刺史任经历的最后引用了这首《宝历二年八月三十日夜梦后作》,说:“他以辞职为前提,请了百日假,他在当时所写的《宝历二年八月三十日夜梦后作》里说:‘莫忘全吴馆中梦,岭南泥雨步行时。’即梦见了被贬岭南,在雨水泥泞中行走的情景。白居易已经不会改变辞职的意志了。”花房英树对于这首诗的解读无疑是对的,从前两句中,我们可以读出白居易对远离政治中心而喜,同时又为曾经那段夹在两个集团之间的无奈生活会重来而担心,所以诗的结尾两句更像是一种警示,白居易在警示自己不要重蹈覆辙,此时辞职之心必然是无法扭转的了。

五、结论

从“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少进士,再到自请免官的老尚书,白居易从一个壮志满怀的少年变成一个看破官场争斗的老人。在对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以来的绝句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白居易内心的起伏,从江州司马时的得“闲”而忧到杭州刺史后的得“闲”而乐,虽然其中也有些无奈,但也都被生活的舒适冲淡了。所以说,白居易人生心态的转折点在于“丐外”出京任杭州刺史之时,而非左迁江州之时。

参考文献:

[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中华书局,2006.

[3]朱金城。白居易年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