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台词【通用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零距离零XX零()源流关系
一、“零距离接触”
“零”字,大家并不陌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对其用法和词性有详细说明:
零1①零碎;小数目的(跟“整”相对):~用│~售│化整为~。②(~儿)零头;零数:挂~儿│年级已经八十有~儿。③放在两个数量中间,表示单位较高的量之下附有单位较低的量:一年~三天│八元~二分。④数的空位,在数码中多作“”:三~一号│二~~~年。⑤表示没有数量:一减一等于~│这种药的效力等于~。⑥某些量度的计算起点:~点│~下十摄氏度。⑦(Líng)姓。
零2①(草木花叶)枯萎而落下:~落│凋~。②<书>(雨、泪等)落下:涕~。
上述用法,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零”频频以新的面貌出现。例如:
(1)市民政局长明日与您“零距离”。①
(2)2760种新品瓜菜与市民零距离接触。
上网一搜,仅google就有“零距离”10800条。更有大批以此命名的网站和电台。如:
(3)芜湖零距离省略/
(4)常熟零距离bbs.省略/
何为“零距离”?《现汉》(第5版)第868页作出了解释,并标明词性:指没有距离(多用来强调距离极近,可以忽略):~接触。值得注意的是,《现汉》之前的版本中都未收“零距离”的词条。看来“零距离”收入第5版《现汉》与“零距离”的流行不无关系。
2000年,谢霆锋推出第三张粤语专辑《零距离》;2002年,女歌手陈慧琳单曲《零距离》唱响大江南北。而“零距离”流行的最大推动力当是2004年的一部电视剧――著名导演李骏的刑侦力作《零距离》,说的是普通刑警罗放置身于金钱、权利、罪恶的漩涡而不变本色与犯罪分子殊死较量,最终惩治了邪恶势力,捍卫了国家利益。2005年,“零距离”出现在了《现汉》(第5版)中。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汉语词汇的新面貌,体现有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作为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以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宗旨的权威性工具书《现汉》始终紧跟时代,一再增订,每一次修订都是时代性与科学性的共同结晶。②“零距离”的收入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方面及时反映了“零距离”的实际使用,另一方面又为汉语词汇家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从“零风险”(零NP)到“零增长”(零VP)
无独有偶,第5版《现汉》还收入与之用法相似的“零风险”:指没有风险:~购物│商业经营没有~。这与“零风险”的“爆红”不无关联。
(5)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就像我们生活中坐火车、坐飞机、吃饭都有一定的风险,大家可以接受……
(6)在VISA的规则里面有一个持卡人网上交易零风险。(google搜索11100 条)
“零距离”虽指关系亲密,但似乎又比“亲密”更亲密。如果说“亲密接触”给人感觉还是有距离,没有“零距离接触”表达得亲密。“零风险”尽管是指没有风险,但却比“没有风险”/“无风险”更让人放心。
收入《现汉》的“零距离”“零风险”这两个词,其构成为“零XX”(“零+NP”),意思是“没有NP”。它们都用来传达人们的某种美好愿望:前者距离近,关系密;后者风险低,很安全。随着官方辞书的正式认可,加之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零距离”“零风险”也一度成为一种创作新词的范式“零NP”。如:
(7)零刻度112│零噪音1574│零公里47│零辐射507……③
如果说最初的“零XX”主要用以传达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么,随着这种新的构词模式逐渐被人熟知,一些其他名词也可进入“零XX”格式,所构成的“零NP”就不一定还表示美好愿望了。如:
(8)零世界│零起点│零口供│零工资│零时空│零时间
此外,不仅名词可进入此格式,动词也可进入“零XX”格式,构成“零VP”,如“零增长”。(google搜到256条)
(9)广州今年人大会议花700万实现“零增长”。
(10)中国10年来人口持续低增长,增速远低于上一个10年,预计到2032年人口会达到零增长。
《现汉》(第5版)第869页对“零增长”的解释为:指增长率为零,即数量上与元数量相比没有增长。与之对应的则有“正增长”“负增长”。
此外,还有:
(11)零等待│零接触│零容忍│零支出│零收入│零排放│零污染2304
这种“零XX”构式里的“零”既不是数的空位,也不是量度的计算起点;既不是作形容词的零碎,也不是用在高位数与低位数之间的复合数词标记④,更不会是作名词的姓氏。面对如此庞大的“零XX”队伍,我们不禁要问:“零”何以有如此强大的构词能力(与NP/VP结合成名词“零NP”、动词“零VP”)?“零”的数词义是如何发展的?
三、“零”的数词义及其发展
显然,上面这些语句中的“零”不能按上述《现汉》中的释义来解释。为一探究竟,还得从数字“零”的源头找起。
查阅相关数据得知,原来数字“零()”源自古印度的命位记数法。其哲学基础便是印度佛教中“绝对无”的思想⑤,认为“空”是万事万物的原点,也是其认识的出发点,是天堂与地狱的分界点⑥。所谓“一切皆空”“四大皆空”即是。其传至我国的大致路径为⑦:
(12)印度……7世纪……阿拉伯……13世纪……欧洲……13、14世纪⑧……我国。
起初,“零”作为一个数字概念,其词性当为名词。可以用“数量”结构修饰,如例(13)可以作主宾语,如例(14)、例(15):
(13)数字一百(100)是由一个“一”和两个“零”组成。
(14)零是大于一切负数小于一切正数的数。
(15)二减二等于零。
数字只有在用以表达具体的数量时才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或与量词结合为数量短语再修饰名词,可以作谓语。
那么,“零”与名词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这绝非偶然。
一是许多名词本身含有量的概念,如距离有远近、体积有大小、时间有长短等。这一点沈家煊(1995)在《“有界”与“无界”》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普遍的语言调查发现,“数”范畴和量词是互补的。凡是有“数”形态标记的语言一般不需要量词,凡是有量词的语言一般也不需要“数”。我们发现能进入“零XX”的NP都含有“量”的成分,可称之为“可计量性”。量有多少之分、大小之别,计量意味着比较,自然有起点、有参照。数词与名词、与量词可以搭配也理当如此。
二是“零”数词义的特殊性。“零”的特殊性体现在:零是小于任何正数,大于任何负数的数,也作0。如:“二减二等于零。”又表示“没有、无”。如:“一切都从零开始。”“无”和“有”是相对的,“零”既然是空,是原点。在数学上其绝对值为0,自然为“无”(不同于哲学范畴的“空”“无”)。相对于“有”,“零”是“无”。所谓“零距离”即是没有距离,“亲密”只能传达距离近,无论如何还是有距离,其绝对值都为正,始终为“有”。只有“零”才是无,其绝对值为0。即│亲密│>│零│。
至于“零”与动词结合成“零VP”则是“零NP”隐喻化的结果。距离等数量范畴可以“绝对化”为“零”,涉及量的变化范畴自然也可量化,也可绝对化。有增长,有减少,也有不增不减。这里的增减也是相对而言的,也是一种比较,也有个参照物(距离、刻度等参照物为原点,变化的参照物是原态)。从“零NP”到“零VP”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四、“零”常见义⑨位的源流关系
(一)与“有”相对的哲学范畴“空”,“空”不是不存在,而是包罗万象的存在。所谓“一切从零开始”⑩。
(二)空位标记,无实意,仅用以占位。
(三)数的空位,在数码中多作“”:三~一号│二~~~年。
(四)区别性补音标记。放在两个数量中间,表示单位较高的量之下附有单位较低的量:一年~三天│八元~二分。
(五)小于任何正数,大于任何负数的数(阿拉伯数字记作0,汉字写作“”或“零”)。如:“二减二等于零。”
(六)表示没有数量:一减一等于~│这种药的效力等于~。
(七)某些量度的计算起点:~点│~下十摄氏度。
(八)构词语素,构成“零XX”式词语。又可根据“X”的词性分为“零NP”与“零VP”两种,前者如“零距离”,后者如“零增长”。“零NP”一般为名词,可以理解为“没有NP”或“无NP”;“零VP”一般为动词,可以理解为“不VP”或“未VP”。“零”可以算作区别性语素。
“零”的常见义位源流关系图示如下:
五、结语
以上事实和论述还不能算是实现了“‘零’的突破”。仅仅是由近年渐成气候的“零XX”构词所想到的。初步的认识是:
(一)“零”在汉语中用于数学领域较晚,之前主要以空位表示。随着“零”使用频率日增,“零”的“空、无”义使用范围渐广。本是数字的数词“零”也有了其它词的功能。
(二)由于“零”在“零XX”结构(词或短语)中处于修饰语的位置,主要起区别,如区别于“有”(正、负相对于原点、原态也是“有”),久之,逐渐有了区别词的功能。
(三)“零XX”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词语之一,“零”也成为一颇具能产性的构词语素。由于其鲜明性以及形象性而得到大众的青睐,其新用法便在“青睐”中得以发展并巩固。
(四)“零”的内涵很丰富,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如:01、001、10、100、1001在汉语口语及书面语中的差异,“零”与“”使用的分工,“卷四”与“第一四回”的读法,“一九九零年版”与“一九九年版”的规范问题,等等。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赞助[SWU1209240]。)
附注:
①文中例句均来源于“北大CCL语料库”。
②《现汉》时代鲜明性的另一个证明是“”的收录:1978年版的
《现汉》曾收有“”一词。随后的二版(1983)、三版(1996)、四版(2002)均未收录“”,在此期间的正规出版物以及计算机输入法都不见“”以汉字身份出现,往往是符号标记。这次新版(2005),“”回归汉字大家庭,就是适应“”的实际现状的体现――google、baidu、yahoo、有道等搜索引擎分别搜得“”(中文网页)126,000,000;59,200,000;16,400,000;2,780,000条,其使用之频繁,不言而喻;标题、档案出现更说明其已被普遍接受。
③小号数字,是google搜索的结果。
④《《现汉》将“放在两个数量中间,表示单位较高的量之下附有
单位较低的量:一年~三天│八元~二分。”标注为数词,不妥。按:此处的“零”与“一百零八将”“一千零一夜”中的“零”略等于“三又二分之一(=3½)”,是副词,表示相加,相当于“再”。
⑤阿拉伯数字记作“0”,印度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
“舜若”,意为“空”。
⑥在解析几何中笛卡尔把“0”作为坐标抽上的原点,没有0也就没
有坐标系。在中,把“0”作为正数、负数的分界点。
⑦数字“0”传入我国较晚,不代表我国没有“零(无)”的概念。
“空位”即是我国数字“无”概念的体现,八卦中的“一”和“空位”分别表示“有”和“无”,即1和0,用以计数1至64。
⑧因其书写较之我国固有的“算筹”(数字被称作“筹码”)系统
不太合乎汉字形体和版式而未得到推行,直到上世纪,随着我国对西方数学成果的引进才逐渐推行。
⑨仅指与数词相关的“零”,零散、零落意义的“零”不涉及。
⑩印度大乘空宗《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色”指宇宙万象,空对应于梵文“Sunya”,记作“0”)。
数字(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差异很大,英汉语皆然。书面语
现在一般按国际标准统一,差异主要体现在口语中。汉语中,书面上的“”与“一二三四……”对应,“零”与“壹贰三肆……”对应,而“0”与阿拉伯数字“1234”对应;口语中一律读作“[liŋ35]”。
从构词能力角度看,类似于功能性词缀谓词性“-化”和体词性
“-员”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程观林。也说“零”和“”[J].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11,
在过去的一年,她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经历了年初的不如意,在“蛰伏”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体会到什么是苦尽甘来。
广州亚运会“独步天下”、美国WPBA总决赛“天下莫敌”、中国职业9球排名赛总决赛“甲冠天下”……似乎在9球的世界中,她已经可以“笑傲江湖”,所以大家在她的名字前加上了“9球天后”的桂冠。
可是,2011年1月8日,潘晓婷的新书在北京王府井书店面向全国首发,潘晓婷告诉世界――《我不是天后》。
爸爸领着她走上台球桌
潘晓婷的球打得好,除了后天努力,还有遗传基因。
20年前,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潘晓婷,但是在济宁的台球圈里,却没有人不知道潘健的,因为技术很好,大家喜欢叫他“潘一杆”。
潘健就是潘晓婷的父亲。
那时候,潘健有着稳定的工作,在拖拉机厂上班,还兼任招待所的所长。此外,他还有一间小台球室,利用业余时间教人打台球。与很多运动员家庭一样,潘健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走上台球之路,在他的印象中,女孩子弹弹琴、作作画,那才是最漂亮的。
但是,潘晓婷并不“安分”,因为爸爸在家里经常看斯诺克的比赛,在潘晓婷心目中,亨得利、戴维斯这些球星才是最了不起的。
于是,父亲打球时她就在旁边看,再后来,她自己也往球房里钻。潘健有时在女儿的“纠缠”之下敷衍地教上几招。有一次,潘健带着学生去山东参加比赛,潘晓婷就一个人拿着球杆在场馆训练,从练直球到拉杆,从一杆打进一颗球到一杆打进五颗球,她一步步向前迈进。当潘健回来看到女儿的进步时,目瞪口呆,他不得不承认,女儿在台球上是有天赋的。
“摆在我和爸爸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凡的坦途,一条是前途未卜且坎坷的职业台球之路。这是关系到我命运的选择,这个选择直接关系到我一生的走向,也关系到我们全家的命运,一旦选择了,就没有后悔的余地。那时中国台球的状况,容不得爸爸反复推敲,他只知道,他的女儿热爱台球,同时他也看到女儿身上打台球的潜质。”回忆当初和台球的亲密接触,潘晓婷有些激动。
从决定走上台球路的那一天起,潘晓婷就不再像别的孩子那样拥有“梦一般”的童年和“诗一般”的少年,她的所有美好时光都在泡在了台球馆里,而原先慈爱的父亲也变得让人生畏,成了严厉的教练和“监工”。
每天,潘晓婷在球馆里面一练就是9到10个小时,为了节省从家里到球馆来回的时间,她跟爸爸就都住在了球馆里。爸爸住办公室,潘晓婷就睡在一个放杂物的小仓库里。那时球馆开在地下室,终日要以灯管来照明,夏天球馆里特别潮湿,空气也不好,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们经常一待就是好几天。要不是墙上有个挂钟,潘晓婷几乎分不清昼夜了。为了让女儿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潘健还用一些“残酷”的方式来训练女儿,例如将沙袋绑在手臂上,进行基本功训练。
潘晓婷说:“我练球的时候,爸爸就在旁边看着我练,不时纠正我的姿势或某个动作,有时候跟我来场小比赛。我不休息,爸爸也不会休息。有时候我休息了,爸爸还要帮我擦球杆和球。爸爸为了我,连工作都辞了,对他的付出和培养,我特别感动!没有爸爸,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9球天后”的冠军路
1998年,在潘晓婷接受正规训练半年之后,属于她的机会来了。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女子9球公开赛”,这也是全国首次女子9球比赛,对所有参赛选手来说,都是陌生而新奇的,包括一直练习斯诺克的潘晓婷。
看着有些迷茫的女儿,潘健找来关于九球的录像带,和潘晓婷仔细研究起来,不管是艾丽斯还是菲舍尔,他们都认真观察,细细回味,不长的几盒录像带,他们整整看了一个月。
而一个月之后,潘健就带着潘晓婷来到了北京。
“我上学的地方在兖州――山东拖拉机厂子弟中学,接触的范围特别窄,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有肯德基,麦当劳,来到北京之后,就感觉这个地方好大,但是离自己却很遥远。比赛的时候有很多非常时尚的女孩,化着妆,穿着那个时候很流行的短牛仔裤,人字拖的松糕鞋……”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潘晓婷对周围的一切都特别好奇。
但是,就是这个有些“土”的女孩在比赛场上着实“闪耀”了一把,她获得了比赛最终的胜利。
经历了全国比赛,虽然笑到了最后,但是潘健却表现得异常冷静,有句成语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很多小孩子虽然小时候很有天赋,长大了却未必出色,很可能没有潜力,没有后劲,就那么埋没在人群中,一生平凡无奇。潘健知道,他能教给女儿的东西已经差不多了,潘晓婷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只有找国内最好的老师指导。
于是,在北京的比赛结束后不到一个月,他们再次到了北京,这一次不是打比赛,而是来拜师的。他们找到了当时中国少有的三项全能型选手张凯,请他教授潘晓婷9球的理念,也让这个未满17岁的女孩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9球的知识;他们去了杭州,拜访中国台北的9球高手陈信平和颜永兴,学习9球的战术;他们去了广州,为左脚掌握重心问题讨教了美国名将史翠南。
总之,在那些岁月里,为了让潘晓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最先进的打法,全国各地只要哪儿有高手,潘健就会带着她到哪儿去学。
北京、厦门、杭州、广州……都留下了他们访师求学的身影。
为了学习,他们住过18元一天的地下室,比赛时不舍得买饮料,只带一壶凉开水,每天吃三五块钱的盒饭……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潘晓婷的球技越来越厉害。
1999年,杭州市金伯郎杯男女9球混合赛三站冠军;
2000年,6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
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女子9球个人赛冠军、“司迈特”杯全国女子9球排名赛冠军、上海市女子9球公开赛冠军……
她几乎拿到到了当时全国9球比赛的所有冠军,成为这个项目上当之无愧的王者。
2000年,潘晓婷带着简单的行李,背上球杆,和爸爸一起去了日本大阪,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世界大赛之旅。只有18岁的她,虽然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但是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也有些忐忑不安。
“中国第一”和“世界顶级”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在比赛中几乎没有打过“败仗”的潘晓婷接二连三被打败,最终连前八名也没有入围,这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潘晓婷有些委屈地哭了。
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让潘晓婷明白球不是只要打进就是厉害,更要懂得如何攻守兼备,斗智斗勇争得主动权才是最重要的。
“哭过之后,我慢慢明白,打一场高水平的比赛有多不容易。自1998年出道后,我在国内几乎没有对手,所谓高处不胜寒,我太想在世界大舞台上证明自己了,越是给自己制造压力,反而会让自己的包袱更重。”潘晓婷回忆。
为了做世界上最好的球员,她只有更加刻苦的训练,矢志不移向前走。
一年后,她再次来到日本,这一次她获得了第五名。她咬咬牙,回国接着练。
2002年,潘晓婷又来了,与前两次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爸爸没有陪在身边。在参赛的64位女选手中,她是中国内地唯一一位参赛选手。在接连战胜两位日本选手之后,她又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位的中国台湾选手柳信美拉下了马,而在最后的决赛中潘晓婷更是一举击败了对手并木笑子,最终拿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量级的国际冠军,这也是中国内地选手首次获得世界级9球大赛的冠军。
2011把更多的精力留在国内
拿到这个冠军之后,国内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潘晓婷,也知道了9球,随着潘晓婷在世界各个大赛中摘金夺银,人们将“9球天后”的桂冠送给了她。
对于这个称谓,潘晓婷说:“一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抵触,那个时候比较年轻,觉得这样叫是不是太老了?2010年之前,有大概一年半到两年的低谷期,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越来越缺乏自信,对于‘天后’这个名词也会比较害怕,害怕自己离这个称号越来越远。所以经过这次亚运会重新回来,重新找回自信,走出低谷,我现在认为这样的名字更适合。”
的确,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对潘晓婷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包括四年前的多哈,正是有了那时刻骨铭心的痛,才收获了今天这份发自肺腑的快乐。
2006年12月11日,多哈亚运会9球决赛,潘晓婷面对自己的老对手,昔日的亚洲“一姐”柳信美,所有人都认为37岁的柳信美将“倒”在状态正佳的潘晓婷的杆下。
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一次玩笑。
第二局,潘晓婷开球后正打得顺手,球桌上方的灯突然大亮,这一变故打乱了她的节奏,潘晓婷在击打一个没难度的9号球时出现了失误,柳信美成功得手。
第四局,潘晓婷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密闭的台球馆竟不知从哪里飞进一只小麻雀,落在了她的球杆盒上。
一系列的变故,让潘晓婷输的有些“冤枉”。虽然在第二年,她成功登上世锦赛冠军的宝座,也没有解开她心中的这个“结”。
2009年,“90后”刘莎莎获得世锦赛冠军;2010年,付小芳获得世锦赛冠军;傅俭波、李赫文等一批年轻选手的出现,让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只停留在潘晓婷的身上。尤其是那段时期潘晓婷的状态不佳,更是没有人认为她会在广州亚运会上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
但是,“天后”还是那个“天后”,潘晓婷做到了,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半决赛和决赛中战胜了同样来自中华台北的林沅君和周婕妤,站上了向往已久的亚运会冠军领奖台。
那一刻,一直很淡定的潘晓婷跳了起来,用她的话说,“那是真正的有感而发的,是最自然的。”
广州亚运会后,潘晓婷的运气真的来了,先是美国WPBA总决赛的冠军,而后在2010中国职业9球排名赛总决赛中,先后击败了陈思明、韩雨和刘莎莎等收获过国际赛冠军的健将,并在最后的决赛中战胜卫冕冠军、同时也是新科世界冠军的付小芳,摘得这项分量最重的国内赛总冠军奖杯。
【阅读指导】
体察倾向,就是体察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所谓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行文中显现出来的主观倾向,即作者对作品中的人与事是赞同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喜爱还是憎恶,是褒扬还是批判。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观点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作品的形象或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概括。
一、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准确把握作者的主观倾向。准确把握作者的爱憎喜恶的情感倾向,是准确把握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基础。一般而言,大多数作品会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写人记事类散文中,有些抒情性、议论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首先看文章中的抒情性、议论性句子;其次看作者用词的倾向,如词语的褒贬、冷暖等。例如阅读《小狗包弟》选段,我们就会发现文中有不少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如“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我感到羞耻”“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怀不安)――自责(牺牲包弟,保全自我)――熬煎(漫长的精神伤害)。
二、抓住段落层次分析,把握作者情感观点态度。如果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比较复杂,或者有一个发展过程,就需要结合段落层次进行具体的分析,各个段落层次要点往往就体现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如对《小狗包弟》进行段落层次分析,全文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记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表达伤感之情,引出小狗包弟。第二层,写小狗包弟与“我”以及家人的亲密接触,表达欢快之情。第三层,在“”中,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表达忧虑之情,为下文包弟的悲惨遭遇作铺垫。第四层,为了保全自己而牺牲了包弟,“我”的内心充满愧疚与歉意。综观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是以歉疚与歉意为感情基调的,抒发了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剖析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忏悔之情。
三、聚焦典型人物的描写或事物的叙述,体察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有的文章的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观点态度寄寓在对人物的描写或者事物的叙述中,阅读时应品味描写,揣摩情感观点态度。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抓住“父亲”去买橘子这个典型细节,刻画父亲的背影,选用四个朴实无华的动词“探”“攀”“缩”“倾”,便使父亲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传达出感人至深的父爱真情。父亲的背影让“我”流泪,父亲的背影让读者刻骨铭心。这些都得益于作者抓住了典型细节,传达了父子之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