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简短7篇

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其实就是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简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简短篇1

新课程理念无疑是咱们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遵照掂旎条法则。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便也随之而起,于是,咱们开始引导先生研究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奇光异彩。 20世纪80年代,一些名师以大语文主(_zhu3)张和实践来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种语文学习,但是反过来做就完全错误了。语文学习从言语学习内容上来说从来就是折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言语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越来越分Н,另一方面越来越综合。有些时候,咱们怀疑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的语文教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研究建筑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折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要求先生规划一座大城市、画出一套熊猫邮票的试题;于是才有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瞭乱的蜻蜓点水的冷落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坡键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咱们觉得不论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差异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折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果支是无功而返。

在深入学习和逐步推广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咱们初中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虽未有大作问世,但对教育教学形式和改革也算感慨良多了。下面就其谈一些拙见。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新课标还主张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咱们认为应缓提首席,因为抱着电视,看卡通长大的初中先生的生活平台实在太单调、太狭窄了,如果就让他们在这样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初中的学制起马应再延长一至两年。我认为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它的合适学龄段起马要到高中阶段。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掂忑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得益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惟独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根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问题是先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先生的生活理论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先生建构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先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简短篇2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书本,教师先要反复研读书本,摸清书本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作了如下归纳。

一、设计好教学环节。

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主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书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简短篇3

我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叫小亮(化名)。在班级中,在操场上,他在和同学玩的时候,经常有同学或值周老师告诉我,说他打人了。是啊,一直以来,班级里有很多同学被他打,轻的把同学打得直哭,重的把同学打得带伤。每当我批评他时,他却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打他了,谁让他惹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我应该怎样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改掉身上的不良行为呢?我仔细琢磨,细心观察,深入了解,终于,找到他存在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

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想教育引导他,改掉这个不良的行为。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我开始寻找机会。一天,又有学生告诉我,他又打同学了。我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总是动手打同学呢?”他不加思索地回答:“爸爸告诉我,同学惹我,就狠狠打他。”听完这句话,我的心一沉,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我这时才意识到,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必须改变孩子父亲偏激的教育思想。我接着问:“你的爸爸为什么这样告诉你呢?能跟老师说说吗?”他说:“老师,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被一个小朋友打坏了,爸爸很心疼,就告诉我,谁惹你,就狠狠打他。”哦,原来是这样。这次与他的谈话,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面对这样的家长,要想从思想上转变他,改变他的教育思想。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说服家长,配合自己进行教育,才能够从思想上引导好学生。这样,我就马上给孩子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很策略地跟他讲了孩子经常在班级打同学的现象。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父亲根本不承认他的孩子打同学的事实,反而跟我讲,是他的儿子经常带着伤回家,应该是同学先动手打他。听了孩子父亲的一席话,我马上说:“今天孩子回到家里,你问问他,有一天,是不是就因为一个女孩朝他微笑了一下,他就打那个女孩。”听了这件事,孩子的父亲在电话的另一端不出声了。这时,我又说:“我问过孩子,为什么打人,他说是你让的。我觉得,孩子是最诚实的,最容易改变的,所以,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正面引导,你说对吗?作为家长,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不就是让他受到最好的教育吗?归根到底不就是让孩子成才吗?而孩子成才的关键是具有良好的行为序贯。这一点很重要。他总是打同学,在班级怎么能够有好朋友,怎么能够学会交往呢?”这一次谈话,孩子的父亲开始改变了。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从他的需要入手,约束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进行鼓励,才能够帮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在班级中,由于开展班级干部轮换制度,同学们人人都可以得到锻炼,当我宣布这个规定时,小亮也请求当班级干部。听到他的想法,我高兴地说:“好,老师一定让你当。不过,我对你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同学们做榜样。”不是吗?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从本质上说,心灵是纯洁的,都有上进心。教师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心理需要,从正面进行引导,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切忌在批评中反复强调他的缺点,应该多教给他与同学交往、沟通的正确方法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注意家校互相配合,共同校正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通知家长在家庭中注意观察孩子,协助班主任严格约束他。由于家长在心里还存有一种想法,就是自己的孩子打同学,都是别人先惹他。为了化解家长的这种想法,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利用双休日,带他的儿子和亲属家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两天,看看怎么样。结果,不到一天,亲属家的孩子就求家长,快带我回家吧,我实在忍受不了了,不想再和他玩了。事实让他的父亲终于相信我的话是真的。这时,他的父亲也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不合群,自己的教育的的确确是错了。他在家里开始从每一件小事主意严格要求儿子,他现在的变化真的很大。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时刻给他关爱,用爱去感化他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做班级其他家长的工作,让孩子们团结他,让他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大家的关爱。由于他从小失去母亲,所以,在他的心底,是十分渴望别人的关爱的。所以,即使是他屡次犯错误,我总是耐心说服他,教育他,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即使他还是时不时犯点小毛病,我也让同学们多谅解他,同时,引导他学会和同学玩的正确方法。渐渐地,他的朋友多了,他好动手打同学的次数也减少了。

是啊,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期待过程。教育需要细心、耐心、爱心和恒心。我期待着小亮一天天在成长,我也相信,在老师悉心呵护下,他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简短篇4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简短篇5

语文实践性很强,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小语课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觉得结合具体文本精心设计一些学生体验性活动,让其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教学效果更好,下面就此略谈几点做法:

一、回忆往事,重新体验。

小语文本中有不少细节令人动情,比如“泪水”、“掌声”、“赞叹”,甚至富有哲理的“话语”等等,就此可引导学生对亲身经历的回忆,让学生重新体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和《爱之链》“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时,教者可扣紧这儿的“泪水”巧妙地设计:“同学们,你流过泪吗?先回想一下,再说说你当时流泪的情形,想想为什么事流泪,那时你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泪水”有悲欢离合之分,也有酸甜苦辣之分,而文中这两处的“泪水”却不同寻常,两者同样具有感激之情,不同的是前者悲愤,后者欣慰。再如《鞋匠的儿子》中“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詹天佑》中“许多到中国来的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以及《轮椅上的霍金》中“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等文本,同样是让学生重新体验的优质资源。教者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二、课堂表演,身临其境。

小语文本中还有许多鲜活资源,如“对话”、连续的“动作”等等,教者可加工整理改编成剧本或直接使用,而后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并配合适的音乐,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在演出提升了认识和感悟。比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埃斯内尔和学生为肖邦送行时的“叮嘱”和“送礼”的细节,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道具“银杯和泥土”,然后组织学生自选角色,组内搭档,全班交流演出,学生在深情的表演中体验着依依不舍的浓浓师生情谊和爱国热情。

又如学习《负荆请罪》时,教者让每个小组每个组员,有感情地读通全文,揣摩“廉颇、蔺相如、韩勃”三人物的不同个性和心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课后排练,课上汇演。学生演出时入情入境,用自己的声态、体态、神态、动态再现当时“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的大人风度,廉颇狭小的嫉妒心胸、知错就改的形象,以及门客韩勃疑惑不解、若有所悟的神情”。

再如学习《船长》一文中简短有力的对话,可让小组在表演朗读中体验“险情危急”,抢险刻不容缓,从而领会饱经风霜的船长:遇难不慌,机智果断;忠于职守,履行人道,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还可以根据古诗《示儿》和《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文本,改编成小剧本后,让小组每个学生都演一演,诗人的心思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对于小语课文中的一个微笑,一个姿势,一声安慰等文本,都不容忽视,都值得教者借题发挥。

三、走进社会,释放真情。

课堂是学生语文实践的小舞台,社会则是学生实践的大舞台。课堂锻炼则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阶梯,向人间释放真情的源泉和动力。学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后,学生的心灵深受优秀人物的熏陶,懂得了人生最伟大的价值应当“热爱国家,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同情弱者”。于是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社区,我们的社会,谁是弱者,谁最需要帮助,我们应当怎样及时给予无私的帮助?”同学们畅所欲言。接着教者就布置学生按照各自的方法,可以个人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走进我们所生活的社区,看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你说的那种对象,真心诚意地持续关心下去,你一定会感到无限快乐。让我们把爱洒向人间,让真情盛放社会,学生在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自然会达到很高的精神世界。

其实,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到每篇文章,小到每个标点符号,都值得我们每一位国文老师反复研读、仔细推敲,这都是生成“体验活动”的上好资源。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简短篇6

因为喜欢教学工作之余喜欢看点闲书,有时心动手痒也会写点小文章来自娱自乐。所以我有时认为自己是适合一名语文教师的。可是,自从前不久看了一篇题为“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问题——在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的文章后,我便一点也不敢再有这样自以为是的自信。我从书中摘抄了以下最喜欢的几句话:“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对于语言表达的敏锐的规范感,对准确、妥帖、简练的语言的瞬间感觉与判断。”“所谓规范意识,就是无论写字、遣词、造句、使用标点,都要讲规范;另一方面,就是对错别字,对乱点标点,对不规范的用词、病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即所谓“瞬间感觉和判断”,不假思索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应。”这是文中最让我为之感动的一个小细节,作为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在谈到自己时,这样写道:“……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错别字,错误的标点,病句,就看得不顺眼,心里别扭,恨不得马上就像改作文那样提笔把它改过来,这就是语文老师的职业习惯。说难听点,这是职业病;说好听点,这是职业责任感。”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上的文字让我读了不由为之心动。[]凭着多年来对文字一种本能的敏感,我认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句话,如果没有切身体会并经过仔细推敲是无法写出来的。我反复品读这些简洁而富有真知灼见的文字,想到自己身为语文老师却如此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实在羞愧不已。在这样的阅读思考中,我告诉自己:从现在起,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忽略教育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以上的阅读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听课时的一个小细节。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在执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将“锲而不舍”的“锲”读成了“qì”音时,教师立即给予纠正,不过,令我们奇怪的是,没过多久,该老师在读到这个词时自己却又把它读成了“qì”。所以在评课研讨的时候,大家纷纷又提到了这一点。在评课,我向大家坦诚自己其实也闹过几次这样的“笑话”,虽然平时上课借助课本,临时纠正了自己和学生原来没读准的字音,但是,因为平常没怎么在意去改正它,所以过后很快又读成自己原来一直习惯的错误的读音。然而,评课归评课,我并没有把这样一个不值一提的小细节放在心上,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日常言语表达中也并不怎样在乎音准这一方面。

读书会使人的目光变得更敏锐、更善于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直以来读书带给我的一大收获。关于这一点,我想以最近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个小细节为例来谈。上一周的一节复习课上,上课时,我让全班同学一齐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学弈》。学生将“使弈秋诲二人弈”一句中的“诲”读成“huǐ”。可是我一时无法确定他们是否读对,所以当即查了字典,然后马上纠正他们的读音,在给学生纠正读音之后,我怀着真诚的态度向学生表示自己的自责和惭愧。因为这在当时的我看来真是一件应该感到脸红的事,虽然是上学期刚教过的课文,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竟然没能对学生这个错误的读音作出“瞬间感应”。这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下课后我立即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自己的反思。上学期教过的课文,学生竟然全体读错,这难道不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失职吗(我不认为这是故意小题大作)?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一直将“诲人不倦”中的“诲”读成“huǐ”音,此外还有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平时不怎么在意纠正自己不会读或读错的字音。所以不管当时在教这篇课文时自己是否有读正确并纠正学生的音准都已不再重要。由这个小细节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复习时发现的一个实际问题,在教学生整理复习各个语文知识点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拼音这一部分掌握得不太好,可我却一直苦于找不到问题所在。此刻通过这一个小细节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原来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写完这一句,紧接着我脑海里迸出一句:什么样的老师便只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怎样的素质、习惯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习惯。以后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免再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我想解决的办法就是:首先不断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规范意识和感应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最后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我们真的愿意静下心来多点读书、多尝试、多思考,每天就会不断有新的问题,新的发现在等着我们,使我们在琐碎繁忙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思考、创新带来的充实与乐趣!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简短篇7

《怎么都快乐》是一篇很轻松愉悦的儿歌,意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明白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本节课与学生的学习中我悟得了一些道理:

一、快乐识字,轻松学习

“兴趣是的老师”。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导入新课时的“游戏”的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进入到学习中去,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识字目标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得以实现,学生在快乐的游戏,快乐地看图片中识字,轻松学习。很快地学生就与本节课要求认识的12个认读字交上了朋友。

二、表情朗读,快乐体会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误解读书仅仅是重复课文的内容,这是错误的。朗读不亚于演员对角色的再创造。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感情,在评议中寻求答案,用读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在本节课中,给学生充分读书时间,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

三、自主学习,精心组织

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参与和教师合理引导的关系。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引导、积极参与,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得实效。

四、快乐学习,贯穿始终

从开头的游戏导入,到结束时的小结,教师都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在快乐的游戏,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