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散文(精选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页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5篇春天的散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描写春天的散文 篇1

春天总是艳丽多彩的,描写春天的题材更是不计其数,然而选择田埂上,对一些不起眼的“小草”进行描写,来展示春天的美好,真可谓独具慧眼。看了邹文倩的散文《春自田埂来》,不觉让人春风佛面,春意满怀。

文章的一开头,就把你带到田埂上。

“闲来无事,总爱到村前野畈的田埂上走走,它弯弯曲曲,线条柔软。田埂上住着春呀!不信,你就顺着绿草铺就的地毯,缓缓地朝前行着。”

田埂上能看到什么呢?“田埂边有欣喜等着你。”我们不禁顺着她的思路往下看。

首先她描写了茅针(我这里俗称叫“麻雀秧”)抽出的嫩茎,描写了做“草肉”饼子那好玩有趣的过程,仿佛让我们又尝到了“草肉”饼子甘甜、清香的味道,想起了儿时天真无邪的美好。“茅针抽出了嫩茎,蹲下身,抽出一根,剥开外面的嫩叶,白白的嫩茸露了出来,转一转,盘一盘,用手一拍打,一个“草肉”饼子就做成了,放进嘴里嚼嚼,有草的甘甜,有花的清香。”

接着又描写了蒲公英的明艳,描写了野刺花的绽放,描写了小时候与婆的嬉笑,使人看了倍感亲切,同时也为她细腻的笔法而暗暗称赞。

描写春天的散文 篇2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弹奏出一曲清丽婉转的春之歌,读后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怀抱里面,徜徉在野花盛开中。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一、比喻,拟人的运用,抒发作者的感情

1.比喻。如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像力,那火焰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写地上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紧密、闪光、细长,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技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的活力”。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比喻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来去呼应。

2.拟人。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于了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又如写“桃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竞相开放的花儿写动写活,栩栩如生。

二 、清新自然的语言美

朱自清善于用平易朴素、生动形象的口语,经过精心的提炼加工,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去。《春》一文中不运用了许多形象化的口语。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者写小草的生长,不用“长”,也不用“冒”,而用一个“钻”字,形象地再现了小草冲破层层土壤阻力茁壮生长的过程,表现了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写小草生长的范围,不说“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大片大片的绿草”,而说“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天百花盛开,不说春风吹过“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儿,”而加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通俗化、拟人化的口语,这些语言都是作者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可谓于平淡中显神奇。

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偷偷地”,“嗡嗡地”,“密密地”,“稀稀疏疏”等。叠字是汉语口语的一个特点。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增添了行文舒美自然的韵味。

除此之外,在《春》中,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精妙妥贴的比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独创性。

三、 严谨精致的结构美

凝炼,严谨,和谐,构成了朱自清散文《春》的结构美。短短800多字的篇幅,包容了春天的各种景象而又显得博而不杂,层次清楚,中心突出,且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且有和谐之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的特点。这篇散文,首先写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连用,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迫切心情。接着,作者用生花妙笔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六幅春景图。先总写春天的景色,“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然后分别描述最能表现春天的各种景物: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简笔勾勒到工笔细描,从各个侧面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春天清新明媚的自然景色,突出了早春的盎然生机。继而又由景到人,写人们在大自然的感召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城里面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鼓励人们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抓住时机,努力奋斗,山水、花草、风雨、人这六幅画面,字面上很少言春,却又无处不在写春,作者以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为内在线索,将景与景,景与人贯串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幅幅和谐美丽而又多彩多情的画面。

这和前文盼春、绘春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使文章浑然一体,形成紧凑完整的整体美,且言尽而意无穷,增添了作品耐人寻味的含蓄美。

四、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带有自己的感彩。在《春》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一开始就用饱蘸感情之笔抒写对春天的盼望,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接着又将诗情倾注于笔端,精心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最后,用一连串美妙的比喻纵情对春天予以赞美,纵观全文,一个“情”字贯串始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在情景交融中,创造出了诗的意境和抒情氛围。

由于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融注了自己的感情,带上了个人抒情的色彩,因而景物显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如:

描写春天的散文 篇3

1.积累词语:酝酿、朗润、宛转、卖弄以及烘托等,并理解它们在课文里面的意思。2.流畅地朗读课文,并且理清课文的思路脉络。3.对课文进行仔细地揣摩,明确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与优美性等,尤其是比喻手法、拟人手法以及排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并且明确课文所用到的景物的描法等。4.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喜爱春天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的重点:

1.学习课文里面的写作手法,例如:比喻手法、拟人手法、排比手法与衬托手法等。2.能够复述出散文中的五幅春景图。3.理解文章末尾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二)教学的难点:对课文进行仔细地揣摩,明确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与优美性等,尤其是比喻手法、拟人手法以及排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并且明确课文所用到的景物的描法等。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营造出一个温馨、美丽而且自然的春天,使学生们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2.朗读教学法:对语文的课文教学来说,朗读训练十分关键,要落实到教学的每个步骤里,使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习与体悟,进而体会文章意境的优美性。

四、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用导入语引出新课《春》:同学们,大家都度过了十几个春天了,在大家眼中的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发言,各抒己见。)接下来,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对春天的描写是怎样的。

(二)介B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它的散文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春》大约写于1928~1937年间,朱自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没有其诗文初期创作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对新鲜的格调与欢快的情绪进行鲜明的表现。

(三)检查预习,学习字、词并注音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四)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播放录音)

1.对课文进行范读时,应该注意朗读时的语气把握、语速把握、语调把握以及重音把握等,并且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①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②请同学们按照行文的顺序将盼春、绘春与赞春划分出来。③《春》这幅风景画是由哪几幅画组成的?请描述每幅画所展现的内容。

(五)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在文中,作者迎接春天到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文中哪个词语体现出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2.第二部分,当春天走到作者面前的时候,作者看到的是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①看到了山,水,太阳。描绘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②文章通过哪几个词语来表现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的特点?

1)春草图:朗读或者齐读,并且对春草的特点进行思考,并找出描写春草特点的词语。(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等)

①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更好呢?请说明理由。“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②作者为什么要将小孩的相关画面穿插到对春草图的描绘过程中?提示:小草与小孩子所具有共同点是什么?

2)、春花图:(自由阅读第四段)思考:第四段描绘了春天花的哪些特点?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的生动形象呢?

3)、春风图:(抽同学朗读)提问:

①议一议,在课文中,作者借助那几样事物来对风进行表现?②作者所借助的事物里,哪一种事物的描写最为详细?追问:用哪些词呢?

4)、春雨图:齐读课文的第6段,结合老师所投的影片里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

①文中是怎样描写春雨图的?②三种比喻手法如何从侧面对春雨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描写?

5)、迎春图:找学生来朗读课文的第7段自然段,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回答。

①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是什么?②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六)齐读文末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

①为什么作者要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②为什么作者要把春天比喻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③为什么作者要把春天比喻成“健壮的青年”?

教师小结:这几个比喻十分贴切,而且表现力丰富,它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春天刚来到人间那种“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将春的活力十分形象生动而且活灵活现地描写写出来,使主题得到了更好的深化。

五、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颂扬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前,去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春天。

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到追求和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为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

描写春天的散文 篇4

关键词:散文;衔接;连贯

衔接,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1976年在他的专著《英语的衔接》中提出的。韩礼德对衔接的界定是把它融入语篇中:“衔接的一般意义是包含在语篇这一概念当中。衔接的角色是为语篇提供‘语篇组织’即衔接帮助创造出语篇。”也就是说,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在语篇的构建中有重要作用。其实,所谓的语篇性其实就是文章的连贯性。连贯是文章的基本要求,而衔接作为产生文章连贯性的一种手段,与连贯紧密相连。文章能否具有连贯性依赖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而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充分的表达。在衔接关系的识别可以提高读者对内容的理解。有意识的衔接手段可以使读者的认知更迅速把握文章的内容。衔接语篇组织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话语凝聚力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连贯的系统,读者不仅可以明确文章的内容,并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把握话语结构和含义。衔接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和逻辑关系语。结合文章的实际,在这里,我们不涉足语法手段,主要侧重于词汇衔接与逻辑关系两方面的分析,具体表现在中心词的复现、层进、照应、转折关系等衔接艺术手段。众所周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对衔接手段要求极高。而朱自清的散文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他的散文艺术更是广为赞颂。本文选取了朱自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为例,着重分析其散文中的衔接艺术,以此对衔接手段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重复是词汇衔接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文章中心词,在一个语篇中以其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则有着连贯全文的重要作用。如朱自清的《绿》这篇游记散文,主要是通过描写梅雨潭的绿,来抒发作者真挚的感情。“绿”字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衔接作用。文章共有四段,“绿”出现达九次之多,而且每一段都有“绿”字贯穿其中(下划线着重标明):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第1段)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第2段)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第3段)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第4段)

从中可以看出,“绿”字将整篇文章衔接起来,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文章的整个组织构建具有完整性,文章的中心也更加的鲜明突出,使读者深深感受到梅雨潭的“绿”,文章中心思想清晰明了。

照应也是朱自清散文衔接艺术手法的一种,他的散文通过前后的照应手段加以衔接,使文章在组织结构上更为完善。如《绿》通过段落间语句的重复,首尾呼应,结构相当完善。第一段的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突兀,但是却点出了文章的主旨,使读者对文章中心内容一目了然。“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写梅雨亭,却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的。这都是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紧接着作者顺着游历的足迹来写,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既交代出游的季节时间,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中心内容相照应。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句话结尾,仍然把话语落到“绿”字上,与开头相互映照。总之,文章处处在照应“绿”字,尤其是文中第一段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与最后一段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段落间的前后照应,形成形式上的衔接标志,使整篇文章的脉络极为清晰、连贯。

描写春天的散文 篇5

关键词:景物 环境描写 为文章增彩

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因为人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好的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提供人的活动场所,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和反映人的思想感受,衬托人物性格和品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多种作用。写好了景物,可以为文章增彩。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片段练习、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因此同学们经常要描写景物,但同学往往在平时的习作练习中很难写好景物。如何写好景物呢?

一、倾注满腔真情,仔细观察

首先,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无任何感彩,但我们要把它们当作有感情的生命对待,进行细致观察。当然观察也是讲究方法的。可以按“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观察,也可以按照“重点的局部――整体”的顺序观察,还可以按自下而上,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等多种顺序来观察。具体按什么顺序,要因时因地而定,灵活掌握。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其自身构造、地理因素及所处时间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光泽、姿态、声响等千差万别,各自有其鲜明的特性。即使所谓相同的景物,也往往是同中求异。有的景物随着一日内早晚时光的推移,也会呈现不同的状貌。更不要说一年内春夏秋冬的巨大变化。有的景物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会有天壤之别。如风霜雨雪在江南塞北,在平原海滨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用心观察。不仅要观察景物的动态,还要观察景物的静态。不但要注意不同地点的景物,还要留心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时间的变化。为写出景物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选取典型事物,写出特征

描写景物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来篇幅有限制,二来会导致主次不清,混乱不堪。只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来写,就可以体现出整个环境的特征了。如朱自清的《春》就选取了草、花、风、雨、人这些典型事物。抓住春草嫩、绿、多、软,春花多、艳、甜,春风温暖、柔和,春雨细密、轻盈,人勤

快、欢乐的特点,写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征。

三、按照一定顺序,变换角度

描写景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层次分明地铺叙。如朱自清的《春》中在写春草时,按照由物到人的顺序;写春花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写春雨时,按照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文章的描述有层次有条理。

描写景物要巧妙变换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去描写,才能内容丰富充实。如朱自清的《春》在写春风时从触觉角度写春风像母亲的手,从嗅觉角度写春风带着泥土气息、青草味、花香,从视觉角度写鸟儿在繁花嫩叶中安巢,从听觉角度写风中的鸟叫声、流水声、牧童的短笛声。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表现出春天的柔和芳香。

四、合理展开想象,选择写法

在观察、写作时适时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加深文章思想内涵,激发读者情感共鸣。联想和想象不是随意地瞎想,它们是一种思维方式。联想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这一件事是对过去感受过的事物的再现。如朱自清的《春》在写春花时,由春天满树的桃花联想到秋天满树的桃儿、杏儿、梨儿,说明春花开得鲜艳、繁盛。想象是对已有的形象进行分解组合,经过再创造产生以前没出现的现象。想象要合情合理。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的描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采用拟人化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多面环山的地形特点,交代了济南冬天气候温暖的原因。

写景的方法很多。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春》中写春草时,以人物的活动来衬托春草的软、嫩、多的特点。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的状态。因此既要写出它的静态,如景物的位置、形态、大小、光泽、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又要写出它的动态,如景物在不同的观察点、时间、气候条件下,形态、位置、声音、光泽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写景做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才能逼真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才能把自己对景物的独特、真实的感受写出来。可采用白描法,即用精炼文字,不做任何修饰渲染的描写,能保持景物的原始真实风貌。也可采用细致描绘法,对景物注重细部的描绘,表现其自身特点。也可综合运用表现方法。调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修辞,多侧面多层次描绘。

五、巧妙引用修辞,锤炼语言

任何文章都要锤炼语言。写景的文章更要注重语言。锤炼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准确运用词语。琢磨推敲每一个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是否准确。

2.注重句式搭配。长句、骈句显得庄重,短句、散句显得活泼。长短句交替使用,可取得错落有致的效果;骈散句结合,能强化语气,扩大语言境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