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暮,树木葱笼,芳草连天。山坡上,星星点点的山丹丹花灿若红霞,在悠闷的风中摇曳。落日的余辉依恋地洒在西边老牛山的山头,天边一朵透着青色的白云悠悠地飘着,徘徊着,寻觅着,像是母亲寻觅的身影,她在寻觅着她百般怜爱、贴心贴肝的孩子们……我忽地想起了那生我养我、疼我怜我、想我念我而今已与我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的母亲;那令我潸然泪下、肝肠寸断、欲思欲痛的母亲。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回忆我的母亲随笔散文最新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品朴素平实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朱德母亲的优秀品质,深入领悟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
4、重点、难点
选材精当、典型、合理的谋篇布局,语言朴实于平时中见深刻的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游子吟》
问:诗中赞扬的是谁?(慈母)是呀,母亲的养育之恩犹如春天的阳光,作为寸草,我们这些儿女多么难于报答啊,你是如此,我是如此朱德委员长也是如此,他的母亲——钟夫人去世后不久,他就写下了饱含深情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以表示对母亲的悼念。
2、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扫清文字障碍
2、听录音配乐范读。思考:文章通过哪些事来表达母亲的什么优秀品质?
3、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第 段,写了 事(人+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 的人。 教师示范:第
4、5 段,写了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节衣缩食,,可以看出是一个勤劳能干、俭朴的人。 学生说话:
第 6段,写了写‚母亲做多种饮食,纺线,,可以看出是一个勤劳能干、俭朴持家的人。 第 7 段,写了写‚母亲第一个起床,周济比我们穷的亲戚,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人。
第 8段,写了写‚母亲写面对悲惨的遭遇不灰心,可以看出是一个坚强刚毅的人。 第
9、10 段,写了写‚支持我读书、给我安慰‛,可以看出是一个有远见人。 学生说话:
第11段,写了写‚母亲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可以看出是一个勤劳的人。
第12 段,写了写‚母亲支持我参加革命,可以看出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
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启
第二方面的事,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
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第二课时 启
一、读课文,说句子。
1、读句子。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作用
2、说句子。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句话的作用是 。
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
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
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一、读课文、说特点
1、 默读课文,从文章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感情等方面的特点
2、 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 教师示范: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语言朴素。
学生说话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感情真挚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选材典型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记叙、议论、抒情自然结合 小结:学习方法。
学习写人的文章应该怎么读
1、 概括人物的品质
2、 品味文章的特点
3、 了解文章的特点
三、总结: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我们应该像母亲爱我们一样去爱她们。谈一下自己如何回报母爱?
四、拓展延伸培养亲情
自选题:
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2、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 A: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 B:亲手为母亲做一个礼物。
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 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小巷深处 燎原中学 邓建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 】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 的人‛、‚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5、 安排 3 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 入: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每一个人,从襁褓中的婴儿,哪一个没有吮吸过母亲甘甜的乳汁?从步入神圣的校门,哪一刻离开过母亲辛勤的抚养?从踏上人生之路,哪一天听不到母亲殷切的问候?……然而就在今天,我要为我的母亲唱一首赞歌: 因为她是一位特殊的母亲一一她是我的养母,此刻,就让我们携手步入《小巷深处》找寻母亲远逝的身影。[导语的语言亲切而感人,使学生不仅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
瘦瘪 炫耀 执著 揶揄 落寞 哽咽 蹒跚 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 故事‛(从多个角度)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母爱的故事(从故事的主题) 这是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故事主要情节) 这是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
这是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从感情变化的角度)
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弃婴的故事(从生活艰辛的角度)
这是一个养母含辛茹苦养大弃婴的故事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回答)
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养了‚我‛。(2) 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3)
为了‚我‛,她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4)
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6)
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的很平静。 (
7、8)
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15、
25、26) 教师归纳:从上面的内容看,养母对这个弃婴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让人感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那么这些事例,最让你感动的是,说说理由。
第二课时
一、温习知识
上节课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已经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例的记叙和描写,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那么对母亲形象的描绘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呢?
(一)第二个教学模块:品味语言
1、读课文,说描写句的作用
2、复习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3、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句子+方法+效果 教师示范:
第1段:‚据说…打着旋‛(指出描写方法)环境描写,表现我当时的处境艰难,为下文养母收养我作铺垫。
学生说话
第6段:‚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早已辨不出色彩来‛外貌描写,刻画母亲含辛茹苦的形象。(教师点评,写外貌,抓住皮肤、指甲、衣服颜色,突出‚黑的特点,刻画人物形象)。
第7段:‚可她总是生气的说…好生读你的书去‛用语言描写,表现母亲对我学习的关心,母爱的无私。(教师点评,表面生气,实际关心)
第8段:‚吃我的冰棍…跟我阿莉一样‛用语言描写,表现母亲为我的成长感到自豪。(典型的人物的典型语言)
第11段:‚她依旧满面春风…时间‛语言描写,表现母亲博大的胸怀。(我不回家,引起母亲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而母亲无怨无悔)。
第13段:‚终于,她点点头,…向厨房走去‛动作描写,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深爱。(女儿已经厌恶她和这个家,她却点点头,多么深沉的母爱呀)
第25段:‚在风中,她无助地…竹棒‛外貌描写,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第27段:‚我的视线…长长的人形‛用心理描写,表现我的悔悟、自责。 第28段:‚在风中…又仿佛在等候‛用外貌描写,表现母亲的痛苦而坚强。 最后一段:‚妈妈…那条深深的小巷‛心理描写,表现我的悔悟、感动。
(二)、读课文,说课文的妙处(从选材、表达方式、语言、结构、情感等)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自己先小声地各自说,然后发言)
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 ,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
教师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2、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点评,搬新家、改性情、送学费等)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语言朴实、感人)
妙在:线索清晰,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由相依为命到厌恶、由厌恶到悔悟的情感变化)
妙在:结构安排上过渡自然(由厌恶到悔悟的过渡)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三课时
第三个教学板块:感悟课文
1、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变化的原因是?有和作用?
2、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小巷是母女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情感寄托的对象。对它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抒发)。
3、课文为什么用‚小巷深处‚为题? 第四教学模块:探究
1、我父母亲为什么会抛弃我?课文没介绍,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原因?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提示:
1、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2、家庭贫困,无法养活,
3、计划外生育,对策:搞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2、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3、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
4、‚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5、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6、布臵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
(三)
板书设计: 小 巷 深 处
养母:
收养 弃婴 改变性格 含辛茹苦 为我骄傲 每月送钱 忍受孤独
‚我‛:满足——疏远——淡忘——悔悟 虚荣
写好记叙文的开头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开头常见的写作毛病。
2、掌握记叙文开头惯用的写作技巧。
3、增强学生重视记叙文开头的写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的开头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记叙文的开头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阅读前两次同学作文中典型的有毛病的开头(不点学生姓名),并请学生谈谈它们的不足,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明确学生开头常见的毛病。 二。介绍记叙文开头的原则。
1、向心性。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
2、 精简性。语言要精简,最好是开门见山。 三。记叙文开头方法指导。
1、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即文章一开头不拐弯抹角,不兜圈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点明中心,统帅全文。这种方法给人一种直截了当、简洁明了的感觉,使读者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一目了然,它是我们写简短记叙文(写人,记事、状物)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1——《翠鸟》的开头: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 例2——《劳动最有滋味》开头‚‚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肯劳动,连过年都更有滋味,更多乐趣。‛
例3——《信客》‚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2.点明题目,明确主旨。
指文章一开头就入题的方式。开头揭示题旨,入题快,益于引导读者把握文章的中心。
例1——《背影》一文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例2——《我的父亲》开头这样写道:‚人们自古以来歌颂伟大的母亲,我却更加喜爱我的父亲。母爱仿佛是阳光,温暖,无微不至。而父爱仿佛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宽广、辽阔,似乎能包容一切。‛从这第一段,我们很清楚作者要歌颂的是谁,歌颂的内容是什么。 3. 交代要素,点出事件。
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大要素‛。
例子1——《伟大的悲剧》开头:‚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的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例2——同学作文 开头:‚今天,是我们第二次集体出游。我和六位同学大清早就顶着风走上大街,奔赴实践地点。‛ 4、运用倒叙,引人入胜
从事情的结果写起,引人入胜,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你引到过去的岁月里,然再向你叙述发生的往事,这样的开头,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引人入文。
例1——《小木船》开头:‚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
例2——《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八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十六年了。‛ 5、描写烘托,突出人事。
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了铺垫。或描写人物外貌,或描写动物外形,或描写建筑外观,或描写周围环境,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
例1——《登上地球之巅》开头:‚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型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例2——《我的心事》开头:‚我们院里来了两乡下小孩。一个是姐姐,梳着小辫,穿着小花褂。一个是弟弟,脑门上留着头发,就象扣了个茶壶盖。
例3——《燕子》的开头:‚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 6、采用引用,激发兴趣
或引用名言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
例1——《桂林山水》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例2——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设臵悬念,激发好奇
这样开头利用读者的好奇心,促使其认真阅读,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例1——萧乾《枣核》开头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例2——唐弢《同志的信任》:‚一九三五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鲁迅先生在预先约定的地点,会见了一个陌生的女青年。互通姓名之后,来客拿出一个小小的纸包,还有一封已经有点磨烂和破损的信,头尾都没有具名。鲁迅先生读完这封信,和来客谈了一会儿,把她送走了自己也立刻带着纸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家里。‛ 8、直抒胸臆,以情感人。
情动于衷,不可抑止,有的文章往往在开头就以抒情与语气来表达作者对事物、对人的赞美或表述感慨的情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例1——《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例2——《风筝》开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9、运用联想,激发想象。
文章开头不直接接触所要写的中心内容,而是通过联想从高处、旁处、大处写来,然后再落到所要写的中心内容上。这样的开头,能够开拓读者的思路,激发作者的想象力。 例1——《春蚕》开头从春天联想到养蚕,从养蚕联想到母亲,再回忆母亲养蚕的情景 例2——秦牧《土地》‚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这里我想来谈谈大地,谈谈泥土。‛
10、总领全文,概括内容。
即对要在文章中叙述的人或事先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例子1——《伟大的友谊》的开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
例子2——《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规律揭示。
记叙文开头歌谣
习作开头并不难,开门见山最常见; 点名主题揭全篇,交代要素点事件; 运用倒叙引下文,描写人景是渲染 引用名言激兴趣,设臵悬念扣心弦; 直抒胸臆产共鸣,联想想像作铺垫; 总结全文举纲目,多读多写乐自然。
五。课堂探究。
1、 出示训练题目 ——命题作文:《我的家庭》《童年趣事》《感受初中生活》 2.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写开头。
3、学生交流。交流形式: 学生先朗读习作,然后请别的同学说说他运用了什么方法并评述;或者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再读自己的习作,后让别的同学评价;或者教者先问问运用了点题法的有哪些同学,然后请其中的一两位同学朗读,再集体点评。 六。布臵作业
用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为《感受亲情》写三种不同的开头。(每种字数不超过120个字)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词经纬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如下优点:
1、“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词既出,能给学生惊奇感、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3、“一词经纬法”以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连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4、“一词经纬法”以一词贯穿教学全过程,思路明晰单纯,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词经纬法”以一词串起全课的教学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高效。
“一词经纬法”运用之妙在于:所捕捉的关键词要的确能串起主要的教学内容,避免挂一漏万;以一词“牵”出其他教学内容时要自然顺畅,避免牵强生硬。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今天,我们准备抓住文中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来学习全文,同学们猜猜是哪个词?
2、学生猜测议论片刻后教师公布答案。(“还”)
二、拎出关键词语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一句抢答一句。
2、教师用幻灯出示分类整理好的带“还”字的句子。
第一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二类
⑦到__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__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三、品析母亲形象
此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
1、学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还”一词,各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明确:
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革命。
3、教师点拨:上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画了母亲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1、学生体会:第⑦⑧句中的“还”的表达作用。
2、学生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3、迁移: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教师点拨:文中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用我的“行动”和感受侧面烘托,丰满了母亲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1、抢答:⑨⑩句涉及了父亲和祖父,句中的“还”写出了他们什么共同特点?(勤劳)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
3、讨论:文中写许多和母亲一样具有勤劳品质的劳动人民,这样写有何好处?(由写母亲拓展到写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深化了母亲形象。)
4、相机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5、学生背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四、体会深挚感情
1、学生体会: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句中的“还”字都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明确:上述句中的“还”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爱戴、敬佩、感激之情。
3、迁移:文中还有许多朴实的词句蕴含着深情,请每人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感情的句子。
4、进行有感情朗读比赛。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平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