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对一些�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
佳人·赏析·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已经有五年,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在战乱后的凄惨遭遇和她的高洁情操。
这首诗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写了佳人的家庭在战乱中支离破碎。第一句用“绝代”形容了佳人的绝美容貌,接着居于“空谷”体现了她情趣的高洁,而“幽”字暗示了佳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三四句说明了佳人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子,落难到此。绝代的美丽女子竟然沦落到乡野空谷中,表现了佳人命运的悲苦,境况的悲惨。这里我们不禁对佳人的身世产生了好奇,那么,她的家人在哪里呢?他们怎么不来接女子呢?接着佳人说到“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原来,“安史之乱”中,她的兄弟们惨遭杀戮,所以,她的`娘家已经家破人亡了。女子不禁感叹“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语言率直坦诚。
第二部分从“世情恶衰歇”到“那闻旧人哭”,这部分主要写了佳人丈夫薄情抛弃了她。“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这两句写了女子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世事变化无常的感叹。诗人用“转烛”比喻世事变化之快,非常恰当、贴切。这两句为下面对丈夫的变心做了铺垫。接着女子言其丈夫“轻薄”抛弃了她,另娶了“新人”。诗人用合欢树和鸳鸯作比喻,表现了佳人丈夫的绝情和佳人内心的痛苦,合欢树尚且开合有时,鸳鸯还知道不独宿,而佳人丈夫竟然比植物、动物还要绝情,佳人对丈夫的愤怒溢于言表。“新人笑”、“旧人哭”这对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佳人的激愤心情。娘家人已经破败了,而丈夫又无情地抛弃了她,可见佳人遭遇的坎坷悲惨。
第三部分是最后八句。主要描写了佳人的清贫生活,赞美了佳人的高洁情操。“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中清澈的山泉水象征了佳人清净高洁的品格,语言慷慨庄重、纯洁端丽。佳人生活清苦,派婢女卖珠,用松萝植物修补茅草屋,佳人生活清贫,却没有愁苦,忙着修整这个小家,有安贫乐道的意味。佳人头不插花,常常采柏动盈掬,虽然天气寒冷衣服单薄,佳人在日暮中静静地倚修竹。此时仿佛一个不卑不亢,傲然独立在竹林中的美女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描写表现了佳人不被坎坷遭遇打倒,像柏和竹那样有着高洁的情操。描写细腻形象,清幽意境自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这首五言古体诗,诗人通过描写佳人这个形象,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从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她美丽高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顿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鸣。语言朴素诚恳,含蓄蕴藉,感人肺腑。
晚男登王六东阁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
连空青蟑合,向晚白云生。
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
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苏侍郎紫盔庭各赋一物得芍药
仙禁生红药,微芳不官持。
幸因清频地,还遇艳阳时。
名见桐君篆,香闻郑国诗。
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清切紫庭垂,威菱防露枝。
色无玄只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皇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和韦尚书答粹州兄南亭宴集
棠慷闻徐兴,乌衣有旧游。
门前杜城陌,他上曲江流。
垠日尝繁会,溶风咏阴修。
始知西峙岳,同气此相求。
伎平原咱弟,有子为东峙。
答陈洽运巴竹蠢
与君尝此志,鼠物复知心。
遗我龙餐节,非无驮猖善。
幽素宜相重,段华岂所任。
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
池注阳韦明府
君有百炼刃,堪断六重犀。
谁开太河匣,持割武城鸡。
竟与淌书佩,遥应天子提。
何时遇操宰,当使玉奴泥。
在洪烬答亲毋学上
旬而下意期,由来自若时。
尔元言郡政,吾岂欲天欺。
常念涓尘益,椎欢草树滋。
课成推所拟。人望在东葛。
酬王六驿后书怀见示
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
炎氛弄后灭,边绪望中来。
作骇君垂耳,为鱼我曝鳃。
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
测王六寒朝贝话
贾生流寓日。扬子寂寥时。
在物多想背,难君独见思。
渔为江上曲,雪作鄂中词。
忽在兼金讯,长怀伐木诗。
林亭咏
穿筑非求丽,幽闲欲寄情。
偶怀因壤石,真意在蓬流。
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
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塞上听吹笛·赏析·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 满关山。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这两句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边塞北地,冰雪已经消融,到了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的明月洒下皎洁的清辉,戍楼间回荡着羌笛的空灵乐声。这些景色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和平的气氛,这和“雪净”、“牧马”等字的使用密切相关。大地“雪净”,暗示着一个勃勃生机的春天的。到来,而“牧马”晚归的情景,则表明此时没有战争。开篇给我们创造了明朗壮阔的背景环境。而“羌笛”两字则引出了下文对笛声的描写。
在这苍茫明澈的夜 里,不知是从哪座戍楼里传出了羌笛声,吹奏的曲子正是熟悉的《梅花落》啊。那曲子回荡在边关的上空,“风吹”之下“一夜满关山”。诗人巧妙地将“梅花何处落”拆开来用,创造了一种虚景,给人的感觉好像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飘落的梅花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花香也弥漫这个关山大地。这就把抽象的曲声描写得可感可见了,意境优美,让人陶醉。虽然这是一虚景,但诗人想象的这个景色正好和雪净月明的实景和谐地搭配在一起,虚实结合,形成了一种美妙辽远的气氛。而战士们听到这个曲子不禁会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飘落的情景,自然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思乡之情,在开篇两句边塞明朗辽阔的实景描写中就显得乐观了。
这首七绝笔力豪迈,成功地将实景和虚景协调在一起,创造出旷远而明朗的意境。
独不见·赏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 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作品。诗人借用乐府“独不见”古题,描述一位长安少妇思念征战十年还 未归来的丈夫的情景,表达她内心的愁苦情绪。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联用极为浓重的色彩,夸张地描绘出了少妇闺房的华丽。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少妇的闺房用郁金香涂饰,顶梁用玳瑁壳装饰。这么芳香而美丽的屋子,连海燕都飞到梁上栖息。这里的“双栖”两字,暗用比兴,少妇看到梁上海燕都能双宿双飞,浓情蜜意,内心不免感慨万千。
此时,“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少妇又听到窗外九月西风掉落叶和捣衣时敲击砧石的声音。在这个深秋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洗冬季御寒穿的衣服。而如果家里有在外地的游子或征夫,就更要抓紧干了。这更让少妇内心愁闷。其中,“寒砧催木叶”这一句,诗人将主宾倒置,明明是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却反过来说声声砧声催落叶,很是巧妙,生动地形容了砧声不断,大家都很忙碌。这声声催人的捣衣声音反衬了她内心无限的空虚和寂寞。丈夫戍边辽阳已经十年没有回来了,她也整整思念了十年之久。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 长。”“白狼河北”指的是戍守的边地。丈夫戍边已经十年,音信全无。长安城里的少妇在这秋夜里只能苦苦地想,丈夫现在是生是死?他吃得饱穿得暖吗?他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漫漫长夜 ,让她辗转难眠。一个“音书断”使她现在不敢想丈夫的情况,很害怕会有什么噩耗传来。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两句诗文不再客观描述,而是直接写女主人的独白。寒砧声声不断,秋叶瑟瑟,本来卢家少妇就无法入眠,而偏偏天上月亮过来凑热闹,用月光把流黄帏帐照得白晃晃的,这不是更让人内心愁绪万千!少妇内心烦闷,并迁怒于明月,这更加生动地表达了少妇内心苦闷、不知所措的烦恼。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海燕双栖”反衬了“卢家少妇”的孤独,同时,诗人选用了“寒砧”、“木叶”、“明月”这些景物来烘托“十年征戍”和“音书断”这些添人愁绪的征人信息,使景物和人物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增添了愁绪气氛。最后“含愁独不见”在“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下,更表达了情感的缠绵悱恻、耐人寻味。这首诗从多方面多角度抒写了女主人公虽居住在华丽居所,却心系万里之外的内心愁苦之情。该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仍能看到齐梁后绮靡的文风残余,但读起来流畅自然、节奏畅快,因此这首诗被称为“初唐七律之冠”,历来评价很高。
【后人点评】
姚鼐:“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回乡偶书二首·赏析·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年(744),因病告老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经是八十六岁,这时的他离开家乡已五十多年了。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容易衰老,时间流逝,世事沧桑,于是写就了这首诗。
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刚刚到达家乡时的情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用“少小离”和“老大回”概括自己的人生经历,表明自己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诗人行走在回乡的路上,置身在熟悉的家乡山水之间,心中非常激动,想到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从这里离开,到了年老的时候才回来,虽然乡音没有改变,但已经两鬓斑白了。其中流露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怀,同时诗人想到因为离家时间太长,现在人也变得老了,还不知道是否有人认识自己,所以内心也很忐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乡里的孩子们见到我,都不认识,他们笑着问:“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这正回应了前两句诗中诗人的激动忐忑心理,儿童的轻轻一问,却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自己久别家乡,到了衰颓老迈时才回来,家乡人果真都不认识我了,我本是家乡的主人,现在反倒像是个客人了,心中不免有些悲凉,感慨世事沧桑,时光流逝之快啊。
第二首是第一首诗的续篇,写的是诗人回到旧宅之后,和家乡里的人们攀谈,了解到了许多事情,从中诗人不禁有所感慨。诗人离开家乡有五十多年了,世事变迁,家乡发生了很多事情,变化太多,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所以,他用“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这两句简单笼统地概括了所有往事。
接着诗人转移视线,开始写景,“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意思是只有这镜湖的水,在春风中依然泛着昔日的波纹。这两句和开始两句形成了对比,这里的“不改”反衬了“半消磨”,人生短短数十载中,发生了很多变化,而镜湖水未变。“惟”字强调人事变化,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叹。如果说诗人在刚开始进家门还是心怀喜悦,当他听到亲友们叙述家乡的变化后,再面对波光粼粼的镜湖水,心中自然而生一种感伤。
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两首诗文字朴素自然,毫无雕琢,如诗人娓娓道来叙家长,轻轻淡淡的几笔,却写尽了诗人对五十多年来家乡变化的思考和对自己回忆五十多年来生活而产生的感触,其中蕴含的感情真挚、深厚。同时诗中用“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贯穿全文,无形中将读者拉入了诗人的回忆中。
【后人点评】
《对床夜 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望月怀远·赏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 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望月思念远方亲人,表达其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始两句诗人用朴素自然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丽的月亮初升的景象。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诗人此时想,与自己远隔天涯的亲人们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诗人由景入情,自然过渡联想到家中的亲人。在这里本应该是诗人非常想念亲人,而诗人却对面着墨,想到亲人在此时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见诗人构思之巧妙,同时,亲人思念他的情形写得越清晰,表明诗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越深切。其中一个“生”字,运用得非常生动恰当,动感十足。这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一样的精妙。“天涯共此时”暗用了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这句话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壮丽画面,使这一句“天涯共此时”展现的境界更为辽阔明朗。第一句写的是望月实景,第二句是诗人自己想到的,诗文在开始便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定格了整首诗的`环境背景,总揽全诗,而之后的抒情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这是诗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转到现实生活,写诗人望月回来想要就寝却无法安眠的心理。这两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这漫漫长夜,一整夜 对月相思,无法入眠。诗 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诗人内心烦躁,苦思无法安宁。一个“怨”字饱含了诗人内心因为思念而产生的深深的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彻夜难眠,吹灭烛灯后,更喜爱月光的皎洁圆满,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从思念情绪中醒悟过来。此时诗人表面上是去欣赏月亮,实则是深深地沉浸在了对家乡亲人的怀想中,这更突出了诗人思亲之切。因望月而怀念亲人,因为怀念亲人而去望月,两相照应,表现出了诗人幽远的怀乡情。
“不堪盈手赠,还 寝梦佳期”,这两句写诗人思念亲人却不能相见,于是就产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给亲人的想法。这两句的意思是,但是怎么能赠给远方的亲人呢,还是回去安寝吧,也许在梦里能够有相见的机会。其中充斥了诗人无法见到亲人的无奈心情。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人借此更衬托出他思念远方亲人的真挚情感,使诗的怀远之情更含蕴、更细腻。诗文在诗人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心情中结束了,余韵犹存,意味深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篇紧紧围绕“望月”和“怀远”这个线索,通过“望月”怀远,然后,又通过“怀远”无法入眠而“望月”,虽写思念而情绪不过度感伤,情深真纯。同时诗人无论是写月还是写诗人怀远的烦躁心理都是恰到好处,细致入微。颔联一改律诗工整的对偶,而是使 用了流水对形式,使诗文显得更为自然、贴切、亲切感人。张九龄这种自然质朴的文风对之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点评】
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凉州词·赏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初到凉 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远眺到的凉州一带景象。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去,远远地向西望去,它好像是飞入了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环抱中的一座座戍边孤城,孤零冷清地挺立在那里。高大山川和矮小的孤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荒芜的边疆环境。这两句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雄浑壮阔,也体现了戍守边防地区战士们苍凉而荒芜的境况,为整首诗勾勒出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 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后人点评】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 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宿建德江·赏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曾前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求仕无成,于是,又游历吴越一带。这首诗就大概作于游历吴越的途中,诗中表达了羁旅愁思。
从“移舟泊烟渚”句可见诗人以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小洲边的画面为开头,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诗人出发为背景,而是独辟蹊径,精取这样一个静谧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诗的气氛,为诗文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日暮客愁新”,这一句是整首诗的中心句,“日暮”两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烟”,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同时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风·君子于役》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写的是黄昏中妇人思夫的情景。可见这样黄昏的景色,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愁绪,孟浩然也不例外。诗人虽然在这里露出一个“愁”字,但没有深写,而是笔调一转又开始描写景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用一对写景的句子,将自己的种种愁绪化入到无边无尽的景中。暮色苍苍,平野辽阔,天空好像比树木还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游子好似最亲近。“旷”和“低”相互映衬,“清”和“近”相互衬托,诗人选取了这个只有在舟中才能领略到的独特江景,寄寓他内心的愁绪。在寂静的夜色中,诗人终于发现明月还 和游子亲近,这顿然使愁苦的心情宽慰了许多。诗人看到水中明月又会想到什么呢?诗文写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虽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绪又怎么能是一个明月就能驱散得了的呢?诗人没有在最后铺陈写月就说明了这点。其实这其中不仅仅是乡愁,结合孟浩然苦读诗书三十多年,最后求取功名却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个经历,可知他心中自然愁绪难消。在客居他乡之时,他思念家乡,也不免因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怅满怀。整首诗中的幽静气氛,恰恰反衬了诗人心潮澎湃,内心无法平静。
孟浩然的这首五言绝句,短短四句,却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达含而不露,意蕴无穷,思绪和景色和谐统一,精练巧妙,浑然天成。
【后人点评】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②,高者挂罥长林梢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⑥,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⑦,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解】
①茅屋:即成都近郊浣花草堂。
②挂罥:挂结。
③塘坳:低洼积水处。
④恶卧:睡时不安静,胡蹬乱踢。
⑤何由彻:如何挨到天明。
⑥庇:覆盖。
⑦突兀:高耸的样子。见:通“现”。
【赏析】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两句忽开异境,从切身的体验,进而想到众多百姓的贫寒交加,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的出现。写的是自己的几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宁为天下人的安居而牺牲自我的可贵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感情。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③,未有涓埃答圣朝④。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⑤。
【注解】
①“西山”句:西山在成都西,因年积雪,又名西岭。三城,指松、维、保三州。
②南浦:指成都南郊外水边地。
③迟暮:指半老,杜甫当时五十岁。供多病:指年老不能再有所作为,晚年全交给疾病之身了。
④涓埃:涓指细流,埃指微尘,比喻微末。
⑤人事:世事。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眺望西山所生伤痛忧愁之情的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对吐蕃侵扰的深沉忧虑,也有天涯漂泊,亲人相思的无限感慨。全诗意境壮阔悲凉,充分表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①,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②,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怜俜十年事③,强移栖息一枝安④。
【注解】
①幕府:古时行军,以帐幕为府署,故称幕府。
②风尘荏苒:比喻战争不断绝。荏苒:犹辗转。
③“已忍”句:指战乱以后已忍受了十年的困苦生活。伶俜,困苦之意。
④“强移”句:强是勉强之意。杜甫当时作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只能勉强任职,以求暂时安居。
【赏析】
这首诗写于代宗广德二年(764)秋,杜甫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在严武幕府时作此诗。开头四句与诗人独宿幕府所见所闻,描写了一幅凄清的秋夜景图。后四句抒情,感事伤时,表现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自己飘泊流离的愁闷。因此使诗人无心赏看天上美好的月色。对风尘荏苒的动乱时代自己辗转流离而愁思百结。
望岳
岱宗夫如何①?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④。
【注解】
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居五岳之首,故称岱宗。
②齐鲁:本指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名,此处指齐鲁之地。青未了:青指泰山青翠的山色,此处形容泰山高大。
③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此句言极目张望,归林的飞鸟尽收眼底。
④一览众山小:用《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借泰山比况自己雄心壮志的'言志诗。首句用发问形式写泰山的高峻伟大,“齐鲁青未了”言其雄阔,三四句写近望秦山的神奇、崇峻,接着写遥望中的形象、云气层叠,胸襟为之开阔。气势非凡,意境深远。结尾两句抒发了诗人青年时期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情怀。这是一首被誉为情调高昂、“语语奇警”的五言古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春望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②,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③,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④,浑欲不胜簪⑤。
【注解】
①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②溅泪:可理解花上溅滴愁人的泪。
③连三月:战火延续,整个春天将过去。
④搔:抓头。短:少,稀疏。
⑤浑欲:简直要。不胜簪:发簪,连簪子也插不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时写的。诗中概括地抒写了作者伤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前四句寄景生情,抒写忧国情怀,眼前美好景物反成了愁思的引子。后四句是在忧国的同时抒发思家愁怀,两种感情汇集一起,头发更白了,更稀少了。这完全是忧国思家所致。全诗充满忧愤的情感,语言精当凝炼,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解】
①危樯:高耸的桅竿。
②“官应”句:应理解为“老病应休官”的倒文。
【赏析】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景况和情怀。在对景物的精雕细刻中,衬托诗人的苍茫之感、沉郁之思;后四句“书怀”,抒发早年的政治抱负,又联想到自己现实处境,以栖无定所似的沙鸥自喻,天地之大,竟没有诗人的容身之地。诗人心中愤慨至极,表达却曲折婉转,感人至深。“书怀”,实为抒发诗人心中的不平。
登岳阳楼①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③,凭轩涕泗流。
【注解】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县。
②吴楚句:吴地和楚地被洞庭湖分割开。坼,分裂,此为分界意。
③戎马句:指当时叶蕃入侵,西北边疆战事频繁。
【赏析】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诗中描写登临岳阳楼看到洞庭浩瀚汪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忧国情怀。诗的前四句写景,描绘分吴裂楚、吞吐日月的气象,突出地表现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诗的后四句抒写了个人的身世的凄凉孤寂,政治命运的坎坷,眼见国家政局动荡,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切。这首五言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春梦·赏析·岑参
洞房昨夜 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洞房昨夜 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这两句写梦前的思念。在深邃的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总是容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这里独坐洞房中的人就不禁怀念起了远方的'美人。“美人”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既可指容颜姣好的人,也可指品德高尚的人。这首诗没有指明是诗人写自己的梦,还是诗人代他人写梦,所以,“美人”是男是女,无从考证。总之,微风吹拂的春季里,室中人越发思念在湘江边上的美人。
后两句写室中人将这种思念直接带入了梦中。虽然只睡了片刻功夫,但他在梦中却已经走过了数千里,到达了美女所在的江南之地。“片时”和“数千里”真实地描绘了虚幻恍惚的梦境,同时,也是以时间之快和速度之快,反映了室中人强烈深切的思念之情。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最后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这首七绝小诗成功地用梦将强烈的思念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结构精巧。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译文: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注释:
木兰庙:《太平广记》云,黄州黄岗县(今属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兰乡。木兰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其故事可能产生于后魏,关于木兰的姓氏后人众说纷纭,应信有其人。
弯弓征战: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
拂云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王昭君。
赏析: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绝句写得很有特色,一没有引用典故,二没有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月夜·赏析·杜甫
今夜 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的时候,天宝十五年(756)秋,诗人被叛军俘虏到长安,诗人借此诗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开篇没有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直接就写到了亲人避难的鄜州,可见诗人急切想要见到家人,心情焦躁不安。因为自己深困长安,今夜,就只能有妻子一个人看月了。那么,家中还 有儿女们呢,可以和妻子一同赏月啊。
接着在第二联诗人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句点明,妻子不是单单看月,而是看月怀念诗人,此时,儿女都很小,还不知道思念父亲,孩子不能分担母亲的思念,这反衬了妻子更加孤单。一个“忆”字饱含了辛酸之情。曾经和妻子在一起赏月、共渡难关的日子,可能在诗人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吧。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句诗人想到了妻子独自赏月时的情景。秋雾打湿了妻子的云鬟,月亮发出寒冷的清光,照耀在妻子的。玉臂上。这两句表现了妻子独自思念之深,甚至雾打湿衣服,天气渐渐寒冷,还不知道,只想着在远方丈夫的安危。这些完全是诗人想象到的,诗人想象得这样真切,实际也反衬了诗人思念之切。
诗人思念之情达到了极点,不免感伤落泪,于是写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诗人迫切想要结束这种思念之苦的心情。“双照”两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平定和家人团聚的渴望之情。
这首五律用词委婉贴切、简洁自然,结构严密,想象丰富,笔触细腻真切,感情深沉真挚。用设问、对比等机构全篇,构思巧妙。这首诗虽然借望月抒发离别之情,但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的担忧之情。
《登乐游原》
【唐】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译文:
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数目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注释:
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
没:消失。
销沉:形迹消失、沉没。销:同“消”,消散,消失。
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事业:功业。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
无树:即每棵树。
赏析:
国家正值战乱之际,诗人因奸人诬陷被贬,内心惆怅,来到乐游原,看到眼前这曾经繁华的园林已经衰败不堪,内心感慨,作此诗抒怀。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1、岳阳楼别窦司直朝代:唐代|作者:韩愈|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2、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自古澄不清,环混无归向。
3、炎风日搜搅,幽怪多冗长。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4、巍峨拔嵩华,腾踔较健壮。声音一何宏,轰輵车万两。
5、犹疑帝轩辕,张乐就空旷。蛟螭露笋簴,缟练吹组帐。
6、鬼神非人世,节奏颇跌踼。阳施见夸丽,阴闭感凄怆。
7、朝过宜春口,极北缺堤障。夜缆巴陵洲,丛芮才可傍。
8、星河尽涵泳,俯仰迷下上。馀澜怒不已,喧聒鸣瓮盎。
9、明登岳阳楼,辉焕朝日亮。飞廉戢其威,清晏息纤纩。
10、泓澄湛凝绿,物影巧相况。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
11、时当冬之孟,隙窍缩寒涨。前临指近岸,侧坐眇难望。
12、涤濯神魂醒,幽怀舒以畅。主人孩童旧,握手乍忻怅。
13、怜我窜逐归,相见得无恙。开筵交履舄,烂漫倒家酿。
14、杯行无留停,高柱送清唱。中盘进橙栗,投掷倾脯酱。
15、欢穷悲心生,婉娈不能忘。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
16、屠龙破千金,为艺亦云亢。爱才不择行,触事得谗谤。
17、前年出官由,此祸最无妄。公卿采虚名,擢拜识天仗。
18、奸猜畏弹射,斥逐恣欺诳。新恩移府庭,逼侧厕诸将。
19、于嗟苦驽缓,但惧失宜当。追思南渡时,鱼腹甘所葬。
20、严程迫风帆,劈箭入高浪。颠沈在须臾,忠鲠谁复谅。
21、生还真可喜,克己自惩创。庶从今日后,粗识得与丧。
22、事多改前好,趣有获新尚。誓耕十亩田,不取万乘相。
23、细君知蚕织,稚子已能饷。行当挂其冠,生死君一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