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的名言警句(精选3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你知道都有哪些类型的名言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1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书,作者没有写整个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写了这一年中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万历**、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万历:《万历十五年》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这位万历**,这是他的朝代,这是他当**的第十五年。他是被大多数人所鄙夷的荒唐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者,他三十年不上朝,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可是细究根源会发现,他之所以这样也有着他的无可奈何。

登位之初,他就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张居正教导和辅佐,处处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明君,他也时时这么要求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心目中的这位完美人臣只是对他要求严苛,而对于自己却十分放纵,顿时,他的道德楷模坍塌了,对张居正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虽为天下之主,万历却发现自己无法对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大臣**,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处处受限制,动不动就被大臣们搬出来的祖宗法制和先贤道德**,而他自己又缺乏迂回**的技巧和耐心,也不懂得培植自己的**,所以他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无奈的方式——置之不理、听之任之。他用这种负气的方式与他的大臣们做**,最后是两败俱伤,为**的颠覆埋下了隐患。

申时行:作为万历十五年的首辅,申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看来,他是群臣之首;在大臣看来,他是**的心腹,这是一个两面都不讨好的角色,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应对着。

他既要否定有恩于他的张居正的所做所为,又要想尽办法报答恩人的知遇之恩;他既要让**相信他的忠诚,以此获得**的信任,从而使**得以实行,又要让大臣们相信他的耿直,敢于劝诫**,为了祖制和道德敢于奋勇抗争,敢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他所做的事情似乎总是想两面讨好,左右逢源,徘徊于各种矛盾中,让各种**达到平衡,但是有时也会事与愿违,两面不讨好,给人留下太过圆滑、老成持重之感。

他所追求的办事原则是处置得当而不生事端,所以他时时防范于未然,不急功近利,处处顺势而为,隐忍内敛,足见他的韬略和城府。他有着清醒的现实感,适应当下所处的环境,做起事情来游刃有余,有取胜的把握,绝不以卵击石、缘木求鱼。

他在任期间,慧眼识才、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竭力保全国家的人才,巩固了国之根本,实乃帝国之大幸。他是帝师,又广收门徒,因为他深知道德习惯和人事手腕是在无法改变的体制下最有可能操控的**手法,而师生关系则是人事关系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关系,既可推心置腹又可管带教辅。

尽管他小心谨慎、委曲求全,但是依然难抵众口铄金,被迫辞任首辅,闲居在家,寄情于诗赋。一个曾经身居高位的人回想自己的一生时,又怎能真正忘却那些曾经的往事?他会为自己申辩,为自己鸣不平,但是命运使然,徒留伤感而已。

戚继光:他是一代抗倭名将,战功赫赫,彪炳史册。在文官集团掌管朝政的明朝,作为一名武将,要想做出点成绩,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他以自身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得到了一代权相张居正的赏识和提拔,张居正力排众议,全力**他的军事理想,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有了后勤资源的有力保障,戚继光在他的军事舞台上长袖善舞、独领风骚,将他的军事理想付诸实践,取得了前人难以企及的光辉战绩,保全了国家的颜面,维护了百姓的安宁。

他不是好高骛远之人,在武将处处受制约的现实环境中,他不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只要在可以做的范围内,他就会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至矣尽矣。

和申时行一样,戚继光亦知在顽固的****上没有办法做好的事情,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他笼络财富,报答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张居正;他千金散尽,结交各方权势。他不是一个贪财之人,从他去世时所剩无几的资产就可看出,他只是用钱来完成他的军事理想,铺平他的梦想之路。

然而命运弄人,当张居正这棵参天大树轰然倒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一代将星只能卸甲归田,终此老矣,令人扼腕!

海瑞:我小时候就知道他是一位青天,受万人爱戴,与包拯齐名。作者在书中则无情地指出他是一个道德的怪胎,一个迂腐的守制者。

他严格地按照儒家思想道德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廉洁奉公,体恤民情。但是在一个缺乏法律而仅仅只是靠道德维系的社会里,他的死板让他很难突破已经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他看 他维护从小所学的鸿儒圣贤,维护**的法制,甚至维护很多不合时宜的弊端,例如重新启用洪武年间剥皮填草的**来整治**。

海瑞是万历年间的道德偶像,但是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他是人性中的一个例外,有着严格的自律精神,这种精神让人敬仰,但很难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因为他忽视了人性的根本需求是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满足的,而不是一味地克己复礼,墨守成规,待在原地踏步。这样的人眼光非常狭隘,无法做出一番事业,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张居正:他是万历年间甚至是整个大明朝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他早已去世,而且以往的功绩被全盘否定,此时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十恶不赦之人,与他在位时的风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容貌英俊,重用人才,洞悉社会发展的禁锢,力图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整顿官场和社会的秩序。以他当时在朝中的地位和太后**对他的信任,他也许真的可以顶住各方压力、只手换天,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时运不济,正当他可以大展鸿图之时,却**西游,留下了身前身后事待与人评说。

当活人斗不过时,死人是最容易被欺负的。他身前所得罪之人在他去世后纷纷站出来,各种有的没的罪名尽情罗织,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而他最终的失败还是源自于失去了**对他的信任,这一方面是他的宿敌群起而攻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他严于待帝,宽于待己的结果。他要求**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可是他自己却骄奢*逸、独断乾纲,当这样的事实摆在**面前时,不由得他不对这位夕日推崇有加的肱骨之臣失望至极、愤恨至极。于是一时间张居正便从天堂坠入**,从无限风光变为祸及子孙,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如果张居正能够多活几年,那么他所主张的一系列变革措施说不定是可以顶住压力推行下去的。这些措施不是空喊**,也不是不识时务地抬出祖宗家法、圣贤之言,这些措施较为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较大程度地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商业的发展。

如果历史真的可以改写的话,那么明朝的资本**或许可以有所发展,也许历史会走向另一个方向,也许有太多未知和可能,然而历史没有给张居正这个机会。

李贽:他反对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在当时是绝对的叛逆。明朝的开国**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格外重视儒家经典思想,

*明朝的知识分子从小就被迫浸染在儒家先贤的思想中,世代相传,很难接触到其他思想。他们从小就被灌输儒家思想是天底下唯一的真理,是他们言行的操守和准则,信奉它,进可居庙堂之高,退可为众人师表,是当时社会无法动摇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大部分读书人从小所读的书是一样的,所受的教育是一样的,形成的道德观是一样的,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这样的结果是方便了**的思想**,但也约束了社会深度发展的可能性。

在这样强大的思想**下,任何有悖于传统儒家思想的想法都会被视为异端邪说,而李贽就是这么一位***。他反对儒家思想,提倡适合资本**发展的功利**,重视商业,强调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他的这些思想有着时代的***,但是他要反抗的思想体系过于强大,他的奋斗如同以卵击石,而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也并不是那么严谨、那么坚固、那么有说服力,很难大范围地影响很多人,他最终作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异类被关了起来,结局是**身亡。

他的出现摇下了儒家**思想这棵大树的几片叶子,但没有撼动它的根基。可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在如此强大的思想**下,还是有人开始质疑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试图打破那些金科玉律,攻破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壁垒。李贽有他的先见,也有他自身的约束,他不完美,但他却是一个开始,一个先行者。

万历十五年仅仅是明朝两百多年历史中的一年,但是这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情对整个明**国运的走势却是影响深远的。作者处处强调他的大历史观,把事情放到上下几百年的维度中去看,不计较一时的利弊得失,更客观地看到一件事情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我们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时,我们会多一份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以史为鉴,才能为当下做出更明智的抉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2

万历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一批历史人物在黄的笔下重新闪现出灵光,掩卷而思,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人在官场,特别是*社会应该如何适应。

读这本书,使我想到一句夏新公司总裁李晓忠会议上的话:“如果你现在对*不满意,则更要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她!”诚然,对*社会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改变*社会,则首先要适应这个社会上的规则,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改变社会。

但在万历时期,却没有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万历帝采取了消极的做法,使得朝内矛盾增加;张居正采用高压策略,令压力在其去世后瞬间爆发;申时行总结经验,却采取中庸之道,基本一事无成;海瑞用其独有的性格,在精神上可以照耀千年,却无法与现实接轨;戚继光虽心有国家,外在表现却是组建私家**——“戚家军”,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综合以上,我说充分认识到“目的”与“途径”各有所重,可以说,目的重要,达成目的的**更加决定了努力是否成功。很多人都可能想为国家出力,但如果途径不对,则目的无法达成。

*毕竟不具有一个直来直去的文化,大家讲“面子”,重“含蓄”,所以做事的**就更显重要。在**,“沟通”同样是一门科学,而在*“沟通”却更重技巧。即然是技巧,作为当事人就要有识破别人真实目的的能力。

万历**在别人指责张居正之时没能认清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酿成后来的一系列问题与错误。所以这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做一件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达成的效果是什么?这都非常重要!

正如唐朝魏征所讲,一个连亲情都不顾,边儿子都可杀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所以,一个人做事情如果违反了大原则,其心术则肯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们也不提倡海瑞似的作风,因为人毕竟是人,有“阴”、“阳”两面,即私俗与奉献精神并存,所以在**完善的情况下,肯定比低薪要好的多。

所以,今后一定要记住,要改变社会,首先要适应社会;要改变一个人,也要首先与这个人建立良好关系。同时,要认清一个人,首先看其言行,但最主要是重视其言行背后的真实目的及即得利益者到底是谁。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3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文明史。我不是**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为王……”,“假如元朝大军向**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