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陶渊明用了320个字,就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桃花源记读后感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 ”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子,并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记读后感2
刚刚摊开书本,默读着绕口的文言文,一声熟悉的怒吼,我那无辜的玻璃瑟瑟发抖起来。
邻人的家庭纠纷又一次开始,其声势决不亚于世界大战之浩浩荡荡。我无奈地摆弄着表:真是比黄金八点档还准时呐!
我不懂他们为何如此愤恨,我只是记得爸爸经常对我说,要对别人宽容,因为每个人都有被原谅的权利;我也不懂他们为何相互鄙夷,我只是喜欢将《千里走单骑》里的片段拼凑成:我发现我离开了别人寸步难行。
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微妙的美好,可他们大概是已经遗忘了。
记得上《桃花源记》的时候,老师问我们世外桃源应是怎样的。
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多么明朗安静,我便希望它不是个童话。
以前出去旅游,那个地方的名字我已忘记,只是,在诗一般的暮色中,我眺望原野,想——如果有来生,我要做那原野上的一棵树,守望着一片深深的麦田,身边有一间简朴的农舍。清晨有朝雾与露水,夜晚有星辰与明月。我将等待着如歌四季:春花,夏草,秋风,冬雪。
桃花源记读后感3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没有战乱。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4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我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遇事不顺时,心烦意乱时,郁闷低沉时,就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那,会去幻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所读到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文章开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读完这第一句,我就非常佩服这位捕鱼人。感到他做事执着,近处捕不到鱼,就往远处走,虽然前面的路不熟悉,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哪怕是前途有狂风恶浪也浑然不惧。走来走去,忘了自己已经走了多远的路了,这是多么专心致志的精神!
当我读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奇异的景色!捕鱼人心中感到好奇,便“欲穷其林”。后来他又发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面对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捕鱼人进行大胆的探索,“便舍船,从口入”,开始进洞的时候很困难,但捕鱼人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探索。如此艰难地行走了数十步后,他终于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过的世外桃源。我佩服捕鱼人对未知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并且勇敢探索,不怕困难,这可以说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开拓者所必备的素质。
可是当捕鱼人从桃花源中出来后,“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一点,捕鱼人太不守信了。因为从桃花源中出来时,桃源中人曾经吩咐道:“不足为外人道也!”这话说得明明白白,桃源中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搅他们那怡然自乐的生活。结果捕鱼人再去找那地方时却什么也没找到。哎!不守信用的结果必然是一无所获,也许这是桃源中人给外人的一个小小的教训吧。
读了这文章后,我觉得作者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这不禁让我想起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我想: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桃花源记读后感5
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关于他,应当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不仅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这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高风亮节。其实作为陶渊明来讲,何尝不想“兼济天下”,只是因为晋朝时的黑暗,司马兄弟视正直的知识分子如洪水猛兽,一再地镇压打击。这才使陶渊明走上了“老庄之路”正是他弃官为民的这段时间,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流传至今的诗歌,散文,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一个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桃花源”,另一个则是不为桃花源中的人所知的“汉与魏晋”作者没有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如一幅白描的画卷,展示给读者,孰优孰劣,全在读文章的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迹可寻。
由于“武陵打鱼人”的进入,使得桃花源里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麽,他们是羡慕那还是想往,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表明他们的态度:“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想让外面的人知道他们,实际上就是表明:他们并不愿意走出去。由此,作者的立场显现了出来。
“比较”或许是人们普遍的心态,正是从有了这篇文章开始,不知有多少人把他们生活中的世界与“桃花源”相比,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将“桃花源”看做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更有甚者,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马克思描写的“共产主义”相差无几,只是“物质”贫乏了一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描写桃花源的本意,实际上是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进行了鞭笞。而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出“汉朝”尽管创立了一个强大的封建社会,但是有多少无辜的百姓死于战乱中,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规则里;魏晋更是充满了权利的争夺,以至于“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与其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乱世,真不如终老在桃花源里。
常见有的朋友,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提将出来,做一比喻,来讽刺那些“孤陋寡闻”“不知道外面还有更美好的事物”的人。细细想来,这种比喻实在是与原文作者的主旨不符。作者之所以写出这篇文章,并不是讽刺“桃花源里的人是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它告诉人们,汉朝与魏晋的人们没有福气生活在“桃花源”里实在是一种遗憾啊。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体会600字范文5篇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5篇
2.2020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600字
3.桃花源记读后感500字范文
4.桃花源记改写范文5篇
5.桃花源记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
6.读国学经典后的感受优秀作文
7.第一次上网课的经历作文
8.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范文5篇
9.桃花源记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