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策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策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范读法
即示范性朗读,它的作用是给学生的读书做出样子,为理解课文内容引出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素质。范读可由教师读,也可由学生读;可读全文也可读某段,某章,某节。如果课文内容比较难理解,情节距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在授课开始时,由教师范读效果会更好。在课程进行中,个别段落学生不易读懂,也应进行范读。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范读,一定要能起到示范作用,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在范读中,可用比较朗读法,变换着语气、腔调进行读,让学生鉴别哪种方法好,引导学生进行反复仿读。
2、领读法
即由教师或学生领着学生读。此法适用于低年级教学或在学生对文章讲述的内容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中,有的语句读起来拗口时实行。此时领读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注重重音及停顿,读出感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的内容。
3、指名读法
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指名让某一个同学读,指名读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这也是具体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一个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运用指名读的方法能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在指名读法的运用上,教师要克服“读得好的学生老师总让读,读得差的学生老师总也不让读”的倾向,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练读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们老师指名找学生读课文时,很多同学“颠着屁股”高举着小手争取读,他们的心情是那么的迫切,但有的老师就是因为他读得不好而不给他读的机会。我们做老师的应理解学生的那份心情,应给他们一次锻炼的机会,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
4、齐读法
就是师生或学生齐声朗读,齐读的作用是可烘托课堂气氛,渲染文章感情,创造一种人文氛围。课文的开头或结尾,或文章中精彩的片段、精辟的句子,比较宜于齐读。齐读会使师生情感交融,既有老师的示范作用的牵引,又有学生童声童气的应和,形成一曲协奏乐章,听了会使人心旷神怡。
5、自由读法
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自由读书、边读、边想、边划,此法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未掌握默读方法之前应多用此种读书方法。自由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种读法学生能积极进行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细细地咀嚼品味。
学生自由读时,教师要巡视,随时指正学生读课文时出现的错误,解答或了解学生读书中提出的问题。但不能包办代替,而是启发诱导学生寻找解答疑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反复读中寻找答案。自由读课文时可自读,也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互相交流,合作学习,边读、边议、边讨论。
6、默读法
就是学生自己默默不出声的心神领会的读,此种方法是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佳方法。学生在默读中,可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的重点问题或疑难问题进行勾画圈点,或概括,总结加批注。在默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嚼甘蔗”,“解其意”,能极大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让学生进行默读前,教师最好有目的的设计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进行理解,找出答案,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分角色读法
就是按课文内容涉及到的人物、动物或其他事物,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分角色读带有表演课本剧的性质,游戏性很强,很有感染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运用此种读法的前提是所读课文必须是“有角色”可扮的课文。
分角色读,要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见解,对角色的心理状态、情感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在组织此类活动时,让学生戴上头饰,着上装,这样会更加妙趣横生,生动感人。
一、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1、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很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
2、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日常教学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尔的让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单个的朗读,很多人没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而然的忽视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那一个时间段弱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3、教学仅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也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的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
二、对朗读的要求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1、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读熟文本。朗读不能是随意的读,老师要给规定阅读的目的,另外要做到熟读,读一遍不通顺的话就读第二遍甚至是更多遍,随时准备着工具书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进行查阅,在朗读中也增加了知识的储备。在朗读中还要注重的一点就是要严谨,哪怕是标点符号、段落划分对于全文的理解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按照这些要求,才有可能学好一门说话的语言。
2、读懂文意,进而掌握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在读通顺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理解文意,读完之后不理解意思就等于白读了。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读,鼓励学生进行预习,看着课后的问题自己先找到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对照,整个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在反复的论证中,理解文章意思,进行深入的思考、揣摩,领会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而掌握文章写作的规律,并以此指导自己以后的写作。
三、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营造朗读的氛围。都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在朗读训练中也是要值得关注的,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的行动。老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例如在学习古文时,老师说:“我读了很长时间但是读的不好,谁敢跟我比赛,看谁比我读的好?”这么一问就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学生纷纷的来挑战老师,一下子班里的气氛就活跃了。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求胜的心,也就有了兴趣。
2、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由于课堂时间是有效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固定的,因此要花大心思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式的解读,提高课堂的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丰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中,可以鼓励同桌之间进行阅读,也可以让几个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进行分小组练习,然后进行挑错训练,纠正发音错误、停顿错误等,同时也要肯定好的,让大家共同学习。
3、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首先,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布置一些朗读类的作业,例如老师可以规定学生要预习一篇课文,要每天朗读几篇诗词,并且能够写出对这个文章的一些感触,规定每天进行检查,这样的形式可以督促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
四、诵读中表达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浓厚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始,对于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复杂的教学方法,往往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这个时期学生对于图画、图形非常敏感,记忆速度也很快,那么教师通过使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图片、图画,来丰富朗读教学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进而主动跟随教师展开学习,朗读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比如:《海底世界》一文的朗读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搜集各种各样鱼类、珊瑚、石头、贝壳等事物的图片,并结合课文将这些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动画,配上音乐,在教学中播放幻灯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奇幻美丽、色彩斑斓的教学情境,学生仿佛自己置身于“海底世界”中,思维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欲望也随之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朗读教学,效果势必会更好。
二、注重示范引导朗读,教会学生正确朗读方法
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示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正确的朗读方法,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更好的体验朗读的乐趣,提高朗读能力。
比如:小学生朗读时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拖长音,还有拿腔拿调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及时纠正,小学课文中有很多“儿歌”或者是“诗歌”,教师首先利用这部分内容,来教会学生有节奏、有韵律的进行阅读,开始的时候借助拍手来确定速度和轻重缓急。以儿歌“猜一猜”为例,教师在黑板上将儿歌的节奏划分好――“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在朗读的时候配合拍手的方法,效果会非常好。
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三、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帮助学生领会文章魅力
美的事物总是有吸引人的魅力使学生们发现美就会给他们积极朗读的动力,一篇出色的文章,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激情与灵感、因为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使文章独具魅力、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情感与情操,对他们实现道德教育,读通课文,读懂语句并理解文章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年级小,但是他们也有对文章的独特想法和见解。
比如:课文《上天的蚂蚁》就反映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亲人的鼓励下,不断的努力,只要不气馁就一定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人生总会遇到这样的挫折,成功不可能一墩而就,只是我们要懂得在别人的鼓励卜不停的努力,生活中的困顿与挫折,我们就会不断地战胜与克服。这样的话题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并有指导意义,也易使学生在语文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魅力所在体味它的深刻内涵。
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四、正确评价,激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好”与“不好”。教师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也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一、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精彩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
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文章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景教学的文章。
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接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感情
随着年级的变更,语文能力的提高,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提高了,要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因为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首先必须很好的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内容的理解,由此可知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主要目的是促进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
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还可激发想象,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另外,也要看到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多种形式,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我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我们骄傲,我们自豪……”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祖国、热爱祖国的心声。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四、评读要得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五、长期坚持扎实训练
朗读训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扎实的训练。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步骤,循序渐进。首先要读准字音,尤其是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对有些受地方方言影响的学生,教师要反复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不断纠正,从而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其次是读对字音、停顿等。要求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进行。最后,要求学生读出课文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要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处指导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要千人一腔,千文一调,也不要求学生都达到最高的水平。
正文: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
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