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历史,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等观点。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努力营造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才会有诗和远方,才会有梦想和收获。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怎么可以上好历史课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怎么可以上好历史课
一、一堂好历史课应该是生动鲜活的趣味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魏勇老师说得好:“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让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每一位教师,如果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教学、勤于思考、乐于提问、踊跃答题,那么,你的课堂肯定是成功的课堂。作为历史教师,课堂教学,不能死板地给学生灌输枯燥无味、充满抽象的书本知识,而应该增强趣味性,用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让人玩味的逸闻趣事、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出乎意料的新奇观点,让学生心情兴奋激动、充满求知的欲望,快速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为此,上课的老师要精心准备、充分挖掘,找准教学内容的兴奋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再现历史事件,讲活历史人物,让鲜活的历史生动形象的浮现在学生眼前。例如,讲夏、商、周历史,可讲讲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的故事特别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春秋战国历史,可适当讲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家分晋、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故事和讲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逸闻趣事。又如,在讲到宋朝社会风貌时,可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以一个宋代人的身份,谈一谈自己的衣食住行,介绍当时有哪些习俗;在讲抗日战争历史时,可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把学生们带回到70多年前,从而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通过这些鲜活的呈现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最终使课堂妙趣横生、激情四溢、充满活力,达到皆大欢喜、印象深刻的效果。
二、一堂好历史课应该是知识跨界的综合课
魏勇老师说过:好课堂要跨界。一个好历史教师,不能就历史讲历史,而应该博学多才,在课堂上适当跨界,运用地理知识来讲历史,运用政治知识来讲历史,运用文学知识来讲历史,运用军事知识来讲历史,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新奇感,增添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比如,讲日本历史、讲近代中日关系,就可以从地理知识角度分析日本这个小国为什么具有侵略性。日本是个群岛国家,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屿及其附近的3900多个岛屿组成,四面临海,面积狭小,山地多平原少,火山地震频繁,常有台风海啸,矿产资源稀缺,物产匮乏,这一切一切的地理弱势,都使日本人天生有一种生存危机感,从而衍生“开疆拓土”的侵略意识,真可谓是“饥寒起盗心”,所以明代至近代发生的抗倭和抗日战争事成必然。历史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屡屡举兵犯境、劫掠中原,其地理生存环境恶劣、物产资源匮乏也是原因之一。至于用政治知识讲历史,秦国商鞅变法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很好的实例;用文学知识来讲历史,柳永的《望海潮》引来金兵南侵、《马可波罗行记》引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也可戏作一说。用军事知识讲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制作技术传到欧洲,引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满清天朝大门,也是典型实例之一。这样跨界讲课,不容置疑,收效一定会事半功倍。
三、一堂好历史课应该是交流活跃的研讨课
魏勇老师说得好: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做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有时候是精神上的探险。既然是探险,必须有超出学生想象力和理解力范围的东西,让孩子们产生新奇感。中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娃娃,没有谁喜欢老师上课满堂灌。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一堂好课应该是相对开放的、充满探究的交流研讨课,通过平等开放、生动活跃的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启发思考、解惑释疑、打开思路、探求真谛,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们在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疑难问题上由多元理解到看法一致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因此,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课堂的模糊性,要求做到课堂流程粗线条,教师能够迅速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成思想的碰撞,达到认知的升华。好课的开放性,要求做到教师不预设观点结论,课堂上激发逆向思维,鼓励反思,允许争论,师生随时准备接受他人合理的观点,修正、完善对问题的认识,最终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能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进行一场精神上的历险,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平等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魏勇老师的做法,注意课程设计的“侵略性”,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出历史事件,给学生以以意外和震撼,给学生以出其不意,给学生以豁然开朗;注意教学内容的“颠覆性”,鼓励学生甄别历史资料中某些具体内容正确与否,引导和鼓励学生像参加辩论赛那样对同一个历史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并自圆其说,比如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就可以适当鼓励和引导发表不同看法;注意课堂对话的“进攻性”,不断深入地向学生们提出疑问,逼迫孩子们始终参加对话直到无路可逃,比如,对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新航路开辟的比较,教师可以设置多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最后引导孩子们理解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持续。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假设历史,畅所欲言,让孩子们在假设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历史事件,感慨历史沧桑。只有具备这样一种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能激发活力,真正地开放出美丽之花。
四、一堂好历史课应该是提示重点的梳理课
作为历史教师,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增强趣味、解惑释疑、开阔视野,还应该做到放得开又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见好就收,适时地进行提示梳理,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理性地引导学生“庖丁解牛”,在课堂上分析知识结构、归纳学习重点、把握专业术语、理解难点问题,让孩子们在欣喜之余真正学懂弄通和牢固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要达到这一效果的方法很多,一般可以通过直观、简洁的黑板板书、历史挂图、投影课件来展示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既可以画图表,也可以列提纲,还可以列出知识结构框架图。这种结构不只是罗列教材中知识的前后顺序,还应该体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特别是初三年级的复习课,更应强化对知识的梳理整合,使知识更具系统性、完整性,同时还应采取同类比较法、正反对比法、枝干分类法、大事年表法,引导学生们更便捷有效地牢固掌握应掌握的重点知识。
五、一堂好历史课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教育课
充分利用历史课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既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历史教师,要注重增强“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意识,正确处理历史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立场,将教书育人当做头等大事,在传授历史知识过程中将思想道德教育巧妙地渗透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做到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完美结合。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该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如戚继光抗倭、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诸子百家学说和孟母三迁、韩信报恩等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利用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等历史人物进行民族气节教育,利用包公断案、海瑞罢官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廉洁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满激情、饱含深情、流露真情,可朗诵古典名篇名诗名词名句,可讲述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在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寓教于潜移默化之中,真正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
大题常见思维模式
1模式1:模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
时代背景 签约国 内容 对中国危害;
2模式2:统一局面:
背景 由谁统一 政权建设 地位 疆域 结局;
3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
工具发明与改进 耕种方法 生产经验积累 农作物种植和推广 开垦荒地、施肥 兴修水利 开发边疆;
4模式4: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部门的扩展 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 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
商业:商品种类 集市和城市 货币 对外贸易;
5模式5:文化特点:
时代特征 风格 影响 世界地位 是否兼收并蓄 是否全面发展;
6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
矛盾冲突 谁参加谁领导 以何手段发动 导火索;
7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
性质 领导因素 民众因素 战略战术因素 内部关系 敌方的战备 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 国际因素;
8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 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 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 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
9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
资本 雇佣劳动力 生产技术 原料 环境 市场;
10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11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
政治 经济 民族 对外 前代;
12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 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
1历史背景类=(国内 国际)(经济 政治 文化 ……)
(1)经济背景=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济格局 ……
(2)政治背景=政局 制度 体制 政策 阶级 民族 外交 军事 ……
(3)文化背景=思想 科技 教育 ……
【注:这一点在上一期的答题模板中就提到啦,所以呢?它很重要哦~】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4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 客观(外因) (政治 经济 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5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6目的、动机: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7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
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
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8影响、作用或意义类:影响、作用或意义=
(积极 消极) (国内 国际) (经济 政治 文化) 当前影响 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济格局 ……
⑵政治影响=国家 格局 制度 体制 政权 政策 阶级 民族 ……
⑶文化影响=思想 科技 教育 文学艺术 ……
9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 客观)(经济 政治 军事 策略 …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改革的政策与措施 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 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10性质分析类:任务 领导阶级 主力 手段 结果……
11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 事迹 影响(进步 局限) 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 性质特点 影响(进步/反动 正义/非义) 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 为什么(你的理由) 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2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 领导 群众 武装 民主 法制 思想 策略 ……
⑵经济=生产力 生产关系 客观规律 发展战略 ……
⑶文化=批判 改造 继承 发展 ……
13开放性材料论述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自己的观点不得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违背,但是材料观点可以具体看待。
第五,论述要全面,一般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怎么可以上好历史课相关文章:
1.怎么学好历史的窍门
2.怎么才能考好历史
3.初中历史为什么学不好怎么办
4.最新哄人开心的段子
5.做一个有趣的历史老师要知道的冷知识
Copyright (C) 读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