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上),供大家阅读参考。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文化的作用 ★★★
1、文化总体作用: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B、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3、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
(3)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的作用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关系)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媒介:
①传媒的形式(略)
②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A、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
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多样性)
C、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有海纳百川,,又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D、坚持正确的原则,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E、坚持正确的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态度)
第四课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是什么?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继承性的表现)及各种形式的影响:
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为什么--- --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 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E、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第五课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1、为什么要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个关系
A、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B、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D、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生活
板块一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时人的影响
板块二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板块三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板块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学生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要求学生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3、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4、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5、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如何学好高中政治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例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一、二课内容压缩为“国家”两个字,由此引申出:国家的基本阶级和阶级关系;国家制度──民主;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管理形式──政体;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国家结构──我国的“一国两制”等。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框、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写出眉批,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