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1讲的是细胞方面的知识,全书一共有六个章节,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总结知识点,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1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2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无机
盐脂质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B液: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 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分布、功能
单糖、五碳糖、核糖
(C5H10O4)、细胞中都有、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细胞中都有、组成DNA的成分六碳糖(C6H12O6)、葡萄糖、细胞中都有、主要的能源物质果糖、植物细胞中、提供能量、半乳糖、动物细胞中、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麦芽糖、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都能提供能量蔗糖、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乳糖、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多糖(C6H10O5)n、淀粉、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储存能量、纤维素、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支持保护细胞、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动物的肝脏中、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固醇、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 →、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水包括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
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
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
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细胞中的无机盐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
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缺铁性贫血
附表
类别、DNA、RNA
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磷酸、磷酸、磷酸
3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4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
3、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ADP+Pi+ 能量、ATP
ATP、ADP+Pi+ 能量
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 +6O26CO2 +6H2O +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
讨论:
1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2 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 (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 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水的光解:H2O、1/2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5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2、细胞的核质比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高一生物学习方法指导
一、重视“双基”复习,形成学科内知识网络
会考是以理解、掌握、运用有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为考查重点。因此,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
第一,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充分使用好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的“双基”题。通过“双基”题的训练和测试,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以扎实的“双基”教学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
第二,加强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得出结论显然不是最主要的,而学生思维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有的放矢地挖掘学生各自的潜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第三,注重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内综合知识网络。我们在教学中将生物学科内的知识依据其内在联系加以综合,使学生逐步建立一个点、线、面、体的生物知识网络联系。
二、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不少学生复习效果不好,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将学法寓于教法之中,并着重从培养下列能力入手:
(1)网络思维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归类形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网络系统。知识系统化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综合能力培养。在总复习前,我们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将复习内容划分为七个单元: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然后将各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概括、综合、归纳。
(3)分析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探讨性实验,多提供具有时代特点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的情景材料,如克隆技术、生物多样性、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别开生面的实验和丰富多彩的情景材料,容易形成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可以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抓好章节复习,指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在进行章节复习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启发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打个比方,知识结构好比章节内容的“骨架”,各知识点好比是“血肉”,在理解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再带学生向“骨架”上填“血肉”,这样就把知识学“活”了。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常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某一章或节的知识结构,学生感觉这样归纳,使知识条理清楚,记忆深刻,而且还能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四、注意巩固知识,精选精练相关习题。
众所周知,复习离不开练习巩固。为了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十分注意把好精选习题这一关。选题时我们注重选择那些典型代表的、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综合性较强及学生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方面的习题,而不选有科学性错误或不严密的习题,以避免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综合摸拟练习以书面形式进行,做到全批全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点拔,对学生成绩有进步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当然在总结好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四忌”。
一、忌“重放轻抓”
“自由式”复习法又叫“放羊式”复习法。这种复习方法,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放松了“抓”,过度强调学生的自由复习,往往会使学生把握不住重点,甚至走向复习的误区,进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正确的复习方法,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顺序的复习,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自由支配。
二、忌“重练轻讲”
总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因此,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只有把这一基础打牢固,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仅仅靠做题是难以达到上述目的的。
在复习中,有的教师把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片面地理解为以练为主、以练代讲,从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本身的理解和钻研,把复习课当成了练习课。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一旦遇到较为陌生的题目便束手无策。
因此,在总复习时,一定要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以练代学。
三、忌“重文轻图”
在现行的高中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图像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从近几年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实际上,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对图像的复习,片面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记住,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成绩不够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复习时,应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教师讲解时,应该重视图的作用,以图引文,以图释文,而决不能忽视图的作用。
四、忌“重死记硬背,轻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乃至部分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复习时只要下功夫死记硬背就行了。结果在考试中,一旦遇到稍微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缺乏深刻理解,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那种“猜题押题”,划分“重点题目”的复习方法,就更偏离了正确的复习方向。
因此,复习时,一方面要求学生需要对教材的知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背代教,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多向学生传授一些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高一生物必修一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B.生物生长发育以细胞的增殖、分化为基础
C.遗传和变异以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D.C、H、O、S四种元素在细胞内含量最丰富,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
2.右图为某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概念与a、b、c、d、e依 次相对应的一组是
A.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B.细胞代谢、细胞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丙酮酸彻底
分解
C.细胞核、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蛋白质
D.生态系统、种群、无机环境、群落、个体
3.某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该生物最可能是
A.真核生物 B. 原核生物 C.异养生物 D.低等植物
4.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同一层次的是
A.骨骼肌;软骨组织;上肢
B.东湖中的鱼;武当山上的鸟;长江中游的白鳍豚
C.卧龙自然保护区;洞庭湖;三江源地区
D.一个大肠杆菌;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培养基被污染,生长了多种细菌和真菌
5.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错误的说法是
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B.脂肪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
C.脂肪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D.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蓝色反应
6.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等有关
B.四个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三个肽键,形成三肽
C.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上百种
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细胞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
7.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从案发现场提取DNA样品,可为案件侦破提供证据,其中的生物学原理是
A.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碱基种类不同
B.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五碳糖和磷酸不同
C.不同人体内的DNA的空间结构不同
D.不同人体内的DNA所含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8.豌豆叶肉细胞中,含有的核酸、碱基、核苷酸种类分别是
A.1种、4种、4种
B.2种、5种、8种
C.2种、4种、4种
D.2种、5种、5种
9.下列哪一个选项中所列的物质均属于动物或植物常利用的能源物质
A.淀粉 糖原 纤维素 脂肪
B.淀粉 糖原 磷脂 脂肪
C.淀粉 糖原 葡萄糖 脂肪
D.淀粉 糖原 核糖 脂肪
10.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如果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症状,这一事实说明
A.无机盐是细胞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B.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D.无机盐可维持细胞渗透压,从而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11.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而言,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B.水在细胞中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代谢旺盛的细胞内自由水含量较多
C.植物的成熟叶比幼嫩叶面积大,因此水的百分含量也高一些
D.干旱地区植物肥厚的肉质茎或发达的根系都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特征
12.苋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呈紫红色的花青素。将苋菜的叶片切成小块后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A.细胞壁在加温后受到破坏
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热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加热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
13. 右图是一个植物细胞模式图,1-10号分别指示对应的细 胞结构,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1号和2号都与能量代谢有关
B.5号和6号所含主要化合物成分相同
C.8号和4号可共同参与某一特定的生理活动
D.9号内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
14.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②动植物细胞都有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
③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可选用黑藻叶
④所有酶、抗体、激素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⑤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增强
⑥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蛋白质、磷脂、色素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等成分
⑦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
A.②④ B.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
15.细胞因某种原因改变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列,受到影响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是
A.中心体 、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 B.液泡、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
C.细胞膜、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D.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16.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有边界,有系统内各组分的分工合作,有控制中心起调控作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壁
B.细胞内各种细胞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C.功能不同的细胞在细胞器的种类、数量上存在差异
D.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17.向鱼鳔(半透膜)内注入30%的蔗糖溶液,扎紧入口并称重,然后将其浸入5%的蔗糖溶液中,每隔半个小时称一次重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其重量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在进行实验的1小时之内,鱼鳔重量增加是因为外界水分进入鱼鳔内
②在进行实验的1小时之内,鱼鳔重量增加是因为外界蔗糖分子进入鱼鳔内
③在进行实验的1小时后,鱼鳔重量不再增加是因为进出鱼鳔的水分子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④在进行实验的1小时后,鱼鳔重量不再增加,是因为进出鱼鳔的蔗糖分子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8.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的实验,若发生质壁分离前观察的细胞如下图甲,则发生质壁分离时所观察到的细胞是乙图中的
19.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相适应,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 B.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D.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20.若对离体的小肠上皮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该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但其对K+、C6H12O6等的吸收则不受影响。则这种毒素的作用对象最可能是
A.呼吸酶 B.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 C. Ca2+载体 D. ATP水解酶
21.ATP分子在细胞内能够储存能量、释放能量,从结构上看,原因是
①腺苷很容易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 ②三个磷酸基很容易从ATP上脱离和结合 ③远离腺苷A的磷酸基很容易从ATP上脱离,使ATP转变成ADP ④ADP可以迅速与磷酸结合,吸收能量形成高能磷酸键,使ADP转变成ATP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2.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经典研究中,采取了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① 恩格尔曼发现光合作用的部位
② 梅耶指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③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O2 来自水
④ 卡尔文探明了 CO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3.右图是测定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装置示意图,其中叶室为透明玻璃材料制成。在适宜进行光合作用的环境中,测定某一时段叶室内的CO2减少值为P,若该时段叶室内叶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为Q,则该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利用CO2的总量(W)表示为
A.W=P+Q B.W=Q-P
C.W=P D.W= P-Q
24.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绿色开花植物产生O 2需要光和验证O 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则应选用的实验组合分别是
④ |
③ |
② |
① |
A.①②和①③ B.②③和①② C.②④和①③ D.②③和③④
0 2 5 7 9 |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叶面积指数 |
A |
25.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叶面积,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右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B. 两条曲线围成的部分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
C. 叶面积指数大约为5时,对农作物增产最有利
D.叶面积指数超过7时,农作物将减产
26.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A.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 B.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增多
C.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 D.C3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减少
27.如图为夏季晴天某植物叶片中测得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这一曲线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AB段光合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逐渐上升
B.B点光照,过了B点光合作用强度就开始下降
C.DE段光合强度随光照强度减弱而下降
D.BC段光合强度下降是因为部分气孔关闭,CO2供给不足所致
28.在个体发育中,通过细胞增殖增加细胞数目,同时通过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过程中,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遗传物质均发生变化
B.细胞分化只在幼年的生物体内进行
C.克隆羊多利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D.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29.下列有关细胞不能无限生长的原因中,错误的是
A.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相对越低
B.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相对越低
C.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相对大小关系限制了细胞长大
D.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细胞体积扩大而增加
30.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连续分裂的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
B.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C.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
D.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时,可以看到多数细胞处于间期,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
31.小鼠细胞的有丝分裂与豌豆细胞明显不同的是
A.间期有染色体复制
B.后期有着丝点的分裂和染色单体的分离
C.中心粒周围出现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D.后期到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32.对于多细胞动物而言,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衰老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致癌因子可使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形成恶性增殖的癌细胞
C.细胞衰老时细胞呼吸的速率降低,细胞核的体积减小
D.蝌蚪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坏死实现的
33.关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的全过程都能看到染色体
B.在细胞周期中,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C.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D.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始终保持一致
34.用一个放大倍数为10×的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当视野中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如下图所示。如果装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时所观察到的一个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
35.在煮过和没煮过的土豆片上分别滴几滴过氧化氢。在土豆片M上出现泡沫,在土豆片N上没有泡沫,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解释
A.土豆片M是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只影响淀粉分解成单糖
B.土豆片M是煮过的,因为在没煮过的土豆片中酶能使过氧化氢不起作用
C.土豆片M是没煮过的,因为植物中含有酶,使过氧化氢分解,但酶会在高温中失效
D.土豆片M是没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分解土豆中的酶
36.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编号为A、B、C组,并分别调整到0℃、25℃、100℃,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温度分别为0℃、25℃、100℃的等量淀粉溶液,保持各组温度5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A.若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碘液,试管内液体颜色都有可能出现蓝色
B.若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一段时间,试管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C.该实验的对照组是A组,实验组是B、C组
D.只要在0℃和100℃之间每隔20℃设置一个实验组,就可确定该反应的最适温度
37.一些实验必须先制作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过程错误的是
A.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冲洗涂片→观察
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叶绿体的观察:取藓类的小叶→制片→观察
38.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并向这三个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有氧的条件下,最终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和H2O的试管是:
A、甲 B、丙
C、甲和乙 D、丙和乙
39.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检测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与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
B液,虽然其成分相同但用法和用量均不相同。
B.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发现细胞核呈红色、细胞质呈绿色
C.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层析分离后得到四条色素带,其中呈蓝绿色的是叶绿素b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用KN0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现象会更明显
40.下表为学生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一组实验,请据表分析,如要探究 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选择表中的哪些试管
试管 | 内容物 | 条件 |
1 | 1mL10%鸡蛋清溶液+1mL清水 | 35℃—38℃水浴 |
2 | 1mL10%鸡蛋清溶液+1mL胰蛋白酶 | 35℃—38℃水浴;pH=5 |
3 | 1mL10%鸡蛋清溶液+1mL胰蛋白酶 | 35℃—38℃水浴;pH=9 |
4 | 1mL10%鸡蛋清溶液+1mL胰蛋白酶 | 4℃水浴;pH=9 |
5 | 5mm×5mm毛边纸+1mL胰蛋白酶 | 35℃—38℃水浴;pH=9 |
6 | 5mm×5mm毛边纸+1mL纤维素酶液 | 35℃—38℃水浴;pH=5 |
A. 4 和 5 B. 2 和 3 C. 5 和 6 D. 1 和 2
二、非选择题(60分)
41.(每空3分,共27分)下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若干曲线变化图(甲图)和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图像(乙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图中实线表示 ,虚线表示 ,乙图中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是 。(用字母代号表示)
(2)乙图中的C相当于甲图曲线中的 段(用大写字母表示),根据乙中图形推测,甲图中的4N应该等于 。
(3)乙图中的[4] 的变化是 。
(4)甲图中AB段曲线上升是由于 ,此段相当于乙图分裂图像中_______(字母)时期。
42.(10分)由细胞凋亡与癌症生物学研究实验室主任Steller 教授领导的研究项目表明,当细胞以异常的模式进行复制的时候,机体会释放一系列的死亡信号激发细胞自我毁灭,以免异常的细胞变成癌细胞。他们首次披露一种名为IAPs(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eteins,细胞凋亡抑制蛋白)的蛋白控制细胞凋亡的机制。IAPs的作用机制是与细胞凋亡酶——caspases酶结合抑制细胞凋亡。他们研究小鼠发现IAPs 蛋白的一个RING区域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人为去除小鼠细胞IAPs 蛋白的RING区域,能有效地促进更多的细胞凋亡。Steller 说:“癌细胞无限繁殖的秘密在于破坏细胞凋亡的信号。”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 的过程。
(2)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的、 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的形成是由
于致癌因子的作用,导致 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3)请就以上资料对癌症的治疗进行大胆的设想。
。
43.(共23分) 用某种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叶片,分组进行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的重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小时,测其重量变化;立刻再光照1小时(光强度相同),再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组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温度 | 27℃ | 28℃ | 29℃ | 30℃ |
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mg)__ | -1 | -2 | -3 | -4 |
光照后的重量变化(mg)__ | +3 | +3 | +3 | +2 |
__ 指与暗处理前的重量进行比较,“—”表示减少的重量值,“+” 表示增加的重量值 |
请回答问题:
⑴ 暗处理时,随温度升高,叶片重量下降越显著,其原因是
。(1分)
⑵ 假如叶片的重量增加都是光合作用所合成的有机物的量,则在29℃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为 mg。(1分)
⑶若从这些绿色叶片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色素带的颜色分别是: ,若一段时间后叶片全部变黄,再提取分离其中的色素,可能只剩下 条色素带。(1分)
⑷ 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合成是否与光照有关?某生物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请利用玉米幼苗及其它用具设计并完成实验。(提示:通过观察叶片的颜色给予判断)
实验步骤:(20分)
①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健康玉米幼苗若干,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A、B;
② ;
③ 。
实验结果和相关结论:
① ;
② ;
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