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更多“历史故事”的相关文章推荐【↓ ↓ ↓ 】
历史小故事秦始皇
历史名人故事汇总大全
祖国历史小故事五个
历史人物故事汇总7篇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2
夏桀亡国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前21世纪初到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这时期的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从已出土的文物中可看到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礼器。
夏朝前后共有17位君主,最后一位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夏桀,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亡国君王。
夏桀本身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很粗的金属钩像拉面条一样拉直。虽然他文武双全,但是却没有将一身的好本领用以治理朝纲,帮助人民过上好日子,反而只知道享乐,疯狂地剥削和压迫臣民。大约在前1818年,夏桀继承王位后,觉得宫室过于简陋,就下令在洛阳历时七年、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建造了一座倾宫。这个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夏桀不仅生活奢侈,他还贪恋女色。在众多的妃嫔中,他最宠爱一个叫妹喜的女人,据说夏桀对该女言听计从。妹喜不喜欢听音乐,想听布帛撕裂时发出的那种声音,桀便向老百姓征集大量布帛,全堆在倾宫中,令人撕帛用以博得妹喜的笑声。夏桀对吃食也十分讲究,非山珍海味不吃。他常吃的蔬菜是从西北出产的,吃的大鱼捕捞自东海,就连烹饪所用的配料都能劳民伤财:生姜是从南方运来的,调味的盐是从北方出产的海盐。为了供应他一个人的饮食,成百上千的人替他种菜、捕鱼、运输、烹调。夏桀还特别喜欢喝酒,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他喝酒还有个毛病,就是要喝十分清澈的酒,酒一浑浊,他就将厨师杀掉,因此被杀掉的厨师数不胜数。喝醉酒以后,他还要拿人当马骑着玩。谁要是不肯让他骑,就要挨一顿痛打甚至杀头。可以说,但凡暴君拥有的特质,夏桀一样都不少。
夏桀喜欢听别人夸耀他,讨厌耿直规劝他的人。大臣关龙逄看到夏桀如此荒淫无度、胡作非为,便劝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夏桀根本就听不进去,最后还把关龙逄杀了。从此,忠臣们都远离夏桀,而奸臣则成群地围着夏桀谄媚。夏朝的朝纲日益败坏,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
正当夏桀整日沉迷于美色与酒池肉林中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势力在不断强大。商部落的首领商汤看到夏桀遭到百姓的怨恨,便利用百姓的这种心态,积极地准备消灭夏朝。
夏桀听说有人带兵谋反,便调动从属夏朝的韦国、昆吾国和顾国三个小国的军队来与强大的商汤军队对抗。商汤先派兵灭亡了韦国和顾国,又将昆吾国打败,随后指挥大军向夏朝的重要城市挺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夏桀亲自带兵与商汤交战,士兵们鲜少有听从指挥的,士兵们不是投降,便是四处逃散。大势已去的夏桀只好逃往昆吾国避祸,最终夏桀和昆吾国都被商汤的军队消灭了。夏家天下,就此灭亡。
商(前1600~前1046年),又称殷或殷商,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总共经历了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600年间,商朝曾迁都5次,5个都城中有4个在河南境内。商朝疆域,北到今辽宁,南到今湖北,西到今陕西,东到海滨。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以及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殷商的兴起
传说殷的祖先是契(xiè),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sōnɡ)氏的女儿,帝喾(kù)的次妃。简狄与两个同伴一起去河边洗澡时,看见燕子下了一只蛋,就捡起来吃了,因而怀孕,生下了契。
契长大成人后,辅助禹治理洪水有功,舜帝于是对契说:“现在,百姓之间不和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五伦关系不顺,你去担任司徒,要认真地传教五伦教育,施行五伦教育时要宽厚。”舜帝将商地分封给契,并赐他姓子氏。契在唐尧、虞舜、夏禹的时代,为百姓做了许多事,功业卓著,百姓的生活因而得以安定。
契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昭明继位。昭明去世后,其子相土继位。相土去世后,其子昌若继位。昌若去世后,其子曹圉(yǔ)继位。曹圉去世后,其子冥继位。冥去世后,其子振继位。振去世后,其子微继位。微去世后,其子报丁继位。报丁去世后,其子报乙继位。报乙去世后,其子报丙继位。报丙去世后,其子主壬继位。主壬去世后,其子主癸继位。主癸去世后,其子天乙继位,这就是成汤。成汤在夏朝为方伯,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
从契到成汤,曾经多次迁都。到成汤时才又定居于亳,这是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成汤还因此写了一篇《帝诰》,叙写迁都的情况。
有一天,汤外出,看见野外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祈祷说:“愿四面八方的禽兽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哎,这样岂不是把全天下的禽兽都捉光了!”于是,他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祈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不听从命令的,就到我的罗网里来吧!”诸侯听到这件事后,都感慨地说:“汤的仁德真是高远,连禽兽都受了他的恩惠。”
当时,夏桀推行暴政,荒淫无道,还有诸侯昆吾氏在作乱。于是,汤举兵,由伊尹跟随,率领诸侯,汤亲自握着大斧指挥,先讨伐昆吾,后来又讨伐夏桀。汤说:“来,你们众人都过来听我说:并不是我这个人兴兵作乱,实在是因为夏桀他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也听到你们总是说夏桀罪孽深重,我畏惧上天,不得不去征伐他呀。如今,夏桀犯下这么多的恶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的。此刻在这里,你们可能说:‘我们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要去征伐打仗。’你们或许还会问:‘夏桀有罪,那又能怎样?’夏桀君臣耗尽民脂民膏,掠光了夏国的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也不团结。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宁愿和他一起灭亡!’夏王的德行已经败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上天的旨意,我会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绝不会言而无信。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将惩罚你们,概不宽恕!”汤把这些话告诉传令长官,写下了一篇《汤誓》。当时汤说“我很勇武”,因此他号称武王。
夏桀在有娀氏的旧地大败,奔逃到鸣条,夏军彻底崩溃。汤乘胜追击,进攻忠于夏桀的三葼(zōnɡ),缴获了他们的宝器珠玉。因为这是国家的固定财宝,义伯、仲伯二臣为此写了《典宝》。夏被汤灭掉之后,想换掉夏的神社。然而,夏的社神供的是远古共公氏之子句龙,在平定水土方面没有谁能超过他,所以没有换成,于是写下了《夏社》,说明夏社不可换的理由。伊尹向诸侯公布了这次大战的战绩,自此诸侯全都听命归服了。汤登上天子之位,天下得以平定。
汤班师回朝,途经泰卷时,中垒(huǐ)作了朝廷的诰命。汤废除了夏的制度法令,回到国都亳,作《汤诰》号令诸侯:“三月,殷商王汤亲自到了东郊,向各诸侯宣布:‘各位可不能不为民众谋立功业,要努力办好你们的事情。否则,我就对你们严加惩办,那时可不要怨恨我。’又说:‘过去禹、皋陶长期奔劳在外,对民众有功劳,民众才得以安居乐业。当时他们治理了东面的长江、北面的济河、西面的黄河、南面的淮河,这四条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万民才得以安稳地生活下来。后稷教导民众播种五谷,民众才知道种植各种庄稼。这三位古人都对民众有功,所以,他们的后代能够建国立业。从前蚩尤和他的大臣们残害百姓,上天就不降福于他们,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先王的教诲,可不能不努力照办啊!’又说:‘你们当中如果有谁干出违背道义的事,那就不允许他再当诸侯,那时你们也不要怨恨我。’”汤用这些话告诫诸侯。伊尹又作了《咸有一德》,说明君臣都应该有品德;咎单作了《明居》,讲民众应该遵守的法则。
商汤亲政之后,修改历法,把夏历的寅月为岁首改为丑月为岁首,还改变了器物崇尚的颜色。他崇尚白色,规定朝会要在白天举行。
汤回到亳都,自称武王。传十代到盘庚,中间迁都五次。从第六代中丁到第十代阳甲,众兄弟之间争夺王位,政治衰乱。君王大造宫室,贵族奢侈腐化。阳甲死,弟盘庚立。盘庚以后,商又称殷,又称殷商,本名仍称为商。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3
三分天下
三国时期(190~280年),魏、蜀、吴三分天下。
东汉末年,国势衰微,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三国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如魏国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随着军阀混战的愈演愈烈,汉献帝的政治作用似乎越来越大了。建安元年(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191年,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年),治中从事毛珓向他建议:“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此言深得曹操之意。
曹操的很多幕僚们也认为,应该迎接困居在洛阳的皇帝,拯救形势危如累卵的朝廷。当然,也有人反对说,为什么要搭理那个只能算是洛阳县令的倒霉小皇帝?曹操明智地决定,迎接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挟”字,决定了刘协后半生的命运。
这时,在洛阳的董承因韩暹自恃有功,专横跋扈,内心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对付,于是暗中召曹操进京。曹操得到这样的机会,自然十分高兴,于是立即亲率部队赶到洛阳,朝见献帝。曹操上表请治韩暹、张杨的罪,韩暹自料敌不过曹操,急忙单骑逃出洛阳,到梁县投奔杨奉。献帝因韩暹、张杨在东迁途中“护驾”有功,下令不再追究。
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一种青黑色的枣)2箱。献帝到许都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曹操于是担负起了保卫京都和献帝的重任。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为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像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多以金银为饰,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尚书台,皇帝总是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献帝授予曹操节钺,录尚书事,则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人身上。这说明曹操在事业上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亲近献帝的策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在与其他割据势力的角逐中,曹操已占有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曹操总揽朝政后,即以献帝名义,杀掉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而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等13人为列侯。但曹操深知,要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真正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曹操到洛阳后,部下董昭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196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迁都许昌后,献帝又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虽然后来曹操又辞去了大将军一职,而改任司空,但有献帝在许昌,他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曹操遂以许昌为中心,不断扩大势力范围。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4
卧薪尝胆
伍子胥谏吴伐齐
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与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与齐人相处,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役使。而吴国与越国接壤,道路相连,习俗一致,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就能够与越人相处,得到越国的百姓就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是如此。吴国与越国势不两立,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虽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深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况且也没什么妨害。如今舍弃越国而去讨伐齐国,这就像是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打胜,但也不能除去后患。”太宰嚭说:“不能听信伍子胥的话。君王您的命令之所以在中原行不通,是因为齐、晋两国的原因。君主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直压晋国边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而收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会在中原各国得到推行。”夫差不听从伍子胥的话,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
伍子胥说:“上天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胜仗吧;上天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让君主打败仗。”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堂一定会成为废墟了!”夫差兴兵伐齐,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越军攻入吴国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扔到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然后说:“你不会看到越军侵入吴国的!”过了几年,越人攻破了吴国的国都,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以巾盖脸自杀了。
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伤重身亡,夫差即位。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但夫差不听伍子胥等人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的性命。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仆,对夫差恭恭敬敬,饱受屈辱。勾践为他驾车养马,勾践的夫人为他打扫宫室。夫妻两人住在潮湿的囚室里,极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勾践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在三年后得到夫差的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他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以此节省开支。
勾践返回越国后,还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大力发展生产,繁息人口。他下令十年不收赋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岁不嫁,男子20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快分娩时,须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奖励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只小猪。若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三个,官府给请奶妈喂养。对鳏寡孤独者也有相应的照顾。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任用。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计策: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的君臣,使他们高兴;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万石。第二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国的粮种颗粒饱满,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粮食无收;越国向吴献上美女西施、郑旦,引得夫差将政事荒于一边;勾践派3000名木工到山中砍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和国力;还暗中动作,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最终伍子胥被逼自杀。总之,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越国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三千精兵,拿下了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后又擒了夫差。勾践终于一雪国耻,灭了吴国。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5
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半年以来,楚庄王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隐士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出兵攻打齐国,在徐州击败了齐军,在河了晋军,在宋国大会诸侯,楚国称霸天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简介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简介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
★ 中国古代著名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详解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介
★ 中国经典古代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4则
★ 优秀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