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历史知识点小结苏联历史知识点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联历史知识点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联历史知识点1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组建红军。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

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

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

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2年组建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

苏联历史知识点2

第二时期:斯大林时期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过程:

(1)经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计划经济。

③1927年—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

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

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治: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936年宪法的颁布

①、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③、内容:A.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C.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④、意义: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B.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

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4.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938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二战转折点,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

2.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

3.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表现为:

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

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

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苏联历史知识点3

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1991年)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苏为守势)

1.切入: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秘密报告”。

2.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

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

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

1.内容:经济领域:

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

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

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

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

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动荡:

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今日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苏联历史知识点小结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