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三生物教学设计大全

  教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四必不可少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三生物教学设计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高三生物教学设计大全一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案模板

  第一节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

  板 书

  教学过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1)自由扩散:

  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动运输:

  ①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义:(略)

  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密切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讲述: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散活动图板,对照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教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情况。)

  提问:如果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

  (回答:略。)

  讲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散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 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 浓度却是血浆中Na+ 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能力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达到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行运输的呢?(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回答:略。)

  讲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须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给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②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讨论,最后请一位同学回答,略。)

  讲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可以让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具有选择性

  讲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细胞结构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出入细胞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高、低

  是否需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进入红细胞的K+

  有关高三生物教学设计大全二

  基因的本质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 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

  6.1案例引趣,导入新课

  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京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但是,雕塑参展将近一个月后,一位北大教授发现双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虽然上世纪70年代也发现了左旋顺时针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但是这次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左旋方向的双螺旋结构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认可。考虑到科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世纪盛典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世纪盛典公司向北大提出给付第二次制作雕塑的成本费用4.8万元的要求,但北大拒绝了这项要求。世纪盛典公司遂将北京大学起诉到法院。

  教师提问:案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dna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6.2 资料分析,模型构建

  教师设问质疑:“科学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结构的?”

  指导学生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后小组交流讨论: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2)组装脱氧核苷酸长链:

  (学生阅读资料: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推测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相互连接)

  (3)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

  学生根据自己对dna结构的已有认识,可能有同学构建如下双链模型:

  教师提示学生进行自检、组内和组间互评,发现问题: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应排列在外侧,而碱基位于双链内部。并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动,互补链旋转180度。改进后的模型如下:

  学生观察新模型后,提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必须具有稳定性,而该模型不能保证dna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修改方案: 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让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稳定的直径。再次改进模型如下:

  (4)学生构建dna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6.3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学生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自评、组内和组间评价后,观察不同dna 双螺旋模型的共同点,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3)内侧为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6.4 dna分子结构具有特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比各小组制作的dna模型,发现不同dna 分子的结构并不尽相同,差异表现在dna双链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6.5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关系

  记录本小组制作的dna模型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并将几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合并,统计、归纳双链dna分子中四种碱基数量的比例关系。

  6.6 情感教育提升

  在资料分析、模型制作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同时代的科学家相比,沃森和克里克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互补;对所从事的研究有兴趣和激情等。)

  6.7 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在课后总结在制作和运用dna分子模型的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寻找更好的材料用具和方法,设计制作更科学、更美观、使用更方便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反思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节内容的编排顺序是:首先以资料形式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之后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制作模型以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开始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却发现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dna结构的构建过程和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构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为何交替连接”?“碱基互补配对时为什么必须a-t,g-c配对”?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发地领悟,仅仅停留在几句宽泛的赞誉、空而不实的学习口号中。新课标理念认为:“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与同行切磋等,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更改,具体如下:

  教学过程:开始以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秘,拉近抽象的dna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上以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模型建构的科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生物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模型在本节课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知识间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全方位调动感观,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知识理解效率。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捕捉细节,如学生拼接时(碳)原子的位置接错、违反空间学现象等,现场发现、现场展示、共同讨论、及时纠正。在讨论中擦出火花,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得到结论。

  互动的教学模式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也很感兴趣,但要注意:课堂调控引导能力对教师是一大考验。课堂最后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和课后知识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虽活跃,但课后知识没掌握牢固的情况。

  有关高三生物教学设计大全三

  组成细胞的分子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要达成这一目标,讲授过程中就应该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主线,首先联系初中知识引导学生说出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再结合教材中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在了解了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后,重点学习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学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运用刚获取的知识对人工合成蛋白质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最后再次呼应“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实例中更深刻的知识,进而回归主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根据以上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将本节知识目标定为: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 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

  本节能力目标为:

  1. 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

  2. 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独立操作水平)。

  3. 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本节情感目标为:

  1.体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大致合成过程(感受水平)。

  2.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对连接各原子间的化学键感到尤为困惑),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模型模拟或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引导回顾初中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

  交流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

  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

  ↓

  激发思考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

  引入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

  ↓

  学生活动: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

  ↓

  讨论、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

  尝试用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

  拓展思考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他性质

  ↓

  引出氨基酸种类的学习

  ↓

  利用强烈的数据对比,过渡到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

  ↓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尝试描述

  ↓

  启发引导完成旁栏思考, 并讨论肽链的空间结构

  ↓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

  介绍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师生共同探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过程

  ↓

  导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原因

  ↓

  总结、评价回归主题

  三、教学实施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导学

  主动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主动探究,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

  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促进理解

  系统总结

  教师投影一则洗发水的产品介绍。启发思考:在洗发水中都含有哪些成分?为什么氨基酸能有效修复发质?发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评价回答,总结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命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有哪些特点呢?

  展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引导启发:

  教师组织与引导

  1.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2.四种氨基酸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差别之处?

  教师给与必要的补充,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3.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教师巡查学生书写情况,启发学生依据书写情况与教材作对比来发现问题,强调结构通式的不同写法。

  引导学生通过球棍模型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特别要形成其空间结构的认识:(通过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理解,为下一步的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 )

  桔红色球:氢原子

  黑色球:碳原子

  绿色球:氧原子

  蓝色球:氮原子

  小铁棍:化学键

  弹簧棍:碳氧双键

  (要求)装配出一个甘氨酸或丙氨酸

  深入探讨:

  1. 我们插装的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什么?

  2. r基的不同如何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尝试用模型变换(课下完成)

  3. 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 或-cooh?

  课件展示特殊氨基酸

  赖氨酸(含-nh2)

  天冬氨酸(含-cooh)

  启发引导:

  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而据估计,生物界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1012种。

  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根据由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先引导:两个相同或不同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过程

  讨论:

  1.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2.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生成一个二肽,失去几分子水?

  3. 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失去几分子水?

  4. 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呢?

  演示:

  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两条链的过程

  1. 拿一条两头系有不同颜色紧扣的绳子表示一条多肽链

  2. 拿剪刀从中间剪开表示肽键的断裂

  思考:肽键断裂后需要作出哪些修饰,使其形成两条完整的多肽链?

  评价学生回答加以总结教师组织与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完成“思考与讨论”

  利用课前搜集的有关人工合成蛋白质材料,联系本书的科学家访谈:

  1. 如果你是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科研领导小组的成员,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少走弯路?

  2. 设计一个怎样的方案,以期更科学、更合理?(方案要合理)

  3.如果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你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分析?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四大原因。

  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蛋白质功能实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

  讨论:

  1.对于蛋白质的功能,你还能作出补充吗?

  2.人类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意义?

  教师组织与引导。

  展示知识概念图。

  本节课要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回答: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如羽毛、肌肉、头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思考回答:c、h、o、n等。

  观察对比, 尝试用语言描述。

  倾听,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总结氨基酸在空间结构上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1.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氢基

  2.学生初步思考

  3.r基上可以含有-nh2 或-cooh,进一步理解 “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nh2 和-cooh”

  获取信息,主动思考,体会巨大的数字差别蕴含有哪些信息。

  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尝试利用手中的模型模拟此过程。

  根据模型作出描述。

  思考作答。

  总结得出公式:

  形成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分子数-肽链条数。

  主动参与交流表达,更深入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整合资料信息,能说出几个关键步骤。

  2.方案要合乎生物学原理,合成后的牛胰岛素要验证其是否有活性。

  3. 合成多肽链时少一个氨基酸分子。

  合成多肽链时,氨基酸的连接顺序出现错误。

  合成多肽链时,未严格按照规定的17种氨基酸进行合成。

  未严格按照其肽链折叠方式进行合成(意思对即可)。

  能够深层挖掘,作出相应描述。

  回答问题,了解“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学生能回答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及其与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同时为知识点的切入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为讲述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做铺垫。

  考虑到这里出现的“基本单位”一词,学生接受可能有些许困难,所以采取了直接讲授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教学属于本节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主动感知知识的形成。

  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有限,通过动手环节会更直观,突破学习难点,进而加深对各学科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吃透知识的能力。

  通过强烈的数字对比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由易到难,逐步推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利用演示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体验角色变换的快乐,同时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

  强调科学发展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

  回归主题,阐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激发学生对科技前沿研究工作的兴趣。

  通过总结使学生获得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基本认识。



有关高三生物教学设计大全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