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想要高效率的复习好历史,学生需要掌握好一些的方法知识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历史知识梳理,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一

古代的对外贸易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二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 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顺利升空,翟志刚完成了出舱行走。)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学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②艺术作品: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优秀电影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科教兴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三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王权与教权的斗争2.“君权神圣”的主要内容

二、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1.都铎王朝2.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

重点:“君权神授”、“君权神圣”主要内容

难点:“君权神授”和“君权神圣”的区别

问题什么是专制和专制主义?二者有什么区别?

专制:与民主相对。指统治者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以自己的意志对国家进行独裁统治。

--一种政体形式

专制主义:维护专制统治的学说和理论。--一种理论形式

导入

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何时建立的?(秦朝,秦始皇)什么时候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汉武帝时)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结合,更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当时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而在西方最早给君权披上了一层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最早提出“君权神授”又是哪国?何人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占据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__会);教会拥有哪些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拥有世俗和宗教权力。)教会宣扬君主权力来自神的意识,给封建制度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王权不甘心屈尊于教权之下,同教权展开长期的斗争。教会与反教会的斗争在哪个国家最为剧烈?(意大利)为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后,概括指出:__势力中心;市民、农民和国王的世俗力量不断壮大;先进思想的冲击。

面对教会神学受到严峻挑战,一些神学家从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便是其中的一个。

2.“君权神圣”的主要内容

先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是的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因沉默、温顺、人送外号“哑牛”。但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崭露头角,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很赏识这位年轻人,阿尔伯特就曾断言:“哑牛”之声必将闻名于世。果然,“哑牛”后来成了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14岁时,他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接触到大量的科学与哲学著作。5年以后,加入了天主教组织“多明我教团”,这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托马斯在巴黎大学执教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大量涌入,在教徒中引起的反响极为强烈。教会深感其著作的危险性,几次试图封锁这种与天主教正统信仰不相容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禁止转录、阅读和保存。可托马斯并不害怕这种学说,他和老师阿尔伯特一起潜心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阉割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将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加以全面系统地发挥,并将其纳入__的神学体系,使它成为天主教官方哲学的基础。他成功地将__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一生著有18部巨著,其中包括《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论存在和本质》、《反异教大全》等。阿奎那的《神学大全》是中世纪官方思想体系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天主教的百科全书。

提问: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教权高于王权)托马斯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天主教信条服务的。他明确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之后,又为上帝存在这一神学信条作了哲学的论证。托马斯还力主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认为如同神高于人,灵魂高于肉体一样,教会高于世俗的国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政权应由他掌握,国家必须服从教会,国王必须顺从教皇。他还极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权力,认为君主制是的政治形式,并说,没有一个统治者控制和指导民众,社会就会解体。

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的实质是什么?(维护封建统治)

世俗国家的职能和作用就在于服从教会要求,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无情地惩治破坏封建等级制度和各种异教异端行为。可见,托马斯的国家观始终是围绕教权高于王权、君权神授、封建等级秩序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轴心转的。托马斯包罗万象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产生后,很快成为西欧中世纪思想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

二、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1.都铎王朝

从1485年开始,英国处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历代国王有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利一世、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正好处于新航路开辟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什么巨大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由于地处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还出现了新贵族。)15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了扩大英国的实力,都铎王朝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以壮大国家的经济力量;鼓励航海业发展,扩大海外贸易,以便进行海外掠夺;积极推行殖民扩张,争夺海上霸权。16世纪末,英国打败老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成为海上强国。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英国的实力,而且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都起了促进作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上升,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2.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

提问:“君权神授”理论的核心是什么?(鼓吹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这个自称将“生命与贞节奉献给大英王国”的女王逝世。她终生未婚,死后无嗣,依照其父亨利八世的遗诏,本应传位给外孙女玛丽·斯图亚特,但她在苏格兰亲政时已于1567年被废黜,后又被处死。这样依照规定就传给了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当时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斯图亚特家族开始统治英格兰。1603年,詹姆士一世登上英国王位,这是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的开始。

提问: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及专制统治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然后教师概括指出:

詹姆士一世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历经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詹姆士一世在苏格兰统治时,以压制新教和奉行“君权神授”而闻名。他亲自写过《皇帝之天赋本能》和《自由君主制之法则真谛》两篇文章,它们不仅宣扬君权神授,还宣称国王居于法律之上。到了英国以后,他和他的继承人都变本加厉地维护和推行这种封建专制思想,鼓吹“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在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时期,在经济上,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宗教上,詹姆士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在苏格兰他曾压制新教,统治英国后,他看到英国国教中还保留有许多天主教旧习,而且英国国教当时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形成了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改变作法,以尊奉国教为名而不断地恢复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和教会的礼仪。所以,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严厉地对待“非国教徒”,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残酷迫害那些主张取消国教中天主教旧习的“清教徒”,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由于以上两方面的矛盾,造成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政治上的紧张局面,引起议会向国王之间的斗争。詹姆士一世以后,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专制统治有增无减,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最终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课后研讨

托马斯?阿奎那教有一句名言说∶“你能对一个人所贡献的服务,就是将他从错误引导到真理。”因此,在一本美国的历史课本上写道∶“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引导人走向真理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理智,另一条是信仰。所以,一个基督信徒从非基督信徒那里所学得的一切真理,都只能坚固他对基督的信仰。”

你认为,情感比理智跟可贵还是理智比情感更可贵?

思路:持正方意见。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原动力看,情感比理智更可贵。回顾历史,正是无数情感的要求,激励着我们敢于尝试,冲破梦想,冲破理智的局限。情感给创造以激情,情感给梦想以力量。

情感的更可贵,就在于它能冲破理智的局限而勇于尝试,从而实现更伟大的飞跃。当客观形势和人生追求发

生背离,情感的抉择更为高贵;当生命的价值受到挑战和置疑,情感的回答更为有利;所有的善行义举,背后都是情感的强大推动;任何远大理想,目标都是情感内在的逾越。

持反方意见的只要论据正确,理由充分即可。在现实生活中,理智和情感更被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两种行为态度。大到国际争端,小到感情纠葛,理智驾驭情感都比情感驾驭理智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不管是从心理层面上分析,还是从现实层面进行比较,理智比情感对人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小结

专制主义理论是维护西方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从__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到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的主张,勾勒出西方专制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__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的重要代表。他揉和新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论证天主教的教义,形成完整的神学体系,即托马斯主义,成为中世纪欧洲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而詹姆士一世把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近代君主专制统治便应运而生。

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四

一、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的认识。

1.两次挫折

(1)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挫折原因

(1)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原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挽救措施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五

一、备考导航

治乱兴衰是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好坏的一种外在表现,通常与成功的改革或政局动荡直接相关联,高考中常以材料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鉴于古代的治乱兴衰对现代社会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封建盛世局面

(1)文景之治:西汉初期,很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再加上汉初经济困窘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能够从稳定统治秩序大局和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重用文臣、扩大尚书台、裁并官衙、削减官吏等措施,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光武中兴”局面。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在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上,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5)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2、古代农民战争

(1)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209一公元前206):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具有突发性和首创精神。

(2)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184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起义,是中国历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

(3)隋末农民起义(611—618年):形成几个强大的集团,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

(4)唐末农民战争(875—884年):领导人先后有王仙芝、黄巢;特点是避实击虚、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没有乘胜追歼唐朝军队,致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5)元末农民战争(1351—1368年):领导人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等;朱元璋后来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次农民战争带有很浓的民族战争色彩,具有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两重性。

(6)明末农民战争(1628—1644年):领导人先后有高迎样、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标志着农民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中国历的改革

(1)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

齐国管仲改革: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齐桓公为成就霸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其中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军事,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鲁国“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富国强兵。

性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意义:推动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客观规律,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顶住来自本民族贵族的各种阻力,进行了改革,其中心在于促其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北周统一北方和以后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北宋中期的改革

北宋初年统治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有弊,至北宋统治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克服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北宋进行变法与改革。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政,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一次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但遭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

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这是一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以整军理财为核心内容的变法。曾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变法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变法中又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最终变法失败。(5)明朝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一条鞭法是其重要内容,虽然最终被废除,但保留下来的白银征税的方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三、重点问题精讲

1、全面认识封建盛世局面

(1)内涵:所谓治世或盛世,是相对来说,一般指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的封建统治时期,一般出现在朝代初期。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

(2)类型: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②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③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出现了所谓的“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形成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继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使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是根本原因。③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革新制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⑤科技新成果的应用等。

(4)综合认识:

①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封建剥削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受封建地主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②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真正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

③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a.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b.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等。

④启示: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c.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d.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e.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

2、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

(1)每个朝代前期强盛的一般原因:①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②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③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④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⑤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封建王朝后期衰败的一般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②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③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3)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②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③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④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⑤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全面认识古代农民战争

(1)原因:①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②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③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④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⑤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使农民起义来势迅猛。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认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形式。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大多是自然灾害。其具体表现是: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2)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具有较高的反封建斗争水平。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农民政权,_瓦解了腐朽的旧王朝,促使新王朝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3)结局及根源:

三种结局:①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②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工具;③农民起义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就是典型。

根源:农民阶级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4)影响: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通常表现在:①_朽、反动的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②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③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④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

农民战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一个皇朝政治腐败,经济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的时候,就会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而在农民起义_王朝后建立的新王朝,其统治者往往恐惧于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农民战争对历史推动作用之所在。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可以打击统治阶级,实现改朝换代,但最终不能_个制度。而且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4、对古代重大变法与改革的综合认识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法制、旧体制或旧政策。

(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古代改革可分为四类: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具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封建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改革的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安石变法等。

(5)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②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③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④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这是因为:①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_王朝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②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

(6)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②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③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特权和私利而遭其反对,因此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④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意志。⑤改革成败关键是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⑥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最后走出一条正确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2)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左”倾错误,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4.深刻教训和启示: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2.不同点

(1)领导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目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4)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5)革命结果: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6)革命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1.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2.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

4.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5.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