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历史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

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6. 西周的宗法制对今天依然有影响主要表现:

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认祖归宗,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②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三.礼乐制度:实质: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度的工具。

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原始部族色彩。

⑷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⑴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⑵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的反抗。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宗法分封崩溃,吸取诸侯割据教训,巩固维护国家统一需要。

⑶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⑷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

⑸前提:秦的统一

发展历程: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发展完善:汉——元(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顶峰衰落:明清

一.背景:秦统一

⑴经济:生产力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⑵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瓦解,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

⑶思想:战国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⑷前提: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雄才大略,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⑸地理: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 ②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左右两员);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特点: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牵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③秦朝已建立起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三个官职中,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到御史大夫的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长设,由皇帝自掌兵权。三者处于“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制度:郡县制(春秋已经出现了县,秦朝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特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无封地,无特权,无独立性(废除世卿世禄制)。

意义:⑴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划时代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⑵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

☆补充: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管理由皇帝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⑴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⑵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⑶严密的官僚体系。

⑷严苛的法律。

⑸思想上的文化专制,儒家思想始终占据正统主流地位。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⑴政治: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统治,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②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确立,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

⑵经济: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定的生产生活。

⑶文化:统一文字,有利于推动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

消极:⑴政治:容易形成皇帝专权暴政,滋生腐败,阶级矛盾激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⑵经济: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⑶文化:文化专制牵制思想自由,阻碍科技创新和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造成近代落后挨打。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汉——清)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皇权与相权)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1.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2.汉朝: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东汉: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4.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三省萌芽。

5.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始于隋,完善于唐)。

三省的运行原则: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①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定型,对后世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2)美国的三权分立和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的异同点

同: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异:A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国家加强专制皇权下的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目的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属于封建君主专制的表现。

B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不同部门,达到防止个人专制,是权力相互制衡的一种方式,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体现,

6.宋朝:二府三司制

有中书门下的设置(掌握行政权),长官相当于宰相;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宰相的权力,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

作用:①将宰相的行政、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达到权力相互制衡。,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有时也是为了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②消极: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7.元朝: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其实是相权的反弹)

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

8.明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时期)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直接原因:吸取元代宰相专权引起动乱的教训;丞相胡惟庸图谋不轨权力过大。

意义:皇权最终战胜了相权,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立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没有证真正的权力)

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

内阁制特点及影响:

自身品级不高,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后期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①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作用。

②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9.清朝:设立军机处(清雍正年间)。

原因: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特点:本身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作用: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明清时期产生的反封建民主的批判思想,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消极:一人独尊和绝对君主专制的出现,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极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4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秦朝地方上设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⑴原因:西汉初年王国问题.

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主要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⑵解决:①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未根本解决,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

②汉武帝设刺史对地方实行监察,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又通过酎(zhòu)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设置中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⑶结果:①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藩镇割据进一步的发展。

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背景:

①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避免自身凭借军权夺取天下的历史重演,巩固统治。

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臣兵权。

三衙:统兵权;枢密院:调兵权。

作用: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设置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⑶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②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⑷启示: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

②对地方应适当给予权力,提高地方的积极性。

③要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3.元:行省制度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血缘世袭的控制到皇帝任免);②地方管理制度不创新发展;

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5

选官制度

1.目的:根本:巩固封建专制制度直接:补充官僚队伍,保证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2.演变:西周: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

汉武帝: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和征辟制(自上而下选拔人才)。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

隋唐: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⑴隋唐产生科举制原因:

①经济:随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能够参政议政(根本动力)。

②政治:士族衰落,门第选官难以维持下去,统治者为抑制士族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势力,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维护统治。

⑵含义: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宋:“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

明清: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趋势: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

3.影响:积极影响:

1.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遏制了士族势力的发展.

2.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3.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4.对促进文化发展,尤其是唐诗的发展. 5.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政局稳定.

6.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为后代历朝沿用. 7.有利于公平公正.

8、科举制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极影响:1.士人都关注于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

2.同一批的进士结为朋党,朋党成为唐代后期政治黑暗的主要原因,加剧了唐朝的灭亡.

3.明清时,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把科举定为八股取士,大大限制了人的思想,即中央不能选拔真材实料的人才,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⑴含义:监察主要是针对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员。

⑵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巩固专制统治。

⑶演变:秦朝:御史大夫——汉初:御史府监察和弹劾百官。到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宋代:通判——明清: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百官,设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业务,合称“科道”。

地方:各省有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

2.谏议制度:

⑴含义: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一种机制。

⑵演变:隋唐:门下省。

宋代: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取消(皇权高度加强)。

3.评价:⑴局限性: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专制制度和人治社会是导致的根本原因)。

⑵先进性: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补充: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差异的原因(经济、思想、文化):

Ⅰ差异:⑴政体类型:中国人治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英国法治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代议制民主。

⑵权力运作原则:①国家元首:中国皇帝为最高统治者;英国为国王(女王)。

②产生及权力大小:中国终身世袭,皇权至高无上;英王终身世袭,统而不治礼仪性无实权。

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的内阁对比

内阁(政府):中国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仅备内侍机构,完全听命于皇帝,只对皇帝负责,无决策权,清朝军机处帮助皇帝起草奏章,批复意见,跪奏笔录;而英国内阁最高行政机构,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是决策中心。

①权力中心:中国皇帝其意志代表国家法律;英国为议会。

②作用:中国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农耕文明繁荣及传统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违背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发展潮流,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英国防止专制独裁,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工业革命开展,开创了新政体模式,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Ⅱ原因:

⑴经济:中国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地主阶级力量强大;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商品经济发达,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⑵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强化;英国议会民主传统浓厚,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⑶思想:中国固守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民主政治发展;英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思想,推动了民主政治近代科技的发展。

⑷政策:中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压制新经济因素成长,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政策和条件;英国重商主义,海外贸易,对外开放,殖民扩张,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策保障。


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