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新生

要培养能力,就必须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独木桥引上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道,并抓住理解的本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新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随风潜进夜,润物细无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新编高一《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学习中,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那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觉地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做学问,板着面孔教书,不仅是不合时宜的,也必然是失败的,由于这必将使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实在,新编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有兴趣引路,扭转观念,培养能力的努力才能渗透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

但有两个“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这样三个途径改进教学:

其一,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唐太宗大败突厥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渊源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和课外阅读中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这一题目中,适时、适机、适度地导进、提问和在分析中引入,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树立“面向世界”的理念,从而培养能力,优化课堂效果。

其二,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而实际上历史学鉴古知今的本质目的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都赋予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它们,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并深入进去的“热点”。例如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中,发展外向经济、增加外汇收入、打击走私活动等内容尤为重要,这与17~18世纪西欧盛行的重商主义虽性质迥异,而方式途径同出一辙,直接目的颇多相似,一旧一新,二者相联,便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概念的理解和意义的分析也变得非常明了。

三是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钉上“扣子”。高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已有自己的情感天空,而历史学科中很多人和事都与他们的心灵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老师要善于在二者之间钉上“扣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例如,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等英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和业绩饱含催人奋进的内涵,他们的悲喜命运具有发人深省的魅力;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巨大推动力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而东西方不同国家在工业革命浪潮眼前的不同反应及由此引起的强弱盛衰的不同命运,则昭示了工业革命是挑战也是机遇、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深刻而朴素的真理。这必将给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理想等思想教育内容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和切实的说服力。这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扣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评价人物、认识历史的能力。

二、理清主线,建构体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把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即是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把握知识的前提。所以,要培养能力,就必须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独木桥引上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道,并抓住理解的本质——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此加深认识以形成知识的体系,进而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误识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编一张知识的“网”。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但在高一新教材处理上,由于容量大、要求高、重理性,所以务求因果关系明了、逻辑联系清楚、概括精炼、重点突出,最忌平均用力,照本宣科,盲目拓展。

其次,给章节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如《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旧教材没有这一章,新教材把它作为近代史的序幕和资本主义的前奏,其本质内容是以生产力的进步带来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手工工场,然后在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引起连锁反应,展现了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转折关头的风采。这样的定位,给了学生一个把握历史、掌握知识的很好的高度和空间。其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 “纲”。“纲举目张”,纲”就是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一至四章,展示了资本主义从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到壮大的“四部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6世纪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历程(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学生克服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心。

三、随机练习,点化提高——“身无彩凤双飞冀,心有灵犀一点通”。

“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高中生学文科尤其是学历史的普遍现象,而在今天高考命题围绕思维能力考查的中心,形式和内容越来越成熟并与其他学科完全接轨的情况下,没有一个能力的经常练习、长期积累的过程,只在高三集中练习、短促突出,犹如暴雨过后湿地皮,必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在高考诸科中,历史的有效分最低,师生们对历史高考命题意见最大,这除了与命题有关之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在上高中以前,甚至在高三以前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规范的、科学的学习和训练,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高一年级课时少、任务重,大型的、集中的训练是不适宜的,也是超越学情的,训练必须立足于教材、渗透于教学、穿插在课堂上。一是不忽视课后练习题,虽然都是基础题,但都涉及教材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要结合在讲授中,以题为目,边讲边练。

二是教材上的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以教材为依据,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讲授上随机训练,即练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评价归纳能力、理论分析和解决题目能力的培养,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拔高、不游离,在点化中领悟,在积累中提高。三是教师亲身精选精编系列习题,最好一节一练,主客观题型都有,知识覆盖面宽,能力层次全,数量适当。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也便于学生提高认识题目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处理好每一堂课,保证留下5~10分钟让学生随堂做,趁热打铁,当堂抽查,天天坚持,积零为整,高一阶段必将为高二、高三进一步的能力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新生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