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多元化国家,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备考导航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民族问题是历史复习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古代民族融合与古代人口迁徙;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认识各民族的历史作用;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古代人口迁移、流动的规律、原因及影响;
2、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要注意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二 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东北
(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
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西北
(1)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
(2)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原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
(3)宋元:元朝时,设甘肃行省。
(4)明清: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南
(1) 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设郡。
(2)隋唐:唐玄宗册封南沼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宋元:元朝时,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4)明清: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部分“改土归流;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4)、台湾
(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3)宋元: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
(4)明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1)、概念
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民族融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至少是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2)、途径
①、友好往来: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乱时期,这种交流从未间断过。
②、联合斗争: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西晋末年的北方流民起义,联合反对西晋统治者的压迫。
③、民族迁徒: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或是汉族人来到边疆,都使得民族间的隔阂减少。例如秦始皇在打败匈奴后,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④、少数民族改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北方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为后来的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国家统一局面: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统一王朝统治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发展。
⑥、民族战争:在古代史上,也时而会爆发一些民族战争,它迫使战乱地区的人民逃往异乡躲避灾难,从而各民族间的接触增加,交往相应变多。
⑦、婚姻关系:和亲现象在古代民族交往中比比皆是,例如文成公主人藏,密切了唐蕃关系,成为汉藏两族友谊和团结的历史见证。
3)、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
第二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开发江南
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氏、羌族内迁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元朝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4)、作用
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中国古代人口的迁徒
1)、流向
① 、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其主体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的女真、蒙古人南下。
②、中原人口南迁到江淮流域。其主体是原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③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与当地人融合,元朝时形成回族。
2)、意义
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温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⑤、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重点问题精讲
1、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
1)、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
①、孝文帝
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②、松赞干布
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善关系。
③、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④、元昊
建立金政权,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⑤、阿骨打
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议和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各族—人民的愿望。
⑥、铁木真
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汉,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海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⑦、努尔哈赤
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2)、现在少数民族的祖先
①、彝族和白族: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的六诏在唐朝时被南沼统一,南沼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②、维吾尔族:原来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后来改名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③、满族:靺鞨族原居东北,唐朝时分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后来被称为女真,建立金国,明朝时期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建立后金,后女真改名为满族,后金改为清。
④、藏族:青藏高原的吐善是藏族的祖先。
⑤、回族:元朝时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维吾尔族人形成新的回族。
3)、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藏族
(1)唐朝:贞观时期,文成公主人藏,同松赞干布结婚。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唐蕃关系。之后,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8世纪初期,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同唐朝会盟,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2)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招降吐蕃。元统一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
(3)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4)清朝:顺治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掸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蒙古族
(1)明朝: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国力衰落,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但仍没有达到目的,瓦刺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2)清朝: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归属清朝,后来其他两部也都臣服清朝。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称汗后,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约七十年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统一天山北路。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1771年,漠西蒙古的一支吐尔扈特部发动起义,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满族
(1)唐朝:唐太宗时,开始向唐朝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
(2)宋元: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年辽朝灭亡。之后,金军南下攻宋,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微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金军又多次南下掠夺,南宋展开了抗金斗争,1141年,双方达成了“绍兴和议”。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
(3)明末: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1644年,打败农民军,迁都北京。
维吾尔族
(1)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筋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
(2)清朝:1757年,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团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清军迅速平定此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古代的民族区域自治
1)、原因
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④、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2)、表现
①、唐朝:在边疆地区设都督(护)府,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护),对首领进行册封,承认统辖权。
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③、明朝:在西藏设卫所,任用藏族人担任各级官吏,行僧官制,对教派首领进行册封。永乐年间,册封鞑靼、瓦刺首领,后期封俺答汗为顺义王。
④、清朝:册封、班禅,后来他们与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
3)、意义
以上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宣,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范围
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既是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消失的民族(如匈奴等),都属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所研究的对象。
2)、关系
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匈奴与秦汉之间
突厥、回纥与唐之间
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
蒙古与宋、明之间
金灭辽
金灭北宋
蒙古灭西夏
元灭南宋
平定民族叛乱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的战争 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等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内迁民族中的流民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长期实行和亲政策
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
北宋与辽、夏边境的榷场
边境贸易 明与鞑靼边境的互市
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
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澶渊之盟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正因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斗争乃至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由于民族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剖析。不能都把民族斗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
民族间的战争,只有正义、进步与否之分,即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代表人民的利益,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注意把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我国各民族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严格区别开来,前者是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虽有是非区别和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能使用“侵略”与“被侵略”以及“亡国”等提法,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 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3)、贡献
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
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发达,形成主体民族。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祖国的广大版图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创造出来的,决不只是某一个民族的功劳。
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
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站在汉族封建统治立场上的史学家;对少数民族多有诬蔑之词,要注意摒弃和批判。
4)、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中原地区是汉族分布的主要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水充足,土地湿润,宜于农作物生长,是农耕民族理想的居住地。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周边地区。这些地方大都系高原、丘陵、大漠、森林,地域广阔,高寒、干旱,植被稀疏。生活在边疆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以游牧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大多为游牧民族。
②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的制约,常常不能以平等贸易方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发生。
③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的需要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歧视压迫政策,用“剿”和“抚”两种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④在中国古代社会,各民族之间有抢掠、有迁徒、有战争,也有和议。但是,战争与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即使在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也没有中断。民族友好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有客观的经济基础。中国疆域内国土大体可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即南方水田作物区,北方旱田作物区和北方游牧区。这三大经济区域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和互补性乃至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和相互依存就是民族友好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原因。
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考点05)同步训练
1、清朝对西藏地区加强管理的措施不包括
A、设置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掌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
2、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2世纪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C、内地与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3、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卷21)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食糖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 B、从北宋大统一到元朝大统一
C、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5、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C建造了祟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6、在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7、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据此
回答(1)—(4)问:
(1)上图表明
A、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片 B、西汉政府对天山南北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C、中国的丝绸开始经西北各民族远销到中亚地区 D、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2)唐朝通过“册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其中。接受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有
①粟末靺鞨 ②南诏 ③回纥 ④吐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
(3)明朝时,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与明朝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其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A、用藏族人管理藏族事务 B、任用藏族人征收贡赋
C、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 D、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
(4)下列事实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是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和班禅接受册封
C、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D、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不得人心
8、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大祚荣 B、皮罗阁 C、元昊 D、骨力裴罗
10、西域的葡萄、石榴陆续移植内地是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第六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考点06)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2、后世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搐是在
A、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B、父系氏族时期
C、夏朝 D、商周时期
3、明朝时我国农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由国外引进后首先种植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流域地区
C、西北边疆地区 D、南方内陆地区
(2)明朝初年,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合于植棉 B、明朝政府推广植棉
C、元朝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D、松江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与唐朝时期相比。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其原因是
A、封建生产方式向南方扩展 B、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C、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D、新兴手工业部门出现于南方
5、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隋唐农业发展特点的有①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②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③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④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是交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棉、桑、茶、油料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是在
A、唐朝 B、宋元时期 C、明朝 D、清代前期
7、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汉初,统治者持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核心是
A、为发展农业创造条件 B、减免租税。提倡节险
C、解放劳动力,增加人手 D、创造宽松环境利于经济发展
9、商靶主张“重农抑商”,黄宗曦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社会性质的差异 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阶级立场不同 D、政治主张的不同
10、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11、“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最终后果是
A、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工商业的落后
C、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 D、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12、清初一百多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了40%,但也隐藏着经济衰退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有①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②人口大量增加③限制海外贸易④耕作技术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长者,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 ——引自《末代谷物移植法令》
材料二 “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精耕细作……同时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另外,水稻种植业还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大幅度提高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引自《高中地理》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实?
(2)请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概括中国水稻种植的发展历史。
(3)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请简要说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明初的农业政策的共同点及实质。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义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2) 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火。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16、黄宗曦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将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祟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的主张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政策有何歧异?你是怎样认识传统政策的?指出黄宗曦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1.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
2.高三学生历史复习计划
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4.2020最新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5.2020高三历史复习60个必考考点,高考历史答题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