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

  高中历史的名词有很多,关于经济的名词我们需要厘清其中的概念内涵,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

  一、社会制度

  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总称。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即某社会的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例如,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从而也决定了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便和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这就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以便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即经济基础的改变,使整个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由一种社会制度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

  二、经济制度

  和经济基础是同一含义的范畴,列宁说:“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在这里,经济制度就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另外,经济制度也指一定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具体制度,如工业经济制度、农业经济制度等。

  三、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就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统称,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总是要求一定的经济体制与其性质相适应,生产关系发展变化了,经济体制也会随之发展变化以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限制作用,都是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生产关系也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如果一种完善的经济体制,它就能够较好地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从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巩固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一种经济体制存在着某种弊端或缺陷,那么它就会形成限制生产关系本身优越性发挥作用的因素,从而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它作用于生产力并反映着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要求。因此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要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四、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直接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获取产品或使用价值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五、社会分工

  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社会分工把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和产业部门,各个生产者只是专门生产某种产品,这就形成了生产单一性和消费多方面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决定了不同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产品的客观必要性。原始社会末和奴隶社会初期形成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历史上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六、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同自然经济相对而言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取代自然经济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经济是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为了交换或直接获取价值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一种经济形式。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和奴隶社会初期,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私有制形成的历史产物。商品经济在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只处于从属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七、社会基本矛盾

  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始终,并决定和影响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些生产关系便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求用新的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由一个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形态。所以,基本矛盾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八、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为了谋得这些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们就必须进行生产,生产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两者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即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促进或阻碍作用,生产力发展了,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更,从而引起上层建筑或快或慢的变革。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就过渡到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以,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变革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人类社会相继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为其初级阶段)等五种生产方式的更替。

  九、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简单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即劳动者生产物质资料有目的的活动。(2)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加工劳动对象生产物质产品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其中主要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即人们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劳动干预过的自然物质;一类是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生产物,这类劳动对象通常称作原材料。随着人类生产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被开发利用,新的原材料也不断地增多。

  十、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它是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产品的分配形式,是由二面两个因素决定的。例如,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在生产中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以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所刨造的极大部分产品即剩余价值,而工人只得到很少的一部分产品,即劳动力的价值。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它由生产力决定并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更,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历了五种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生产关系,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的政策起源于商鞅变法。但在更早期的战国时期就有了"重义轻利"的思想,经过时间的推移,也就有了轻视商人的想法。当然,不仅仅是在思想方面,还有就是商人的特性,需要天南地北的跑生意。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在要求税收时,商人的税就不容易收到了。如果人人都向往着像商人一样赚钱,那国家的税收应该如何?并且在古代养活全国的人口就需要大量的粮食,也就需要大量的农民,要是一个国家发展起来就更需要大量的农民。

  在当时耕战思想占据治政思想的主流,认为如果商人得势,既有钱又有地位,那将对耕战之士不公平。所以就有了诸多约束商人的措施。比如只需乘牛车,不能穿绸缎,连房屋大小都有所约束。

  对于商人的轻视,还在于科举时,商人的后代无法参加,在唐代时,李白才华横溢,那他为何只能替杨贵妃写诗,无法成为状元,以他的文采一定可以获得榜首,但就是因为李白为商人之子,所以他没有参加科举的机会,这也成为李白的遗憾。控制商人的一切,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帝王把握统治。

  但在历史也有对商贸的放松,像陆上丝绸之路,宋朝海上丝绸之流,打破坊市的时间地点约束。在明朝时资本主义开始了萌芽。但自然经济依旧是占据主导地位。

  这样的局面一直到清末都保持着,与国外的贸易一直存在顺差。这也是1840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因为小农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自给自足,购买力低下,所以对外的进口商品并没有很好的销量。而外国人则是认为,是因为通商口岸少的原因。那1840年战争就是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让中国成为国外商品的市场。随着国外丝织品的涌入,让中国几千年的纺织业受到冲击,"男耕女织"的局面也被打破,这使得自然经济开始逐渐地解体。资本主义才能有所发展。但面对国外的商品的优势,国内本土的企业难以生存。直到一战期间才迎来"短暂春天"。"大生纱厂"等国内企业纷纷发展,有了实业救国的现象。

  在之后才有了现在的经济体系。特别是在1978年之后,经济渐起,上海,深圳,厦门等地,更是经济蓬勃发展。这迎来新的机会,新的机遇,使得中国可以更快速的发展,建立现代化的城市。

  在现在的这个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是越发的快速准确,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行。把握好国内外的形式,结合好"引进来,走出去"。国民的生活也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好。


高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相关文章:

1.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与历史名词解释对比

2.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3.高中历史四大类主观题答题术语与复习5个隐形知识点

4.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