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要趁早。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做对学习有用的事。尽最大的努力,留最小的遗憾。“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项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措施:建立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在半干旱农垦区和牧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地比重,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等;在干旱区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营造乔灌防沙林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
3.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1)背景:流域内地形起伏较大;亚热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水系发达,大部分河段可通航,但较大的落差和不稳定的水量对航运不利;矿产资源丰富。
(2)问题:19世纪后期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开发与治理: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对流域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
(4)措施:兴建水库,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发展航运;梯级开发水电;防治污染,保护水源涵养林,提高水质;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
4. 德国鲁尔区
(1)开发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2)早期生产结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
(3)存在问题:环境恶化;煤炭开采成本升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
(4)综合整治的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5.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1)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水源不足。
(2)早期生产结构:以煤炭采掘业为主。
(3)问题: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外运能力不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能源开发使市场压力加大;煤炭开采成本上升,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环境问题突出。
(4)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产业链,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化结构;保护和治理环境。
返回目录>>>
● 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知识:区域可持续发展
1. 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1)条件:平原广阔,适合机械化作业;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森林、草原面积大;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小。
(2)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不当;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
(4)措施: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知道怎样计划,怎样调配,怎样守望,怎么积蓄,怎么循序渐进,是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每一条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5)方向:平原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2.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三角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发展条件:发挥政策、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地价优势。)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升级原因: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珠三角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主要问题及对策问题对策
3. 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原因)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区和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见下表: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以西气东输为例:
对调出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实现西部能源消费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产生的环境压力。
对调入地区:
①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等产业的发展;
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
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4.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①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②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家政策、原材料和土地价格、环境因素等。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