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考试分析,月考试卷分析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七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分析

  这次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考查内容:一至六课,但其中包含了第七课内容有8分。

  主要题型:有选择题,读图题,连线题,材料题,列举题,探究题,题型多样,既有考查识记的,也有考查能力的。

  从取得的成绩方面:7、8班的均分和及格率比较高,7班及格率96.61%,均分77.63;8班及格率87.93%,均分74.35,最高分达99分。普通班3、4、6班及格率也可以,最高分达94分。从成绩看,一部分学生学得比较好,知识落实到位,特别是7、8班学生表现的尤为突出。

  这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是:

  1、各班学生优秀率不高,1班、2班、5班及格率比较低。

  2、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很多基础题也会失分。如:连线题,张冠李戴;战国七雄,错字百出。

  3、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差。如:读图题,不会从图中寻找有用信息,盲目答题;探究题,不懂问题的意思,答非所问。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

  1、时间紧迫,学生没有复习时间。由于我接任课时开学已经两周,各班只讲到第二课;再加上后来七年级队列训练,耽误了一些课时,各班勉强讲完,特别是1、2、5班最后只讲到第五课,而6、7课的内容占到40分。

  2、由于课程赶得比较紧,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来得及抓。

  3、老师上课语速过快,对学生要求过高,而七年级学生刚步入初中,对老师的教学方法还不太适应。

  4、一个人代七个班四百多学生,精力有限,很难做到一一落实。

  下一步具体工作措施:

  1、注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教师调整工作策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始,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适应。

  3、课堂上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归纳,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记住知识点。

  4、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

  5、狠抓部分学困生,对他们多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及格率和优分率,争取消灭低分率。

  6、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平时要加强学习,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力争自己的教学能力能有质的提高。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为闭卷试题,满分为100分。从试卷题型看,试卷分为五个大题,25个小题。其中:第一题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第二题为简答题,共2个小题;第三题为材料解析题;第四题为分析说明题;第五题为探究题。从考查内容看,试卷着重考查了从史前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历史。其中,第一、二大题侧重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四、五大题,则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依据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考查内容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试题的难度看,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尤其是第三大题,依据材料,层层设问,第一问到第五问,由易到难,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分析;既突出了对课本重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总体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尚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基础知识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下面就各题情况做一简单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满分40分,学生一般得分在30-36。其中3、9、13小题错的学生最多。

  第二大题简答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总体上较好。

  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8-12分。其中第五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做得较差。

  第四大题分析说明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2分。其中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南北方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结构截然不同?)学生在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只能写出南北方气候条件的不同特点,而不能进一步说明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因此都只能得2分。(满分为4分)

  第五大题探究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题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答题情况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其中,1、3问联系最为密切且分值均较大,学生要答对基本上两题都对,要错都错。这是造成两级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方便学生梳理知识。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问题导学,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4分)与非选择题(56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材料解析题(44分)与问答题(12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 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 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如:1、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初祖,无数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举行公祭典礼活动。你知道“人文初祖”是;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18、现代临床医学中,若要给患者做手术,一般在手术前对患者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的人是谁吗?

  3、 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如:1、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为了纪念人文初祖,无数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举行公祭典礼活动。你知道“人文初祖”是;材料题25题:(1)鲁迅先生将《史记》称赞为“无韵之《离骚》”,《离骚》是谁的作品?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与他有关的假节日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历史无疑是将来的考试命题方向。

  4、 试题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一种引导,如:选择题第19题: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世界上最早、圆周率、第七位”等关键词有关的人物是

  5、 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对长城、九章算术、华佗、祖冲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张骞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孝文帝的改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想与启示,我们从他身上又能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呢?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6、 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材料题第24题通过对四川向台湾赠送大熊猫的时事,考察台湾的相关知识;第26题用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的情景切入,考察孔子的贡献,儒家思想;这些试题有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重大时事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宿感。第27题对孝文帝改革的考察,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改革,关注国家的发展。

  7、 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8、 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如选择题第15题对三星堆的考察,材料第24题对都江堰知识点的考察,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9、 试题图文并茂,图文多达18处之多,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不是老话套话,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观点,我现在才深刻领会到其重要意义。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思考他的新政新在什么地方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时,奥巴马政府的救市举措。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李萍老师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引入了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材料,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认知冲突,一只抗战的英雄队伍却在内战战场上命丧黄泉,谁之罪?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历练多元化的历史视角,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意随时总结一些小专题,比如这次考试涉及到的台湾问题、各朝代对儒家思想的不同的态度、文字的发展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