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的工作总结及计划范文优秀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50-01
一、可持续发展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微观角度来看,传统成本(即目前普遍使用的成本概念) 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所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例如,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工业企业所使用的“成本”概念只是体现在企业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部分,而其中的“营业成本”也只反映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方面的耗费,至于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却没有反映在成本概念中。试想,如果一个采矿企业只顾短期经营业绩而不是有计划地开发自然资源,工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致力于节能减排等,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企业就将无法“可持续发展”,他们也终将为自己不恰当的经� 所以,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新型的成本模式——可持续发展成本模式迫在眉睫,但这只是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可持续发展成本。
从宏观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成本。通过这些方面的成本研究,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因此,从资源与社会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成本由资源成本和社会成本组成。资源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两种。社会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成本、科技教育成本、社会协调成本三种,其中,科技教育成本包括科技投入、教育投入和观念成本投入,社会协调成本包括制度成本、福利成本和其他社会投入等。
二、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的特点
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与传统成本战略相比较,成本战略视角、效益的原则以及成本战略的时间和空间上均有较大的不同。
(一)独特性
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通过差异化成本战略、低成本战略、和谐成本战略、可持续成本战略等形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其成本发挥各自不同的独特作用。如差异化成本战略采用的是因地制宜的策略,低成本战略则是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和谐成本战略从协调的角度,可持续成本战略则从时间的持续性方面去发挥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强调的是发挥地区个体、自然和谐的特色优势,与整体成本战略相得益彰。
(二)效益性
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最终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差异化成本战略所产生的效益是因地制宜策略所取得的经济利益,低成本战略所产生的效益是控制成本形成的差异利益,和谐成本战略所产生的效益是协调不合理的效益障碍而取得的效益。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强调的不是短期的、局部的效益,而是长期的、全局的效益。
(三)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最重要的目标是不考虑当前利益,而是考虑长远利益;不是考虑一代人的利益,而是考虑几代人的利益。因此,可持续成本战略主要考虑经济社会利益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三、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资源因素
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物质源泉。同时,自然资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劳动资料,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营养库和能量来源。无论是作为活动场所、环境、劳动对象,还是从中制造劳动对象,都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但资源问题是其中心问题。资源问题可以说是资源供需方面的两个不平衡造成的,一是人类自身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和地球能够提供的现实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二是自然资源生产和消费空间分布的不平衡。协调好这两种平衡,将会减少可持续发展成本的发生。
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而许多非持续现象正是源于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系统衰退,这样,就会形成过度开发而损害下一代的机会成本。这就必须解决好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既要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较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重视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和每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
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对资源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环境良性循环下的经济发展。任何一个大于零的指数增长,其长期结果却是无限大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革命以来平均每年3%的增长率都不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则难以接受低于7%的增长率。这样的增长要求是有限资源与环境难以承受的。可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减少自然生态成本的发生。
(二)生态环境因素
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又给人类留下全球性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难题。然而,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按照一般自然规律和当前生态恶化趋势,人们也许永远等不到生态环境恢复的这一天。据《中国生态问题报告》称:“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十分严重。从总体上看,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可见,生态环境将要决定一个民族的兴亡!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构成了以自然生态成本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成本。
1舟山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舟山是中国唯一一个依岛建市的群岛型城市,其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导致舟山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独具特色。通过分析可知舟山地区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发展特点和行业问题。
1.1行业整体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舟山水产养殖业仍然是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养殖经营模式还相对传统、粗放,高技术含量的养殖模式发展相对缓慢。据调查,舟山地区约82.5%的水产养殖户以个体经营为主,养殖模式以传统模式为主,所占比重达72.4%,而现代化养殖模式所占的比重仅为27.6%,行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低于国内渔业生产发达地区。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和劳动力的严重浪费,也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限制舟山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1.2养殖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舟山水产养殖业的从业人员年龄大多介于45~60岁,从业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老龄从业者在养殖过程中缺少系统的科学技术指导,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来进行生产操作,生产活动基本处于一种粗放模式状态。这不仅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安全隐患。舟山水产养殖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82.4%,而高中以上学历仅占7.6%,而且随着水产养殖行业吸引力的逐年下降,年轻劳动力大多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养殖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技术人才短缺已成为限制舟山水产养殖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1.3水产养殖生产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舟山政府主管部门开始逐步从养殖户手中收回水产养殖滩涂用地,用于工业厂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城市建设用地,当地水产养殖业面临养殖范围缩小的问题。舟山群岛四面环海,每年夏季的台风、春季的冰冻和秋季的高温天气和冬季的寒潮都会在渔业生产区域频繁发生,同时还会不定时地爆发病害、赤潮等不可控制性事件,台风等强烈天气对水产养殖业的破坏力非常大,经常会带来养殖设施毁坏、养殖产品逃脱等灾后问题,给当地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当地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基本依靠传统经验来进行生产操作,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大多采取任由其发展的态度,不会科学地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去控制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自然风险成为当地水产养殖风险中的主要风险。
1.4从业劳动力流动性较大且不稳定随着渔业资源的逐年退化和国家政策的逐渐倾斜,舟山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由以前的渔业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局面缓慢过渡到以造船业、航运业等重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加上水产养殖业从业者的工资水平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明显较低,而且工作场所大多在郊区或者滩涂等环境较为艰苦的地方,所以舟山当地的年轻劳动力很少选择从事水产养殖业,只有河南、安徽、山东等劳务大省的很少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达舟山后会选择从事水产养殖业生产,但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这些农村劳动力又开始大量返流回乡,水产养殖业开始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渔业生产的正常秩序。
1.5水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性较大舟山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建港条件和快速发展的港口业,促使舟山当地市场经济逐步向国外企业开放,市场上水产品的价格调节机制也日益变得灵活,各种水产品的价格波动规律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养殖人员大多以传统的养殖户为主,他们在经营观念、市场意识及竞争理念等方面缺乏历练,不能很快地适应这一转变,对于市场行情的把握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理性的思考,很容易出现跟风现象,导致水产品因产能过剩而导致价格急剧下滑,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经济损失。
2舟山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舟山水产养殖业要想实现健康、和谐、稳定发展,首先要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舟山政府在以下方面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和支持。
2.1积极推进教育建设和人才引进工程人才是第一资源,舟山必须把人才引进工程作为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竞争问题,高标准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成人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建立对水产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定期技术培训制度,定期对水产养殖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科学系统的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利用市场指导行业生产,而不是一味地只抓生产,不看市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海洋类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当地劳务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引导,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正确认识水产养殖业,消除他们对水产养殖业的偏见,引导他们到水产养殖行业部门中工作。水产养殖企业和个人应该为雇员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险服务和子女受教育服务,从而吸引年轻劳动力和高技术人才。
2.2发挥资源优势,创建市场推进机制舟山政府部门应认真领悟国家“做深做强海洋经济”的战略决策,积极发挥良好的地理条件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调整渔农业结构,把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渔农业生产条件的重点来抓,积极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的结构,引进和改良优良品种,依托“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国家水产品储运加工基地,政府应增加渔农业结构调整的扶持资金,推进公共财政向渔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向渔农村延伸,推进渔农村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做好海洋渔业产业[1]。同时,完善小额贷款机制,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和个人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银行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等途径为水产养殖业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相关工商主管部门应完善市场价格管理机制和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对市场价格和产品质量的检测与管理,对于投机倒把等严重影响水产品市场价格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引导市场建立规范的市场交易机制,切实保障水产品市场的和谐与稳定。
2.3增加技术含量,推进产业升级舟山地区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是以滩涂养殖、围塘养殖等为代表的粗放型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养殖综合效益较低,而且占用土地面积较大。面对海涂滩地面积逐渐萎缩的局势,舟山水产养殖业必须尽快推进水产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大力鼓励发展以网箱养殖、大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化养殖模式,积极争取更多的渔业结构调整资金,发展一批饲料加工、网箱生产、种苗繁育和病害防治等涉渔新产业。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型渔业,正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现代人的视线,并逐步取代了传统渔业[2]。政府应鼓励渔民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同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成果转让、专利购买、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舟山水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抓好现代渔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大力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转变。
2.5创建区域品牌,加快对外贸易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不能清楚分辨出水产品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了高品质水产品的销售市场。虽然舟山拥有一个部级水产品品牌和多个省级品牌,但是总体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4]。政府应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龙头企业,鼓励渔农村龙头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劳动力,减少直接从事渔农业的渔农民数量,推进产业化进程,积极宣传并鼓励广大水产养殖户自主组建养殖加工企业或者水产养殖合作社等有能力的生产经营团体,建立自主品牌,广泛发展水产品储备运销和精深加工,切实解决水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时,政府应重视水产品的出口质量,组建业务能力较强的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队伍,落实全程监督措施,推进外贸主体和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在巩固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基础上,继续开辟中东、南美、东欧等新市场,鼓励广大中小水产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提升舟山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舟山水产品出口外销。
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发展
观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缓解,“发展”日益成为世界性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GNP提高等意义上。近10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了几十倍,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现代人在一致惊叹科技革命的奇迹及其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时,陶醉于从未有过的物质享受之中。然而,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早已透过歌舞升平的繁荣表面,敏锐地察觉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并尖锐地提出了伴随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三方面的严重问题:(1)人口的爆炸性增长,20世纪世界人口翻了两番,已达到57亿,并仍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继续增长;(2)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全球性资源短缺,以及与此相关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3)工业化国家的贫富悬殊带来的人类道德衰退,“损人利己”作为一种驱动力导致了人类责任感、历史感的淡漠。这些严重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新的矛盾的产生和加剧,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于是,1990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重建21世纪道德规范的任务;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巴西召开,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以正式形成,并出现在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文件之中。
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统一,努力做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达到全面提高;(2)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可靠的环境和物质基础;(3)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重建道德规范,解决好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我国于1994年3月编制并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矗”该议程提出了至2000年该战略的主要内容:(1)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2)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3)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4)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显然,我国的上述可持续发展战略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到21世纪50年代“三步走”的宏伟蓝图,不仅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为实现这一蓝图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保证。
招商的工作总结及计划范文优秀9篇
从上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目标、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到,实现这一战略的制约因素尽管有很多,但根本的和关键的因素是人,是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教育。因此,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育改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招商的工作总结及计划范文优秀9篇
(1)人口形势严峻。
我国人口数量目前已超过12亿,且每年仍净增约1500万。尽管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远没有到位,加之对数以亿计的“流动大军”中的“超生游击队”的失控,致使我国控制人口的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人口多虽是一种资源优势,又同时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我国按美元折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从70年代的世界排名第30多位上升到1993年的第10位,而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却排在第70位,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排于第100名以后。人口膨胀必然导致扩大资源的开发,致使资源相对短缺。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我国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除人口数量外,人口质量更是潜在的严重问题,人口增长和“超生”往往集中在经济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致使新生一代的素质总体低下,这又实际上制约了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和教育含量,形成恶性循环。
(2)资源和环境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调动了社会各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法规、政策、制度无法及时到位,导致了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掠夺性的开发,乱伐森林,乱采矿产,乱猎动物,乱占耕地。以珠江三角州为代表的1992年房地产开发后遗症,致使大量农田荒芜,令人堪忧。凡此种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失衡,削弱了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导致自然灾害频生。环境污染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除70%工业废水和不足10%的生活污水外,其余全部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海。对于如此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多数人熟视无睹,毫无危机感和对历史的负罪感。
关键词 知识化 可持续发展 战略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一世纪作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会接受新的挑战。能够快速适应知识化社会的,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不能够适应知识化社会的,将会阻碍其发展。新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的重大问题,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加强新时期知识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一、提高知识经济的社会成份
(一)知识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资源特征,能够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对提升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工业经济范畴内,它是通过资源掠夺的形式来发展经济的,人们将地下蕴藏的煤矿、石油、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用作人类经济发展的原料和垫脚石。而各类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越来越糟糕。而只是经济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节约各种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生态工业等生产方式,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够促进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提高知识经济成份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成份提升的重点,首先是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提升知识经济成份。这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产业和主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等。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升知识经济转化,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收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重视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在改造传统工业发展不足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经济来创新产业形势,实现知识经济带动传统工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发展知识经济产业,重点需要在知识转化上努力,提升知识的有效转化程度。其次,加强对传统工业产业的知识化升级和改造。再次,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的知识化改造,提升知识网络化和生产科技化的水平。
二、知识转化与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知识经济的原理
消费与生产是两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构建节能社会,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并做好生产、分配、消费三者的辩证思考,为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果社会生产的传统观念不能够及时转变,仍然实施传统的工业经济生产背景下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肯定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对构建节约型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之前几十年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受到生产决定消费这个观念的影响。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值、高产量的目标,不断的加大生产的力度,最�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大对消费和生产两者关系的研究,提升产品的有效销售水平,实现产品生产的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树立新的消费观念,提升知识经济的创新性
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念,即:工业经济生产背景下的生产与消费观、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与消费观。工业经济时期的生产与消费观是全力生产、全面消费;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观是适量生产、有效消费。在传统工业时代,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目标,是最大程度上通过获取自然资源,提升工业的利润。所以,工业时代的生产,鼓励无节制的产品消费。这是因为社会的消费数量越多,工业生产企业所获得利润就越大。同时,传统工业对矿产资源的掠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大。通过不科学的方式来提升产品的消费数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经济增长的程度,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疯狂开采、环境污染不断�
四、加大人口增长速度的科学控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的程度,通过开发人们的智力资源,既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口的数量了,又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方程我们得知,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指数成反比。因此,通过科学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数。并且,人作为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体,在人类智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利用科技发展经济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因此, 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资源浪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本的途径是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提高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五、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动力是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程度。因此,需要通过加大知识经济的研发和生产转化,来提升知识经济的社会化程度,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参考文献:
[1]薛艳芳,论企业管理新理念——知识管理 [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7.
[2]舒筱倩,张琪。 面向知识经济企业管理趋势分析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06.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中小企业在发展、运作以及制定战略时,必须考虑消耗资源与保护环境问题,使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相符。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出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并且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
2.企业财务战略内涵。财务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企业战略,加强竞争能力,在对中小企业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前提下,全面、长期以及创新筹划企业的财务活动,并且保证其具体执行操作。
3.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财务战略关系。
3.1财务战略提供的资金支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发挥了重要功能,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企业正确利用财务战略,确定符合科学分配财务资源进而最大程度规避财务与经营风险,得到良好的风险收益组合,充分确保企业培育竞争力。
3.2财务战略的协调功能充分保证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具体包括了筹资、投资和分配等内容,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贯穿了这些活动,因此,科学的财务战略能够对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财务战略的战略特点也对协调战略各方面发挥了决定作用,促使企业站在长远角度,全局性和创造性的谋划企业各项能力,最终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相适应,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二、中小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问题
1.财务战略缺少科学规范。我国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出现了不重视配置资产结构、仅注意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的问题,没有编制自身的财务战略,更加不用说实施战略。虽然有部分企业设计了财务战略,但是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进一步对实施财务战略效果造成了影响。如财务战略与企业综合战略目标相违背,设计财务战略目标超出了企业整体目标以及将财务战略等同于财务计划,忽略了财务战略的全局性与综合性。
2.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结合财务战略。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基本上重视账面利润,制定企业财务战略忽视投资质量,重视投资规模,导致投资是被,使用资金效率不高,周转资金紧张。同时企业管理者由于考虑本身短期利益一味追求迅速增长的收益,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对怎样提高企业销售收入以及持续拓展企业领域,导致企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短期增长。
3.评价财务分析方法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评价财务方法,很多都是将单一指标作为中心的财务指标研究系统,例如将净资产报酬率作为中心的杜邦分析系统。这些分析方法重视对短期利益进行考核,强调体现过去结果,并且其数据来源具体是财务传统考核系统,进一步忽视了为得到利润而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等因素。
三、加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管理的对策
1.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中,必须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培养人才与制定制度,即是:其一对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配置与培养,使真正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的人才进入企业;其二是对财务会计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形成规范化的财务会计工作;其三是有效强化财务工作,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例如规范采购、收发以及销售物资的过程;认真落实内部岗位牵制制度,不能由一个人做财务管理、记账以及审核工作;定期整理与检查财务资料,及时处理查出的问题。
2.提高运用资金的效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资金营运管理特点,必须从以下方面规划战略:第一,在运用资金上,要对现金管理积极加强,留置一定数量的现金满足预防性需求,确保灵活周转资金,避免经济波动以及贷款困难造成的影响。第二,在管理存货上,其一是进行就近采购,产成品可以就近销售,以便节省流通和交易资金;其二是构建合理的库存储备。目前从理论上分析存货管理具体包括经济批量法、定额管理法以及ABC控制法等,中小企业必须综合本身特点选择合理方法管理日常存货,以便缩短库存时间,可以迅速变现库存呆滞积压物资。第三,在管理应收账款上,对应收账款管理系统不断完善,采取合理的方式识别与控制风险,具体应收账款管理包含:明确信用政策、监督回收应收账款情况、事前做好应对坏账损失的准备以及制定合理的收账措施等。在管理应收账款具体政策上,首先了解购买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信用情况,对还债与信用能力科学判断;其次是利用折扣现金与缩短收账时间督促对象尽快还款;再次是由于中小企业十分有限,内部分工避免过细,因此,要在销售部门及其人员身上落实收款责任,以便节省资金成本。最后,完全资金营运归口管理责任制,一方面需要管理营运资金必须具备对应的责任单位,确定各个单位的责任与权利;另一方面是构建科学,却具备可操作性的责任评价机制。企业通过对现金、应收账款、存款等资金占有项目定期考核与评价,并且奖惩考核结果,进一步降低占用营运资金的效率。
3.创新成本管理理念。第一,构建战略管理成本意识,也就是从战略角度对成本管理和控制积极完善。横向和纵向扩展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产生降低企业成本的格局,此外从战略布局上科学定位成本管理,确定具备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成本意识。第二,建立人本特点的成本管理理念,形成成本管理文化。第三,建立成本系统管理理念,把成本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重视整体和全局,全面分析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第四,形成宏观的成本效益理念。企业始终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效益,企业成本管理从传统的节省观念成功转变为效益理念。第五,建立科技驱动型成本管理理念,通过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中小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创新工艺技术、改进设备、提高员工素质等手段,获得科学的管理方法,进一步紧密结合了降低成本和技术进步,产生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
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财务管理工作应积极提升工作效率,必须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提升财务人员操作计算机的水平。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则能够充分确保企业内部顺畅流通信息,帮助财务人员对各个方面信息及时获取,与各个部门不断配合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还能够尽量降低财务管理工作强度,保证工作质量。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江汉平原地处湖北省中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城镇密布、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为我国南方四大富饶平原之一。她不仅膏壤沃野、田畴纵横,宜粮、宜棉、宜油,作物种类繁多,而且江河交织,湖泊众多,水产十分丰富,致使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加之建国以来,国家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利环境。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业比较利益低、风险大,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配套设施陈旧,农业科技推广、社会体系滞后,而使得江汉平原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农业生产出现滑坡,进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对江汉平原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江汉平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江汉平原农业发展现状及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江汉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决不能走工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子,而必须以发展为前提,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位的,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实现“边发展、边治理;边利用,边保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江汉平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提高效益为目标。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突破加工增值,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具体讲有四点:①生产要发展。农业所生产的产品要不断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②生活要提高。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生态要改善。要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良性循环。④农业增长方式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利用和组织方式,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非持续的,现代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使江汉平原真正成为全国的重要粮食基地,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三、保障条件与限制因素
(一)保障条件
江汉平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韵农业生产经验,这是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保障条件。千百年来,江汉平原的劳动人民积累和创造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观念上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协调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农业生产技术上重视灌溉和排水、讲究精耕细作以及精心培育、保护和利用丰富的物种资源。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奠定了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江汉平原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江汉平原是全国重点商品粮棉和淡水养殖基地之一,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长江带生存与稳定的支撑点,也是湖北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核心地区。江汉平原的发展不仅事关湖北,更关系到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江汉平原的这一区位优势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机遇。
江汉平原是湖北省最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农业经济在全省所占比重大。据统计。全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农业收入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江汉平原种植业发达,是湖北省和全国的粮棉油的主要生产基地;粮油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棉花生产占全省百分之八十以上。江汉平原畜牧业也极为发达,是湖北省主要的牲猪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禽蛋产区,也是我国猪禽集中产区之一。江汉平原河湖密布,淡水养殖业独占鳌头,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养殖业基地,也是全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和商品生产基地。
江汉平原是湖北省乡镇企 由此可见,江汉平原具有农业发展的综合优势,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江汉平原拥有优越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条件。首先,平原广阔,水域宽广,有利于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本区土壤肥沃,适宜性强。全区总耕地面积183.75万hm2,占全省54.16%。其中水田112.02万l。占全省61。69%;旱地71.73万k。占全省45。49%。全区可用于养殖水面556万亩。占全省70%。其次,本区生物品种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本区属中、北亚热带气候,降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第四,江汉平原农业资源潜力巨大,为农业的深度发展提供了保障。本区丰富的水资源还有待充分利用,农业气候潜力目前仅达到60%。水产潜力平均仅达50%左右,全区至今还有260万亩可养水面处于半荒状态。
(二)限制因素
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①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江汉平原人均耕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年间平均减少了0.25亩,耕地所承受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人口的增长,人与生物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生物资源的持续破坏冲击着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近50年时间内,江汉湖群面积减少到原来的30%左右。鱼类数量减少25%左右。由于工业发展及大量使用化肥、地膜等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②自然灾害频繁,.环境疾病丛生。本区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渍、旱和农作物病、虫、草害以及鼠害、土壤潜育化等,制约了本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如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江汉平原农田淹没达74万亩之多,损失惨重。江汉平原的环境疾病主要在血吸虫病,病情严重程度居全国首位。③粗放经营方式使农业经济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导致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④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养殖、蓄水、运输矛盾突出。这些因�
四、三个战略阶段
第一阶段为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与速度的非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地域内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速率逐步减缓,最终达到破坏规模与速率停止增加,人口同农业资源及环境矛盾开始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根据对人口增长必须越过高峰期、人均GNP达到2O0O美元、资源与环境破坏下降以及筹措资金所需所限等三个条件分析,完成第一步战略,大约要到2025—2030年。
第二阶段为准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域内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规模与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强有力支撑下,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量的扩大。在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基本停止发生,人口与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之间实现大体平衡。完成第二步战略,大约要到2050年。
第三阶段为农业持续发展或强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地域内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基本不再发生,区域内的农业活动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任何明显破坏,非农经济亦不再对农业环境构成威胁,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及资源的深度开发。最终达到农业生态系统呈良性循环,土地生产力持续提高,人口同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实现全面的协调与平衡。二十一世纪中叶以后应有序进入此阶段。
五、战略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营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
要从可持续的角度合理安排和组织农业生产。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江汉平原的农业发展问题。要使江汉平原的农业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样块。各级领导应加强领导,使江汉平原农业发展走上有序的道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为江汉平原农业发展营建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对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发展的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要不断地开拓农业生产资源市场、不断完善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服务体系中,特别要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
(二)综合治理自然灾害、彻底根治环境疾病
洪、涝、渍灾的治理是江汉平原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防洪、排涝、除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按照“蓄泄兼顾、以泄为主”的方针搞好长江中游河段防洪体系建设。进一步在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干堤建设、清除河道行洪障碍、严禁围垦河、湖、洲、滩。重点建设荆江、杜家台、西凉湖三个分洪区。把“平垸行洪”与移民建镇有机结合,协调好防洪调蓄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
(三)建立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
首先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本区城市化进程,解决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第三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城乡工业“三废”污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
广西位于祖国的南疆,由于受到地理原因的影响,广西地区的山地较多,加之独特的气候条件,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经过国家的普查,广西地区的森林面积在逐渐的增多。为加强对森林的保护,促进林业的发展,广西地区大力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广西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环境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等三大目标体系,同时主要包括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等两大含义。通过目标体系我们可清楚的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而森林自身的持续发展则是基础。广西属于珠江中下游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虽然森林资源丰富,但是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例如森林整体未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保护形势严峻等。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整的政策体�
2.1实行分类经营的政策
2.2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为有效的实施分类经营机制,需要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作为保障,同时实行分类经营政策可为补偿机制的正确实行提供坚实的依据。虽然目前广西地区实行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缺乏足够的投入力度。作为西南地区的林业大省,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纵观目前广西地区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行的实际情况,在补偿标准、补偿额度与补偿对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二,地方的配套资金难以有效到位。国家虽然颁布了相关的补偿政策,但是却并未完全按照实际情况下发补偿资金,使得部分资金需要地方来补偿。然而由于各市的发展情况不同,相差悬殊,较难进行统一的补偿,因此地方的补偿资金较难有效到位。第三,补偿的渠道较为单一。正是由于补偿渠道的单一,使得补偿效益机制难以真正有效的建立。目前补偿机制的主体是中央政府,而其他的补偿渠道无异于杯水车薪,此种现象对于广西地区的林业发展十分不利。为改变上述的不良现象,广西各市必须平衡发展,加大各市区的补偿投入力度,完善补偿机制,拓宽补偿渠道,省政府与中央政府共同补偿。
2.3实行林业产业政策
作为转变经济增长的核心方式,实行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凭借丰富的森林资源,广西可设立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实行林业的产业化发展,例如可建立木材加工厂、林产化工厂、木浆造纸厂、林副产品与多种经营、森林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同时依据得天独厚的优势,还可进行良种的培育,发展多种不同的林业种植。
2.4实行有效的投融资与税收制度
受市场经济的制约,林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投融资,使得林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2.5实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3、 实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虽然我国具有较为丰富的林业资源,然而进行来由于过度的砍伐与浪费,使得森林面积在逐渐的缩小,也由此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为改变此种现状,国家林业部门实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有效的保护了森林资源,扩大了森林的面积,同时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物种的多样化,更有力的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林业发展中的地位。
结束语:
林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西南地区的林业大省,广西必须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林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4(5):26-26.
[2]张晓忠。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浅议[J].南方农业,2014(7X):89-89.
关键词:民营企业;风险控制;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张春颖(1971-),吉林省永吉人,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与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2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64-03
从许多企业失败的案例来看,有些企业的失败是没有确立战略。企业没有战略,就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发展很容易迷失方向。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安排和现实理财环境,对财务决策活动从总体上,按照时间进程,做出的一种客观而科学的概括和描述。企业财务战略的安排,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模式。企业财务战略思想必须着眼于企业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可持续增长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最佳选择。
一、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条件
可持续增长是在企业综合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允许范围内的平衡增长。这种平衡增长需要考虑的因素或条件可以用可持续增长率模型表述。一个普遍认可的理论模型,是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权益乘数[1]。
根据此模型,可持续增长受4个能力或政策制约,即企业的获利水平、企业的营运能力、企业的股利政策和资本结构决策。而这4个能力或政策是由企业投资和筹资活动(包括股利决策)决定的。决策实施后最后都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表永远遵循着一个原则:为经营活动而进行的投资(资产)等于为投资而进行的筹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筹资和投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财务活动中,两者相互制约和影响。从资产负债表来看,财务决策不仅包括投资、筹资总量,还包括两侧的结构安排。总之,企业是否能可持续增长,取决于投资与筹资的战略规划,逐渐使资产负债表的总量和双侧结构(各部分的比例)趋于合理,企业在降低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中渐于成熟。
资产负债表
二、投资和筹资总量的综合决策
(一)投资规模决策
企业投资规模一般以企业总资产价值来表示(更准确地讲是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总量)。从理论上讲,只要有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投资就能提高企业价值,企业投资规模就可以继续扩大,直至找不到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当下一个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这时的投资规模即为最佳的投资规模。注意的由于投资项目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只能选择内含报酬率趋近大于资本成本率的那个项目。
在实际可行投资规模的确定中却受多因素的影响。从企业内部看,影响投资规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管理者与股东的态度和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者一般表现为回避风险,会拒绝大规模地举债进行所有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老股东也可能从控制权出发,反对发行新的股票,甚至不愿动用以前的留存收益,从而限制了投资规模;企业也可能因管理能力的限制而有意识地控制企业的发展速度。
影响企业不能按最佳投资规模投资的外部环境也很多,主要有市场规模的限制和筹资外在能力的限制。同行业市场规模的大小直接制约着企业的投资规模,商品的最大市场容量就是生产该类商品的行业最大投资规模,一个企业一般不能垄断市场(有反垄断法),所以其投资规模也必然会小于行业最大投资规模。一个行业准入标准越低,越趋于完全自由竞争,投资收益率的递减限制了企业的投资规模。虽然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经营项目,从事多元化经营来扩大投资规模,但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存在,迫使企业自主进行投资规模控制。
筹资外在能力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可能因为受到当前的投资规模、投资项目收益与风险、目前财务状况的限制,从而影响企业资本成本,使企业投资规模受限。
(二)筹资规模决策
一般来说,理论上的最佳筹资规模就是满足最佳投资规模的筹资量,确定了企业投资规模也就确定了企业筹资规模。但如前所述,从实际操作程序上看,往往是先进行筹资后进行投资,而筹资能力反受企业现行投资规模限制(没有前期的资本积累是很难筹集到资金的),可能使企业实际筹资量难以达到最佳筹资规模。总之,筹资规模和投资规模的确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要在不断的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中相互带动,逐渐趋向最优。
三、投资结构与筹资结构的综合决策
(一)企业投资结构
一个企业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各自占有的比
企业将资金投放于不同资产会产生不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一般而言,资产的流动性越大,风险水平越低,相应的盈利能力也越低;反之,风险水平越高,相应的盈利能力也越高。当然,这是建立在长期资产有效运转的基础上的。
企业的投资结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所处的宏观形势、具体行业、企业的规模等,除此之外,企业对待投资结构的态度还有稳健和激进之分。稳健的态度要求企业资产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回避任何可能出现的风险,这种策略就是在保证正常需要的情况下,再适当地留有一定的保险储备,以防不测;激进的态度则要求企业减少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投放于可能产生最大收益的领域,以获取最大收益,只安排正常生产经营需要量而不安排或只安排很少的保险储备量。当然,除了极端的两种态度之外,在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众多形式的风险与收益组合,这些组合的目的在于既能控制风险,又能获得满意的收益。
(二)企业筹资结构
一个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可以用短期资金来筹集,也可用长期资金来筹集。短期资金主要是指企业的流动负债;长期资金则包括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种资金在资金总额各自占有的比例,称为企业的筹资组合。
企业从不同来源筹集资金会产生不同的资本成本和承受不同的风险压力。资本成本与风险水平存在着反比关系,一般而言,资本成本越高,风险水平越低。就具体的筹资来源看,所有者权益的资本成本最高,但风险最低,或说没有财务风险;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最低,但相应的还款压力最大,风险最高;而长期负债的资本成本和风险则居中。
企业的筹资结构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内外筹资能力。企业对待投资结构的态度也有稳健和激进之分,稳健者希望权益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足够大,更有甚者希望负债为零,以最大限度地回避财务风险;激进者正好相反,他们希望负债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应尽可能地大,以获取低资本成本的利益。介于两种态度之间,存在着多种筹资结构的组合,这些组合的目的均在于能使资本成本和风险控制在一个满意的范围之内。
四、投资结构与筹资结构的综合决策
投资结构具有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与筹资结构具有的成本水平和风险水平相配合,构成了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由于投资结构和筹资结构均有稳健和激进之分,因此,两两组合可以得到4种策略:
(一)稳健的战略组合
稳健的战略组合要求充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尽可能减少长期资产的投入,甚至连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都采用租赁的方式取得。在流动资产中,则尽可能增加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筹资结构上要求权益资本占资本来源的比重大;在负债中,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大。甚至全部资产的资金来源都由权益资本投资提供。
稳健的战略组合风险虽然低,但相应的盈利能力也极低。对于债权人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资本结构,可以放心地为它提供贷款。公司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债务不多,偿还债务有较好的保障。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很难认同这种战略组合,其投资资本报酬率和财务杠杆都较低,权益报酬率也不会高。更大的问题是,这种资本结构的企业是理想的收购目标,绝大部分成功的收购都以这种企业为对象。收购者购入企业之后,不必改变其经营战略(通常要付出成本并承担较大风险),只要改变财务战略(这很容易)就可以增加企业价值。因此,只有不明智的管理者才会采用稳健的战略组合。因此,稳健的战略组合不符合权益投资人的期望,不是一种现实搭配,一般适合成熟的公用公司。
(二)激进的投资结构与稳健的筹资结构战略组合
该战略组合主要依靠削减负债,特别是流动负债占总资金来源的比例来控制,即使投资出现失误,其风险也能受到有效的遏制,因为权益资本可以防止风险的扩大。因此,该种策略是盈利能力和风险均居中的管理策略。
这种资本结构对于权益投资人有较高的风险,也会有较高的预期报酬,符合他们的要求。权益资本主要由专门从事高风险投资的专业投资机构提供,他们运用投资组合在总体上获得很高的回报,不计较个别项目的完全失败。这种资本结构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比较小,不超过清算资产价值的债务,债权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可见,该战略组合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一般适合初创期的高科技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权益筹资对于投资人来说风险大,而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小。企业没有必须偿还权益投资的法定义务;企业可以给股东分红也可以不分红,有很大的弹性;分红多少可视企业现金流量的情况而定,是一种酌量成本。债务筹资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小,而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大。企业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偿还债务本金,是一种固定成本。因此,经营风险高的企业,现金流量不稳定,企业经理人员愿意使用权益资本,因其具体偿还弹性,股利支付可能根据经营状况酌情改变。
(三)稳健的投资结构与激进的筹资结构战略组合
该策略组合在投资结构上要求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控制风险,在筹资结构上则要求尽可能用低资本成本的资金来源来满足投资的需要,该种策略的风险也属中等。由于筹资成本的节约是有限的,对盈利的贡献一般不如投资盈利能力大,因此,该种策略组合的盈利能力比第二种管理策略低。
这种策略组合的资本结构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经营风险低,投资资本回报率也低。如果不提高财务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则权益报酬率也会较低。他们希望“利用别人的钱来赚钱”,愿意提高负债权益比例,因此可以接受这种风险搭配。但对于债权人来说,经营风险低的企业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入,可以为偿债提供保障,可以为其提供较多的贷款。因此,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成熟的公用企业会大量使用借款筹资。
(四)激进的战略组合
激进的战略组合与稳健的战略组合相反。这种收益高、成本低的策略的盈利能力最高,但风险也最大。例如,一个初创期的高科技公司,假设能够通过借款取得大部分资金,其破产的概率很大,而成功的可能很小。
激进的战略组合符合风险投资人的要求,他们只需要投入很小的权益资本,就可以开始冒险活动。如果侥幸成功,投资人可以获得极高的收益;如果失败了,他们只损失很小的权益资本。由于风险投资者已经考虑了失败的概率,通过一系列风险投资的组合分散了自己风险,他们可以承受大部分投资项目失败的后果。
激进的战略组合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他们投入了绝大部分的资金,让企业去从事风险巨大的投资。如果侥幸成功,他们只得到以利息为基础的有限回报,大部分收益归于权益投资人;如果失败,他们将无法收回本金。因此,事实上这种搭配会因找不到债权人而无法实现。
总之,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战略安排,包括技术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事管理、企业文化等,其中财务管理战略是核心,企业应从制约其可持续增长的条件入手为企业制定一个可行的战略规划,并配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术手段,为企业的生存、发展以至成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春颖。论民营企业理性发展战略的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7,(07).
[2] 宋献中、熊楚熊。公司理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 [美]道格拉斯。爱默瑞著;荆新、王化成、李焰等译。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美]查尔斯。莫耶,詹姆斯。R.麦圭根,雷米西。拉奥著;王立彦、崔学刚译。现代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系统战略
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价值链、供应链等关系而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集中的特定产业群落(马元柱,2004)。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并对资源、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产业集群应该科学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战略,着眼于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培养,并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界定如下:在较长时间内,集群拥有无法被竞争集群模仿和替代的独特的优势资源,借助于持续相互学习和创新,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产业链接,建立相关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使产业集群形成一个战略生态的系统,从而使集群获得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概念既吸收了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又全局性考虑到产业集群的具体问题,较全面地反映了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应从较长时间跨度来考察,不同产业,竞争环境不同考核的时间不同;产业集群长期发展既包含量的扩张也包含质的提升,以及两者的协调和适应,外在表现为经济效益的数量增加,内在表现为产业集群能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一种生态型集群,使集群内不同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能够形成高效运行的共生网络系统,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其基础是持续和相互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加知识存量,增强集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关键是集群拥有无法被其他集群模仿和替代的、独特的优势资源。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培育出新的优势资源,为集群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根本途径在于不断创新,通过创新使集群能有足够的应变能力,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其手段是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产业链接,建立相关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使产业集群形成一个战略生态的系统,从而使集群获得持续、协调的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产业链上企业的聚集
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虽有企业聚集,但未聚焦于产业链,一般产业链条过短,没有形成上下游企业有效协作的系统,大都形成的是横向集群。集群内的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下游,产业间密切度低。
(二)产业集群成本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很多产业集群由于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不明显,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以使企业自成体系,所需要的原材料等大部分从外部购进,从而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而大多集群中企业都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竞争优势,而产业集群的固有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但随着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就会带动当地的地价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三)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且普遍规模较小
由于以前产业集群发展和工业园的建设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整体性和协调性不足;园区普遍规模较小、起点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工业园区“门槛低”,企业准入的限制条件不明确,引进的企业档次较低,一些较大企业不愿与他们为伍,因此而形成的大部分集群规模较小。
(四)低水平重复与无序竞争现象突出
由于市场发育不充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集群内各企业同构现象十分严重。集群内的企业大都集中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的生产上,大量“小而全”的企业聚集在某一区域,相互无序竞争,加剧了一些企业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导致恶性循环,危及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五)创新不足
根据微笑理论,只有掌握产业中核心技术,才能占据产业链发展的制高点,获得竞争优势,而很多产业集群在这一点上却是薄弱环节。集群中小企业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支持,难以进行大规模的设备引进、技术改造。同时由于多数集群中存在企业规模、产品的相似性、群内资源有限性及企业缺乏合作创新的现念,因此较少出现企业合作引进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卫华,2008)。
(六)支持机构发展滞后
产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专业市场、金融、风险投资等支持机构发展则相对滞后。以融资渠道为例,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从社会化服务体系来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
(七)缺乏促进企业发展的集群区域文化
美国硅谷之所以后来居上,良好的区域人文环境是一个重要原因(安纳利,2000)。在硅谷,企业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人们崇拜成功又不鄙视失败,人才在硅谷得以自由流动,而正是这种硅谷文化促进了硅谷企业的快速发展。反观我国的产业集群,集群内无论是鼓励冒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强调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由于缺乏人文关系网络,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八)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
在一些集群中,由于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不计环境代价和成本,大肆开采和过度浪费自然资源,大面积地污染生态环境。工业化与环境污染形成了一对“孪生子”,先发展、后污染,或边发展、边污染已�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战略思路
(一)系统战略选择
1.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选择。应立足于现有优势产业,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具有市场优势的重点产业,突出核心产品,重点发展优势领域,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围绕一个专业化市场或出口市场,提供该市场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零部件、配套设施与服务,形成以生产某种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以某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使该产业资本在某一区域较快地集中,实现生产资料、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组合,形成产业集群。通过以上选择,集中体现出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公共配套服务优势、共用基础设施优势等整合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优势, 使产业集群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2.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集群模式选择。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产业集群模式划分为:轮轴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五种模式。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专业化程度,分工更明确,企业合作更为密切,可以推动集群的技术创新。
3.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技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一是抓高新技术源头,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通过构建技术创新链条,促进原始性创新;二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推进高新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三是推行循环生产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再利用及减少资源消耗。
4.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战略的组织选择。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产业集群应该形成企业之间的循环,组织生态工业链,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共生网络,使一家企业的“三废”变成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的一个战略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流和能量流的循环。这种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在企业之间构建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系统,能够在企业间建立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交换网络,使物流和能量流在企业间实现高效配置和充分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战略对策
1.加强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完善集群的产业链。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链的分解或从原企业分离出来,从而衍生出一批分工紧密和协作的关联企业;对新建立的企业以产业积聚为导向,促使其形成与现有企业形成分工和协作关联的企业,并不断完善集群中的产业链,从而提高集群的专业化水平,降低成本。
2.推行清洁生产,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形成战略生态的系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将废物消除于生产过程之中,减少企业生产造成的负外部性;把集群构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形成战略生态的系统。使集群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及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整个园区内的污染物“零排放”。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种效益统一的系统。
3.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的核心,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中心。不同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各相关经济主体共同组建技术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同时通过产业集群中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其中,高校提供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思想,为创新培养人才;科技服务机构提供科技发展的国内外前沿信息;作为企业则将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带动集群的技术创新水平。
4.打造基于学习与竞合的集群文化,组建集群企业间的知识联盟。产业集群应该结成知识联盟,倡导集群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学习,合作开发知识,提高集群内企业对知识的转移能力、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这种集群文化氛围中,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很容易扩散,并引起仿效与再创新,从而形成较强的挤压效应,导致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产生与扩散。
5.形成和创新集群独特的优势资源。集群应该不断地通过整合战略性资源(品牌、优秀人才等)创造出新的优势资源,从而保持资源的持续性。如围绕核心企业的品牌不断建设,使原有的品牌美誉度不断扩大;或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产业优势或地方特色为依托,共同塑造品牌。同时要注意这些资源应该与集群所在行业中的关键成功因素相关联。
6.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促进集群内各种中介组织的发展,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该推动建立一个使得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之间能够有效交流信息的对话平台,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同时要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教育培训机构、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产权交易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元柱。福建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2.卫华。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J].价格月刊,2008(9)
3.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文化与竞争[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4.李华军,张光宇,刘贻新。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