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秋季学期工作总结(通用3篇)
一、重视主体参与
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就是交往和探究。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要给学生创造“学”的空间,“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探究中深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彻底扭转被动学习的局面。本学期,我注重“前置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注重课文的读与诵,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对课文的消化达到百分之五十。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除了课堂教学锻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在前置性作业和小组探究中积极大胆地质疑问难。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小黑板,以小组为单位,板书问题,展示给全班。以问题导读,以读释疑求趣。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生活,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交流和感悟,充分挖掘课文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转化教师角色。
学生的创造性与教师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观念,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数学缺乏正确的学习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六、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应对学生的创新表现予以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鼓励表现有特色、有创意的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实施高效教学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学期,本人担任八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为了能够在新的学期能够更好的工作,现总结一学期来的班主任工作如下:
一、个人感受
在八年级下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初二学生充满活力,容易冲动,有些任性,经受不住挫折,自我控制能力差,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学习和娱乐,随着社会风气的复杂化,这些学生经受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心经常飞出去了,人也跟着去“实践”了,干一些与《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不相符合的事情,加上个别家长在家中缺乏耐心,动辄发脾气,将学生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动不动就将学校和老师告上法庭。这无形增加了班主任的压力,使我感觉到现在的班主任工作是越来越难干了。
二、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生行为
这学期一开始我就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我们学校这学期的。工作特点,注入新的方法和活力,联系实际,举例逐条剖析,讲清其现象、原因和危害,将它们作为行动的守则,出现问题及时对照守则处理,找出改进的措施。
三、形成较为积极勤奋的学风
我班学生其实总体说来成绩一般。我们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出发,对孩子们的学习并未放松,甚至更下足功夫。一方面,团结、协调科任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想方设法地搞好教学,利用个人有限的资源来调动搭班教师的积极性。同样地,也积极做好家长的工作,以更好地配合我们的班级管理,努力提高我班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我们结合学情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培优补差,并一直主张赏识教育,努力发现孩子们的优点,鼓励孩子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四、学生做人的品格得以培养
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是最为重要的。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我经常对孩子们说,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就连老师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更别说你们这些孩子了,所以老师允许你们犯错误,但有了错误一定要承认,要改正,那样,你还是个好孩子。由于我的这种观念,这种教育方法,使我们班学生全班都有了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诚实。在教育学生诚实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行为
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榜样,对于我们班学生来说,我觉得他们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五、对班级工作较不满意的几个方面
(一)本学期工作最为重大的缺失,还在于开学初的管理过于严格,没能及早的贯彻常识教育的指导方针。这首先在于个人起初对学生了解太少,加上自己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原则不熟悉。其实,自己一度沿用了“大棒加小糖的政策”,虽然一度治班方面会有成效,有力地保证了班级及早适应学校的管理体系,但从长远的角度上讲,损害了孩子的认同度,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部分孩子的自尊心。当然,这一问题归根结底,更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个人的能力和素养限制,没有更好更早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造成本人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生在心理上留有很大的距离,不少时候出现班级管理得不到学生的热情响应,为后期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二)学生两极分化已见端倪虽然我们开学以来,很重视差生转化工作,但培优工作也一直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相应地,科任教师也更乐于抓优生培育工作。并且部分学生已经流露出厌学情绪,在课堂上表现为睡觉、不听课、说小话、做小动作,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对课堂讨论和分组活动的参与度不够。现在那些积极上进的学生,开始抱怨班级不学的学生在影响他们,而这些下滑的学生仍然赖在班里不思学习,也不思退学。而本学期结束后,便是暑假假期,根据以往教学工作经验,假期综合症会在初二下学期初表现最为强烈,那些目前仍是问题生的学生经过这个假期的失控之后,下学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毛病,养成更坏的恶习。当然,好学生也可能会在假期再有进步。这样两极分化势成必然,无疑会给下一学期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多难题,也会增大管理的难度。
以上对本学期班级工作进行了一次回顾和梳理,当然值得总结的地方仍然很多,毕竟班级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七年级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也有半学期了,可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上课问答、期中试卷作答上来看,发现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上存在许多的误区。最大的就是认为开卷考试,打开书就能抄上答案,没必要记忆基础知识。只要在书上画画重点,考场上翻翻书就行了。因此往往出现了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知识点盲目堆砌、不得要领等情况。这说明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很薄弱,他们不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根据所问的问题去认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题目明明很简单,以前类似的也做过,但再次遇到,有的学生似乎碰上了个陌生人,成了“题目认识他,而他不认识题目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知识不熟悉。
很多学生认为是开卷考试了,没必要在看教材、识记知识了,只要打开书抄上就可以了。孰不知,现在的题目对思想品德的考查虽然依然会依据教材知识来命题,只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对教材知识不熟悉,对重要观点不识记,答题就会不得要领,就很难把一些简单的题目解答出来。
二、题目审不清。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粗心大意的毛病,作答时所做题目的要求审不清,造成答案张冠李戴,答非所问。比如在做选择题中,学生还是习惯于正向思维,当遇到让选择错误选项时,只要看到一个正确的选项就入选了;题目要求回答怎么去做,而学生却会答成为什么要去做。
三、解题能力不掌握。
开卷的思想品德出题,更加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出题人多从社会热点和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或教训出发来命题。学生抓不住解决各种题型的方法,遇到老师课上没有讲过的新的时事、案例等问题时就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会把社会热点与教材观点、原理联系在一起,于是打开教材胡乱抄上一通或者自己信口开河乱写一通,答案缺少组织,使答案看起来混乱不堪,老师找不到答案要点,学生当然就做不对题目了。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把思想品德学好,我认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学生自己的勤奋努力,夯实基础,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要做到:
一、要认真反复地看书。
看书,首先要看目录,了解全书的知识体系,列出每一课的提纲及观点;其次要抓重点,记要点,对理解、活动类的知识要重点掌握;再次,要将重点、要点知识扩展开来,再现相关的全部知识,系统复习,并力求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地运用书本知识。只有自己悟出来的知识,才是终身受用的知识。在学习或复习时可采用归类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等掌握;还可以把有关的知识串在一起进行复习,找出容易掌握的方法。
二、要熟记基本知识点。
同学们在夯实基础、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必须要熟知基本知识要点。一定要熟记在心,装在脑子里,这就好比我们手中掌握了所有棋子,在开卷试题这张大棋盘上,就可以运用自如,运筹帷幄。而记忆具有遗忘的特点,因此思想品德的识记要运用小时间,勤记忆,多反复的方法,穿插在其他科的学习中间,这样既可以协调各科的学习,又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典型题要练习。
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独立审题,开卷做答,然后对照标准答案寻找与自己答案不一样的地方,再回到材料看,找一下设问和材料中有哪些提示自己没有考虑到或者哪些知识点和角度自己漏答了,再寻找与标准答案不同的原因,这样反复练习,就可以逐步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四、掌握各大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老师指导学生在做练习时,不能敷衍了事,要探索解题方法。例如,解答单选题时我们可以分三步走:一“排”,即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二“看”,即找准题干中的关键字,看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关;三“选”,即选出最能体现题意的选项。问答题主要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一“读”,即认真读题,理解题目所给材料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问题;
二“找”,即在读的基础上找出题中的关键词,明确题目的要求;
三“联”,即在找的基础上将题中关键词与课本知识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等进行联系,寻找相关的知识点;
四“结”,即对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知识点和认识进行总结,组织好答案。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逐步掌握解题的规律性,才能提高答题技巧和审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