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前来参加全省“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新闻发布会,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们公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们邀请各位来到这里,就是要把全省正在开展的“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的情况,向各位通报一下。
为更好地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打造平安辽宁形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根据公安部等有关部委部署,针对目前我省铁路线、电力线、通信线、输油管线、金融战线及矿产资源、海洋资源(以下简称“五线两资源”)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经报请省政府批准,从20xx年7月份开始至20xx年6月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
一、“五线两资源”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五线两资源”是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动脉和命脉。目前,我省铁路线路已达3939公里,日运输旅客25万多人次,货物1.3亿吨,日均装卸车8400辆;全省电力线路覆盖14.8万平方公里、线路总长30119公里,年输送供应电力778.6亿万千瓦;电话用户1418.5万户,互联网用户273.6户,长途和中继光缆98.8芯公里,主干电缆20.8万芯公里,年主营收入90亿元;输油气管道12452公里,辽河油田一家企业年上缴利税就达70亿元;全省有金融营业场所9185个,本外币存款余额10268.1亿元,贷款余额7801.3亿元;全省有矿产资源110种,其中71种已探明储量(不含地下水),现已开采92种,有矿山企业6653家,矿业产值、产量、利润均位于全国前列,20xx年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363.27亿元;全省有港点520多个,渔船38000余艘,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约为22940万吨,已开发利用滩涂、近海养殖140余万亩(请登陆政法秘书网),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80余亿元。
从以上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五线两资源”是全省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的重要动脉和命脉,如果它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不能正常地生产经营,那么我们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果不堪设想。
二、当前影响全省“五线两资源”安全的主要问题
1、影响、危及铁路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拆盗铁路器材设施案件多发,严重危害列车安全运营;二是关、提、击、摆、拆、盗和破坏防护网,严重威胁人身安全;三是道口发生的交通事故,严重威胁人身及财产安全。
2、影响、危及电力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力设施遭受人为外力破坏不断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二是偷窃电问题比较严重,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三是农村电力线路和变压器被盗割问题突出,严重危害线路安全和农业生产。
3、影响、危及通信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盗窃、破坏通信线路问题突出,损失重大;二是违章作业损坏通信线路问题屡有发生,对通信畅通威胁严重。
4、影响、危及输油管道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打孔盗油案发频繁,直接危及输油管道安全,并给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二是打孔盗油、非法收购、非法运输炼制、销售一条龙犯罪的专业性、隐蔽性更强,破坏的危害性更大;三是非法占压管线问题仍然相当严重,输油管道安全隐患重大。
5、影响、危及金融营业场所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盗窃、抢劫金融营业场所和运钞车案件仍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二是侵害金融营业场所犯罪手段日趋多样化、智能化,给防范带来严重挑战;三是部分金融营业场所、金库的防范设施达不到标准,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四是金融营业场周边治安秩序复杂混乱,严重影响了运营安全。
6、影响、危及矿业安全的主要方面表现在:一是非法、无序开采矿产资源现象比较严重,有限资源遭受重大破坏和损失;二是国家资产、资源流失现象严重,造成国家和地方税收大幅减少;三是因抢夺矿产资源而引发的治安、刑事案件不断,涉黑涉爆违法犯罪突出,矿界纠纷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
7、影响、危及海洋资源安全方面主要表现在:滩涂、近海养殖纠纷不断,严重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
当前“五线两资源”周边及其内部潜在性、隐患性、危险性、犯罪性问题有增无减,对“五线两资源”安全畅通运营和全省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五线两资源”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问题不可低估,进一步加强“五线两资源”保卫工作,建立起安全、有效的“屏障工程”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的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为目标,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根本目的,按照整合力量、调整布局、理顺思路、强化对策、形成屏障、长治久安的总体工作思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从严打击和整治侵害“五线两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改善“五线两资源”周边治安环境,建立和完善各项治安防范措施,提高线两资源”,物防和技防能力,形成内外互动、部门互动、专群互动、齐抓共管的新型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五线两资源”安全保卫—工作,打造平安环境,构建和谐辽宁。
—行动中,要破获一批侵害“五线两资源”违法犯罪的大案、要案,整治一批影响“五线两资源”的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整改一批影响“五线两资源”安全的重大隐患,建立一支新型“五线两资源”企业保卫队伍,形成一套适应“五线两资源”形势发展需要的保卫工作长效机制。
通过开展“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有力地打击、遏制犯罪,确保国家资财安全,使企业内外部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企业生产秩序正常、运营安全,保卫队伍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初步形成“五线两资源”的“屏障工程”。
四、“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和摸底排查阶段(20xx年7、8月份)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省政府闫丰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张小普、夏道虎副秘书长、省公安厅李文喜厅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主管领导及“五线两资源”有关企业、单位的领导为成员的“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市、县(区)也要按照省里模式成立相应协调小组和办公室。
2、摸底排查相关情况。各市要对本地区“五线两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排查,确定开展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的重点案件对重点案件和重点治安整治地区,确定打击、整治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3、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各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的原则,详细制定行动的方法、步骤,并将本市制定的实施方案报省“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办公室。
4、做好动员部署工作。认真做好参战人员和职工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各市相关部门要积极与有关企业沟通,做好治安集中整治行动的组织协调准备工作。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员职工群众积极参与,鼓励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提供犯罪线索,形成“五线两资源”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的强烈舆论氛围。
(二)破案攻坚和治安整治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破案攻坚,就是公安机关集中优势兵力,破获一批侵害“五线两资源”安全的大案、要案,全力攻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以打击促防范。治安整治,就是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的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特别是对废旧金属站点,小炼油点、黑加工点、小熔炼点、选矿点等进行清理整顿,净化“五线两资源”周边治安环境。在破案攻坚和治安整治的基础上,做好隐患整改,根据排查中发现的各种可能危及“五线两资源”安全运营的情况,逐一进行立项整改,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各参战单位要与新闻单位密切配合,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专项行动协调小组和政府职能部门,都要设立举报电话,认真受理群众举报的各类刑事案件和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对查实的举报信息要给予重奖。
(三)建章立制阶段(20xx年4、5月份)
通过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特别是要研究危害“五线两资源”案件的规律、特点,认真查找防范措施、反应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进一步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齐抓共管、内外互动、专群互动、信息联网、力量联合、问题联治、治安联勤、机制联动的新型“五线两资源”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投入和参与“五线两资源”保卫。
(四)检查验收和总结阶段(20xx年6月份)
各级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协调小组要按照工作目标要求,对本地区的治安集中整治行动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对领导组织不利、整治行动迟缓、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地区、单位领导和部门,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对工作中一些好的经验作法,认真总结。省协调小组届时将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市的治安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在治安集中整治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这里,再次感谢各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对这次集中整治行动的关注。我们相信,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参战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行动一定会达到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教育广大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工作目标,我们衷心希望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能对这次集中整治行动给予更多的支持,共同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构建“和谐辽宁”做出我们的贡献。
谢谢各位!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将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对外开放。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一条宝贵启示。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要想实现发展都必须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外部环境,深刻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0多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
在对外开放中,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境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管理经验进入中国,我国企业也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更大发展,世界各国也在中国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中国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国用事实和行动证明,中国对外开放绝不仅仅是要实现自身发展,而是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经济全球化持续向前的历史大势没有改变,人类谋求普遍安全、持久繁荣的共同诉求没有改变。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愿没有变,也不会变。正如所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将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对外开放。这意味着中国将着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形成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在新时代,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这为我们观察思考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提供了两个基本坐标: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二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两个基本坐标,恰恰是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人民的利益就是我们党的利益,人民的主张就是我们党的主张。指出,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所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这就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根本特性,即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高度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也是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特性。
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在改革开放事业中,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之间的高度统一性,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内在要求决定的。这种内在要求,至少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高度一致的。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党在改革开放中作出的每一个决策,既体现全党的智慧,也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是党的智慧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出,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他还指出,党和国家决策机关,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任何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并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群众的心声、呼声、智慧、力量就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基石,也是我们党出政策、作决策的基础。
二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高度一致的。在改革开放中,党的领导越是得到加强和改善,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开放中的主体地位就越能得到体现。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这就是说,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只是为了党的自身建设,更是为了更好地带领人民前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无论历史进程如何演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会改变,党的事业与人民事业的高度一致性永远不会改变。
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性是伟大社会变革给出的答案
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高度统一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实践中,特别是在推进伟大社会变革中探索出来的根本答案。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看,我们之所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根本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来自人民,使命也立足于人民。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存基础就是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切实问题。正因为我们党这样做了,人民群众就把党的事业与他们的生命连在一起。这种生死与共、血脉相连的关系,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倒的。毛泽东在总结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取得革命胜利时,讲过这样两句话:“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这两句话,既讲清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根本原因,也讲清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与人民主张的高度一致性,还讲清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看,我们之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能够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党带领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是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其中的一个根本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牢记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倡导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干部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党领导的社会改革任务和一切事业发展,无不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我们党提出的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以及在各行各业实施的发展规划和建设举措,无不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在我们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实现的每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取得的社会发展进步,都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主张的高度统一。
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性是改革开放实践给出的答案
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之间的高度统一性,是中国共产党总结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得出来的根本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无论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各个领域改革的全面推进,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走出的每一个脚步、取得的每一点突破,无不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无不凝聚着人民智慧和党的智慧。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一如既往地把人民的主张写进自己的宗旨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正如所指出的,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在谈到如何做重大改革决策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改革决策时,特别强调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在强调“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时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以百姓心为心”,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这就是我们党决策改革和落实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一切改革实践活动的基点。只要我们事事替人民着想、处处拜人民为师,我们的事业就“灵”。改革开放以来,每到总结历史经验和展望前进道路的时候,我们党都不断强调,时刻不能忘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没有任何私利,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决不能以权谋私;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这些经验总结,不是理论的推导,而是社会实践活生生的反映。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到今天,取得巨大成功特别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历史真理。
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既是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初心的一个基点,也是我们理解改革开放事业特别是新时代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从这里出发,就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应该怎么做,立场在哪里、着力点在哪里、目标在哪里、责任在哪里。正如指出的,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无论改革开放事业如何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共产党人的本色都不能有任何改变,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高度统一性都不能有任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