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系统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精选3篇)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单位过去四年工作总结及未来五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过去四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情况
一是坚持学深悟透,自觉对标对表。市委、市政府抓紧抓实,市委常委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党组会议、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做到领导带头学、会议带领学、结合实际学,多管齐下力求学深悟透。
二是坚持尽锐出战,扛起政治责任。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坚决落实“市县抓落实”要求,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实行领导小组一月一调度、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一月一通报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带头驻村蹲点督导。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大幅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在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县级权重最高提至60分。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对375个贫困村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覆盖。持续加大资金投入,20xx年-20xx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5.77亿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62.34亿元。
三是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和季节特点,组织实施春季会战、夏季攻坚、秋季提升、冬季决胜等“四大攻势”,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制定县(市、区)、十大工程、定点帮扶、工作专班等四个方面任务清单,实行闭环管理。总结推广“认真学、户户到、事事清、问题解、不过夜、回头看”群众工作法,持续开展千干下基层活动,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落到实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灾等不利因素,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农产品产销对接、贫困户子女网上学习、消费扶贫等专项行动,努力将疫情汛情影响降到最低。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提高质量成色。聚焦“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困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475户24465人。聚焦补齐贫困人口收入短板,大力实施产业提质、就业增收专项行动。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全面落实教育、医保等扶贫政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提升等工程,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86万人次,享受“351”兜底保障政策11.94万人次、“180”政策111.74万人次,改造贫困户危房37159户,解决16.64万人饮水困难,实现义务教育应学尽学、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危房改造应改尽改,农村饮水安全达标。
五是坚持守牢底线,抓好工作衔接。今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了“333”防贫监测工作机制,推广“全关注、重点核、民主评、县公告、早干预、精准帮、建网格、动态管”24字工作法。落实四级网格化管理,全市共建立3.85万个网格,逐级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台账,坚持“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应帮尽帮”。全力做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金融帮扶、消费帮扶、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和项目资产管理等10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工作衔接。
(二)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工作亮点
一是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全市贫困人口67.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是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由20xx年的4394元增至20xx年的13450元,增幅206%,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三是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11万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0.77万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人居环境水平显著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困扰贫困地区群众多年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住危房等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全市375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由20xx年底的14.29万元/村增长到20xx年的47.87万元/村,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五是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深入开展“一抓双促”工程,基层干部能力作风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得到锤炼和培养,党建促脱贫工作得到国家和省肯定。
六是影响力明显增强。我市“市抓落实”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以“市级精准扶贫样本”向全国推介。xx县脱贫摘帽经验、望江县扶贫资产管理经验等得到国家肯定。潜山市黄勇、宿松县吴伍兵、望江县甘启斌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7名先进个人、5个先进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表彰。
(三)获得省级以上试点、授牌、表彰情况
20xx年xx月,市扶贫办(现调整组建为“市乡村振兴局”)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二、20xx年工作总结
(一)承担市政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是加强指导调度。市委主要负责同志2次专门听取工作汇报,5次作出指示批示,提出了“守底线、抓衔接、树品牌”的工作思路,继续施行“清单管理、专班推进”工作机制。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对责任不到位、工作不到位的地区和部门,定期通报约谈,及时督促提醒。今年以来,先后在望江、太湖召开扶贫资产管理、防贫监测帮扶2个现场推进会,开展5次督导暗访,召开6次重点工作调度推进会,通报存在问题,狠抓工作落实。
二是巩固“三保障一安全”成果。持续推进“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动态清零行动,未发生“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
三是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整合后续扶持补助资金7614.5万元实施后扶项目91个。完成7370户安置房不动产登记。易地搬迁家庭有劳动力的人员全部实现就业。
四是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出台《xx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xx市就业困难人员分级分类援助办法》《20xx年xx市困难残疾人康复实施办法》等文件,健全多部门联动、系统监管、乡村落实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全市共计纳入农村低保对象13.12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8259人次,支出资金1618万元。
五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多层次开展资金项目管理业务培训,组织县际之间的“互学互查互帮”活动,持续加大推进力度。全市纳入年度计划备案实施的衔接资金项目3045个全部开工,开工率100%;完工1608个,完工率52.81%。支出专项衔接资金13.8736亿元,资金支出率76.96%。
六是实施稳岗就业提升行动。通过“七个一批”全面搭建劳动力供需平台,今年以来举办“2+N”招聘会819场,达成就业意向24787人。共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578人,组织农民工培训2.13万人次。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4.2万人,达到20xx年全年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人口数的104.09%。
(二)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工作亮点
一是推行“24个字”防贫工作法。将防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立“24个字”防贫工作机制,即对象上落实好“全关注、重点核”,程序上落实好“民主评、县公告”,帮扶上落实好“早干预、精准帮”,责任上落实好“建网格、动态管”,以牢牢守住脱贫成果,确保不出现、不发生一例返贫致贫。
二是打造扶贫资产“三二一”管理模式。制定xx市扶贫资产管理细则(试行),做到“三清楚、两明确、一跟进”[“三清楚”即扶贫资金来源去向清楚、资金项目账实清楚、项目存续状态清楚。“两明确”即明确权属、明确责任。“一跟进”即跟进落实后续扶持或处置措施],对全市20xx年以来形成的170亿元扶贫资产实行分类管理,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三是分类指导推进乡村振兴。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情况,探索谋划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做法。xx县聚焦乡村人才队伍,启动“百名博士荣誉村主任计划”,22名博士已挂职2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潜山市开展“四宜”(宜居、宜业、宜养、宜游)村镇试点,打造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望江县推行“三孝”调解、创建议事平台、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进乡村治理。桐城市突出规划引领,成功打造“北片水禽羽绒、南片现代农业、东片农文游、西片茶旅”四大产业园区。怀宁县在独秀现代农业园区基础上启动建设“怀宁县独秀乡村振兴示范区”,采用“EPC+O”模式进行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宜秀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特质村”。迎江区着眼城乡融合,开展城乡统筹样板区建设“十一大工程”。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是防范返贫致贫压力仍然较大。我市有5个原国家级贫困县、66.24万脱贫人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很重。同时,还有1604户5060名脱贫不稳定户和3160户11411名边缘易致贫户,以及新年新排查出监测对象249户843人,虽然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及时跟进帮扶,基本都已消除风险,但这些群体是重点对象,还需持续关注。
二是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通过脱贫攻坚战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与其他发达地区及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数量不均、师资结构不合理,“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农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还存在基层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区域配置不均衡、“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希望能在加强农业职业培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才挂职、乡村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四、今后五年工作谋划
(一)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一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帮扶责任保持不变,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对脱贫人口加强跟踪监测,防止贫困反弹。二是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识别标注和动态管理,分层分类及时实施精准帮扶,实行动态清零。三是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持续抓好控辍保学、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防范、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等工作,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县级统管、行业监管、乡村主管、农户协管”的管护模式,完善扶贫资产清查、收益分配和处置制度,切实提高扶贫资产管理成效,持续发挥带贫减贫作用。五是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着力抓好6户以上的298个集中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积极创造“安居乐业”环境。六是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产业发展、人才选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一是坚持开展常态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二是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三是综合施策全面保障。结合实际,对困难群众给予医疗、养老、儿童关爱服务、兜底等保障,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三)抓好重点工作衔接。主要就是推进实施“五大提升行动”。一是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注重产业长期培育,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深做实壮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十四五”末,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的强村不少于45%。二是实施稳定就业提升行动。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技能提升、创业奖补等政策措施。大力推广“三业一岗”就业帮扶模式,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三是实施农村生态保护提升行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四是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以实施美丽乡村升级工程为抓手,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持续改善农村水利、电力、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切实提升脱贫地区发展能力。五是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实施基础教育创优工程、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工程,不断提升脱贫地区教育、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实施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等行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抓好有关政策衔接。一是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适当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二是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坚持规范发展并防范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支持乡村振兴的信贷产品。三是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每年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专项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需求。四是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系列培训培养计划,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落实“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政策,加强基层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五是做好社会帮扶政策衔接。继续坚持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定点帮扶机制,适当予以调整优化。优化调整市内县域协作,组织开展民营企业“百企兴百村”行动、群团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五、20xx年重点工作安排
1、做好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继续推行“24个字”防贫工作法,做好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牢牢守住脱贫成果,确保不出现、不发生一例返贫致贫。
2、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持续抓好控辍保学、因病返贫致贫风险防范、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等工作,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
3、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扶贫资产“三二一”管理模式,切实提高扶贫资产管理成效,持续发挥带贫减贫作用。
4、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着力抓好6户以上的298个集中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积极创造“安居乐业”环境。
5、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充分利用民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加强全面保障,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6、继续实施“五大提升行动”。继续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提升、稳定就业提升、农村生态保护提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提升五大行动,持续提升工作水平。
7、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围绕五大振兴的总要求,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个重点,按照三类地区的'区域特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树品牌促提升,谋划培育一批“新亮点”,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20xx年,xx县乡村振兴局在省乡村振兴局正确指导下,紧扣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聚焦“三落实一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全力推进“五大衔接”,年度衔接工作取得良好开局。按照《xx省乡村振兴局关于报送年度工作总结的函》要求,现将xx县乡村振兴局20xx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皖东北淮河中游下段,全县总面积1428.6平方公里,人口70万,其中农村人口50.1万,辖14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17个村(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常推进区。20xx年、20xx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连续2年被评为“好”等次和优秀单位。目前,系统内脱贫人口13601户38439人,已消除风险边缘易致贫人口219户786人,已消除风险脱贫不稳定人口8户33人,新识别监测对象8户31人,脱贫村19个,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1个。
二、今年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开展情况
(一)突出“两类群体”,确保致贫风险“防得准”。深化“五防”工作机制,分类做好存量和增量风险点化解。一是持续加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后续帮扶。继续把脱贫人口,特别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户作为衔接期间重点工作对象,脱贫户户均帮扶措施9.3条。对符合条件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人员,依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落实临时救助等相关政策。20xx年脱贫人口收入比20xx年增长11.3%。二是开展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和帮扶工作。牵头构建县级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已形成10家部门20项数据月交换制度,截至11月底,累计发布监测信息10312条。建立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监测体系,4395名网格员对全县138037户农户进行全覆盖监测。对确需进一步落实帮扶措施的223户农户逐户逐人制定帮扶措施。截至11月底,共新识别监测对象8户31人,已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52条,其中已实施49条、正在实施3条。
(二)突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确保脱贫成果“守得住”。保持“三保障”政策总体稳定,继续落实好“四项机制”。一是落实教育保障。完成脱贫家庭(含边缘易致贫户)学生教育资助7332人1550.5万元;开展送教上门29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问题。二是落实健康保障。脱贫人口基本居民医保“应保尽保”,脱贫人口住院实际补偿比86.16%,慢性病医疗费用实际平均补偿比93.54%。累计签约脱贫人口23288人,累计完成履约服务项目17.23万项。三是落实住房安全保障。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及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回头看”行动,将48户困难群体纳入危房改造,已全部竣工。四是落实农村供水保障。总投资8875.04万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项目淮河南岸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帮助29个行政村、8.44万居民饮用城区自来水。
(三)突出“四个不摘”,确保衔接基础“筑得牢”。保持5年过渡期政策总体稳定。一是脱贫不摘责任。落实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乡村振兴工作,县乡村振兴局牵头抓衔接工作落实。今年来,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县级目标考核中保持较高权重。二是脱贫不摘政策。保持衔接期间主要政策总体稳定,研究出台涉及饮水安全、监测帮扶、产业发展等相关文件近20个。今年以来,全县投入乡村振兴各类资金12.74亿元,其中衔接资金11559.25万元(含县级衔接资金3250万元)。截至目前,60个衔接资金项目,已完工57个、完工率95%;资金支出11012.05万元、支出进度为95.3%。坚持“应贷尽贷”,今年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821户8774.7万元,存量贷款1886户9078.7万元,总量处于全省前列。全县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为15552人,占20xx年底的105.22%,超全省平均水平。持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托底安置脱贫人口及监测人口就业2724人,占比101.26%。三是脱贫不摘帮扶。继续对20个行政村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2名省直选派干部、20名市直选派干部、38名县直选派干部已全部派驻至20个行政村开展工作。全县4300余名帮扶责任人坚持开展常态化走访帮扶。四是脱贫不摘监管。针对中央巡视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照认领的9个具体问题制定29条整改措施,全部整改到位。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对照查摆9个问题制定12条整改措施,全部整改到位。6月份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集中排查及“回头看”行动,发现的8个方面540个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到位。7至10月份省督查暗访共反馈12个问题,制定了33条整改措施,均已整改到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委县政府督查和纪检监察重要事项,确保工作落实。
(四)紧扣“五大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接得好”。一是紧扣产业衔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农业产业化“12345”工程,全县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总数达59家,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17家。实施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小麦种植基地81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1个品种,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拥有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创成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建设秸秆仓储中心10个,面积约2.9万平方米。创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二是紧扣生态衔接。全面完成20xx年度27个省市县级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沱湖乡创成xx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10880万户。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8%。全面实施“五清一改”,累计评选产生“美丽庭院”县级示范户2794户,镇级示范户37600户。三是紧扣文化衔接。全县国家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5个,完成8个乡镇文明实践所和29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示范点建设工作。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标准,推动美丽乡村中心村同步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四是紧扣治理衔接。6个村荣获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围绕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选优配强乡镇党委班子、落实村“两委”干部四项机制、加强选派工作管理。今年以来,组织开展换届业务培训90余场次,培训工作骨干6100余人次。五是紧扣增收衔接。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立足增强农村居民增收成效,保持“政策、机制、服务”要素匹配连贯性,通过衔接资金项目带动、稳岗就业推动、保障政策促动,助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6元、增长11.2%。
三、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一)引进龙头企业巩固脱贫成果,着力解决当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难题。xx县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先后引进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一是引进国家级奶牛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中国农企500强企业——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3500亩,存栏奶牛规模4万头,年产优质鲜奶21万吨。通过带动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原本土地种植一麦一豆,亩均净收益550元,通过大规模土地流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保证了牧场的饲草需求,土地收益也随之提高。同时,引导周边镇村种植优质小麦、玉米青贮,面积达10万余亩,每亩收益达1000元左右。农户土地全部流转后,不再受土地束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可以放心在本地就业,安心外出务工,实现土地分红与务工收入“双丰收”。带动农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企业在用工上优先录用脱贫户,帮助脱贫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000余人,其中脱贫户245人,月均收入20__余元。二是引进全球单体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项目——天水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500余亩。每年可生产4万吨食用菌(双孢菇)、0.5万吨菌类深加工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此外,该项目年利用小麦秸秆12万吨、鸡粪6万吨、年产菌渣15万吨(生物肥的优质原料),实现了秸秆综合高效利用。企业现已带动就业800余人,其中吸纳脱贫户36人,有效增加了农户的工资收入。
(二)突出敢闯敢试敢干,着力破解乡村振兴先行示范难题。xx县成功申报全省唯一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坚持划定片区、整体推进,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选取环沱湖周边集中连片的4个乡镇、共13个行政村作为试点试验区域,重点打造沱湖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项目总投资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5亿元,县级配套和筹集社会资本3.5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在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数字乡村发展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4个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加快乡村振兴产业聚集区建设,科学谋划“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项目173个,总投资448.2亿元。
(三)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解决特困人员养护照护难题。一是探索“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模式,解决失能人员集中养护难题。在集中供养方面,政府建机构,财政兜牢底,搭建养护平台,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医养结合”模式,有效解决养老院不能治病、医院不能养老问题。根据失能人员自理能力和护理级别进行分类养护。通过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人文和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在提高养护人幸福指数的同时,切实减轻困难家庭开支、释放家庭劳动力;此外,在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基础上,将头铺镇八岔村、沱湖乡2家敬老院升级改造为乡镇区域性失能半失能养护中心。目前,全县特困人员养护机构共养护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420人,定点医治特困人员4000余人次,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入选xx省第四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机构。二是探索购买住院护理保险,破解特困人员住院照护难题。在分散供养方面,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增强社会救助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住院护理保险,与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蚌埠中心支公司,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取“护理补贴+等值服务+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方式,为全县3700多名特困人员住院提供照护服务,有效地破解了特困人员住院无人照护的难题。为确保照护服务质量,在照护服务过程中,保险公司通过“定期随访+不定期巡查”方式,进行照护服务质量巡检。县财政安排93万元用于购买特困供养人员住院护理保险,截至目前,保险理赔57万余元。
四、面临形势和困难问题
随着皖北整体融入长三角,缩小与长三角核心区差距迫在眉睫,加快促进乡村振兴使命重大。同时,我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乡村振兴工作拥有重大叠加机遇。今年来衔接工作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成效,同样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农村乡村振兴缺乏足够人才支撑;二是乡村治理长效机制不健全,数字化治理水平不够。
五、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一是高标准谋划好衔接规划编制。完善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对照国家和省衔接期间33项政策,迅速启动推进,做好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双基建设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同时,提前高质量推进好20xx年衔接资金项目工作。
二是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省“五个一批”建设,做强粮食、牛奶、生猪、蔬菜和水产等优势农产品,推进磊源、润博农业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加工示范基地,争创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和20强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做好“螃蟹”“鳙鱼”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申报工作。
三是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乡道路提档、危桥改造、农村电网升级和城镇燃气管道项目建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标准。持续开展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实施水系连通、沟塘清淤和堤坝升级工程,提高水资源调配和管控能力。完成20xx年14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农厕管护长效机制,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和生活污水设施运维水平。加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总之,我们将按照省乡村振兴局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奋力开创xx县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新局面。
目前,黄洞田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作主要为前期布局规划方面。为确保黄田洞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沙子镇已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工作。依托黄田洞寨现有优势:
1.毗邻集镇,区位优势好
2.环抱沙子水库,自然资源充足
3.位靠320国道,交通便利
4.民居改造度深,文化体育基础设备完善度高,基础条件好;
结合沙子镇发展现状:
1.以“茶”为核心,围绕茶产业谋划产业布局
2.围绕“茶旅一体化”思路,走多元化产业集成发展道路。
按照乡村振兴五大总体要求,开展设计,目前已完成并形成文本内容。黄洞田寨已着手在生态宜居方面开展工作,结合“户厕改造”相关工作,对寨内户厕改造工作进行底数再核实。同步结合“春耕生产”工作,开展特色菜园改造调研,走访当地群众22户,征集汇总改造意见8条。
在项目建设方面。已对接县级业务部门,已经初步完成2个茶产业项目谋划工作,主要投向产业培训、红茶生产两个方面,已对接县乡村振兴局,正在进行项目谋划、申报工作。
下步工作计划。一是加快推进黄洞田寨示范点建设工作。紧扣“五大振兴”,强化规划引领,突出群众参与,特别是围绕党建引领、产业持续、生态治理、文化内涵等重点特点。20xx年将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两大方向,积极做好项目谋划、申报工作,主动对接县各单位,争取更多资金投入。一要加快推进沙子水库周边茶叶产业园区建设,引入更多茶企落户,扩大沙子茶叶生产规模,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建设一批种植示范茶园,积极创建沙子茶文化园。二要盘活沙子水库、足球场、文化广场等资产资源,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依靠基层党组织正确领导,加大乡村振兴政策、理念宣传,深入联系群众,探索、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如:以工代赈、投工投劳、财政奖补等),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加快示范点建设增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