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除法》评课稿(精选7篇)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是陈老师指教的《口算除法》一课,听完课后反思总结,感想颇多。这节课让我看到陈老师这半年的努力与进步,能够在设计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新理念。
这堂课是属于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堂课。我的理解认为陈老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利用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归纳总结出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并能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突破了教学难点。从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中我看到这几点突出优势值得我借鉴与学习:
1、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围绕目标的达成,教师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呈现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的探究之中。
2、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的站进来,大胆的退出去,引导学生适时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3、探索新知的设计,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根据新课改的思想,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主根据情况信息,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注重相机引导,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并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设计。使学生明确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并认为最优化的算法。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
这节课不仅注重新知的探讨学习,还应注重练习和应用。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在教学中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如“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提高口算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下了一定的功夫,但由于时间分配的问题,致使很多练习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这也是我的课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注意。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包括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些知识,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
成功之处:
明理驭法,加强计算教学。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如果单是强调算理,能理解了新问题,但无法实现计算方法上的质的飞跃是;如果单是强调“算法”,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很难稳固。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准算理与算法的连接点,在计算中算理与算法相结合来进行计算。这节课的口算除法有两种,一种是算除法想乘法,另一种是根据算理来解决。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根据分的过程列出竖式。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除数是整十数,被除数也是整十数掌握的较好,但是出现除数是整十数,而被除数是整百数的时候,学生往往出现商是一位数的错误,究其原因,如果在学习口算除法时,以商不变性质为基础,学生会掌握的更好。
再教设计:
可以尝试先教学商不变规律,再进行口算除法教学,让学生能从多角度掌握口算方法。
执教了《口算除法》一课,通过自我反思并倾听学校各位老师的评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正方法总结如下:
一、 教师的语言缺乏感染力。
通过这次课堂展示活动,听了学校其他老师的课,使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虽然能够做到简练、准确,但是语言缺乏生动性、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比较单调,缺乏感染力,以后在平时教学时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二、 教材内容可以大胆的组合。
这节课的内容是口算除法,但是在学习算理的时候和“商不变的'性质”又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我在课堂上仅仅是对“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了渗透,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完全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和口算除法合在一起教学。
三、 在一些细节上处理的不太恰当。
1、 在教学 “80除以20,你是怎么想的”时候,有个孩子说等于40,我引导孩子用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发现这个答案不对。这时应该把这个问题放手给孩子,让其他孩子说一说这么做问什么不对,这样做会更好。
2、 在教学过程中我制作的课件出现了错误,但是老师显得有些慌乱,比较好处理方法是:让孩子自己看课件,发现问题之后,借此提醒孩子,你在平时做题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错误,提醒孩子对待学习要认真。
3、 在教学79页做一做时,我让孩子“找出每组两个算式的联系”,这个问题问完之后孩子有点迷茫,如果问:找出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问比较有针对性。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熟悉、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教学时教师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估算自然地导入新课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估算。学习新课的时候,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注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
(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口算。我给出“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的信息,要求解决,可以分给几个班?”由此引出80÷20的口算,口算的方法主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乘除法关系用乘法算除法,另一种是用表内除法计算,为给试商做准备,我还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83÷20、80÷19。
(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口算方法,口算之后进行相应的估算:122÷30、120÷28。
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预设好时间,思维训练没有时间做。
(2)背学生不充分,如主题图的观察,学生回答的4堆,这是老师所没有想到的,最后也没有及时纠正。
(3)最后巩固练习找学生太慢,耽误了时间,导致实际应用没展示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教研课,讲了《口算除法》这部分内容,这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算理的教学至关重要,因为他直接关系到孩子对后面一位数除多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在本节课中我第一次采用了五步教学法的模式,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孩子根据老师安排的自学任务,提出的自学要求,自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孩子在汇报时,基本都能正确计算,只是对于为什么这样算,理解不太明确,表达不太完整。现对这节课做以下几点反思:
1.不可忽视实际操作。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算理我采用课件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实物演示与抽象的算理对应起来,从而明白为什么这样算。但发现一些学生更多还是采用“加0”的方法计算,而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加0”。通过课上出现的这个问题,我发现课件演示远远没有孩子亲自动手操作理解的透彻,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2.备课时不够细致,考虑不全面。
对于“300÷5”这种被除数末尾有两个0,而商的末尾只有一个0这类孩子很容易出错的题没有单独指出并指导,备课时确实考虑不够细致。
3.时间安排上还有欠缺,前面复习时间相对较长,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完成的不多。同时发现有部分孩子乘法口诀不熟练了,导致计算速度较慢,看来得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前面知识的复习。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了一种“出奇”的顺利。上一节课成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总会有缺陷。可是“出奇”,当然也就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学生全都会了,几乎是不教就会。呵呵!没有想到的顺利,就已经说明其中潜伏着失败。
课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就我这节课发表了看法。优点说得充分,不足说得透彻。大家的说法引发了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感到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
其次是教学重点的把握。既然学生知其然——会做,就必须知其所以然——怎么做?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的教学,比较难把握的是技能和思维的尺度。在口算教学中而知其然是计算技巧的掌握,知其所以然这是思维层次的锻炼。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其所以然,既训练学生口算说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这节课没有把握住这个教学重点。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课堂上求平求稳看似成功,实则隐藏着诸多败笔!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