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情况汇报(精选26篇)
一、网格信息录入
我社区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考虑居民的认同度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状况,社区设置了6个网格。为了保证每家每户信息的完整录入,我社区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副职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为实施网格化管理展开了一系列工作。
1、网格录入宣传工作
我社区为提高网格信息录入工作效率,在辖区内展开点面式宣传,通过发放通知,悬挂标语,电子屏全天滚动播出等方式对网格信息录入工作的开展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确保每户每人都知晓、都了解。
2、网格信息采集工作
我社区为提高网格录入工作的效率,各网格长协管员首先将我社区已掌握人员信息全部输入电脑,实现网格化的初步建设。随后立即进行查漏补缺工作,首先通过入户方式采集信息,做到每人每户都统计,完善网格信息。在各网格长的通力协作下,我社区网格信息录入
率大大提高,但仍有一些出租房屋和暂无人入住的新建小区的居民信息无法采集。我社区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对空缺信息进行补充,主要方式如下:
(1)和派出所工作人员一起入户采集信息,做到信息共享;
(2)联系各物业公司采集居民信息;
(3)通过联系各小区楼长采集居民信息;
(4)登记来访居民信息查漏补缺。
通过多种方式查漏补缺我社区各网格信息录入基本完善。
二、网格化管理工作实例
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在根本上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我社区为了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及时高效处置问题,各网格长每天利用20分钟在网格内进行走访调查并针对网格内残疾人员、低保人员等生活困难重点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及时了解民情民意。现将我社区各网格发现并调处的突出案例汇报如下:
案例一:
20xx年10月5日,第六网格长李红娟去大东关甲字21号走访入户,了解民情民意,多名居民向李红娟反应该小区物业收取电费存在不合理现象,我市规定电费为0.487元,而该小区物业却向居民收取0.55元,属于高收费乱收费。第六网格长李红娟得知此事后立即向刘玉琴站长了解情况,在经过多日的走访并向税务局、工商局、物价局、房地局反映核实收费标准,了解到原来高出的部分是把楼内公共用电分摊进去了,不存在乱收费。李红娟网格长了解情况后要求物
业公司将电费收取情况以通知形式张贴在公示栏让每一位居民了解电费收取标准,解除居民心中的疑虑。
案例二:
20xx年2月18日第三网格长武庆梅去88岁老人李祥家入户了解老人生活情况,一进门发现老人独自在家,家中物品摆放凌乱不堪,急忙询问老人最近生活情况。老人哭诉到:家中有三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本来三个子女轮流照看老人,但因老人想将现住房产过户给小女儿,大儿子二儿子不同意,两个儿子分别照顾了老人一个月就负气走了在没来看过他。儿子走后就有女儿来照顾老人,可女儿最近身体不太好无法照顾老人,老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武庆梅了解情况后,随即向社区书记王会英报告情况,展开调解工作。20xx年2月19日,我社区社区主任王会英、副主任李红娟、第三网格长武庆梅通过电话联系到老人李祥的儿女,对他们进行劝告,结合儿女与老人的实际情况,最终达成共识:帮老人聘请保姆,并要求三个子女每周必须回来一次看望老人。达成共识之后社区主任、网格长着手帮忙聘请保姆,网格长武庆梅了解到老人李祥的邻居是一对生活经济较为困难的夫妇,有能力照顾老人,于是立即和两家人协商聘请这对夫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这样一来老人李祥解决了无人照顾问题,邻居经济困难夫妇解决了生活来源问题,做到了一举两得。这一工作的圆满完成离不开网格化管理的建设。
我社区一年来,利用网格化管理平台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高效处置问题,做到随时了解民情民意,真正做到为居民服务。
三、网格化管理工作成效
1、辖区基本情况有底数
网格化管理的建设将居民信息进行了电子化统计,解决了信息易丢失、信息难查询等弊端,做到了居民情况心中有数,方便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社情民意表达有渠道
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的建成,搭建了“三级平台,四级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矛盾纠纷联动化解平台”,与区直各职能部门展开联动合作共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各小区社情民意的收集很好的把老百姓和区、街办各部门连接了起来,让老百姓有问题可以反映,知道往哪反映,真正地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3、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更加有效
通过以网格为基础,动态掌握各类特殊重点人群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逐一匹配相应工作力量,逐一落实针对性的服务管理措施,逐一形成定向服务、分别管控的工作历史记录,做到了管理精细化、服务个性化、工作科学化。
我社区各网格长一年来通过网格化服务,开展个性化服务活动,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引导群众更理性化地表达诉求,进一步深化居民自治,培养群众主人翁意识,更好的做到服务社区建设社区。
20xx年以来,环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污染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创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边境生态口岸城市为目标,以服务经济和服务民生为主线,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做到监管与服务并重,保护环境与促进发展同步,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全市的环境目标基本实现,对我市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为建设边境生态口岸城市、宜居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20xx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主要成绩
(一)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1、污染减排工作取得实效。20xx年以来通过积极推进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工程减排,全市COD削减xx626吨(20xx年COD排放量28025吨、20xx年COD排放量13399吨)、二氧化硫削减4吨(20xx年二氧化硫排放量3315吨、20xx年二氧化硫排放量2901吨)。
2、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呈现出好转趋势。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从20xx年的0.075毫克/立方米下降至20xx年的0.05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和氮氧化物浓度分别为0.020毫克/立方米和0.015毫克/立方米,基本上与20xx年持平;空气优良天数从312天增长至363天,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在20xx年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中对市大气环境质量给予高度评价,在全省11个参评主要城市中综合污染指数最小,空气质量最优。
3、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全市排放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为13399吨,比20xx年减少了xx626吨,减少幅度为109%。江断面高猛酸盐指数由20xx年的11.96mg/L下降至20xx年的11.04mg/L,氨氮由20xx年的0.282mg/L下降至20xx年的0.280mg/L。从以上数据上看,由于废水循环利用率增加,特别是石岘白麓纸业深度处理工程投入使用,同时,还采取了限产限排等防治措施,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另外,还加强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枫梧水库)水质监测值均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
(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了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市区内建成4个垃圾中转站,做到了城市生活垃圾袋装不落地,直接进行卫生填埋处理。20xx年5月开工建设总投资5969万元,处理规模为150吨?d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目前全部主体工程已完工,剩余工程(办公楼和渗滤液车间)20xx年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20xx年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1597万元,处理规模为2万m3/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该工程已于20xx年9月已建设完成并通过省环保厅专家组验收并投入使用。
2、以防治大气环境污染为重点,实施蓝天工程。按照《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市区采暖锅炉实施了以“分区划片、拆小并大、分步实施”为内容的蓝天工程。五年来,全市“蓝天工程”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拆除锅炉115台,增加集中供热面积113万平方米,使我市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企业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环境污染防治计划目标全面完成。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60万元,日处理工业废水4万吨的废水深度处理工程20xx年11月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4、加强日常监察工作,开展“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督性监控,督促重点减排企业减排工程的实施,石岘白麓纸业水、气在线监控设施与省环保厅在线监控平台联网,并按要求进行了限产限排和拆除落后生产设备等措施。通过采取行政处罚、限期治理、挂牌督办等措施,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影响环境质量改善、影响饮用水安全、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5年来,共出动检查人员1163人次,检查企业1131户(次),限期整改91户,取缔关闭美废加工点2户,挂牌督办1户,行政处罚3次,共上报简报47份。
5、加大环境应急工作力度,科学妥善地处理好应急事件。几年来,我局建立建全环境应急组织机构,明确了职责,编制了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各项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有系统、分层次、分工明确、相互协调、信息畅通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保证环境应急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先后科学妥善地处理了两次朝鲜核试验应急事件、“5·8”石岘毒气泄漏应急事件和“7·10”灰渣库泄漏应急事件。
(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日趋规范
我市的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标准、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等要求,严把审批关,保证了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1、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几年来,我市新、改、扩建项目涉及到环保审批不论项目大小,都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把关,提前介入,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权”,力争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格界定环评等级,没有出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环评等级及越权审批的情况。20xx年以来共审批建设项目1052项,否决项目26项。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了100%。我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努力做到两个围绕,即围绕项目保护环境、围绕资源开发保护环境,由于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高了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了100%。五年来,我市没有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没有发生因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群众越级上访的情况。
(四)生态环境得到全面的保护
1、编制规划、完善政策,各项基础工作进展顺利。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编制完成《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完善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落实生态市建设成员单位工作任务书,强化生态市建设考核与实施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生态市建设宣传,全社会“重视生态、重视环保、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镇(村)建设活动成效明显。制定出台《市生态镇(村)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镇创建工作达标期限和保障措施。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生态镇(凉水镇)1个、月晴镇水口村等州级生态村15个。月晴镇、石岘镇正在编制《生态镇建设规划》,为下一步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坚持生态优先,全市生态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生态经济发展迅速。高效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草莓、有机大米等无公害农产品得到积极推进。市凉水有机农业旅游示范区基地设在凉水镇河西村,核心是以观光业为主,发展有机农业、民族文化和旅游业为一体的综合项目。项目总建设规模为5公顷,总投入480万元,建设内容分为联动式有机农业观光大棚、农业科普中心、有机农业产品展示体验区、朝鲜族民俗体验区、有机农业采摘区、生态保健疗养区、农业科普馆及与之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腾出一部分有机农田,改良现有果林集中布置游客采摘区。以木醋液厂为中心周边建设深加工基地,通过发展和调整,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有机农业产品逐步多样化和特色化,形成集农耕体验、餐饮、疗养、娱乐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4、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市作为全省第三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其范围包括四个镇(月晴、凉水、石岘、长安)下辖的水口村等46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内容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为主。项目预算总投资4710万元,申请国家及省补助资金3533万元,自筹配套资金1177万元。项目建设期12个月,即20xx年1月启动,20xx年12月完成检查验收。
5、整合资金,加快农村环境建设。20xx年,全市已完成投入4,852万元,新建围栏围墙43,630米、粉刷7,750平方米,建设村屯水泥路19.8公里、边沟11.2公里,新建文体休闲广场9个,安装路灯489盏,绿化植树12万棵、栽花16万株、种草2,600平方米,新建卫生厕所500个,建设垃圾处理场8个,购置垃圾车台,添置垃圾箱156个,农村整体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
(六)环保宣传手段多样
1、大力抓好普法宣传工作。大力开展“法律六进”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全年在“法律六进”相关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由我局年轻干部到社区进行普法讲座,并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和我局干部一起上街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努力做到了让环境保护更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不断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
2、认真抓好了世界环境日及环保相关节日宣传活动。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及“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相关宣传活动期间,大力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期间,设立咨询台,解答群众咨询问题,受理群众信访投诉。5年来,共向市民发放环保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等宣讲资料2.5万份。
3、认真抓好了环境保护宣传报道工作。在环境保护宣传报道工作中,认真做好了与中国环境报、日报、日报、晨报、市政府的网站及电视台等宣传媒体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围绕环保主要工作,大力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
4、认真抓好了“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20xx—20xx年,共创建2所省级绿色学校,2所州级绿色学校,2个省级绿色窗户社区,2个州级绿色社区。现共有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4所,州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绿色社区2个,州级绿色社区2个。
5、以市青少年环境体验馆为载体,创新环境保护教育方式方法新途径。市青少年环境体验馆是我省第一个环境体验教育馆,是免费面向社会开放的环境教育基地。青少年环境体验馆项目的建设,有助于环保科普宣传,有助于节能环保实践,有助于营造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平台,让青少年及幼儿小朋友从小就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实现“小手拉大手”,共同营造整洁优美环境,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七)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更加科学
五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的通知》精神,成立了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委员会,建立了专家咨询制度、环境保护预审制度、环境与发展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各项制度,将其纳入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从领导机制上保证了目标责任制各项任务的完成。市政府市长作为全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第一责任人,每年主持召开的政府相关会议,都要吸纳环保部门参加并听取环保意见。研究重大建设项目及制定各项专业规划时着重听取环保部门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噪声污染逐渐加重
近年来,城市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信访案件中有60%以上是噪声问题,噪声扰民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
(二)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城市区域地表水域的污染依然严重,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污染负荷呈加重趋势。
(三)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缺乏统一环境监管机制,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仍需健全,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等现代化交通、通讯等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环境监测、调查取证、污染及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等管理手段远远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要求;公众参与渠道不畅,能力不强。
(四)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使用农膜土地面积的增加对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农村畜禽养殖绝大多数没有考虑畜禽粪便污水的处理问题,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突出。三是自然资源的无序利用,导致生态破坏。
三、下一步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建立党政宏观综合决策体制,继续实施政府目标责任制
坚持实行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全面负责制,充分发挥环保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和综合服务的职能,全面参与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针、政策进行影响评估,并就重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渗透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
(二)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实现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重点污染企业要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创建一批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使全市主要行业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
2、严格新建项目审批。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3、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提高新建项目环保准入门槛,着力引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使资源消耗和排污强度达到规定的标准,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不增污。
4、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发放,严禁企业无证排污。对污染源排污实行动态管理,将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结合,实行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
5、淘汰污染严重且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工矿,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特别是对于经治理后仍不能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企业要强制关闭。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1、保证饮用水安全,致力于人民喝上放心水。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的基础上,严格禁止饮用水水源水库汇水区的城镇生活、工业、农业的污染物排放;在水源地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项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库区内餐饮、旅游、渔业、畜禽养殖污染;植树造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2、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品、推广使用低毒农药、生物农药,使养殖粪尿还田和综合利用,逐步减少农业面源对水域污染。
(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致力于人民呼吸清新空气
1、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取缔4吨以下燃煤锅炉,实行拆小并大,扩大集中供热面积。
2、调整布局,明确功能,使市区真正成为适合居住、商贸、文教、科技、信息、旅游等多功能的区域。
3、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工作。
4、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用洁净煤技术逐步代替污染严重的、燃煤散烧落后的煤炭使用技术。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生态遭到破坏
加强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强化监管,防止重要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重大破坏,把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格局。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保障食品安全。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
(六)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即时监测。加强环保执法能力。按照统一、效能、标准化的原则,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按照环境执法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二级标准。
具备能应对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结合本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和规律,配备必要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设备,增加实验室快速测定分析能力,确保能够快速识别、及时处置地区内发生的一般性突发环境事件。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区卫生局按照辖区内服务人口数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均经费标准实际下拨我院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为40.54万元,我院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项资金支出金额为91.54万元,其补助资金基本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和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九大项目所必须的公用经费支出,通过自查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截留、挤占和挪用等违纪违规现象。
此次医改实施方案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20xx—20xx年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之一。医改实施方案提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建立稳定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至20xx年提高到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对困难地区予以补助。根据医改实施方案的要求,从20xx年开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广泛开展公众健康咨询、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全民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城乡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积极搞好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慢性病和精神病登记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随访治疗与康复指导服务。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健康投资战略,是一项惠及城乡居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中央有关部门已经陆续分别下发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资金管理及绩效考评办法等,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转变投入方式、加强绩效考评和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这笔政府投入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经过对我院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收支情况自查,认真对照国家九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准与要求,在经费规范管理和使用、涉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绩效考核方面依然存在口径不统一、理解领悟不够精确、概念含糊不清,领导者管理意识欠缺,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办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从而把绩效考评和资金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以有效地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真正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达到“惠及于民、造福于民”的目的`。
2、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尤其是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方面必须严格执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财务纪律,从严把关,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必须明确其内涵及使用范围,同时务必强化单位法人、主要领导和财务人员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财务知识学习,以督促其管理水平提高,加强其责任行为意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不得将上级拨付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其他支出。院内必须成立以院长牵头,由分管领导、公共卫生科负责人、财务科人员和理财小组成员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管理专班,明确职责,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专项资金财务监管措施与力度,保证此项资金安全使用。
20xx年,我中心在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xx年版)》认真贯彻落实《宁波市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案》以及卫生局各类文件精神,加强内部管理,严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充分调动全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我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总结汇报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根据《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工作方案》要求,在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统一部署下,我中心于今年2月份开展了xx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我院多次向市政府、市卫生局和镇政府等基层管理组织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使居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中心专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各科主任医师为成员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镇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和居民健康体检小组相互积极配合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为提高我镇居民主动参与建档意识,我中心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每一名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我中心建档工作小组顺利完成居民建档工作。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为确保我镇居民健康档案保质保量完成,我中心对每一名参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截止xx年11月底,我中心共分为十五个责任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33974份,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根据《宁波市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市卫生局要求,我中心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一、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所有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并提供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健康干预。
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并告知该居民一年后进行下一次免费健康检查。截止xx年11月,我中心共登记管理60岁及以上老年2820人。并按要求录入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宁波市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市卫生局要求,我中心对我社区居民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掌握我镇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1、高血压患者管理一是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试)。截止xx年11月,我中心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高血压患者为2898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2、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一是通过健康体检和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测试)。截止xx年11月,我中心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的糖尿病患者为825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四)、健康教育工作一是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卫生局及上级部门的各项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采取了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宣教、设置宣传栏的各种方式,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我镇主要卫生问题和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今年共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35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2200余份,更换宣传栏内容248次。
(五)、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工作一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以及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是定期对本单位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我镇社区居民进行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社区居民传染病防制知识的知晓率。
三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长期以来,我市科技金融工作与苏南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打造创新型城市,科技金融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20xx年,我局在省科技厅的关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陈星副局长牵头,高新处具体负责,通过召开科技金融工作协调会、举办创投与高科技企业对接会、组织银企项目对接座谈会,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关注、支持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主动推进科技金融工作
1、构建科技、金融、担保三方协调机制
为了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局与招商银行扬州分行、扬州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达成科技、银行和担保三方合作协议,创新融资项目评估和贷款担保机制:由我局向银行推荐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或项目,市担保中心对推荐企业进行考察,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并在担保费收取上给予企业优惠。目前,这一政策已经为一批中小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取得了较好成效。
2、邀请专家、领导来举办专题讲座
为我市中小企业、高新企业融资难问题“把脉”、“支招”,帮助科技管理干部学好科技金融知识、用足科技金融政策,我局多次邀请国家、省相关专家来扬举办专题讲座。今年1月,我局专程邀请了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修小平副主任等领导在邗江为我市近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了《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场报告会。
3、管理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为帮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小企业积极争取省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贷款,我局会同市财政局、江苏银行扬州分行建立三方联动合作机制,结合扬州实际情况,制定了《扬州市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工作。20xx年,有49家企业通过省市两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担保获得科技贷款9900万元。同时,我局按照《20xx年度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项目贷后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对65个贷款项目的跟踪管理,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保证所有企业都能按期足额偿还贷款,最大程度地降低专项资金使用风险。
4、大力促进创业投资机构发展
20xx年,我市出台了发展创新型经济的8631行动计划,鼓励各地设立创投公司。我局积极宣传科技政策、帮助创投企业发现项目、争取上级政策扶持。目前全市已有5家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管理的创投资金总额达到4亿多元,亚威机床、远扬电缆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获得风投后,企业发展明显加速,正在谋求上市。我局还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创投公司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20xx年,江苏高鼎、华夏创投获“省创投引导资金”支持,获省级拨款90万元。
二、团结协作推进科技金融工作
1、推进银企对接
为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为商业银行发现优质企业和科技项目,我局与市人民银行及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形成联合工作机制,由我局高新处与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管理科牵头,定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银企对接座谈会,扬农化工、牧羊集团、金方圆等高新技术企业各自交流了在技术创新上的做法,介绍了当前科技创新遇到的资金困难,提出了项目融资的需求,每次都当场为企业落实一批项目科技贷款。
2、举办科技金融论坛暨创业投资项目对接活动
20xx年5月,根据省金融办和科技厅的.统一部署,我局配合市金融办联合举办“扬州市首届创业投资论坛”。会上,市金融办邀请了全国26家著名创投机构、中介机构,我局组织了全市80家高新技术企业及4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双方进行了良好的对接。20xx年9月20日,我局组织40多家企业和创投机构参加“20xx年中国(江苏)科技金融论坛暨创业投资项目对接推进会”,对接创投41家,达成合作意向17家。
3、筹建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按照省政府《关于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意见》的要求,我局积极与开发区管委会、市金融办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筹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支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市对拟筹建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进行了公开招标,确定发起人为扬州市金海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投标小组,公司营业场所拟设在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拟注册资本为3.8亿元,并已将相关资料报省级部门审批。
4、推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型企业上市工作,作为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我局积极帮助企业上市。一是对重点拟上市企业,积极宣传科技政策,确保企业用足、用好各类科技优惠政策,并根据企业情况,协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二是通过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融资能力,为上市后备企业输送资源。目前,全市已有亚威、杨杰、嘉和等2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全部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科技与资本的无缝对接。
三、科技金融助推科技发展
金融与科技结合,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确定的战略措施,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瓶颈”的现实选择,科技金融工作有力促进了我市各项科技工作跃上新台阶。
20xx年全市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88项,获上级各类科技资金2.14亿元,首次突破了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341.29亿元,同比增长5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0.6%。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获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89个,位列全省第三,认定省农业科技型企业7家。全年专利申请9985件,同比增幅33.8%,其中发明申请20xx件,增长78.9%;专利授权3790件,增长50.16%。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扬州智能电网特色产业基地”。
20xx年,我站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认真贯彻落实,以及卫生局各类文件精神,加强内部管理,严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充分调动全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我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工作方案》要求,在区卫生局统一部署下,我院于今年3月份开展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我院多次向办事处居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使居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站专门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和居民健康体检小组相互积极配合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为提高我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建档意识,我站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每一名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我院建档工作小组顺利完成居民建档工作。
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保质保量完成,我站对每一名参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
截止11月底,我站共为七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3974份,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包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一、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所有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并提供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健康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并告知该居民一年后进行下一次免费健康检查。
截止11月,我院共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220人。并按要求录入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包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社区居民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掌握我街道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
1、高血压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试)。
截止11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8
20xx年为认真做好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工作部署,在科室成员的密切配合和努力下,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如下:一、健康档案
1、成立了以院长为科长的健康档案领导小组,且分工明确。
2、我镇常住人口数33230,截止11月我镇共建档31900份,建档率96%。
3、老年人健康管理情况:我镇常住65岁以上老人2829人。已建档2829人,65岁老年人建档率100%。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1839人次,健康指导1839人次。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848人。
4、慢病管理情况:高血压健康管理人数2137人,高血压规范管理1495人,规范管理率70%;最后一次随访血压达标747人,血压控制率50%;糖尿病健康管理人数706人,规范管理人数493人,规范管理率70%,最后一次血糖达标人数246人,糖尿病控制率50%;重性精神病人健康管理82人,规范管理42人。
二、健康教育
我院设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2个,每2月更换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内容1次,共更换专栏12期。印刷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2种。每天分别在门诊、住院部、护理部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各一次。我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8次,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计划免疫宣传、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及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1次。累计接受健康教育宣传1223人次。
三、免疫规划
1、我院共完成基础免疫接种3114针次,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例,为一般反应,资料已上报疾控中心。
四、传染病防治
1、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
2、传染病报告情况:我院共上报传染病33例,无迟报、漏报现象。
3、组织学习: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2次:组织乡村医生学习传染病防治知识5次,共培训乡村医生300余人次。
4、为做好传染病防治及肠道门诊管理,我院每月对门诊日志进行自查,并做好自查小结。建立门诊日志自查制度。
5、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情况:查验新生791人,需补证6人,需补种702人。现补种工作正持续进行。
五、妇幼工作情况
1、辖区内孕妇298人,健康管理246人,健康管理率82%,产后访视245人,产后访视率82%。
2、两癌筛查工作正在开展中,计划明年3月完成计划任务。
3、叶酸发放200于人次,515盒。
4、“爱梅乙”免费筛查200于人。
六、卫生监督工作
1、加强对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领导,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列入工作日程,举行了2次卫生监督协管培训,研究决定相关事项完全落实。
2、已经成立由医院领导为组长、公共卫生科为成员和村卫生站站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了责任制。
3、安排协管员、信息员,负责协管及相关信息报告工作。
4、每周或在节假日期间,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5、结合实际问题制定实施计划,对本辖区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整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行为,以事故为教训,加大对卫生的宣传和督察力度,并积极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开展督察和检查。
6、食品安全巡查4次,开展了职业病咨询登记,饮用水巡查4次,学校卫生巡查4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于张。出动车辆20于次,出动人员62人次。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水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局为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开展了城区河湖水系贯通、河道疏浚、打击河湖非法采砂等工作,切实保护水环境,完善水生态功能。
一、实施工程建设
实施了一批水生态工程建设,修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1、城区水系贯通工程。围绕彰显滨湖水韵特色的目标,按照“立足水利、跳出水利、放大水利”的工作思路,投资2.6亿元,实施了城区河湖水系畅通工程,对早陈河、拦岗河、团结河、大寨河等总长120公里的12条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完成土方1600万方;建设城西翻水站、刘洼站等6座中型泵站和刘洼引河闸等5座控制闸,设计抽排流量80立方米/秒。工程在20xx年6月全面完成。这些工程完成后,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同时,引洪泽湖水入城,让水动起来、清起来、美起来,实现了提高水位、改善水质、扩大水体、打造水景、彰显水韵的目标。
2、污水处理工程。投资2.5亿元,建成了城南、城北两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75万吨(城南3.25万吨/日,城北2.5万吨/日),其中城南污水厂承担濉河以南,老汴河以西老城区片和洪桥片的污水收集和处理,城北污水厂承担濉河以北、老汴河以东片污水收集和处理,建设了6座提升泵站,铺设污水管网120余公里。目前城南城北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处理污水。
对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我局委托南京大学环科所进行鉴定,将两个污水厂污泥交光大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由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规划、处理合格后,鼓励环卫、园林使用污水厂尾水。
3、城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由于污水处理量的逐渐增大,城北污水厂满足不了处理需求,正在对城北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天,目前城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已开工建设。
4、河道截污工程。近两年来,投资600余万元,对城区濉河、汴河、团结河实施了河道截污工程,改造截污口39处,将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截入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水河道水质。
5、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投资4000万,排查城区雨污分流现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实施污水管道19公里,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计划下半年启动建设。
6、河道疏浚整治。城区,在前两年完成城区河湖水系贯通工程的基础上,因有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偷排入早陈河、东风大沟,造成河道污染。20xx年,启动了东风大沟、早陈河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目前东风大沟已完成了疏浚整治,对早陈河,制定了早陈河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已完成了河水抽排,河道清淤施工队即将进场施工,计划6月底前全部完成综合治理。
农村,近三年来,对等30余条重点河道进行疏浚整治,疏浚河道总长近300公里,并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对村庄河塘进行了整治,改善了农村水环境。
二、加强水环境保护
1、加强城区河道管护。在贯通河湖水系的基础上,我局加强了对水环境的长效管护。城区水务管理处每天组织人员对城区河道上的漂浮物、河岸垃圾进行清理、保洁。河水水质不好时,启动调水工程,对河道定期进行换水,净化水质。
2、加强农村河道管护。对农村重点河道由专职河道管理所进行管理,乡镇境内的河道由乡政府和水务站进行管理,落实了管护人员,加强河湖巡查,及时制止非法侵占河湖水域行为,对河堤上的非法码头、违章建筑物等进行清理,对河面上的漂浮物定期进行清理,以保护河道水环境。
3、打击河湖非法采砂。今年以来,我县持续加强对河湖的巡查、执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特别是4月7日县禁采办成立以来,“禁采办”共出动巡查执法人员1400余人次,巡查总行程达20xx余公里,盘查来往运砂船只100余条,查扣采砂船15条、运砂船12条,拆解采砂船8条;待拆18条,对涉砂人员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5人,摧毁非法采砂领域的黑恶势力团伙11个,清理濉河沿线非法码头40座。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
紧扣“三条红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一是切实做好取水许可审批工作。以《行政许可法》、《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依据,按照《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程序规定》,先申请,经实地勘察,并根据已有的基础资料进行审查,竣工经验收发放取水许可证后,用水户才能取水。20xx年未新审批取水许可,换发取水许可证5套。二是结合农业水价改革工作,对分乡镇农业用水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提出调查报告和初步意见,为今后农业取水许可证发放工作做好准备。三是严查违法取水案。20xx年继续加大执法检查和宣传力度,封填非法凿井2眼,查扣凿井机具4台套。
2、积极创建节水载体,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与县机关管理中心联合下发《关于创建节水型机关的通知》,创建了县水务局、县农委2家节水型机关,填补了我县此项创建工作的空白。二是与市场监督部门联合开展水效能领跑者行动工作。三是积极筹备节水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在博世科水务公司建设500平方米的节水教育基地。四是全面开展节水载体创建工作。今年创建节水载体5个。
3、严格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着力提升用水效率。一是继续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工作。依据《水法》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规定,严格按照相关用水定额按季度开展了计划用水单位用水计划考核工作。对月用水量超500吨的用水户列入计划用水对象,提高用水效益。二是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20xx年4月出台了《关于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的通知》,以年度用水量作为计算周期,设定三级水量阶梯,第一阶梯户年用水量不超过192吨,第二阶梯户年用水量在192吨以上至288吨以下,第三阶梯户年用水量不超过288吨以上。阶梯水价的标准分三级,第一级执行基本水价为1.65元/吨,第二级执行基本水价为2.28元/吨,第三级执行基本水价为4.62元/吨,加上代收的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为各梯次最终到户价格。三是狠抓计量设施安装。要求使用自备水源的用水户,必须安装远程监控计量设施,今年安装远程智能水表36块。四是是编制中水回用规划,为使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得到充分再利用,提升中水回用率,结合实际,我县编制了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规划,拟将90%中水,运用到环卫、园林绿化、生态景观、农业用水。
4、实施水源地达标建设工程,保障饮用水安全。一是实施成子湖水源地达标建设工程,投资1.399亿元,在成子湖水源地实施了取水口防护和拦污工程、标志牌工程、视频监控工程,确保水源地万无一失。二是出台了水源地保护系列文件。为了加强水源地保护,县政府出台了《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的通告》、《县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实施方案》等水源地保护系列文件,确保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三是成立了水源地管理机构。20xx年11月10日,县编委洪编[20xx]35号《关于县水利局安东河闸管理所增挂“县成子湖水源地管理牌子”的批复》,明确由该单位负责成子湖水源地保护监管监管。四是加强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和《县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实施方案》均明确了水利、环保、水产、农委、卫计、交通、相关乡镇及供水企业的工作职责。
5、加强县乡工业园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一是对各工业园区取水、排水进行全面普查。二是鼓励用水户使用自来水,目前县经济开发区、常泗园已有112户接通了自来水。三是逐步封填水井。用水户接通自来水后,及时封填水井,先后封填了城风金属、美迪洋皮件、永达电源3眼水井。四是全面征收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对自备水源的用水户,责令其必须安装远程智能水表,根据水量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逐步规范了各工业园区取用水和排水行为。
6、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改善水体质量。入河排污口管理是水资源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根据取水许可监督的要求,11月1日至12月15日,对全县各类排污口进行全面登记造册,全面掌握了入河排污口第一手资料,为强化水功能区管理、改善水环境质量等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7、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提升水功能区水质。根据苏政办发〔20xx〕102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水功能区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出台了《县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确保了我县水功能区水质提升工作稳步推进。
四、全面推行河长制
推进河长制,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省、市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是打造水韵的应有之义,是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的重要基础。按照上级关于河长制的工作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河长制,通过河长的统一指挥领导,统筹河湖功能管理、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切实打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1、出台了实施方案。4月14日,县委办和县政府办以洪办发[20xx]18号文出台了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明确了各部门、乡镇的职责。
2、召开了河长大会。4月17日下午,县召开河长大会,贯彻落实省、市河长大会精神,部署河长制各项工作。县委书记王晓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县委副书记、县长李爱华主持会议。5月16日上午,我县又召开河长制工作推进会。副县长尤洪法同志通报了全县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对前阶段河长制开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就下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县委书记王晓东作了强调讲话。
3、组建成立了河长制工作体系。20xx年4月14日县委办和县政府办以洪办发[20xx]19号文件批复成立领导小组。我县85个县级河湖库(3个湖泊、43条县级和城区河道、39个水库)由19位县委、政府及公、检、法副处级以上领导担任河长,副河长由64个县直单位一把手担任,几乎涵盖了本县所有部门,可以说是全员发动参与“河长制”。各部门、乡镇纷纷召开河长会议贯彻落实,建立工作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438条乡级和村级河道均由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担任河长,乡镇七所八站领导担任副河长。
4、加大河湖整治力度。4月17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河长大会后,所有县级河长均到各自包保河湖水库开展了详细的调研,了解河湖概况,组织排查存在问题,制定了各自包保河湖水库的河长制工作方案。各乡镇根据全县河长大会精神,分别召开乡级河长会议,于5月上旬基本建立了乡村两级河长体系,出台了乡级全面推进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各副河长和河段长按照县要求,组织开展所负责河湖水库情况摸查工作,初步摸清了523条河湖水库水质,排查出各类排污口、白色垃圾、有毒水草、围网养殖、畜禽养殖等污染源情况,以及河堤损毁、绿化损毁、违章建设、入河支流等情况,为全面开展河湖整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目前,全县河湖水库治理工作已逐步展开,县城区河道结合“263”专项行动和黑臭水体整治,开展利民河、东风大沟、早陈河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确保6月底前全部完成综合治理;县河长办和河道管理单位正在全面过细排查城区所有河道情况,梳理存在问题,制定整治措施和整治期限,分步展开整治。各乡镇将“263”和“河长制”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推进辖区内水上、岸上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沿河企业、畜禽养殖、违章建筑和生活垃圾治理,从源头上防控污水入河。目前,大部分乡镇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已经关闭搬迁;河湖水库内围网养殖、水面漂浮物治理成效明显,清理率达到60%以上,徐洪河、淮河、怀洪新河等骨干河道基本无围网养殖;非法码头、河面漂浮物基本清理完成,部分乡镇正在开展河道疏浚清障工作,河湖水库整治成效初步显现。
**县位于江西南部,北连、,南接,东邻、,西毗,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2375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9.7万亩。
境内、等8个乡(镇),以及、**3个国营林场,共计153.4万亩的山地水域流向广东东江,最后汇入珠江,因此成为东江的源头区。区内有东江的源头、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中亚热带阔叶林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有116科2500余种木本植物、400余种动物在其中生息繁衍。
为切实保护好东江源头,让香港同胞喝上洁净的东江水,我县几十年如一日,以生态效益为重点,不惜一切代价,狠抓措施落实,努力保护东江源头的森林资源,优化美化生态环境,为东江源生态环境保驾护行。
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生态效益为重点,建设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保护好东江源的天然森林资源,发挥天然林的天然生态屏障作用,我县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经济、社会效益服从于生态效益,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初开始,对东江源头所在乡(镇)、场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措施,禁伐天然林面积达120多万亩。由此给林业部门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年林木采伐量从7万多立方米下降至不足3万立方米,每年减少林业规费480万元。同时,县财政和林业部门每年还挤出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门资金用于天然林保护的实施。二是建立了50万亩的/自然保护区和10万亩的/植被类型生态保护区,使天然林的保护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三是加强东江源头区护林队伍建设,强化资源保护,在原有8个乡(镇)林业工作站和3个国有林场的基础上,还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护林队伍密度比其它重点林区增加了一倍。四是加大林政资源管理执法力度,推进源头区的依法治林,分别在/、**乡设立了森林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源头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区治安管理工作。五是积极开展“开源节流,改燃节能”工作,以源头8个乡(镇)为治理重点,全面关闭柴炭市场,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改燃节能,推广以煤代柴、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无污染燃料,在东江源区内建立了以沼气池带动生猪、果业发展的“猪-沼-果”生态农业,建立沼气池2.4万个,有效缓解了能源性消耗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减轻了环境污染,对东江源头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以社会造林为主体,建设东江源头防护林工程。为加快东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建设,我县在上级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力量,自我启动东江源头防护林工程建设,在东江源头所在乡(镇)、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活动。一方面通过广泛
宣传发动,争取社会各界捐资赠资,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植树造林活动。另一方面加快林业经营机制改革,按照“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五荒”和疏林地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股份制林场和生态林业庄园,有效调动社会造林积极性,带动公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共绿化荒山荒坡10.5万亩,建立水源涵养林12万亩,固堤护岸林4.5万亩,水土保持林9万亩,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
(三)以林政管理为主题,保护东江源头生态环境。为巩固东江源头绿化成果,更有效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我县狠抓林政资源管理。一是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工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封山育林措施和乡规民约,强化制度管理,严格实施“定山场、定面积、定目标、定报酬、定奖惩”的五定管理办法,对难点和重点地区,实行领导挂点,公、检、法、司协助,林业部门分片包干的封山育林制度,每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达3万亩,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森林资源。二是强化企业的管理,严格审批、办证制度,严格执行企业上马加盖“绿色印章”的环境保护制度,规定凡消耗、浪费森林资源大,以及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林业项目,都不予审批立项。同时,加大污染源清理力度,对在东江源上游开设的任何有污染的工厂坚决要求转产或给予停产、取缔处理,共关闭松焦油厂15家、活性炭厂5家、木材加工厂20家。对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生态环保型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和保护,并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三是加强林地管理,东江源头区域内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有极其丰富的稀土资源,如果进行开采利用,不仅会给县财政增加收入,还会直接给林业部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为了保护东江源头区这块净土,林业部门强化保护措施,严禁征占用林地开采,取缔了稀土开采等矿点10家,避免了因开采矿产资源出现的水土流失,为净化东江水质起到了关键性的保护作用。
尊敬的依当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由我汇报乡村振兴27个示范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如果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规划情况。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已全面完成并经过专家评审;薛城镇规划最终稿已完成正在请主要领导审核,待审核修改完善后报州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审批;桃坪镇集镇规划已完成第一次会审,正在修改完善中;全县乡村振兴详细规划正在挂网招标,预计6月3日开标;已修订完善1镇2村及23个示范村五大行动:《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户用厕所改造实施方案》《污水处理实施方案》《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已通过政府常务会审议,将于本周内修订完善后下发;完成31个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制定,并落实各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6月30日、9月30日和12月30日三个时间节点的工作任务。
二是摸排情况。在4月底前由科技和农牧水务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组成的工作组对31个村户用厕所改造情况和污水处理摸排进行摸排,经统计需改造农村户厕11000余户,分散污水处理500余户。对20__年垃圾分类处理热解处理站进行了三个点位确定,计划在通化乡、古尔沟镇、上孟乡建立垃圾热解处理站。
三是项目情况。分两次对乡村振兴项目库进行修订完善,并组织林草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对项目实施内容进行初步审核,从而建立全县乡村振兴项目库,确定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核心的补短类项目4884万元,提升类项目2.06亿元,目前补短类项目已报财经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将于近期开始全面实施,提升类项目正与各部门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安排,计划年内实施4000万左右的提升项目。
四是产业振兴情况。
1、全面完成春耕生产工作,引导农户种植以大白菜、莴笋等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7万亩(按未确权数据)。
2、落实遂宁援建资金120万元发展林下种植,本月共发放蜀香二号辣椒苗320余万株。
3、落实浙江援建高半山产业项目资金317万元,计划采购生物有机肥料800吨、黄板20万张、太阳能杀虫灯100盏,目前正在挂网采购中,预计本月底前完成采购。
4、基本完成浙江援建中蜂实施项目,建设中蜂示范场9个,发放蜂箱3000个、摇蜜生产设备400套。
5、加快推进3个浙江援建养殖场建设,预计于6月底前完成。
五是环境整治情况。全县乡村环境整治已全面展开,安排落实资金59万元采购草种花种1.8吨,分发给全县13个乡镇结合环境整治进行绿化美化,已开展80余万元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资金尚未到位),同时要求全县各村开展绿化美化和农户房前屋后清理工作,因正式方案尚未下发,尚未进行检查和统计。
六是乡风文明情况。充分利用妇女节、劳动节等节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优秀评比等,增强群众凝聚力。同时,结合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挖掘、弘扬优秀藏羌传统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振兴中重点工作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涉及部门多,覆盖范围广,方案制定和项目匹配需多次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因此方案出台较慢。二是当前省州尚未出台相配套的项目、实施方案和指导性意见,目前工作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指导性和规范性的运作模式造成部分部门和村仍处于观望状态。三是部门、乡镇宣传引导不到位,未能营造乡村振兴全民参与氛围,造成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只重视室外环境整治,忽略了室内环境卫生清洁。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关于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实施方案(送审稿)》现已通过政府常务会审议,将按照会上提出的建议意见,修改完善后印发至各乡镇组织实施,以一镇两村为核心紧扣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要求,逐项对标落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于9月30日前建设完成,于10月开启考核验收工作。
二是力争5月底前完成薛城镇乡村振兴规划审批审核工作;7月30日前完成桃坪镇集镇规划;10月30日前完成全县乡村振兴详规编制进行定稿送审。
三是由科技和农牧水务局负责,力争5月30日前完成农村户厕改造和分散污水处理试点工作,为召开全县乡村振兴现场会作准备。
四是由住建局负责,于6月30日前完成垃圾分类处理所需物资采购工作并完成培育引进废品回收公司、村组保洁员选聘、依托小超市、小卖部设立一个垃圾超市等工作;9月30日前完成通化乡、古尔沟镇垃圾热解处理站建设工作。
六是由县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各部门、各乡镇营造乡村振兴氛围,通过两微一端上对乡村振兴进行宣传报道,提高群众意识和参与度。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城市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在政府、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积极探索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一、基本情况
市城区社区卫生大部分归属市卫生局管理,属船山管理的有6个,其中通过省卫生厅验收合格4个,分别是高升、南强、灵泉、育才,在建2个(广德、凯旋),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顺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占地面积8930.37m2,设备总额102.9万元,开设床位122张,有人员175人(其中执业医生64人,执助18人,注册护士25人,医技人员18人,公共卫生18人)。基本建立起了以城市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二、主要成效
1、加强,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制定了社区卫生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加大了财政投入,近3年区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也下发了《遂宁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规章制度,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络。区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配套文件及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
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近两年,先后举办和参加省市社区卫生管理及技术培训学习,培训30人,有效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医药咨询、体检、慢性病管理等,普遍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对慢性病人定期检查、跟踪服务,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存在问题
社区卫生自建立以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但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卫生设置、规划、管理由市卫生局负责,目前船山所辖的6个街道办事处仅有高升街、育才路、凯旋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隶属我局管理,其余镇江寺、介福路、南津路的社区卫生属市局管理,不属我区管理的广德、灵泉、富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归我局管理。
2、业务用房困难。尽管政府要求街道办事处为社区卫生机构优惠政策和必要投入,如或低价业务用房,但从我区目前管理的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看,无1个是由街道投资或无偿。
3、缺乏全科医疗服务人才。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疗人员。现在的20名全科医生是专门负责到社区居民家收集信息人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
4、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保障不足。一是预防保健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机构一方面要为自身生存获取收入,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社区公共支出,出现了预防保健做的越多,垫付经费越多的现象,使社区卫生服务难以维继。二是保健教育经费缺乏。目前健教、保健咨询等宣传材料费用均由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因费用短缺,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于两难境地。
5、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尚不配套。由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限制,公费、劳保、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报销尚未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许多病人因报销问题,而不能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络,许多可以在社区中得以治疗的病人,只能滞留在大医院,加重了病人的医药费开支。
6、保健意识淡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识了解较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健康投入意识差,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难度。
四、对策建议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切实为社区居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八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市、区政府要建立稳定的筹资和投入机制,应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定额补助工作经费,适当给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次性建设经费,对其设备更新和业务培训给予适当的补助,并将以上项目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尽量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公开招聘全科医学、护理学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川编办[xx年]4号)给予落实,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给予奖励;鼓励医务水平较高的离退休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并给予相应待遇。
3、进一步完善大中型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制度。通过设备援助、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医疗协作等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4.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扩大其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项目,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定位;要实行政府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实行医药分开以减轻群众药费负担,从而引导群众积极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
20xx年12月,国家下达我市第四季度新增农村水利投资 22827.11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3080.35 万元,截止2月17日,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的统计报表,全市已到位投资18614.65 万元,占计划投资的 81.5 %,所有项目均已开工,累计完成投资 6718万元,占总投资的29.4 %,其中中央资金完成投资4556万元,占中央计划投资的34.8%。现将各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农村沼气。项目总投资901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43万元,新x户用沼气12106 口,乡村服务网点93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5处,联户沼气工程218 处,截至目前,完成新x户用沼气池7629 口,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72 口,乡村服务网点42个。
2、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总投资3636.67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10万元,分15个子项目实施。到目前为止,15 处工程已全部开工,共完成投资26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__万元。
3、病险水库治理。项目总投资3750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800万元。颜岭水库除险加固坝顶降低已完成,完成工程量38000立方米,完成导墙 ,总计完成投资480万元。江口塘水库除险加固正在进行坝基打孔灌浆工作,总计完成投资510万元。同乐坪水库除险加固正在进行防渗墙导墙施工,总计完成投资320万元。
4、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400万元。大圳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渠坡整形及渠道砼防渗衬砌施工正全线紧张有序开展。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石方0.79万方,浆砌石0.48万立方米,砼1.01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980万元。 六都寨灌区完成土方工程量的97%,浆砌石施工完成74%,砼施工完成49%,下一阶段主要进行浆砌石和砼施工。共完成土方开挖53000方,石方开挖10500方,砼6400方。总计完成投资960万元。
5、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万元。邵阳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已完成55%,经果林已完成70%,封禁治理工程已完成50%,项目在今年2月28日前可完工。邵东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120万元,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6.3hm2,栽植经果林13.3hm2,种草11.2hm2,封山育林360hm2,完成新灌排水沟2.8Km,修建沉沙函32口,改造河坝5座,修复其它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5处,项目计划在今年3月中旬竣工。
6、四水治理。项目总投资14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00万元。已完成投资425万元。
7、动物防疫体系。项目总投资19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6.35万元,到目前为止,三个项目已全部开工,中央投资已形成实物工作量112.25万元,占本次安排中央投资总量的89.9%.
8、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该项目投资150万元,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配套50万元。目前上述两个项目到位资金146.55万元,项目开工率100%,完成投资41.7万元,形成实物工作量34万元。
9、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总投资236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600万元。隆回县已完成中央投资50%,新宁县完成中央投资37.5%,邵东县完成中央投资21%,洞口县完成中央投资50%。
10、防护林工程。项目总投资7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00万元。现已完成中央投资350万元,地方资金30万元,完成整地13.6万亩,植苗3.5万亩。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按照上级提出的新增国债投资项目要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的总体要求,我市始终把落实新增国债投资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民生工程”和“样板工程”来抓,严肃对待,严格督查,严格考核,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制度建设,做到任务落实到位、资金筹措到位、质量监管到位,措施硬,力度大,效果好,工程项目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局面。
1、健全责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我市严肃对待,高度重视中央扩大内需工作,把抓好新增加国债投资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经济工作来抓。市发改委成立了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抽调专人负责考核、督查等日常工作,建立部门联动的考核机制,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定期听汇报,不定期召开协调会,研究工作部署和工作措施。2、健全投入机制,确保资金到位。一是及时将上级下达的资金拨付到项目,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一分钱的中央专项资金。二是全力落实配套资金。我市各县区尽管财政拮据,但在安排新增加国债项目配套资金时则尽力而为,全力确保。三是广泛动员民资民力参与新增加国债项目建设。春节期间,我市利用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工大力投入到水利冬修活动,充分发挥了国债投资引导地方投资的桥梁作用。
3、健全督查机制,确保项目进度。我市对新增国债项目坚持周报告制,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总结,按项目完成进度和工作实效予以讲评。
4、健全监管机制,严把工程质量。一是推行招投标制度。为确保项目质量,我市规定所有项目必须由建筑工程质监部门审核把关,1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实行公开招标,其他项目必须由专业施工队伍组织施工,实行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二是推行质监员制度。市水利局把“安全饮水”作为惠民富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恪守“规划设计关、建设承诺关、开工审批关、安全监理关、工程验收关”。三是推行公示制度。对每个项目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增强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新增国债项目建设进度总体来说进度较快,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上级安排我市项目的力度还应当加大。我市是农业大市和贫困市,基础差、底子薄,要解决的问题相当多,希望上级在项目安排方面对我市进一步倾斜。
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缺口较大。我市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要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市县两级地方配套资金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是部分项目招投标不很规范。上级对新增国债项目建设进度要求很严,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政策要求都应当公开招标,而公开招标的时间至少需要40天左右,为赶工程进度,部分项目单位在工程建设招标上不是很规范。
尊敬的各位:
大家下午好!
近年来,在各级委、政府和县卫计局的坚强下,我院按照公益办院的宗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下面,我将中心卫生院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向各位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镇位于x县东南部,版土面积x平方公里,辖x个村和x社区,总人口x万。中心卫生院始建于x年,占地面积x㎡,业务用房面积x8㎡,担负着全镇人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周边四个乡镇的部分医疗急救服务。现有职工91人,开设病床x张,年出院x人次,门诊xx人次。打造了完备的现代化医疗信息系统、远程会诊平台,具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能力。全镇下辖x家村卫生室,在编村医50人。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础建设卓有成效
我院于x年新建了行管公卫综合楼,xx年又耗资x对业务综合楼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与装修,住院部分科设置,达到“四化”标准,病人诊疗更加舒适方便。分年度对全镇x家村卫生室进行了优化建设,均达到了“五化”标准,卫生室服务环境大为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我院通过“外引内修”,不断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夯实发展内涵。一是加强人才引进,近三年共引进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9名,为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增添了强大动力。二是与上级医院签订人员培训协议,三年来选送31人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214人参加市县级短期培训。每年邀请上级医院来院授课10余次,每月均请上级来院指导手术、会诊。三是强化院内培训。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每年组织院内培训30余场次,举办技能操作竞赛、业务技能考核不低于4场次,不断强化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三)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完善质控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对日常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全面贯彻落实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不断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近几年无医疗事故和大的医患纠纷发生。二是强化急诊急救,护佑生命安全。加强院前急救和急诊工作的管理,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对急、危重病人畅通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120”年接诊病人xx人,急危重转诊xx人,未发生因急诊急救处置不力而引起的矛盾纠纷。三是加强特色专科建设。今年在“国医堂”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中医康复理疗科病区,形成了以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现代康复理疗相结合的特色诊疗科室;成立了烧伤治疗专科,填补了区域空白,社会反响良好。
(四)惠民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覆盖。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治未病”意识,规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实施健康管理,打造健康小屋,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与危害,不断提高全人群的健康水平。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专人负责药品上采购,基本药物使用率100%,运行已经走入正轨。三是严格执行医保政策,提高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近三年,全镇参保率均在99%以上,三年来共为群众报销医疗费用1427.2万元,惠及群众7.9万人次。四是是开展保障基本医疗服务改革试点,自年x月x日起实行按床日定额付费,通过控制药品、耗材、辅助检查费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呈现出“三下降一提高”(例均费用下降、例均床日下降、患者例均自付费用下降,实际报销比例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医院文化引领发展
我院始终把建设自己的医院文化,打造“区域诊疗中心”作为“内功”来修炼。确定了院训、院徽,愿景,创办了院报,目前已发行48期,开通了医院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了与辖区群众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常性举办演讲竞赛、文体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大力倡导敬业和事业成就感,凝集人心,积聚合力,增强了干部职工团结协作、争先创优意识,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六)健康扶贫精准有效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对象慢性病门诊医疗工作。对贫困对象身患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服药的逐人建立台帐,发放日常治疗药品,进村入户开展健康体检,为贫困对象了健康保障。二是全面落实我县健康扶贫“三提三免三兜底”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切实解决贫困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助力脱贫。经常性深入挂点扶贫村,开展入户调查走访,帮助完成帮扶,为贫困居民医疗援助和健康保障,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医疗业务发展不匹配,服务能力提升遭遇瓶颈。现有业务综合楼建于xx年,使用已达30年,且多次维修改造,已成危房;上级编制床位数仅64张,实际开放床位146张,仍时常需要加床,病区负荷已达极限。
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同时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是基层医疗队伍人才不足。因基层医院和县直医疗机构待遇相差较大,县级绩效工资为基准线的1.6~1.8倍,乡镇卫生院才1.2倍,目前医院仍有临聘人员54人,编制无法解决,人员经费不足,高水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基本每月都有流动人员,致使医院服务能力萎缩。同进村医养老保障问题未解决,导致老村医退不出,新培养的村医安置不了,村级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三是医疗设施设备落后。特别是缺乏CT等大型诊疗设备,每年有大量患者因不能明确诊断赴上级医院诊治,加重患者就医负担,贻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四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跟不上发展需求。现在医院执行的还是年出台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标准,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现阶段医院配置标准和社会发展现状不一致,也不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日前,天津市__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
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全市法院通过源头治理、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等措施,推动建设集约集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加快诉讼服务转型升级方面,以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大力推动立案登记制改革,由审查立案变为登记立案,全市法院当场立案率达98%;以网上诉讼服务为抓手,实现与最高法院12个在线诉讼服务平台对接联通,升级改造诉讼服务网等平台,当事人通过扫码即可实现“家里办”“掌上办”“一网通办”,去年以来网上立案占一审立案数量的43%;以诉讼方式改革为突破,加强调裁对接、繁简分流、简案快审,去年,全市法院速裁、简易程序办理案件超38万件,占全市一审民商事案件总数的`84%,有效提升审判效率。
全市法院积极参与推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大力加强联动解纷,完善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仲裁公证等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去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纠纷15万件。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9.5%,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有效化解;大力加强专业解纷,设立家事、金融等72个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室,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在线解纷,建立法院网上调解平台,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会调解、劳动人事调解仲裁等平台互联互通,入驻调解组织502家,调解员1833名,在线解纷38162件,司法确认率达71%。
一、取得的成绩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近两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在标准化建设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市里制定下发了《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建设规划》。要求市辖区200*年末规划建设完成1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市)末规划建设完成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届时将提前1年多完成国家规定社区卫生服务100%覆盖的目标。
二是完善政策,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市政府及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这些政策文件明确了我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确定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职能及工作考核标准,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是加大投入,建立了稳定的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机制。200xx年,共投入8594万元,用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其中,中央财政4704万,市级财政2630万,市、区级财政1260万)。
四是加强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全市成立了各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制定并发布了“社区卫生十不准”;统一了机构标识,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强了信息管理,完善了服务功能,树立了社区卫生服务良好形象。
二、下步打算
为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上步伐,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0xx年,我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市预计筹集社区卫生服务和建设资金1亿3千多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经费4704万元,市财政安排5012万元,包括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012万元,能力建设经费万元。市县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653万元(市级人均4元,县级人均2元)。
二是利用社区平台,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将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定点机构,并通过降低起付标准和提高报销比例等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看病就医。
三是强化培训,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快岗位培训的步伐,继续开展全科医师及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还要鼓励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通过培训、考核转为全科医师,以尽快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力量。
四是落实政策,吸引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和智力。
通过制定一系列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优秀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在职称评审、人才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社会保险、公积金缴存、子女入托入学、购房购车、税收等方面,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
五是加大宣传,为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氛围。
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周或宣传月活动,让社会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让百姓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树立社区卫生服务良好形象,竭力打造“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品牌”。
今年以来,九江市医疗保障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医疗保障局的具体指导下,以开展作风行风建设为契机,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严格依法行政、为群众提供满意服务为目标,内强素质,外素形象,不断提高医保经办服务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能,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行政权利监督。按照上级“放管服”工作要求,认真清理了各项公共服务事项,根据“一次不跑”和“最多跑一次”清单,认真开展群众办事堵点问题梳理工作,规范办事流程。同时,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将我局各科权力行使的重点环节集中到服务大厅,公开、规范地在阳光下操作,从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上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20xx年上半年我局窗口共受理医疗、生育保险待遇业务为9625件。
(二)加强岗位职责规范,完善制度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工作人员岗位规范,业务经办纪律、考勤制度、首问负责制等。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政策规定、各项经办流程、岗位监督上墙公示。印刷了《办事指南》,设置了便民服务盒,醒目处设立“意见箱”,并公布了全市统一监督投诉电话。通过制定和网上各项规章制度达到了以制度管人,达到了对内规范管理,对外树立形象的良好效果。
(三)规范管理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实行A、B岗制度,要求各窗口工作人员着装整洁,亮牌服务,主动热情接受参保人员的咨询和监督。二是严格考勤制度,以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方式对窗口工作人员到岗、在岗情况进行严格管理,杜绝了缺岗现象。三是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要求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咨询人员要主动热情接待,耐心、细致解答,对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和无法办理的业务耐心解释原由,做好转办衔接工作。
(四)简化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办事。一是针对堵点问题,我们要求了各科室前置窗口的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得到了参保人员的好评。二是针对参保人异地安置、异地长期居住、长期异地工作、异地转诊转院就医、异地急诊就医、外出务工人员和就业创业人员备案,医保服务大厅实行了“一统一、三取消”:统一使用全省异地就医备案表格申报;取消了一切不必要的证件材料和盖章,取消了备案到具体指定的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不再指定医院。
(五)开展错时延时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从20xx年1月1日起,工作日中午12:00至下午13:30安排一个综合柜员窗口为参保的企业、群众提供延时服务;在双休日及节假日上午9:00至12:00及下午13:30至17:00安排一个综合柜台窗口提供错时服务。延时、错时服务办理业务共计75件。
二、存在问题
当前,机构改革,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努力和加强。一是如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医保队伍建设,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二是如何提高办事效能,优化环境,提升行政服务水平;三是如何为群众提供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
三、下一步打算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信等媒介,构建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宣传网络,让医保政策人人知晓、入脑入心。采取多种形式对医保政策进行专题解读,答疑解惑,指导基层干部用足、用好政策。
2.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和“综合柜员制”工作模式,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做好双休日、节假日和正常工作日延时、错时服务;加大“赣服通”宣传推广力度,更好地发挥“赣服通”便民服务功能,切实方便群众办事生活。
3.按照省医疗保障局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加快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近年来,红河州着力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全州共建成各类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584所,建有老年活动场所(老年活动室)911个,设置养老床位1.86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达28.5张,居全省前列。
一是政策引领,完善养老服务发展制度体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医养结合、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等内容的11项政策文件,着力破除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规范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机制,拓展养老模式,创新经营方式,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二是优化管理,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严格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改进政府服务,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准入条件。持续推进“减证便民”改革,整合注册审批流程,让申请登记注册、餐饮服务、药械经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办事只进一个大厅、最多跑一次,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社会力量新办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备案登记,民政部门不再审批。维护养老服务市场价格秩序,加强对价格水平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信用评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等信用管理制度,努力构建“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信用局面。
三是质量提升,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发展。建立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环境公园化、设施现代化、服务优质化的公办养老机构。认真落实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要求,对37个养老院进行提质改造、47个进行消防改造。以“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活动为契机,规范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内部管理方法和措施,以制度管人、管事,坚持制度上墙,责任到人。
四是龙头企业引领,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强劲发展。红河州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一批以社会力量兴办、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制定实施建设、运营补贴和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红河州公建民营发展模式成效明显。20xx年,红河华山医院创办个旧市老年人公寓,云南省首个民办养老机构在红河个旧落地;20xx年,开远市创办朋阳敬老中心,在云南省率先开展“公建民营”养老模式试点,20xx年9月被列入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得益于优质的管理服务,该养老机构已满员收住200名来自开远和周边地区的老年人,“一床难求”;20xx年,引进全国知名养老连锁品牌上海洪天养老有限公司,在弥勒、泸西2个县市创办养老机构;20xx年,开远市在全省率先探索PPP养老项目建设模式,投资1.32亿元建设旅游与养老相结合的凤凰谷养老养生项目,目前项目有序推进。同时,国内外许多养老集团纷纷到红河考察,对参与红河州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兴趣浓厚。目前,全州已引进民间资本投资新建27所民办养老机构,设置床位5731张,医养结合养老机构21所,设置床位3299张,实现了以政府为主承担向政府、社会共同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转变。
五是多元化发展,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立足社区现有资源,按照就近方便、功能齐全的原则,大力开展日间照料、休闲娱乐、文体活动、精神慰藉、上门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如,个旧市、开远市城市社区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支撑,全力打造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老年教育、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成为红河州城市居家养老的示范品牌;又如,石屏县、建水县等县市的老年协会组织筹集资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探索出一条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的新路径。
六是推进“银发经济”、融入健康生活目地产业布局。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推进“候鸟式养老”“银发经济”发展,着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名片,以金平县首家“中国长寿之乡”为契机,进一步激活红河两岸的“长寿基因”,推进红河州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养老等产业集群,促进“医、药、健、养、游”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
七是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实施高龄津贴制度,20xx年发放高龄补贴5284万元,惠及8.6万老年人;积极推广“互联网+智慧养老”系统的应用,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医养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驻养老机构,依托医疗机构打造养老产业,走医院+医养(康养)路子;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日间照料、休闲娱乐、文体活动、精神慰藉、上门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以助餐为突破口,新建了13个“老年幸福食堂”,解决居家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年人吃饭难为问题;加大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特别是今年争取到了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在蒙自、个旧、开远、建水、弥勒先行开展2500个养老床位建设,上门服务5000次以上,为以后在全州失能半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提更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探索新经验、新模式;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全州实名注册志愿者达68.3万人,共组建志愿服务队2706个,实施志愿服务项目2.1万个,志愿服务记录时长达945.9万小时。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了确保我县20xx年贫困村沼气池建设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根据自治区《广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检查验收办法》(桂林发[20xx]42号)精神,我县于20xx年12月19、20日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县20xx年度的沼气池建设进行了自检核查验收,现将我县自检验收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沼气池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
20xx年自治区下达我县贫困村沼气池建设任务x座,截至20xx年12月底止,经县组织首次检查验收,全县建池完成x座,占市下达任务数100%,建池覆盖11个乡镇40个贫困村2100户,受益人口10432人,项目总投资218.5万元,其中自治区补助资金126元,地方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91万元(含投工、投料折款)。其中资金用于购买水泥2100吨,购买沼气池灯、炉具2100套和沼气池三管(进料管、水压管、排渣管)18900米,县卫生局配套便盆2100个,全县累计上工人数2.5万人次,干部参与750人,新建沼气池利用率达99%。
二、沼气池建设自检验收评分情况
1、建池数量
①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截至20xx年12月31日止,通过县组织的检查验收,全县实际完成建池2100座,完成率达100%。参照验收标准评分办法,应记20分,自评记20分。
②所完成的建池数,各乡镇都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根据标准评分办法应记3分,自评记3分。
③建池档案齐全。我县对在20xx年有建池任务的农户都进行了造册登记,并在完成建池后能及时建立档案,每个乡镇分别装订(一式二份),都有编号、户主姓名、建池地点、建池时间、施工员、池容、池型、验收人、验收结果等内容。对照标准评分办法应记10分,自评记10分。
④建池标志。我县凡在20xx年有建池任务的农户都在沼气池盖上或沼气池周边墙体上写上永久性明显的标志。根据标准评分办法应记5分,自评记5分。
⑤组织检查验收小组,建立数量核查制度。我县对每个入档的沼气池都经过县、乡农村能源管理部门的技术推广、人员验收核定,并由县沼气池建设大会战指挥部负责核对检查,建池数量真实可靠。按照标准评分办法应记2分,自评记2分。
2、建池质量
①建池质量合格。20xx年12月19、20日县组织验收小组采取重点抽查复验的办法,对11个乡镇243个建池户进行了认真核查,从核查的情况来看,实际建池数有243座,建池的质量都比较好,没有发现漏气或不产气的现象,建池成功率达100%。对照标准评分办法应记20分,自评记20分。
②持证施工。20xx年我县举办沼气池建设技术培训班4期,参加培训人员100人次,从事沼气池建设技术人员450人,并取得沼气池施工资质证书。根据标准评分办法应记3分,自评3分。
③建立质量验收制度。我县对建池的农户,分别由县、乡(镇)能源技术人员按质量检查办法进行验收,并做好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对照质量验收制度应记4分,自评记4分。
④建池配套方面。根据全县抽查243户情况来看,建池户基本做到猪栏、厕所、沼气三结合。据统计,三结合沼气池数有54户、占抽查户数22%;二结合沼气池的户数有166户,占抽查户数68%;三结合与二结合之和占抽查户数90%。对照标准评分办法,属配套齐全的记8分,现自评6分。
⑤安装规范方面,从抽查的243户情况看,建池户的'配套安装还比较规范,管路布局合理美观,输气通畅,基本符合要求,其中相对比较好的有215户,占抽查户数的88%。按安装规范标准应记5分,现自评4分。
3、技术服务方面
我县11个乡镇已成立了农村能源技术服务部,各乡镇的服务部设在本乡镇的林业站,县服务部设在林业局能源办。县、乡能源部门都配有沼气池的各种零配件,长期提供服务;县、乡、村都有专门维修技术员,长期向广大建池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维修服务,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对照评分办法,本项目满分记20分,现自评记20分。
综合上述评分办法,我县20xx年贫困村沼气池建设项目自检自查验收总分为97分。
三、对沼气池建设的自我评价
县委、县人民政府真正把沼气池建设当作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专门出台了沼气池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成立了“沼气池建设大会战指挥部”;在上级资金补助不足,水泥价格上涨,物资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出面协调各有关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发动群众集资和争取社会帮扶资金,顺利地解决了沼气池建设所需的资金和物资。由于采取措施得力,办法得当,我县20xx年全面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市下达贫困村新建沼气池2100座的任务,并且建池质量好,建池农户档案齐全,推广技术服务体系能正常运转。但是,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有些农户由于资金方面的困难,建池配套尚未及时完善,直接影响了一些乡村的进度和质量。总之,对照自治区检查验收评分标准和有关要求,经自检验收后逐项评分,自评的总分为97分。
一年来,我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政法委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下,以“稳增长、保稳定、促和谐”为主题,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方针,把综合治理工作做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政治任务来抓好、抓实。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集中力量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大力开展“平安创建”,积极组织开展治安乱点、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活动,不断深化“平安荷香桥”、“和谐荷香桥”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治安环境。
今年以来,全镇共发生刑事案件59起,破获52起,刑事拘留19人,逮捕**人,移送起诉13人,打击处理排名居全县第八。受理治安案例37起,结案30起,行政拘留28人(吸毒**人,强制戒毒6人)。全镇基本实现了无民转刑案件,无重大群体性上访,无群体性械斗,无安全事故发生,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抓防控建设,着力提升防控能力
1、强化技防。对我镇原有的视频监控进行了补光联网,新增加9个视频监控进行了通电联网应用。各村各单位配齐橡皮棍、钢叉等巡逻器械,并在重要地段架设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十户联防”工作顺利推进,对所有村(居)干部进行培训试用,并按照要求对村(居)内进行电话号码的收集工作。
2、强化人防。我镇实行镇、村、组三级联防巡逻机制。镇成立一支12人的巡逻队分两组在城区轮流巡逻,各村分别成立一支**人的红袖章小分队不定期巡逻,村民组3--5个组联合群防群治。督查方面,镇由派出所、综治办配合每周不少于一次的巡逻和检查督促。
二、抓排查调处,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1、抓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镇村二级人民调解委员作用,注重调动社会组织、热心人士积极性,主动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邀请专家举办作风建设讲座1次,法制培训2次,镇村二级干部受益匪浅。我镇“两代表、一委员”有90人被吸收参与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中来,全镇59个党小组全参与到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
2、抓源头排查。牢固树立抓早、抓小的理念,坚持把矛盾化解的重心下移。以群众工作站为载体,对基层矛盾纠纷统一受理,把群众工作站建成服务百姓的“直通车”。狠抓镇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建设,做到二个统一:统一办公场所,集中办公,便于群众来信来访;统一人员要求,建成集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社会管理于一体的工作平台。村级比照镇建立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室。同时采取措施强化中心及村工作室的软硬件建设。对档案和台账管理,做到受理的每起案件、每件纠纷和每道程序都有据可查,记录客观清晰,反馈及时准确,存档一案一卷。今年成功处理了向阳庄园艺场承包经营纠纷、阳火庭要求解决优抚待遇等两起信访积案;早发现、早调处建桥、伏龙两村因饮水纠纷、红叶和伏龙两村因饮水纠纷、伏龙和光冲坟山纠纷等矛盾纠纷156起,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快速成功处理突发事件12起,避免了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发生。
三、抓平安创建,深化平安荷香桥建设
1、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镇党委政府把综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细谋划、重落实,先后4次专题研究综治工作,研判综治形势。分解责任,细化到单位,明确到个人。与各村、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分别签订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确定完成镇党委、政府的各项目标、任务。出台了镇村民调奖惩规定,落实了风险押金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对平安创建、“三联两访一帮”活动、“一站一扶”、中小学生“争章”活动等重点工作进行了督查,发出通报3期,有效促进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2、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全面开展“三进三争”活动,扎实落实“守法模范”、“平安家庭户”等群众性评选工作,全镇全年共评选“守法模范”、村级“平安家庭户”达到50%以上,评选出镇级“平安家庭示范户”220户,全部通过公示并予以授牌,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对有效提高群众满意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抓校园整治,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1、完善校园各项制度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校园七个方面的安全预案,并且打包成册,从1月开始,各校开展针对性的预案演练2次,每所学校都通过严格的程序聘请了保安,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自护能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形成了学法、讲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镇派出所民警、联防队和镇巡逻队也根据情况分配到各个学校进行巡逻,保障安全,提高见警率。
2、加强校园周边秩序综合治理。针对校车、食品、生产安全,镇党政联席会成员实行联系包保制度,镇综治办和安监站每月进行一次检查督办,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和安全漏洞的环节,下达整改通知,勒令限期整改,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安心乐业、社会和谐。由综治办牵头,镇派出所、城建办、安监站、运管所、文体卫站、工商所、学区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行动共开展了5天,查处了无证经营摊点5家、商店3家、无证运营校车3家,查获了一大批有害商品,有力的保障了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抓重点人群,加强社会创新管理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结合社情民意大走访工作及“一进二访”大走访活动,全面摸清了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辖区刑释解教人员90人、矫正对象14 人、涉邪人员4人、精神病人182人(其中易肇事肇祸精神病46人)、信访隐患8人),全部建立了台账,落实了责任包保,实行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通过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预防犯罪工作。通过法制报告会、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六、抓舆论宣传,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1、充分运用普法宣传、悬挂横幅、建立宣传栏等手段,广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各村均已建立综治公开栏,刊登综治相关文章,张贴平安建设相关图片等内容,提高了人们对综治工作的认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成立法制讲师团并发放聘书,定期在各村(居)、学校开展法制讲课累计380余堂,形成了学法、讲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以政法综治宣传月、禁毒宣传月等活动为契机,宣传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活动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宣传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治理成果。深入开展家庭、学生签订拒绝邪教承诺书活动,全面开展了摸排邪教人员的专项行动,并进行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活动,落实了邪教人员的“四包”工作责任,加大了对邪教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力度。广泛宣传禁毒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毒品的社会危害,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禁毒斗争。
七、下一步工作安排
回顾一年的政法综治工作,固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面对新情势、新情况治安情势仍比较严重,政法综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还有待加强。20xx年,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平安建设要求,突出“疏、防、控、打”措施,与时俱进,开辟创新,狠抓落实,更好地增进政法综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工商局目前共有x个股室、x个工商所,x个事业单位,在职干部职工xx人。年以来,我局按照省、市局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坚持率先试点、率先受益、率先发展的工作思路,确立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工作目标,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分步实施,发展自己,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局信息化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我局信息化建设初期,遇到不少问题和阻力,主要是: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干部职工对工商系统推行信息化建设存在三种模糊认识。一是“过早论”。认为当前系统内人员有老有少,学历有高有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搞信息化建设难度大、过早。二是“无用论”。认为现在工作重心主要还是收费罚没,钱收不上来,工资没保障、温饱解决不了,搞信息化建设没必要。三是“轻视论”。认为信息化建设也就是傻瓜办公,要求不高,只要每人会操作设计好的流程就可以了,这些模糊观点直接导致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排斥性和懒惰性,给我局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建设资金困难大。经费是信息化决定性因素,没有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无从做起。x年前,我局信息化建设基础差、底子薄,全局上下除办公室和登记部门配备了三台电脑外,其它硬件设施一片空白。要搞信息化建设,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我局经费总量不大,历史上形成的各种债务沉重,全系统干部职工以及离退休干部人数多,而且三年基层工商所建设,我局又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严重紧缺的经费,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我局干部队伍庞大,全系统x名干部职工。x年前,大专以下学历的干部占%以上,文化基础差,而且会操作电脑的干部职工不多,电脑专业知识人才缺乏,这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普及计算机知识以及业务信息系统的使用。二是如何引进信息化建设人才,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建设,缩短时间和成本。
针对上述三大问题,我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群策群力。一是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局长具体抓。二是制定印发了《工商局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决定》,从机构、人员、经费上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三是加强与省局、市局信息中心以及电脑公司的联系,争取他们工作上的指导、支持与协助。四是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遇到的资金问题。五是大力引进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从零起步抓好干部职工信息化建设的教育培训。这一切保证了我局信息建设工作能顺利进行。
二、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局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而且建设工作中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根表现在:
(一)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从x年全面铺开,至今共投入资金多万元,筹建改造了信息中心、档案库房,完成了局机关和工商所的网络综合布线。同时投入资金xx万元,购买了服务器台,计算机台,打印机台。目前,局机关全部股室都配备了电脑x台,各工商所也配备了x台以上的电脑。
(二)开通了信息网。我局租用了电信局xx条光纤专线,实现了省局、市局、区局、工商所四级联网,开通了信息网,信息网设工商动态、工商介绍、办事指南、法律法规、投诉中心、文件收发、闪光红盾、发布通知等9个栏目,从去年10月份起,我局所有文件收发、资料传送全部在网上完成,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三)推广了业务信息系统运用。按照省局、市局的要求,我局及时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了培训,培训面达100%。培训后,我局于去年12份将该系统投入使用。目前,我局的注册登记、企业监管、执法案件、市场合同等业务全部通过该系统受理和办结,业务上线率均达到100%,基本实现了业务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四)搭建了视频会议系统。在市局信息中心的指导下,我局投入资金万多元,购买了视频电脑、投影仪、摄像头等设备,改造了视频会议室,初步搭建了市、县视频会议系统。目前,共举办了各类视频会议20场,视频会议系统搭建后,改变了过去开会来回赶的现象,降低了行政事务成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规范了档案升级管理。档案升级纳入信息化管理也是我局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初开始,我局开始筹集近xx万元的资金,着手对档案进行综合升级管理,今年初已通过省特级档案的评审。目前,我局全部企业档案资料电子化录入工作已完成,通过电子档案系统可检索各类企业档案,实现了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三、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变化
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我局的工作呈现出五大变化:
(一)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大量的信息检索资料传递工作,通过网络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比传统的手工方式快了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例如:企业名称查询,过去可能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在通过软件运用,一分钟内“搞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办理时间,为群众打通了一条办照“高速路”。
(二)规范了工作流程。业务信息系统推广运用后,实现了登记注册程序和条件的统一规范,建设了各类市场主体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受理核准―打照―发照的规范化流程。执法办案工作也实现了查案―办案―结的规范化流程。这样既减少了工作中有随量性,又对从源头上防止不廉洁行为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了科学决策。通过专业化的软件程序,可以非常方便地对企业进行查询和基本业务数据统计,不仅速度快,而且精度高,局领导足不出户,不听汇报,不到现场,通过办公桌上的微机就能随时掌握工作动态,进行分析和宏观指导,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四)优化了办事环境。现在运行的信息化系统,实行以网上审批为主,书式资料备案为辅,书式资料的传递由内部工作人员来完成,避免了办事人员来回跑,同时通过开通曲江工商信息网,节约了行政事务成本,加强局上下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了信息资料共享,推动了无纸化办公的.进程。
(五)树立了工商形象。在xx区政府所有直属部门中,我局是较早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单位,目前登记注册、执法办案、企业监管、市场合同、商标广告等业务全部在网上进行审批和完成,办公也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走在了全区其他单位的前列,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赞誉,树立了良好的工商形象。
四、信息化建设的体会
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取得目前这样的成绩,由此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信息化建设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运用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多,能否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取决于领导重视和熟悉的程度,领导班子思想统一的程度,保障措施落实的程度,具体责任人事业心的程度。我局党组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都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建设推行下去,面对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局党组压缩一切可以压缩的资金,集中精力抓信息化建设,正是党组一班人有追求大发展的雄心,有一抓到底的决心,有常抓不懈的恒心,才能凝聚全局的力量,上下团结一心,坚定不移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科学决策是先导。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决策是先导。我局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积极与省、市局信息中心联系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全面推进,同时我局量力而行,注意做到建设与培训同各个业务进行到哪一步,就重点培训相应的人员,保证各个项目建好、能用、用好。在经费投入上,一方面重点倾斜,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工作最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为重点。另一方面着眼发展,对设备的配置兼顾高起点和未来更新换代两方面的要求留有余地,做到既要好又能配套,确保设备不会刚用上就落后,或者今后要更新换代时,不会因缺少相应的配套出现后续工作经费负担过大的问题。
(三)多方协调是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是我局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得到了上级工商部门的有力支持,市局领导多次对我局的信息化建设作了很好的指示,市局信息中心经常到我局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凭借了外部的技术力量,多次邀请xx公司、xx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我局指导、培训,这样做,一方面使我局的规划方案更加符合实际,另一方面解决了我局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有机地整合了内部资源,将业务工作与技术工作相结合。我们将登记模块、办案模块、监管模块的培训分配到相应的股室,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既分工明确,又群策群力,确保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局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硬件设备缺口比较大,如我局位干部职工,只配备了电脑台,平均x人才有一台电脑。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工作质量,由于我局干部电脑知识较差,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较好地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三是由于目前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业务信息系统模块还没有投入使用,使人事工作和财务工作不能进行规范化管理,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今后我局将加大投入,加强培训,使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我局各项工作服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广使用业务信息系统,拓宽业务信息系统使用领域。二是进一步加强其他档案的扫描录入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电子化。三是进一步推广使用办公自动化(0A)系统,实现办公完全自动化。四是进一步完善视频会议系统,将视频会议系统广泛应用到工商所。五是对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系统进行改造,提高12315的服务效能和应变能力。六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硬件投入,力争在年内达到机关人手一台电脑,工商所两人一台电脑。
xx县地处江西省南部山区,是全省重点林业县,南方重点林区。全县辖18个乡镇,160个行政村,总人口34.68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356万亩(2375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9.8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68.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3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2。xx县物产丰富,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山区县。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脐橙面积达25.9万亩,脐橙产业覆盖了80的农户。文化底蕴深厚,是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是江西第一个“中国楹联之乡”,境内有中国最大的方形围屋东升围。
20xx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县财政总收入7640万元,本级财政收入61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5元。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大力培植森林后备资源,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全县的.森林生态得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坚持以资源增长为目标,强化保护,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资源增长为目标,强化保护管理措施,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构建和谐新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一是严格林木采伐管理。坚持以“限额采伐、全额管理”为重点,严把木材采伐许可的审批关,严禁超范围、超树种、超限额采伐,严禁在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珠防林、阔叶林保护区内设立伐区。加强伐区的检查监督,强化源头管理。改革集体林木采伐生产办法,取消集体林由林业公司独家经营的管理模式,坚决取缔乡、村买卖青山和个人承包生产木材的行为,减少资源浪费。二是强化木材流通管理。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木材运输管理工作监督网络,加大对违法木材运输活动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木材运输行为。三是规范木材加工管理。严把木材加工厂办证审批关,制定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办证程序。坚决取缔生产规模小、加工工艺简陋、资源浪费严重的加工企业。严格按照省林业厅、省经贸委、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开展全省木材(加工)单位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了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监督管理,对经营加工单位实行全面监督,分片管理,统一印发加工台帐,制订生产计划,核定年度木材消耗量。使木材经营加工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四是积极开展“开源节流,改燃节能”工作。全面关闭柴炭市场,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改燃节能,推广以煤代柴、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无污染燃料,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有效缓解了能源性消耗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减轻了环境污染。
(二)强化封育管护措施。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的封育管护。一是严格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20xx年,我县被列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县,实施面积达66.74万亩。为保证我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制订了《xx县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管理办法》、《xx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定人员、定面积、定责任、定报酬、定奖罚的“五定”责任制及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标原则,择优聘请专职护林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制,签订管护责任状,强化检查监督,严格奖惩,对管护好的乡(镇)、单位予以表彰,对不依照责任状进行管护的乡(镇)、单位予以处罚,并在全县通报批评。二是加强城区风景林的保护管理。制订了城镇绿化规划,印发了《关于对城区风景林及主要公路沿线山场实行封禁的通告》,把县城周边第一层山林规划为城区风景林,实行全封山,进行封闭式培育和保护,配备专职护林员,落实奖惩措施,实行定任务、定山场、定目标、定报酬的岗位责任制度,并定期组织开展造林绿化活动,补植针、阔树种,提高林分质量和自然抗风险能力。三是强化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实行业务考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技能。并成立了林业执法稽查大队,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同时,在全县18个乡(镇)组建了老年护林协会和村级护林协会、禁山会,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民间护林协会组织这一群众性护林组织的护林作用。四是狠抓护林防火工作。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放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强化防火领导责任。采取敲铜锣、播放录音喇叭和防火知识光碟等措施,强化防火宣传教育。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和兼职扑火队伍建设,成立了县森林防火专业扑火队,深入开展知识培训,提高扑救火灾能力,使全县有限森林资源得到切实保护。
(三)严格林地使用管理。一是放活林地使用权。深化林地资源经营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偿流转机制,规范流转程序,打破对林地占而不用、用而不管、荒废林地的管理模式,保障转让、受让双方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投入到搞活林地上来,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二是严格征占用林地管理。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林地使用审批制度,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国有林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林地使用权流转有关规定的通知》等文件,专门下发文件规范产业开发(果业、中药材等)征占用林地秩序,要求产业开发必须优先选择荒山、荒地、稀疏林地,并在严格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报经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林业部门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无序开发、乱征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使产业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的道路。三是加强对果园戴帽山的管理。为发挥果园戴帽山保土蓄水、维护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作用,促进全县无公害脐橙产业的发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果园戴帽山管护的通知》,规定凡需开发种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搞好果业开发规划设计,划定等高线,保留总山场1/5-1/3戴帽青山,严禁“剃光头”式开发。同时,按照“谁开发,谁绿化,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强戴帽山的保护管理和造林绿化,落实管护责任,各果业开发户为戴帽山保护管理的责任人,严厉打击“剃光头”开发和破坏果园戴帽山林木的不法行为,从而形成“山顶飘绿带,山腰果飘香”的生态佳境。四是加大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用、破坏林地资源的行为,积极开展清理整顿活动,针对盲目毁林开荒、取土、采石、采矿、修路、建房、侵占生态公益林地等非法征占用林地现象,逐项逐类立案登记,依法从严查处。
(四)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对境内的珍稀野生植物进行造册登记,加强对野生植物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管理,严禁非法采集野生珍稀植物。积极开展“春雷行动”和“飓风行动”等专项整治斗争,对全县非法收购、出售和加工野生动物的窝点进行严厉查处,并将行动过程拍制成电视新闻在社会上反复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警示效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停止了全县所有野生动物经营、加工、销售的许可证发放,并对现有经营加工户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收回证件重新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有效保护了全县野生动植物资源。
二、坚持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
为建设完善森林生态体系,我们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创新营造林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
(一)以社会造林为主体,全面推进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我县在上级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力量,自我启动了防护林工程建设,在全县各乡(镇)、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活动。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争取社会各界捐资赠资,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等植树造林活动。另一方面,深化林业经营管理改革,创新营造林机制,推广桉树、速生杨、杂交竹等新品种,按照“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经营主体,加快“五荒”和疏林地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股份制林场和生态林业庄园,有效调动社会造林积极性,带动公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推动防护林工作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共绿化荒山荒坡10.5万亩,建立水源涵养林12万亩,固堤护岸林4.5万亩,水土保持林9万亩。
(二)以重点工程为纽带,推动造林绿化活动深入开展。重点落实三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一是全面启动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为进一步绿化、美化好东江源头区的生态环境,完善东江源区森林生态保护体系,给香港同胞送上一泓洁净、放心的东江水,自我启动了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珠江防护林造林工程项目。同时,于20xx年、20xx年实施了国债珠江防护林建设项目工程,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落实“谁造林,谁管理,谁受益”的造林新机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落实经营主体,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造林1.35万亩、封山育林1.95万亩。二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人民群众收入,于20xx年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5万亩。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净化水质,按照“户有一蔸竹,村有一个点,乡有一条线”的规划要求,重点以濂江河和镇岗河两条流域沿河两岸为主营造黄竹林基地,在美化绿化村庄环境的同时,护堤固岸、净化水质。三是大力发展商品林基地。通过制订优惠政策,放活商品林的经营管理权,加大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深入开展诚信生态招商,积极引进外商和境内外民营企业、个私业主投资林业产业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商品林基地得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建立以毛竹、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各类商品林基地118.8万亩。
三、坚持以“生态立县”为指针,立足当前,努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
历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在生态保护建设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还不发达,农村能源性消耗仍然是我县森林资源消耗的重点。二是农民整体素质较差,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高,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三是个别乡镇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四是经济发展与源区保护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特别是全面禁伐森林资源、全面关停稀土和其他采矿业,关闭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阻止污染企业进入我县,每年减少财政收入1亿多元。五是由于县财政困难,源区保护与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基础建设工程特别是防护林工程、防火基础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污水治理、防洪工程等基础建设无法实施。
针对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的原则,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生态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生态讲座、送戏下乡等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特别是要加强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及《森林实施条例》等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二)加强护林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新时期生态林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全面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培育一支业务过硬、组织有力、精简高效、廉洁奉公的林业护林队伍。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护林队伍。按照生态林业建设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起“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末尾淘汰”的劳动用工新机制,聘请护林人员充实到护林队伍中来。同时,以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切实做好护林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护林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进一步落实护林责任制,强化奖惩措施,加强巡山护林工作。三是加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各乡(镇)专业扑火队伍和兼职扑火队伍,加强防、扑火知识培训,提高防扑火能力,全面加大森林生态体系保护、防火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三)推进封山育林工程。把封山育林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好抓实。在全面施行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准备从明年开始逐步减少商品性的木材采伐,逐年增加封山育林面积。通过搞好规划设计、资源评估、落实政策措施,带动全县天然林的保护、发展,更有效地保护我县的自然森林资源,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四)突出林政资源管理。首先,重点抓好森林资源监测站建设,加强境内森林资源管理的动态监测,随时掌握资源的消长情况,适时按监测结果调整培育和保护战略。其次,抓住国家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力度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市建立地方性生态公益林的要求,设立县级生态公益林,通过逐年加大面积,使全县公益林面积达到152万亩,占全县山地面积的50以上。第三,继续实施企业上马先加盖“绿色印章”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抓好污染源的清理整顿工作,严禁创办高污染或耗资源型的企业。进一步加大低消耗、无污染、促进生态建设的生态环保型企业的引进和保护、扶持力度,全面降低森林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第四,按照“谁开发,谁绿化,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抓好果园戴帽山的造林绿化管理,严禁“剃光头”式开发,营造良好的果园生态环境。第五,强化林地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林业用地管理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各种借产业建设破坏林地等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林地资源。
(五)深化林业改革。在全面完成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把林业改革推向森林资源更深层次的改革。重点抓好以集体林业为重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顺畅,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切实减轻林农负担,保护林农的林地、林木产权和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群众发展壮大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此外,进一步深化源头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源头管理责任制和木材采伐公示制,完善基层林业工作站和森林公安派出所的管理方式,转变林业工作站职能,强化伐区检查监督,确保有限森林资源科学利用、永续发展。
(六)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投入。在生态移民、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森林防火及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等基础工程建设上,认真搞好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国债无偿资金的扶持。特别是我县地处南方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很多天然的森林资源,植被比较多样化,森林资源的自然恢复能力强,现只要加以封山育林和进行必要的改造,很快就能成为高产高效的丰产林。为此,建议上级对我县低产林改造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使天然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推动我县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省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标准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申报了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项目,并积极组织实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有序推进
为了使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干净有序的实施,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主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妥善安排项目建设具体事项。
二、科学规划,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合理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避免资金浪费,我们结合现有的.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功能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论证,制定了《项目建设实施计划》,从三个方面提升和完善服务平台信息化。一是县就业服务软件开发,搭建供求职平台,扩大就业,促进民生。目前测试已结束,已申请在线运行;二是改造提升机房及网络布局,使网络运行更安全、更顺畅,目前已在进行中;三是完善和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目前已在组织招投标。
三、规范运作,确保项目建设手续合法合规
按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要求,结合《项目建设实施计划》,我们多次与县政府采购办、社保股进行联系,咨询政府采购有关手续,资金使用规定等,与多家软件开发公司就如何开发有特点的就业服务软件进行商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保障了项目建设实施的有关手续规范、合法、合规。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工作上的种种原因,致使我县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实施较晚,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会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八月底全面建设到位。
xx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
7月8日下午,市乡村振兴办在市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召开第四批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启动会议,市农业农村委黎而力副主任、市规划资源局王训国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市农业农村委相关处室领导就第四批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任务、推进计划及相关工作要求作部署,市规划资源局相关处室领导就做好第四批示范村村庄设计、建设方案报批等要求作部署。各涉农区农业农村委、规划资源局、第四批示范村所在街镇等负责同志出席会议。现就本次会议精神及本区第四批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市级启动会议主要精神
(一)明确了第四批创建任务。7月6日,市乡村振兴办下发通知,明确了20xx年度即第四批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任务,全市共19个村,创建任务一个村的为闵行区、宝山区、松江区,创建任务两个村的为浦东新区、嘉定区、金山区和xx区,创建任务三个村的为奉贤区,崇明区最多,为五个村。我区今年入选的两个村分别为重固镇中新村和金泽镇岑卜村。
(二)明确了村庄设计工作要求。为持续提升示范村建设水平和整体显示度,市明确要推动建设工作“由数量到质量、由盆景到风景”转变,为此提出了“全面加强统筹谋划”、“严格把关村庄设计”、“扎实推进全域建设”、“着力培育发展机制”和“加强指导督促检查”等五方面的工作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做好村庄设计工作的重要性。《通知》和会议强调,要严格落实“不设计、不实施”工作要求,按照导则规范开展村庄设计。会议明确示范村村庄设计成果于8月底前交区规划资源部门进行市区会审,并指出,会审不通过的村,暂停启动建设,继续开展设计优化,9月底前仍不能达到要求,取消示范村建设计划。
(三)明确了建设方案报批流程。示范村要制定详细建设方案,明确建设项目、实施内容、投资计划、时间节点,形成项目清单。会议要求各示范村项目清单要在8月底前提交区乡村振兴办审核,区级审核通过后报市乡村振兴办审核。其中特别强调了五方面的硬要求,分别是风貌设计不通过的、无产业用地的、无产业特色的、无社会主体参与的和不是全域实施建设的将不予通过。
(四)明确了创建工作时间节点。会议强调要求,第四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总的时间节点要确保在20__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本区第四批示范村目前工作进展及问题
我区20xx年度示范村申报评审,分别在1月27日、1月29日组织一办八组完成并通过区级评审,经区实施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圈阅同意2月底报市乡村振兴办,3月25日市乡村振兴办组织市级评审,我区共申报了7个村。经市领导审定,市级下达我区重固镇中新村和金泽镇岑卜村,对标对表市级要求,后续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划和建设方案。首先,两个村均已开展村庄设计工作,其中,中新村村庄设计已较为成熟;岑卜村已经形成初稿,但限于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规划尚未通过,郊野单元规划尚未落地,实质性推进存在一定限制;其次,两个村虽已形成初步的建设方案,但对标市级工作要求,结合村庄设计方案需进一步完善;第三,关于项目清单,需结合建设方案完善,进一步梳理明确;第四,按照“产业用地确保不为零”和“规范和完善规证办理手续”等相关要求,两个村要确保落实产业用地,并办理产业用地转性手续以及涉及公服设施等建设项目用地手续的规范办理,确保用地合法合规和有效推进。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一)强化主体责任。示范村建设,镇为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镇要建立工作专班,党政主要领导要协调所在镇各部门的力量,既要明确分管领导抓具体、抓落实,更要贯彻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从一开始就要整合包括党建工作、群众工作、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合力,决不能单打独斗。各村是示范村建设的主战场,更要充分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工作,重点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切实做好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好建管并举的工作要求,做好长效管理。要广泛听取和积极采纳群众意见建议,引导村民参与建设、做好长效。
(二)加强工作指导。按照市级工作要求,近阶段,重点围绕村庄设计、建设方案完善和项目清单梳理等三方面的工作,重点形成区级职能部门的工作合力,主动跨前,加强工作指导。一是请区规划资源局加强指导村庄设计编制,完善村庄设计和完成区级审核工作,并争取市级部门指导,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编制、评审和市区会审工作;二是请区建管委、区水务局、区绿容局,加强路桥建设、水环境治理、环卫设施建设等建设项目的对接和技术指导,确保项目落实落地和规范推进;三是请区委研究室、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和区民政局,就幸福社区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前介入,加强工作指导;四是请区经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文旅局等部门,加强乡村产业发展、农业招商和文旅产业的工作指导;五是请区卫健委、区体育局、区文旅局就农村卫生设施建设管理、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工作指导。
(三)明确时间节点。区乡村振兴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工作职能,要进一步对接市级部门,明确阶段性推进时间节点。要加强督导检查,对推进情况、存在问题、下阶段工作措施定期以专报形式报区领导小组。要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市级部门阶段性工作要求,及时向镇及区级职能部门发出工作提示。要针对相应的重点问题,及时提交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指挥部会议专题研究决策。
(四)疏通环节堵点。针对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用地手续办理、建设手续办理中存在的堵点,请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规划资源局、区建管委形成推进路径,指导推进示范村建设,确保路径清晰、推进高效。
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县辖镇街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现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单位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处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处,另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处、村卫生室个、个体诊所个。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县、镇、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一、加强人才培养,壮大卫生健康服务力量
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不断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自年开始,我县实行公立医院人员总量控制、自主招聘,建立了灵活的公立医院用人进人机制和政策,对紧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公立医院自主招聘后直接报县编办和县人社局备案,切实解决了优秀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坚持管办分开,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提高了医院内部管理运行效率。今年以来,围绕专业需求和学科需要,将招才引智工作纳入招商引资范畴,视同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并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系统在外工作人员回的宣传引进工作,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出台《关于鼓励在外工作人员回县工作的实施意见》,目前医疗卫生系统已有名外地工作人员回工作。同时,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截至目前,各单位选派人员到省市进修学习人次。
二、完善硬件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为此,我县在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
一是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设施标准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建立独立的传染病科、规范的发热门诊,并按照三甲医院建设标准,计划迁建占地综合院区,建筑面积万平,配备床位,目前已完成立项,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已办理完毕,正在进行安全文明施工工作,争取年底投入使用。
二是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面积实验室,购置了检测仪器设备,已于月日正式启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也先后于日启动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并与初投入使用。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将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新上一套核酸检测设备,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也将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确保全面完成“核酸检测能力备增计划”。加快推进镇街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按照发热哨点诊室不低于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正在改造过程中疫情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加强镇街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在所有镇街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新建、扩建项目,不断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条件。以上项目建成使用后,我县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三、推进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县人民医院先后与签署了对口帮扶和合作协议,为县医院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被列入国家胸痛中心联盟建设单位,卒中中心通过国家卒中中心联盟认证,胸痛、卒中、创伤、放疗项目均处全市上游水平,依托建立的掌上导管室为山东省首家。从镇街卫生院选派名“村级指导医生”对薄弱村卫生室进行帮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人员组成,由县级医疗机构分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签约工作,切实提高了签约服务质量。
四、规范监管秩序,加强公共场所管理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了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制度,成立个帮扶领导小组,分别由卫生健康局领导干部任组长,随时对所包保的.镇村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队伍配备了现场执法终端设备,确保现场执法过程全记录。加强医疗废弃物和医疗污水监督,组织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大队人员对产生医疗废弃物的单位和隔离病区加强监督检查及业务指导,各单位全部与公司签订了医疗废物处理协议,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由该公司统一集中处置,每年转运处理医疗废物约吨。
总之,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广大群众的期望和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各位领导的到来,是我们相互学习、共同借鉴、增进友谊的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恳请各位领导不吝赐教、传经送宝,为我县的卫生健康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通过学习《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深入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以及各省市区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经验,结合我院的工作实际,现将我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一)诉讼服务大厅初步建成
我院于20__年初迁入新办公楼,在新办公楼建设之初就考虑到诉讼服务中心的建设需要,因此,诉讼服务大厅的面积扩大了几倍,达到平方米,预留出适当的面积,增加服务功能。现初步实现了立案信访窗口查询咨询、联系法官、诉讼收费、司法救助、登记立案、诉调对接、受理申请、信访接待、立案调解、诉讼保全等职能。立案大厅现设有八个服务窗口、一个网上登记立案体验区、一个诉前调解室、四个展示台、可以容纳50余人的休息区,每个窗口都标明其职能,每个展台都放置法律文书样式、各类常见诉讼须知和宣传材料。大厅还设有LED显示屏,可以随时发布最新通知。在法院正门及一楼设立三间信访接待室,建立远程视频接访系统,将立案及诉讼服务场所与信访接待场所相分离。建有无障碍通道,方便特殊群众出入。在一楼显著位置设置案卷查阅室,方便当事人、律师查阅卷宗材料,同时提供笔墨、纸张、复印等服务。
(二)继续发挥诉前调解功能作用
在立案庭设立诉前调解组,继续推进完善具有我院特点的“一元推三元、巡回接诉前、诉前强诉讼、调解放在先”的“四三二一模式”,设立诉前调解室,专门负责诉前调解。
(三)继续完善电子法院建设
全院电子法院系统建立完成,在立案庭设立电子法院诉讼服务体验区,设专人负责网上立案指导、咨询,给律师、当事人、公众发放《吉林电子法院使用手册》,配备电脑、高拍仪、打印机等硬件设备,方便当事人网上立案和网上诉讼。现阶段,当事人也已基本熟悉网上立案流程,对通过登录吉林电子法院网上诉讼服务中心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反响良好,民事一审案件网上立案率已达到35%以上。
(四)诉讼服务中心人员配备
立案一庭现有人员9人,其中员额内法官3人,员额外法官3人。负责窗口立案审查及登记立案5人,负责诉前调解、诉前保全4人。立案二庭现有人员5人,其中4人负责信访接待,1人负责评估拍卖。
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诉讼服务中心整体认识不足
职责分工不明确,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岗位目标考核制等规章制度没有落实,没有形成各部门相互协调的总体工作格局,将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看成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没有整合各部门共同参与。
(二)诉讼服务大厅中部分辅助性服务没有展开
立案窗口诉讼引导、审务公开、材料收转、判后答疑等服务没有展开。送达文书由业务庭辅助人员送达、投诉建议归监察室管理、诉讼费用归吉林银行收取,这些审判辅助性服务都分散在各部门,没有由诉讼服务大厅统一管理。由于没有引入具备市场服务经营资质的第三方,未能提供如打字、传真、电话、银行、快递、茶饮等商业服务,故图书查询、商品购买、手机充电、邮寄快递、银行取款、心理咨询等社会性服务还无法提供。
(三)审判服务落实不充分
由于诉前调解人员缺乏,诉前调解工作近几年开展的不理想,也仅仅是对少量简单民事案件进行诉前调解,而对于司法确认、民事速裁、先予执行等审判服务无法落实到位。也未能在我院为其它组织开展行业调解、商业调解、行政调解等提供平台。
(四)电子法院诉讼服务功能还有挖掘空间
网上立案只限于民事一审案件,对于行政一审案件、执行案件的网上立案还没有开展。电子卷宗、网上缴费业务没有开通,导致当事人在网上立案之后还需要到立案庭提交纸质材料才能立案缴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
(五)诉讼服务中心人员配备不足
立案调解人员不足,满足不了大量诉前调解案件的需求。司法确认、民事速裁、小额诉讼、先予执行工作人员也没有充实到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大厅没有审判业务部门的人员值班,当事人联系法官困难,导致当事人与法官沟通不畅,易积累负面情绪。诉讼引导、审务公开、材料收转、判后答疑、送达文书、投诉建议、诉讼费收取等服务也缺少人员的配备。
三、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提高全院对诉讼服务中心的认识
设立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职责范围内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责任,形成全院共同支持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工作格局。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诉讼服务中心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诉讼服务中心的创新举措、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进一步扩大诉讼服务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增进人民群众的了解,争取社会各界对建设工作的广泛支持,为诉讼服务中心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诉讼服务大厅功能设置
设置“诉讼服务中心”标识,将诉讼服务大厅分为诉讼引导区、立案服务区、候诉服务区、调解服务区、信访服务区、综合服务区,并整合各项功能,将诉讼服务从后台搬到前台。设置“法律志愿者服务窗口”,鼓励律师或具备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为当事人无偿提供诉讼咨询和帮助,方便律师参与涉诉信访案件化解。选择性引入具备市场服务经营资质的第三方,提供笔墨、纸张、复印、打字、电话、传真、快递、茶饮等商业服务。设置金融机构现场服务窗口,实现诉讼费等费用的现场交纳。建立特殊群体“绿色服务通道”,对涉及民生、残疾人等弱势困难群体的案件,优先提供服务。
(三)建设诉调对接平台,加强诉非衔接工作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对外衔接通道引入诉讼服务中心,开辟专门场所,为其他组织开展行业调解、商业调解、行政调解等提供平台,建立婚姻家庭、保险、医疗、消费、交通等领域的联动化解机制。进一步做好和拓宽“妇女儿童维权直通车”、“维军权法庭”、“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医患纠纷调解室“等系列工作,今年打算与区残联联合开展针对残疾人的司法救助活动。
(四)深入挖掘电子法院的诉讼服务功能
着手实施行政一审网上立案、执行案件网上立案。完善案件卷宗流转机制,规范案件在不同审判环节的流转与衔接,探索网上立案电子卷宗收取,逐步开通网上缴费功能,开展网上咨询、在线调解、诉讼指南等服务,为纠纷解决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充实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选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善做群众工作、勤勉敬业的干警充实到诉讼服务中心的各个岗位。加强队伍更新,实行定期轮岗;初任法官和拟任中层领导的人员应当到诉讼服务中心锻炼,将中心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地。探索实行劳务外包,可以根据岗位的不同实行人员分类配备,尝试将非审判由退休法官、志愿者担任,形成一支由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为主,专家、律师、学者、志愿者积极参与的诉讼服务队伍。关心爱护诉讼服务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及时调节他们的精神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应比照信访人员的补助标准,给予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定的抚慰性补助;积极组织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舒缓压力,激发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
茂名市茂南区法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服务群众载体,在试行镇(街道)设立“便民诉讼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就近化解矛盾纠纷和咨询法律,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设立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的背景和原因
茂南区下辖8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开发试验区,辖区面积487平方公里,人口84万,共有129个村委会和85个居委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基层法庭调整撤并后,辖区仅有公馆和镇盛两个中心法庭,群众参与诉讼活动不方便,有了纠纷不知道怎么通过法律渠道解决,一些基层矛盾纠纷未能及时得到有效化解。为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诉讼难问题,茂南区法院积极探索构建方便群众诉讼和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的新平台,推进设立“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将基层法庭的职能延伸到辖区各个镇街。
通过在不设人民法庭的镇、街设立便民诉讼服务中心,解决好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妥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是基层法院贯彻落实党中央、最高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关于健全基层综合服务平台、设立诉讼服务点方便基层群众参与诉讼活动要求的一项创新举措。便民诉讼服务中心与原有的“一村(居)一法律工作站”工作制度形成镇(街)村(居)衔接、功能互补的便民法律服务联动机制,建立覆盖区、镇、村三级法律服务网络,完善“诉非衔接”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诉调衔接”、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提升司法为民工作水平,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便捷、优质的司法服务。
二、设立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的做法和措施
为切实推进便民诉讼服务工作,有效化解基层各类矛盾纠纷,茂南法院在区委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多措并举,为基层群众参与诉讼提供便捷的司法服务和其他法律帮助。
一是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茂南法院率先于4月17日在新坡和露天矿两个镇街设立便民诉讼服务中心,为当地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诉讼引导、巡回审判、诉前联调、法律咨询等司法服务,热心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5月28日,茂南区委召开常委会议,充分肯定茂南法院便民诉讼服务工作,决定在全区推广设立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将便民诉讼服务辐射至全区16个镇街和开发区。目前,拟建的14个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已全部安家落户,加上辖区内的另2个镇设立的中心法庭,纠纷化解触角覆盖至全区16个镇街和开发区。
二是法官挂点,调纷止争。法院每个审判业务庭挂点负责指导一个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开展工作,确保每个服务中心有一名院庭领导、一名法官、一名书记员和一名退休法官经常到现场工作。平常每个中心每天都安排一名富有办案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退休老法官到中心开展工作,与当地法律工作站律师、镇村干部等有关人员一起为前来求助的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同时,从当地镇村干部中聘请一两位联络员,配合中心老法官将便民诉讼服务工作做细做实,实行“有案办案、无案答疑”,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遇到有复杂疑难的重大纠纷时,挂点业务庭的法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释法说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业务庭法官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带案到镇村街居基层开庭、调解,方便基层群众诉讼。
三是明确职责,服务到位。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的职责是为群众提供诉讼引导、立案审查、巡回审判、诉前联调、法律咨询、法制宣传和信访接待等七位一体“一站式”现场诉讼服务,做到“办事一站式、服务零距离”,依法及时妥善处理辖区内各类民商事纠纷和社会矛盾。对邻里、婚姻家庭、土地权属等纠纷不拘泥于调处纠纷的程序、形式、时间与地点,通过委托调解、联合调解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促成案结事了;对房屋拆迁、征地补偿、交通事故赔偿、劳动争议、房地产物业等纠纷,则借助房产、国土、劳动、公安、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分类联合调解,力求矛盾纠纷在诉前通过“过滤”得以分流化解。因工地发生意外而导致妻子身亡的柯某到新坡镇便民诉讼服务中心求助,服务中心法官会同有关镇干部积极组织雇主和屋主与柯某协商,当天促成三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柯某当场获得赔偿十几万元。便民诉讼服务中心便捷、高效的服务令柯某感到十分满意。
四是无缝衔接,联动共建。便民诉讼服务中心与一村(居)一法律工作站互相衔接,法律工作站就象伸向村(居)司法服务的“上站点”,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就象伸向镇街司法服务的“落站点”,形成诉调无缝对接格局,实现司法服务“一条龙”,全程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中心法官会同村居法律工作站律师进行跟踪服务,采取预约上门巡回调解的方式,联合化解纠纷,力求矛盾纠纷化解快、不出村。纠纷如调解成功,矛盾化解的,由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纠纷经服务中心法官会同法律工作站律师多次做释法说理和调解工作,仍未能达成协议的,由中心法官引导到法院立案进入诉讼程序,依法由法院审判庭作出裁决,最终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矛盾纠纷。石鳌塘村委会与朱某等人物权纠纷,多次组织协商、调解未果。经引导进入司法程序后,服务中心法官和村法律工作站律师一起做释法说理和沟通工作,最终说服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原告给予被告一定经济补偿,被告将所占用的房屋交付给原告处理。纠纷得到妥善解决,使影响市某重大项目建设的涉案楼房得以顺利拆迁。又如:茂南城郊开发区便民诉讼服务中心法官与村(居)法律工作站律师联调联动、跟踪服务,妥善调一宗拖了两年多的交通损害赔偿纠纷,为在车祸中严重受伤致交通事故四级伤残的受害者杨某追回损失16.2万元,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五是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建立接待登记制度,规范接待程序,做到“三有三落实”,即有接待记录、有工作日志、有反馈意见,落实工作时间、落实工作目标、落实监督检查。为保证诉讼服务中心各项功能常态化和规范化运行,该院还制定了有关规范便民诉讼服务、工作流程、诉调对接等行为的一系列工作制度,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力争把矛盾化解工作做到“田间地头”。
三、设立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的成效和影响
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热情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一是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截至10月底,14个镇(街)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共调处纠纷341宗,其中调解成功202宗(工伤纠纷23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31件、追讨工资纠纷17件、婚姻家庭纠纷56件、相邻关系纠纷23件、涉农纠纷21件、物权纠纷19件、其它纠纷12件),引入诉讼47宗,息诉罢访59宗,继续协调处理33宗。如:阿英丈夫在公司上班时突然瘁死在办公室,多次向公司索赔无果后求助茂南开发区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经中心法官的倾力调解,当场领到赔款32万元;76岁的退休工人周伯因病重住院,得不到占用其住房的儿子小周的照顾,无奈将儿子告上法庭,经服务中心法官的协调劝解和说理教育,使小周认识到错误,主动向周伯认错和道歉,并保证以后每周探望一次父亲,表示在经济上给父亲一定补偿,取得了周伯的谅解,父子和好如初;某街道3个村(居)委会的群众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某公司征用其大量土地却没有对村(居)民予以补偿就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证是违法的,酝酿集体上访索要补偿,便民服务中心法官与街道办领导闻讯后,第一时间组织群众代表做解释工作,法官从土地权属的性质、征地补偿规定以及处理征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等方面对群众进行释法说理和说服教育,使群众心悦诚服地放弃了上访的念头。
二是法制宣传深入民心。把法制宣传作为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编印发放“以案说法”宣传手册、巡回审判执行、开设法制讲座、走访释法答疑、派发宣传资料、展出宣传版画、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进村入户开展法制宣传,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引导群众有事找法、做事依法、办事用法。截至10月底,法官深入村居倾听群众诉求、接受法律咨询602多人次,制作以案说法大型宣传版画20幅巡回展出,印制、派发以案说法案例手册10000份,发放法律宣传资料3500余份,走访企事业单位66家,走访群众413户,下乡开庭36次、调解235次,到学校、企业上法制教育课7次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便民诉讼服务中心在提供诉讼引导、诉前调解、就地开庭或调处纠纷、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便民法律服务中赢取群众信任,同时邀请群众参与调处纠纷,听取群众对化解矛盾纠纷和司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在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中,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四是创出化解矛盾纠纷新经验。便民诉讼服务中心边工作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创出“分流化解,编织纠纷‘过滤网’;诉调对接,设置纠纷‘缓冲带’;全员参与,构筑纠纷‘隔离墙’;全面覆盖,遍设纠纷‘解码器’”等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特色做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人民法院报》、《南方日报》等中央、省媒体和省委《每日汇报》、《广东省依法治省办简报》等上级机关信息简报对茂南区设立便民诉讼服务中心的做法经验进行了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