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工作汇报(精选4篇)
218年上半年是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节点,宝山镇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为了打赢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这场硬仗,宝山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营商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动员,将任务分解到村。同时,强化监察力度,对各村集中整治行动进行督导检查。加大问责力度,对问题查找不深入、问题解决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低的村,启动调查、通报、问责程序。在此基础上,多形式广泛宣传,利用政府微信群广泛宣传落实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学习动员,逐步形成“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舆论氛围。
一、工作总结
在落实情况上,我们通过深入查找和攻坚解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倒逼营商环境改善。重点针对我镇机关内部存在着未将停车场对外开放、机关干部工作态度不端正以及企业生产运营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镇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实行了中层以上干部“三公开”制度,将我镇机关全体中层干部职务、姓名、办公电话、工作分工等信息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镇政府调拨资金制作机关干部在岗信息栏安装在各站办门前,在上面公布了各站办的职责与所有的机关干部个人信息,另外又在政府入门处制作了各站办楼层示意图,极大方便了前来办事的群众,并在政府明显位置设立举报信箱一个,公布举报电话,为群众的监督提供了保障,切实改变了我镇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镇政府将后院空余场地进行整合划分出近2个停车位,全部供外来办事群众免费使用,在醒目位置告知群众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使办事群众更加方便。企管办、安监站等相关站办深入企业内部,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进行现场指导,并将相关的政策告知企业,在宝山境内打造出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全镇的和谐发展。
二、我乡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营商发展中,我镇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一是营商环境要素缺乏竞争力。创业意识淡薄、与先进乡镇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较大,“走出去”意识不强,忽略科技、依赖资源等观念阻碍改革创新、解放思想。二是政府支持企业力度还缺乏实打实举措,一些文件规定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三是招商引资缺乏一盘棋思想观念,各级各部门推动签约项目的后劲不足,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成为地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下步措施
一是找准找实问题。通过来访群众的意见反馈以及一些垂直部门对我镇营商环境进行客观评估,以民主生活会剖析问题的态度和标准进行自查,同时广泛征求全社会各方面对我乡营商环境意见建议,找出找准我镇营商环境的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二是坚持开门搞活动,注重与社会各界的公开互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吸引广大群众和各企业积极参与到意见征集、问题整治、满意度评价等活动中来,广泛征集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三是坚持边查边改、边找边治,对征集到清单上的问题,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像化解信访积案攻坚一样,采取领导分包、限时办结等方式千方百计加以解决,做到一项一项整治、一件一件销号、一个一个突破。四是坚持标本兼治,用制度固化整治效果。
近年来,赵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全面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加速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的进程,构建登记注册便利服务新平台,打造门槛更低、服务更优的一流营商环境,有力促进了我县企业发展。
一、深入落实改善营商环境举措,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成立商事制度改革改革领导小组,按照上级的部署,先后实行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实行企业年报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法无禁止即可为”,努力为企业创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激发了大众创业的热情,20xx年,我县新增企业608家,个体工商户342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20xx年我县新增企业787家,个体工商户437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20xx年,截止目前,新增企业1家,个体工商户681户,合作社22家,均比改革前有大幅增长,20xx年比20xx年同期各类市场主体增长达27.6%。
二是开展市场主体增量,推进实施全民创业。成立市场主体增量服务领导小组,紧盯市场主体增量指标,制定增量发展方案,对全县市场主体增量指标进行了详细分解,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部署,与各基层分局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强化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更新相关登记知识,转换登记监管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
三是改进企业名称核准审批形式。实行网上远程名称核准工作,20xx年10月**日起对全省企业名称核准实行全程电子化办理,解决了企业核名费时费力问题。20xx年,企业网上远程核准冠省级名称企业69家、冠市级名称企业125家,减少了企业往返次数和办事成本,提高了核准效率。20xx年全年我局共办理县级核名330户、新办各类企业634家,变更488家;
四是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按照石家庄市工商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登记便利化的“十八条”措施》和《石家庄市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规定》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实行申报登记制,申请人申请市场主体登记,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住所(经营场所)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安全性由申请人负责。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可实行申报登记制,也可提交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五是实施简易注销退出新机制。按照《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将企业注销办理环节由原来8个减少到2-3个,提交材料由9项减少为5项,办理时间由原来近2个月缩短为可当场办理,平均5至10分钟即可办理完成注销手续,节约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截止目前,办理简易注销5户。
六是实行“双告知”制度。办理登记注册时,告知申请人需要申请审批的经营项目和审批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后,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推送告知相关审批部门,以便于相关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查询,根据部门职责做好监管工作。
七是推进小微企业名录建设。根据《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名录建设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制定了县级方案,建立小微企业库,依据企业年报信息和新设企业注册资本(出资额)等,在小微企业名录(石家庄)系统“小微企业库”板块,建立全新动态小微企业库,向社会公示;建立协作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小微企业名录建设工作建立了县级联络员统计表。将扶持小微企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以及扶持政策实施情况,于发布、实施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以电子文档形式报送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收到信息5个工作日内,通过“小微企业名录(石家庄)”系统向社会公示。
八是强化内部制约机制。完善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和岗位职责,把工作职责权限落实到人,今年以来,注册科相继建立完善了《注册大厅人员规范》和《注册大厅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首办责任制、AB角工作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依法登记,相互监督。以县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督管理局窗口和各工商分局办事大厅为依托,做到“一单清、一口清、一门清、一站清”。积极参与“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注重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说文明话、着文明装、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自觉形成“人人是形象、处处是窗口、事事是服务”的氛围。开展“延时、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将法定工作日缩减至2个,并规定,能即时办结的一律即时办结。
九是保持职能服务常态化,实施了市场主体帮扶专项行动。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走访等制度,实行上门、跟踪、帮扶等服务,积极运用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帮助企业融资。20xx年,我局办理股权出质起,为企业盘活资金27681.5万元,办理动产抵押登记72起,为企业融资3.2亿元。为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我局主动与有关部门、银行、企业保持联系,找准国家金融政策和支持企业发展政策的结合点,本着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20xx年3月30日,组织举办了银企对接洽谈会,8家金融机构代表与县内98户企业现场进行了贷款融资洽谈对接,23家企业代表与8家金融机构当场签订了2.01亿元的项目贷款协议。大力实施“商标兴企”战略,引导全县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各类商标的指导和服务,规范商标管理,积极推进全县商标发展,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全县经济跨越赶超添翼助飞。20xx年,新申报著名商标5家,延续著名商标5家,新申办石家庄市知名商标4家,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河北省著名商标21件,石家庄市知名商标8件。
十是着力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对照权力清单,对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全面梳理,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对照清单,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并以我局执法人员数据库为基础,建成检查人员名录库。目前已将企业信息抽查、农资经营行为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检查、广告发布单位检查等14项列入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将全县27**1户市场主体列入检查对象名录库,将全局具有执法资格人员110名纳入检查人员名录库,统一实行动态管理。并以“双随机”抽查工作为契机,积极推进抽查结果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将随机抽查的结果及时在河北省市场主体信用公示系统公示,强化企业信用监管效力,提高经营者信用意识,促进广大市场主体自觉自律,提高监管实效,建立起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
二、存在问题及瓶颈障碍和制约因素
一是一边支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边违背改革精神。国家和省、市刚出台改革意见,后面有些地方和部门就随意发文,把环境影响评价、消防等已经取消的前置许可又予以恢复,如不执行,甚至要求司法部门追究工商登记人员责任,与改革精神相违背。建议环保问题应当交由环保部门管理,企业选址后,经营前应当到环保部门办理有关许可再开展经营活动。不应要求工商部门把关。
二是注册资本“认缴”虚报成普遍现象。注册资本由原来出资20%变为“认缴”后,虚报注册资本成本很低,使得企业普遍有虚报注册资本倾向。虚高的注册资本对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如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通过“认缴”高额注册资本,以标榜企业实力,吸引老百姓投资,资本运作一旦失控就申请破产,或卷钱跑路,造成群众财产损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先照后证”导致市场主体“有照无证”。有些市场主体办理营业执照后,后置审批迟迟不能获准,或因不符合条件而根本无法获取。对于此类市场主体,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取得营业执照但无法开展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而导致无证经营户的大量增加。
四是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有待完善。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后,要求企业在办理注销登记时必须先由税务部门出具的“清税证明”。而众多小微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后根本没有开展经营活动,也没有到税务部门申报纳税,税务部门不可能为其出具“清税证明”,或要求企业先按照规定接受处罚后,方可出具。许多企业不愿办理注销登记,造成僵尸企业逐年增加。
五是简易注销的风险防范有待加强。简易注销的实行进一步简化了企业注销的流程,但是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尚不完善,存在个别企业用“快进快出”的方式逃避责任的可能,尤其是对于美容美发、教育培训、健身娱乐等预付式消费较为普及的行业来说,存在较大的隐患。这些风险隐患一旦爆发,有可能会引发群众对改革的不满情绪。
虽然我局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深知距离省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局将自我加压,再上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建设幸福和谐新赵州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我县将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改革促活力、以政策增动力、以整改提效力,“三力齐驱”促进县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提升县域市场主体获得感。
一、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强化机制改革。按照省政府《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县政府各部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新梳理一次性告知事项,先后研究制定了《xx县优化营商环境十五条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10余个,从立项审批、土地报批、规划施工、运营监管等环节入手,规范程序、压减时限,构建惠企利民政策体系。今年以来累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918件,压缩办理时限1433个工作日以上,实现了企业、群众少跑腿、多办事。
二是强化业务指导。聚焦“让办业务像刷抖音一样便捷”,创建官方抖音号,坚持自主运营、作品原创、全程管控,打包梳理企业询问最多的问题,以小视频、小动画等形式展示办理业务所需资料、流程、操作演示等,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复杂难办的'政务事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云指南”。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一方面,大力推行网上办理,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排污许可证申请变更、环评等事项均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办理。另一方面,当好“店小二”“服务员”,始终把行政审批作为服务保障重大投资项目落地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重点工业企业、重大招商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坚持专班推进、全程帮办,切实提高了审批效率和质量,保证了重点项目顺利落地投产。
二、扎实落实惠企政策,增强工业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对标对表定政策。逐条对标对表中央、省市一揽子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了xx县“1+19”政策文件,明确县级干部包联、专班推进、定期要账工作机制,构建“三级联访送”(包联、走访、送政策)推进体系,全县27名县级干部、65个单位一把手和涉企单位干部职工,持续深入3.4万家市场主体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全面提升宣传到位率、政策知晓率。截至目前,累计召开新闻发布会5场,通过微信公众号、冀云APP等平台推送25次,向全县3.4万市场主体全部发放了一揽子政策《宣传手册》和《明白卡》,形成了政府搭台、部门服务、主体受益的工作格局。
二是应享尽享抓落地。全面落实税费减免、融资扶持、稳岗返还、留工补助等各项助企纾困政策,降低市场主体运营成本,助力企业度过难关。累计为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办理减、免、缓、退等各类税费1.35亿元;落实贷款展期5笔2952万元,投放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创业担保等各类贷款557笔6.29亿元;稳岗返还108家企业90.8万元,留工补助122家企业111.3万元。
三是统计成效增信心。组建惠企政策“成效统计调查队”,细致梳理该县近年来在助企惠企方面推出的政策措施,制作招商引资“明白卡”,进企入户,详细询问每一项政策措施在相关企业的落实成效,帮助企业算一算“受益账”,引导更多企业家更好地把这些惠企政策宣传出去,增强各类企业到投资兴业的信心。
三、聚焦问题全面整改,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力。
一是外聘营商环境“分析师”。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协议,明确该公司每季度到县进行“模拟企业办事”暗访,开展调研式问题查摆,经常与企业开展聊天式座谈,细致分析服务企业过程中的问题,精准查找全县营商环境中的不足,汇总提炼后,由县发改部门向有关部门提交问题并限期整改。今年以来,该公司已开展暗访、座谈等活动4次,走访企业42家,反馈问题35条,已全部整改完毕。
二是畅通企业反馈“快车道”。一方面,组建工业企业服务群,开通企业问题反馈邮箱,县政府主要领导与全县工业企业“面对面”交流对接,及时了解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与三家有资质的信息公司签约,明确信息收集范围、内容及形式,开展“茶话会”“早餐会”等形式多样、时间灵活的信息采集活动,定期听取信息收集情况汇报,并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今年以来,走访企业541家,收取企业反馈意见356条,均已快速协调解决。
三是推动监督惩治“码上办”。积极先行先试,研究开发“要办事扫我”和“办不成事扫我”智慧监督小程序,印发了5000余份《关于开展落实一揽子政策措施暨优化营商环境扫码监督的公告》,广泛宣传发动,引导企业通过手机扫码直接反映损害营商环境的相关问题,推动全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按照《中共武强县委、武强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机关作风整顿的实施意见》和《武强县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转变组工作方案》要求,商务局以机关作风整顿工作为契机,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为要点,切实解决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和企业经营环境中的突出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武强县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转变组工作方案》任务要求,结合省政府《关于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我局已经起草了《中共武强县委、武强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草稿),从12个方面对省政府的政策进行了全面落实、对我县的营商环境改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责任部门,分工合作,扎实推进。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部门配合、提高思想认识
改善营商环境一个部门无法完成,但每个职能部门都应转变自身角色定位、积极作为,改进服务,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招商成功、项目落地运营、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增加税收,财政收入才有保障,县域经济才能发展,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各职能部门需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机关,打造人人重商、爱商、护商的最有投资软环境。
2、落实责任、督促任务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关于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与县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转变组的沟通联络,与上级部门搞好对接,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切实推进自身职能转变。商务局将围绕自身职能定位,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政策和考核奖励办法,搞好投资服务、抓好政策落实。
3、建议尽快审议《中共武强县委武强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并发文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