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家风传承活动总结(精选四篇)

清明节家风传承活动总结(精选4篇)

清明节家风传承活动总结 篇1

3月29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幼儿园举行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五彩三月三”为主题的民俗风情进校园活动。 孩子们身着节日盛装,参加民族服饰巡演、舞草龙、对山歌、抛绣球、双人板鞋等民俗文化活动,迎接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和传统清明节的到来。

“咚砌哐,咚砌哐……”伴随着一阵锣鼓声,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舞起了“草龙”和“春牛”。“舞草龙”和“舞春牛”在当地侗族“祭萨节”一直保留的传统表演节目。清明节前夕,当地侗族人民有“祭萨”的习俗,“萨玛”是侗语,意为“大祖母”,是侗族共同的祖先。

据了解,龙胜各族自治县主要有苗瑶侗壮汉等五个民族,共有17.2万人,其中有近5万人是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4。对于侗族人来说,清明节祭祀和大多民族一样,以怀念祖先,表达思念感情为主。侗族人民很注重清明节祭祀,往往是同一个寨子的同一个姓氏族人一起去往墓地园林祭祀。在清明节的前几天,族中有威望的老人便会占卜一卦,用来选定祭祀的日子。侗族人祭祀不一定在清明节那一天,祭祀的日子由占卜出来的为准,一般在清明节或者清明节前后一两天。

在当地民俗专家的引领下,记者来到素有“八百里侗乡南大门”之称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宝赠村。这里是湘桂交界的地方,也是侗族的聚居地,至今还保留较为淳朴的民风民情。据介绍,当地侗族祭祀的物品一般有常见的香、冥纸、鞭炮和煮熟的鸡鸭鱼肉、糖果、酒等供品。有些家族也会牵羊、猪等牲口到墓地里宰杀祭祀,以表示祭祀的隆重。祭祀必不可少的美食是糍粑,以糯米粉为主要材料。也有的是艾叶粑,艾叶粑用的是一种特别的野菜切碎混合糯米粉蒸制而成,天然无害还特别香甜。

“其实,清明节除了纪念先祖,更重要的是传承好家风。”今年74岁的侗族老人黄功巨说,清明节期间,族人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安排一年里家族里的大事。清明节期间,家族里每个家庭都会自带饭菜来到约定集合的地方,将本族人出嫁到外面的女人都叫回来,一起吃一餐饭。人口多的大家族甚至会摆合拢宴,几十人上百人同坐一桌吃饭。当然,这一餐饭菜是相当丰盛。除了鸡鸭鱼肉以外,“侗家三宝”是必不可少的。“侗家三宝”即:酸鱼、酸鸭、酸肉,是侗酸中的佳品。独特的腌制方式,让酒糟、糯米饭与鱼、鸭、猪肉发生了奇妙的反应,造就出了风味独特的少数民族美食。侗族最大的饮食特色是“侗不离酸”,而酸鱼、酸鸭、酸肉又是侗族酸菜系列中的精品,被誉为“侗家三宝”。

在广西桂林,侗家“三宝”传承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乐江一带侗族地区,地处越城岭山脉,是侗家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佳品。侗族居民用糯米酒糟煮熟后与冷糯饭和好,将鱼、鸭、猪肉剖开洗净搓盐,用和好的糟细抹,坛腌可保存十年左右,桶腌可保存二三十年。20xx年,“侗家三宝”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清明节和‘三月三’一共放假6天,我带着爱人和孩子一家三口都回来过清明节,回来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家风和淡淡的乡愁。”在广西首府南宁交通部门上班黄勇科说,“过年有很多家族兄弟都不一定回家,但是清明节大伙都是必须回家的,清明节即是纪念先祖的节气,更是一家人团聚的好时机。”

清明节期间,族人之间相互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哪家是否特别困难,需要族人帮拉一把的,哪些家庭子女读大学生而没有能力供养读书的,都可以叫族人帮忙等等。侗族文化源远流长,人们的感情也很丰富,对族人、亲人都赤胆忠心,都愿意为本家族或亲戚帮忙,所以清明节除了挂念祖先之外,还架起了族人子孙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传承好家风的桥梁。

清明节家风传承活动总结 篇2

为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3月29日,清明节前夕,纳溪区幼儿园的小朋友走进冠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承先烈遗志•传最美家风”为主题的清明扫墓活动。

“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孩子们身着整齐的校服,手捧鲜花,在老师和家长的陪护下静静地肃立在纪念碑前,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在烈士陵园,孩子集体诗朗诵《清明儿歌》缅怀先烈,家长代表向全体师生分享自己的家风家训,师生家长共同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表达自己对革命烈士崇敬的心情,表示要传承先辈遗志,弘扬文明新风。此外,还通过讲革命故事、向革命烈士默哀、敬献花圈、瞻仰纪念碑、敬献小白花的形式,表达孩子们对革命烈士的无限缅怀之情,培养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据悉,纳溪区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全区7万余名中小学生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邀请老红军、历史老师讲先烈、说革命、忆历史,各学校将通过开展“网上祭英烈”、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征文演讲、诗歌朗诵、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广泛开展爱党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习党史国史地方史和英模事迹,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号召广大未成年人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人成材。

清明节家风传承活动总结 篇3

清明节又名“孝亲节”和“感恩节”。每逢清明时节,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在家照顾亲人、辛勤劳作的人们,都要通过各种方式祭祀和凭吊逝去的先人。这一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家风家训的涵养、教育、弘扬与传承。

长辈们年复一年地不断重复着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最主要的还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对后人进行家风家训教育,期望后人能够切实担起孝老爱亲、知恩图报、爱国爱家的责任。正所谓“前人做、后人看”,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本学期开学伊始,天津市实验小学就开展了家风传承活动。正逢清明节前夕,学校邀请了四位家委会代表和孩子们走进学校演播室,进行了“缅怀先烈扬正气薪火相传讲家风”活动,家长通过录好的视频资料与自己的孩子,也与全校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家风故事,全校师生反响十分强烈。学校为家长们搭建了与孩子对话的平台,家长用情真意切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家长娓娓道来自己家的家风故事。家风家训的传承与教育千万种,能够让良好的家风熏陶人、启迪人、滋养人,才是最终的目的。

清明节家风传承活动总结 篇4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每到清明节,客家人都要携酒带食,到先祖的墓地敬烧纸钱,祭拜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明节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蕴含了中华民族祭祖敬先、慎终追远的家规、家风。

3月,和往年一样,蕉岭县三圳镇顺岭下村“钟氏贤公妣马太夫人”墓园又迎来了海内外众多钟氏族人,他们齐聚墓园对先祖进行祭拜。马氏祖婆乃钟姓南国之祖妣。原葬于福建长汀卧龙山下,由于年代久远,几经变迁,以至墓迹全非。后代子孙决定筹资在素有“钟半县”之称的蕉岭县另选吉址重修墓园,并终于1993年在蕉岭县三圳镇顺岭下村建起“钟氏贤公妣马太夫人”墓园,每年该墓园都有众多海内外宗亲前来祭拜。

民俗专家称,客家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大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进行,这样能让整个家族成员了解家族的过去,并且通过对祖先的敬畏产生家族的凝聚力、荣誉感。对祖先的祭拜能够强化一种家族的血脉情节,增加家族的凝聚力,对于宗族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