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实用31篇】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精选31篇)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mechanical wave)。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一定有机械波产生。

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

介质

广义的介质可以是包含一种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在机械波中,介质特指机械波借以传播的物质。仅有波源而没有介质时,机械波不会产生,例如,真空中的闹钟无法发出声音。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传播方式与特点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左右)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也就是说,机械波的一质点运动是沿一水平直线进行的。例如:人的声带不会随着声波的传播而离开口腔。简谐振动做等幅震动,理想状态下可看作做能量守恒的运动.阻尼振动为能量逐渐损失的运动.

为了说明机械波在传播时质点运动的特点,现已绳波(右下图)为例进行介绍,其他形式的机械波同理[1]。

绳波是一种简单的横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拿起一根绳子的一端进行一次抖动,就可以看见一个波形在绳子上传播,如果连续不断地进行周期性上下抖动,就形成了绳波[1]。

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都看成一个质点,相邻两个质点间,有弹力的相互作用。第一个质点在外力作用下振动后,就会带动第二个质点振动,只是质点二的振动比前者落后。这样,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依次带动下去,振动也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从而形成了绳波。如果在绳子上任取一点系上红布条,我们还可以发现,红布条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前进[1]。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介质中的每个质点,在波传播时,都只做简谐振动(可以是上下,也可以是左右),机械波可以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传播,质点本身不会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移动。

对质点运动方向的判定有很多方法,比如对比前一个质点的运动;还可以用"上坡下,下坡上"进行判定,即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向上远离平衡位置的质点向下运动,向下远离平衡位置的质点向上运动。

机械波传播的本质

在机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里本来相对静止的质点,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发生振动,这表明这些质点获得了能量,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依次传来的。所以,机械波传播的实质是能量的传播,这种能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海洋的潮汐能甚至可以用来发电,这是维持机械波(水波)传播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

力学知识点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力学知识点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力学知识点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接触;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力学知识点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2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部分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3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近年来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各种全面测试中(如高考等)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因此,物理实验的复习是整个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杨舟教育西安最好的课外辅导机构)

一、实验的设计思想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涉及的主要设计思想为:

1、垒积放大法把某些物理量(有时往在是难以直接测量的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或把它们放大后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若干次全振动的时间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把员杨螺杆的微小进退、通过周长较大的可动到度盘显示出来(螺旋测微器)等。

2、平衡法根据物理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对立的、矛盾的双方使系统偏离平衡的物理因素,列出对应的平衡方程式,从而找出影响平衡的一种方法如用天平测质量、验证有固定转动因乎衔条件、验证玻意耳定律等。

3、控制法在多因素的物理现象中,可以先控制某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对现象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等。

4.转换法用某些容易直接测量,(或显示)的量(或现象)代替不容易直接测(或显示)的量(或现象)。或者根据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作间接的观察、测量。如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周期性的振动;把对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转换成对指针偏角的测量;用从等高处抛出的两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它们的速度等。

5.留迹法把瞬息即逝的(位置、轨迹、图象等)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纸带上打出的小点记录小车的位置Z用描述法画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用示波器显示变化的波形等。

二、实验的基本类型和要求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大体可以分为四范其要求如下:

1、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初中已接触过的常用仪器(如天平秤、弹簧秤、压强计、气压计、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等)外、高中又学习了打点计时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万用电表等,要求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懂得工作(测量)原理,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

2、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初中物理中巴学过长度、时间、质量、力、温度、电流强度、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了对微小长度和极短时间、加速度(包括g)、速度、电阻和电阻率、电动势、折射率、焦距等物理量的测量。要求明确被测物理量的含义,懂得具体的测量原理。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包括了解实验仪器、器材的规格性能、会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能选择合理的实验步骤,正确进行数据测量以及能分析和排除实验中出现的常见故障等),妥善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3、验证物理规律计有验证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玻意耳定律等。其要求与物理量的测量相同,着重注意分析实验误差,并能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准确度。

4、观察、研究物理现象,组装仪器如研究平抛运动、弹性碰撞、描绘等势线、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变压器的作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把电流计改装为伏特计等、其中,对观察型实验,只要求会正确使用仪器,显示出(或观察到)物理现象,并通过直觉的观察定性了解影响该现象的有关因素。对研究型实验(包括组装仪器),要求不仅能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把有关现象的物理内客反映出来;或把有关参数测量出来,还能够通过具体的测量作进一步的定量研一究或实验设计。

三、实验误差分析

测量值与待测量真实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如性能和结构的不完善)、环境(如温度、湿度、外磁场的影响等)、实验方法(如实验方法粗糙、实验理论不完善等)、人为因素(如观测者个人的生理、心理习惯、不同观察者的反应快慢不一等)四方面。在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定性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了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四、实验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对原始实验记录的科学加工。通过数据处理,往往可以从一堆表面上难以觉察的、似乎毫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在中学物现中只要求掌握数据处理的最简单的方法、

1、列表法把被测物理量分类列表表示出来。通常需说明记录表的要求(或称为标题)、主要内容等。表中对各物理量的排列月惯上先原始记录数据,后计算果。列表法可大体反映某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效果或变化趋势,常用作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2、算术平均值法把待测物理量的若干次测且值相加后除以测量次数。必须注意,求取算术平均值时,应按原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通常可先计算比直接测量值多一位,然后再四会五入。

3、图象法把实验测得的量按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坐标平面上用图象直观地显示出来、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时。最基本的要求是:

(1)两坐标轴要选取恰当的分度

(2)要有足够多的描点数目

(3)画出的图象应尽是穿过较多的描点在图象呈曲线的情况下,可先根据大多数描点的分布位置(个别特殊位置的奇异点可舍去),画出穿过尽可能多的点的草图,然后连成光滑的曲线,避免画成拆线形状。(西安杨舟教育西安最好的课外辅导机构)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4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

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5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了,回顾高三一年的教学工作,有快乐也有苦恼,有经验也有教训,当然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一年工作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尤其是高三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尽职尽责,使我们再次面对高考结果时能够有如置身于森林之中,可以深呼吸。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做一总结和反思:

一、教学方面:

1、高三复习时间怎样安排更合理:

对物理学科:第一轮:7月下旬,来年1月中旬(不包含实验)

第二轮:1月中旬,4月中旬

第三轮:4月中旬,五月底

2、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把知识和规律熟悉并掌握,我们要采取逐章逐节的地毯式复习方式,在该过程中要总结出常用的二级结论,强调必须掌握的内容,知识要讲全,但不宜过慢。因为学生能力真正的提升应该在二轮复习中。短时间内促使掌握已学内容并能及时复习的方法是要有及时的测验、课堂提问、章末测试。学生要有课堂笔记。对测试成绩差的同学要及时关注和关心。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建议成绩好的同学做天利38套题,目的是要考查一下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

提升方法:

对老师:对一个物理量有哪几种求法课堂上要总结到位;要题海拾贝,对易错题,典型题,二级结论要强调,设置障碍并举一反三;同时要训练规范答题。

对学生:要求学生对知识全面掌握,融会贯通;通过习题巩固概念,必要时以考代练。

二轮复习后期建议成绩好的同学做金考卷或其它有一定难度的套题,中等生坐38套题,至少做10套。

第三轮复习重点是对知识的整合与综合应用,查缺补漏,回归课本。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做过的题型保证不错,每一章易错题和典型题,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的训练运算能力,会规范答题。

3、高三的作业安排:

(1)复习讲过的知识、看前面做错的题并强化总结。

(2)每天都有作业,作业量比第二天要讲的略多一点。

(3)上习题课前要把本节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点复习提问。

4、本届高三物理复习经验与教训:

经验:知识点概括全面,注重了学习中的一些细节,抓住了讲练考判评五个环节,同时注重了规律的归纳总结以及易混易错问题的区别,并有专题训练,注重了方法和思路的渗透;加强了二级结论的记忆和应用,大大提高了选择题的做题速度;学校后期每周一次的测试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把握和应试训练;强化了审题的重要性,提高了做大题的正确率。

教训:在一轮复习中对少数学困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跟不上课堂最后完全失去信心;在二轮复习中对尖子生指导不够细致,导致一些尖子生习题的针对性不够。

在复习过程中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学困生不能掉队,尖子生不仅要自己学好还要成为良好班风的带头人。

二、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具体体现在:

1、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核心知识。选择题力学和电学各占一半。

2、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选择性,时代性,实用性。24题以“北京奥运会”为背景,考生根据信息建立物理模型,体现出时代性。23题电路连接,考生的基本操作能力通过实用性实验试题得到了很好的考查。

3、加强对实验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考查,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继续加强图形、图像、数形结合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图形、图像问题年年必考,今年16、19、20题涉及图形、图像的试题。25题通过数形结合来讨论、分析、计算。

三、从能力和方法上透视高考复习重点:

高考会越来越重视对考生五个能力的考查。如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图像、数形结合、不等式始终是高考的热点。

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极限思维、逆向思维、假设法、类比推理、赋值法等等。

20xx年高考复习的启示有:

(1)抓好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向教材要基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研究《考试说明》,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2)加强基本方法的训练。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重点放在读题审题,抓住关键的语句,建立物理模型,对应正确的物理规律和规范解题上。

(3)习题瞄准中档题。要稳扎稳打。

(4)准备一个积累本,学会自己总结提炼,建立方法技巧档案。

(5)学生要紧跟教师走,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四、学生如何在高考答题中多得分:

1、要提高审题质量

2、先易后难一气呵成

试卷到手后,利用动笔之前的几分钟迅速浏览一遍试题,做到心中有数,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科学的答题顺序,尽量减少答题过程中的学科转换次数。

3、合理分配时间

选择题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左右(即平均2分钟多一点一道题),实验题应10分钟左右,两道计算题应20分钟左右,两道选做题10分钟左右,这样用在物理上的`总时间应接近1个小时。答题时为提高效率,允许先放弃一两道较难的选择题和计算题,在题卡上做标,率先把效率最高的题目做完整。试卷难、中、易分数分配约为2:5:3,答题时要力求慢开始,早入境,快答题,稳结束。

4、注意解题规范

要注意两个方面的规范

1、书写表达的规范,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在解题时只剩下光秃秃的几个公式和结果,题目的分析、解题的中间过程全无,这样的状况在评卷时是要扣大分的。要力求做到会而对,对而全,全就得满分。

2、路规范,分析问题时不能省略一些基本的步骤,养成规范的思维习惯。考生自己引入的符号应说明它代表哪个物理量。解题时最好用常规方法,如果所用方法比较特殊一定要有详细的说明,以便阅卷老师能理解你的解题思路。

3、尽量不要空题,不会做的,按步骤尽量去解答,努力得好步骤分,关键时候“滥竽”也是可以“充数”的。

4、正确面对新情景新素材中的新问题。

考题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新情景的新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立意新,难度不大”,“起点高,落点低”。这类应用物理问题用到的是最一般最基本物理规律、方法,是比较容易发现突破口,找到落点的。

五、随想:

我一直以为,高三这一年的成功与否智力因素是一方面,而学生自我心态的调整,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心理的疏导至关重要,要完成这重要的三部曲教师责无旁贷。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的品格、情感、言行、才华也是教学的一个方面,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师如果能更深一步的走入学生的心灵,要求他要心中有爱、腹中有墨、肩上有责。

高三阶段学业压力大,情绪变化大,当压力过大时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我放弃,老师不仅要关注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永不放弃。高三阶段的经历会影响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和对自我的认识。

我常想:一个人生活在鼓励和表扬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和豁达,长大了会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一切,同时也被别人包容;如果一个人总生活在批评嘲讽中,他就易自暴自弃,自卑,长大了他会对别人挑剔,同时也会被人挑剔,前者的未来是幸福的,后者是不幸的。多年教学,让我意识到,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一扇窗户。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也会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扇窗。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感悟和总结,我很怀念我们高三物理组这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怀念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互帮互助,怀念学校领导们对我们的关心理解和付出,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高三学生已经毕业了,反思我们的备课组工作,特别是是高三复习课教学工作,能使得今后的教学遗憾少一点、小一些,还是十分必要的。总结让我们能坚持已经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案,反思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6

一、功的定义

是力沿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功是与每一个力相对应的,每一个施加于物体上的力都有对物体做功的可能,功代表一种力的作用效果,最终物体所承受的功应是各力做功的和。由于功等于力和位移两个矢量相乘,根据向量四则运算规则,功是标量,各力所做的功实际上都排在与位移的平行线上,有正有负,按数轴叠加得出总功,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二、功的单向性。

不同于力的成对出现,功是不对称的。

三、力与位移的夹角

物体实际受力方向经常与位移方向构成一个夹角θ,无论是力线向位移线转还是位移线向力线转都是旋转θ角,之间的关系都是cosθ,当θ=0,cosθ=+1,力对物体做正功。当θ=π,cosθ=-1,力对物体做负功。当θ=π/2时,cosθ=0,力对物体不做功。但合外力必然与位移方向相同。

四、两种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它们的概念

五、能量研究的体系的概念。

能量是在体系内进行研究的,只有在一个特定完整的体系中才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理,既然是体系,可以是两个以上的物体。

六、能量研究的适用范围

优势是可以解决一些变力情况,缺点是不能解决有关加速度的研究。

七、搞清功和能的关系。确定什么时候用机械能守恒,什么时候用动能定理。

1功和能的关系

能量的转换通过做功来实现,换句话说,做功产生能量(做正功),或做功损失能量(做负功),功有三种含义:一是等于物体单一能量的改变,如动能增加或减少。二是可以看作不同能量转换的传递中介物,如增加或减少的动能通过做功可以转化为势能,从而实现机械能守恒。三是可以表示出机械能以外的能量,从而可以传递给电能、热能、光能等。

2动能定理

应该这样描述: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该物体动能的变化。这里有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A必须是合外力做功,即所有力对物体做功的总和,也只有用合外力,动能定理才能成立。单个力可以对物体做功,但无法计算其贡献的动能。由于合外力与位移方向永远相同,所以没有cosθ。

B因为功是以研究对象为范围,与前面相同,即只针对一个物体,当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的物体叠加时,需要像前面一样根据需要进行整体和隔离,必须分开讨论。

3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应该这样描述,体系内各物体运动前总机械能等于运动后总机械能。机械能等于动能加势能。这里同样有两个关键问题,

A能量的研究范围是体系,既然称为体系,应包括所有参与的物体(包括地球),以及整个的变化过程。既然所有物体都参与研究,因为能量是标量,多个物体的能量就可以进行累加,形成系统内总动能和总势能,进而形成总机械能。

B这里不采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公式描述是因为它只适用于一个物体,没有充分发挥体系的优势,由于动能定理解决多个物体问题比较复杂,因此这个问题显得比较重要。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7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8

20xx年9月11、12日,临沂市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研讨会在莒南县一中举行。本次会议主要有四项内容:一路复习示范课展示,先进物理组经验介绍,专家报告,教研室冯老师对本届高三一轮复习提出要求。

第一部分:听课心得

本次会议共展示三节节观摩课,分别是莒南一中刘栋老师执教的“牛顿运动定律”试卷讲评课,临沂一中王桂昕执教的“牛顿第二定律”复习课和临沂三中赵学顺执教的“牛顿运动定律”习题课。三节课很好地体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紧扣考纲,细化考点,结合近几年高考题,课堂效率高,针对性强,并注重规律方法的总结,以学生训练为主线,并加强具体学法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听课过程中我不断的做听课记录并积极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特别是刘栋老师执教“牛顿运动定律”试卷讲评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1、刘老师准备课非常认真,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考情分析时,他都有具体的数据,还有在课堂上刘老师展示了几个学生的标准试卷,都需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2、在错例分析过程中,刘老师采取的是按错因归类处理的,不再是以往常用的按知识点分类。这样设计对学生来说可能更好接受,因为高三学生复习过程中可能会一直存在很多思维的盲点和断点,只按知识点归类讲题往往不能触及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也就不会改变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中处理方式也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3、复习过程中,刘老师的课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说错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在补偿练习后让学生总结规律并及时强化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思维的启发者。

4、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刘老师注重教学补偿,讲练结合,并不是面面俱到,错题全讲,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更多。

第二部分:一轮复习经验交流

比较几所学校的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亮点:

苍山一中:

1、搭建师生思想沟通的平台导师制。对学生采取分层次、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法,坚持每周与学生谈心并对学生的发展做好记录。

2、选最合适的材料,做最适合的题。他们认为题海是有的,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临沂十八中:立足学情考情,科学备考。他们对高考的'试题分析和命题的特点分析的很详细,考试分值的分配变化和考察知识点的覆盖情况都有具体的研究,感觉他们备考工作做的很精细,复习针对性很强。

蒙阴实验中学:结合实际,备战高考。他们的做法是“五抓三落实”。具体为抓基础,抓核心,抓不弱环节,抓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抓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集体备课,落实检测,落实积累本。这几个方面虽然是平时常说的事情,但是和蒙阴实验中学比较,感觉平时抓的不够牢,落实的也不够好。

莒南三中:构建高效课堂,优化复习思路。他们的做法是认真研究学情,加大辅导力度,他们分工合作,每一节课都编制导学案,强调课前预习,及时反馈,认真总结。

沂水一中:研究考纲,寻找策略,科学备考。他们提出考情就是努力的方向。研究高考题,准确把握命题规律是复习的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高考试题分析及命题规律研究与对策

一、试题分析

分析了试卷分值调整,山东试题的变与不变。强调了山东试题在试卷结构和分值比例方面会想全国卷靠近。

二、试题特点

1、体现了《课程标准》、依托《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2、突出能力,贴近生活,关注科技

3、考查主题知识和学科素养

4、将三维目标落实到试题设计

5、突出主干,覆盖合理

6、回归基础,彰显公平

7、立意新颖,推陈出新

三、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能力

理解能力、快速搜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决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规范解答的能力和张力。王老师通过大量的照片展示了学生在高考中出项的问题,同时也从改卷人的角度提出了高考的对策。比如,对很多学生的答卷乱思路不清的情况,王老师具体提出在解题中只需要写简短的文字说明“对,在有”或者更简短为“在有”,不要不写,也不要写太多。在改计算题中,王老师告诉我们结果对给大分,结构不对看步骤给小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认真的作风。

最后,冯老师全面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各项成果,为高三物理复习明确了思路,提出了要求,提供了高考新动向。结合我校实际,启示如下:

1、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高考考纲、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注重授课方法和课堂效果。

2、优化课堂结构,应充分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练、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

3、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注重知识的梳理、规律的总结、技巧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规范意识。

经过此次学习,我们加强了和各县区同行的交流,了解了各县区的一轮复习的情况也获得了宝贵的高考信息。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9

前半期工作已经过去了,反思前半期的物理教学工作,值得总结的地方很多,下面就以下三方面谈一谈体会。

一、教学方面

高三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们紧扣高考特点、学生特点,把握全局,认真筹划每一章节,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推动教学层层深入。

1、认真分析和研究近两年的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高考的特点,使复习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高中物理的核心是“力学与电学”,也是历年来高考的核心内容,其它内容需要考查的如热学、波动(包括振动)、光学、原子物理往往都是一道选择题,这些选择题只要扣住这几部分内容的要点,往往就能得分,所以在教学中对复习内容大胆的简化,突出针对性。

2、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1)、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重在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辨析使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适用条件,清楚认识其表达形式。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①、提高学生受力分析能力。受力分析,尤其是较复杂过程的受力分析,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点,而正确的受力分析,准确画出受力分析图是正确解答物理问题的基础,所以每一道题的受力分析都很重视,让学生自动动手,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

②、提高学生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让学生清楚整个过程是由哪几个运动模型组成的`,各个运动模型之间是通过什么手段进行转换的,弄清楚其中起重要作

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清楚每一个过程满足什么规律,能量是否发生转换,机械能是否守恒,动量是否守恒等,弄清楚物体各个位置或重要瞬时的物理状态。

③、加强隐含条件和临界态分析能力的训练。复杂的物理问题,一般有四方面的难点,一是运动过程复杂,二是部分已知条件是以隐含形式给出,三是临界态对应的物理实质是什么,四是物理背景或不熟悉的科学名词产生的干扰。这其中隐含条件的挖掘,临界态的物理实质,学生尤其感到困难,所以平时多加强训练。

(3)、推理能力的培养。学生用概念或规律进行推理能力有待提高。推理不仅在计算题中有,选择题中绝大多数是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及用概念和规律进行适当的推理的能力,所以平时注意用概念和规律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能力的训练,加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等。

3、注意物理学特殊方法的训练,如:对称法、可逆思想,整体与隔离,矢量三角形法,图像法,等效法等训练。强调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从中体会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的优劣。

4、适当重视对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

5、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如:

①注意解题格式的训练。很多学生格式混乱,方程不规范,满篇数学符号等,这些问题都要及时纠正,否则造成会做而丢分的现象。

②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一环套一环,逐渐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即有深度又有广度,充分利用学生对因果关系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③不完全放弃教材,注意回归教材,特别是热、光、原子三部分要强调学生看书。 ④进入第二轮复习,不完全以做各地区模拟题代替复习,适当进行了一些专题复习,注意知识、规律、方法总结,加强横向比较。

⑤重视实验复习。在第二轮复习则进行重点强化训练,强化仪表读数,测量工具的使用,数据处理等,电学的实验注意设计能力的培养,让记住几个典型例子,如半偏法。

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不满堂灌。

⑧批改卷子方面:注意统计各个题的错误率,有针对性的立即解决。

二、学法方面

对于如何使学生更好、效率更高的学习,在学法上给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指1、指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做题习惯。如认真审题,正确画出受力分析图,运动过程图,找出隐含条件,分析临界条件,良好解题格式,一气呵成的做题习惯等。

2、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归纳出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指导学生不仅记住定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还要让学生记住典型的解题方法,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例子,特别有用的二次结论,甚至三次结论,这样可以提高选择题的解题速度,甚至大题的解题速度。

4、要指导学生跳出题海,更有效地复习。跳出题海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做完一道题后,进行讨论,不断变化物理模型,物理情景,把运动模型重新组合,求解不同角度设置的问题。

5、在班里物色几位物理成绩较好的同学,起到“小老师”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情感教育方面

1、用自己的知识,独特的方法,及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佩服你,甚至使学生倾倒,这样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特别爱学。

2、通过情感交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很辛苦,有时很疲劳,对学生在课堂上打嗑睡给与理解,不随便批评,采用各种办法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疲劳,尽可能让学生感觉轻松愉快。

3、正确对待学生犯的错误,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说错是正常现象,是宝贵信息,只有知道学生怎样错的,我们才能正确下药方,同时也能为学生树立信心。所以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同学及教师辩论问题。总之,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更好地提高高三物理的复习效率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0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φb}

4、电功:W=UIt(普适式){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EP: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1

光子说

⑴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

⑵光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满足下列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2

第一、二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

2.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vt?=2gs

竖直上抛运动

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

位移公式:h=v0t—gt?/2

2.上升到点时间t=v0/g,上升到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3.上升的高度:s=v0?/2g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基本公式:s=v0t+at?/2

2.平均速度:vt=v0+at

3.推论:

(1)v=vt/2

(2)S2—S1=S3—S2=S4—S3=……=△S=aT?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5)a=(Sm—Sn)/(m—n)T?(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6)vt?—v0?=2as

第四节汽车行驶安全

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

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

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全体老师,坚持集体备课,钻研教材,分析新课改下的形势,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做到有的放矢,采取了符合我校学生情况的教学模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下面是我们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发挥备课组整体作用

我们高一物理组是精诚团结的,这也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保证。我们的老师,可以说,每个人的业务素质都是过硬的,课堂教学也各具特色。事实也证明我们是个非常有战斗力的集体。不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大家讨论,大家共享。从而得以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我们的每一项的工作。

二、认真研究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及高考大纲和抓方向通过研究《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使我们得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标准的内涵和要求。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总纲,其中的些许变化都会直接影响或反映出命题指导思想以及试卷结构、形式和考查内容的变化。所以我们高一教师深入研究考试说明,捕捉有用信息,内统外联,指导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位高一物理教师必须面对、并且要想办法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提高效率?我个人的体会是:认真研究近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新课改地区的试题,才能科学合理定位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以利于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一轮复习任务:按照高考大纲及说明的要求,分章节对各个部分知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夯实三基。这个阶段主要着眼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并注意基本物理方法的掌握。全面复习是指要考查的知识点即《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所有物理知识,无论是主干知识还是非主干知识,无论是重点内容还是非重点内容,在第一轮复习中都要抓到,不能遗漏,不能留下死角和盲点;而系统复习是指在对每一部分知识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归纳和整理知识,使之形成一定规模的知识网络和结构主线,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形成一个联系紧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知识网络系统。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不同的知识点,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做不同的要求。对一般知识点,按(新课标)要求不拓展,对高考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知道,即有一定的广度。对重要的知识点:如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要多花时间,但深度不能要求太高,讲解的时候可以难一点,深入一点,但考查时要容易些,只集中考主干知识。高考复习离不开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训练物理思维,体验科学方法,逐步形成能力。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要分阶段不断提高。不提倡一竿子插到底、一步到位。

第二轮复习任务:整合知识方法、技巧,综合提高,灵活运用,适应理科综合测试。

1、系统构建知识体系:要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抓住重点,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学生认知结构得到完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重点、难点专题练习、综合提高:围绕力、电等主干知识,突出知识分类、方法灵魂,做好专题复习。采用归类、对比的方法,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3、理科综合模拟考试,每周一次。目的:

⑴熟悉高考试卷结构、题型题量。

⑵学会考试训练考场上的审题分析能力、答题规范、时间掌控、心理调节。

⑶暴露问题、诊断原因、查缺补漏。

第三轮复习,针对高考命题趋势和学生特点,在复习中要做到:

1、回归教材

要特别关注非主干知识中的重要知识,这些知识相对容易,在试题中比例不小。其中,振动与波、交变电流、电磁波、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动量、原子物理等章都是相对容易拿分的,复习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加强综合训练、查缺补漏

以突破重点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为中心展开;注意针对性;侧重训练解题速度、解题技巧和解题的规范化。

3、加强实验复习

熟练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重视典型实验原理的理解,弄清实验方法,提高设计能力。

4、处理好基础题和难题的关系

认准主攻方向是“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对可望且可即的目标,是最后阶段复习工作的主攻内容,要特别下功夫将它们彻底搞懂。要求学生拿满基础分、拿足中档分、争取难度分。

5、精选试题

认真分析各地市近期的模拟试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问题所在,精挑细选出来一些有代表性的试题(大约拼成10套左右),提高材料质量,增强使用效果。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4

(1)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分子的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当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定向排列,相互吸引而更加接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排斥力同吸引力达到相对平衡。极性分子之间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

(2)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当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极性分子电场的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从而使原来的非极性分子产生极性。这样,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就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极性分子对非极性分子有诱导作用。

(3)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间不可能产生上述两种作用力,那又是怎样产生作用力的呢?

我们说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是从整体上讲的。但由于核外电子是绕核高速运动的,原子核也在不断振动之中,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的相对位置会经常出现瞬间的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经常出现瞬间的不重合,也就是说非极性分子经常产生瞬时极性,从而使非极性分子间也产生了相互吸引力。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即范德华力。范德华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电性吸引力。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5

高三物理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第一轮按章节复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第二轮可进行专题复习,重在对学生学科内各项能力的提高,如可以分为基本知识体系专题、基本理论专题、实验设计专题、题型专题等;第三轮查缺补漏,重点突破。各阶段复习的知识有重合的地方,但是复习的侧重点和着眼点不同。下面根据自己的体会对高三一轮复习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一)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第一轮复习主要任务是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重点是对知识点的全面梳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建立知识体系和网络,加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将各章节的独立的知识点串起来,重点进行基础复习。结合一轮复习的情况,我觉得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从历届高考试卷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概念不清,比如将动能定理与功能原理混淆,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搞不清,对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做功、热量和内能的符号法则不能熟记等等。例:将一电量为q=2×10C的点电荷从电场外一点移至电场中某点,电场力做功4×10J,求A点的电势。

【错因分析】错误混淆了电势与电势差两个概念间的区别。在电场力做功的计算式W=qU中,U是指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而不是某点电势。

这主要是不少同学在高一、高二的物理学习中,对物理学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重视不够,理解不透,进入高三后,又出现了重教辅而轻教材的情况。物理教材就是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本,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题,很多的基础题都是来源于教材的,许多试题在课本中都能直接找到原型,如:2001年理科综合第30题,源于物理第三册第七章的章末练习。即使是学科内的综合题和与实际相联系的综合题也是在对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发展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这其中表现出了教材的基础作用,所以要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以课本为本,利用好复习资料,掌握物理问题主要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只有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可能谈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重视教材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还要深究细探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主要有:

力学:

①匀变直线运动

②牛顿定律及其应用

③动量守恒定律

④机械能守恒定律

电学:

①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

②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分配

③电功和电功率

④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路端电压

⑤安培力,左手定则

⑥洛仑兹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⑦电磁感应现象

光学:

①光的反射和平面镜

②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等

对以上高中物理主干知识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高考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并不是单纯考查这些概念和规律本身是什么,而是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和规律,是否知道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实质、适用范围及内涵和外延等等。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不要死记硬背,要培养自己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

2、结合考纲的要求,再次全面检查高考知识点

第一轮复习阶段要求必须按照考纲全面巩固知识点。对考纲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学生不能随意舍弃或疏忽那些自认为不重要的、不会考的知识,要系统、全面地进行复习,以适应高考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任何的题目都有可能在综合训练乃至高考中出现盲点,导致失分。针对近几年上海、广东等地的高考物理试题中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试题,因此,对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做一做”、“阅读材料”、课本后的专题以及边框中的文字叙述等,要认真地阅读和思考。从近几年的年理科综合试题来看,学科间的综合几乎没涉及,主要是学科内的综合。故在复习中一定要突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对学科间的综合不要费太多的精力。在第一轮转到第二轮复习之际,应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振动和波;电磁学中的场、路、电磁感应;几何光学中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物理光学中涉及光的干涉、光电效应等问题;原子物理学中的能级、衰变、三种射线、原子核、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等。按各部分的重点知识为核心,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也锻炼了自己归纳、整理物理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过手。因此,在复习中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再次全面扫描知识点,避免出现知识点的遗漏。

3、加强对所学知识结构体系的进一步把握要重视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把知识体系编制成网络图,如:运动网络图,质点受力和运动关系网络图、电学知识网络图等等,其目的是把杂乱的知识从无序转化为有序,因此,知识体系网络化必须要以扎实的物理概念为基础,以熟练的物理规律为主线,进行有序地排列。如果把高中物理的`内容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那么力、热、电、光、原子物理就是子系统,子系统又包含许多知识点,而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运动、力和能量相联系等,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才是高效应用物理知识的保证。

二、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试说明》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多方面的物理能力要求,但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是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并提高的,下面就对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行简要的阐述:

1、理解能力的提高理解能力是物理学科中要求具备的各种能力之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能力。要学好物理,关键在于理解,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要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首先应该清楚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准确含义,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及它们与其它物理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只有加深了理解,才能将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例:一条宽为L的河流,河水流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

【错解】要使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与岸垂直的方向。最短航程为L。

【错因分析】错解的原因是对运动的合成不理解。船在水中航行并不是船头指向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共同决定的。要使航程最短应是合速度垂直于岸。

2、实验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也逐年加强。因此要重视对规定的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如:打点计时器、伏安法测电阻、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图像法处理数据、实验误差分析;会“非常规”地使用实验仪器等,如20xx年理综卷第29题,要求选择合适电表测电流表的内阻并进行实物图连接,试题中所提供的实验仪器与教材不同,要求利用电阻箱和电流表替代电压表。同时要能够设计实验,高考实验设计题取之于教材,却又有别于教材原实验,设计性物理实验,是让考生根据掌握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设计和完成新的实验,它包含着新内容、新方案、新视角等诸多侧面。如20xx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的实验题(题略),第1小题属于电路的设计,涉及伏安法电路(外接法和内接法)和滑动变阻器电路(分压器和限流器);第2小题属于数据处理的方案设计,涉及实验误差、数据的取舍、描点作图和图像的物理意义等。因此在实验复习中要认真领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新视角思考能否用其他方法、器材完成同一实验或类似实验。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的训练。比如电路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分流和分压法电路,电流表的内外接电路,常用的半偏法测电阻,多用表的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非常规接法以及对游标卡尺、千分尺的有效位、估计位的规定,科学记数法,有效数字的规定等都是高考经常考查的内容,也是历届考生最易失分的地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背诵实验转变为理解实验思想、方法和原理,提高实验能力。

3、获取新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

信息题是近几年高考卷中出现的一种新情景试题。它的特点是:情景新(内容一般课本上没有)、题干长、表述抽象、干扰因素多,且它在题干或问题中常以现代科技、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某个事件、问题为背景,如:20xx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卷的第19题关于“抗洪抢险”问题;20xx年高考广东、河南理科综合卷第26题“节约能源”问题;20xx年上海物理卷第19题关于“估算整个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问题;20xx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卷第26题蹦床问题;20xx年高考上海物理试卷第21题关于自行车转动的问题等,在题目中常提供一些信息(如:描述问题的过程、提供新的规律、公式、图象、方法,并给出一些已知量等),让考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理解,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通过简化与纯化的过程,建立模型,综合应用新信息和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对信息题的处理通常按以下思路进行: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并进行相关的训练,相信对信息题的处理也能够得心应手了。

4、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综合分析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强化训练的同时要重视物理思想和解题方法的教学,如物理中的模型法、整体法和隔离法、图象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反证法、演绎法、归纳法、微元法、逆向法等,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如画受力图、运动过程图、等效电路图、立体图转化平面图、运动轨迹图等,重视对自身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5、总结归纳解题方法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总结在课本习题和平时练习中经常出现的可当成定理来应用的知识点,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总结和归纳,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重点、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三、总结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要学会课后的自我反思和总结,查漏补缺。通过复习巩固要好好消化、吸收这部分内容,使知识被自己所掌握,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达到进一步熟悉这些知识的目的,并能及时检查自已对知识点的落实情况。每做一道习题,都应认真思考怎样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物理量等等,同时看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是否有新的体会,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能否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能否把推理过程准确地表达出来;解出的答案是否合理等。特别应加强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地磁场、空间想象、方向判断、图表、守恒条件、估算等薄弱环节的训练。

总之,让自己每做一道习题,都力求有所收获,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自己在复习中发现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以及课堂上听不太懂的地方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要对笔记本进行整理,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消化,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必要的补充。同时对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养成良好的答题和质疑习惯,养成审题细致、解题规范的习惯,审题不仔细、文字表达不严谨、解题步骤不完整是众多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这样失分很可惜。要想避免这种失分应在平时的训练中认真做到仔细审题,按照:文字→情景→模型→过程特征→规律→方程→数学求解→物理判断的过程进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养成细致严谨的习惯,减少过失性失分。

(二)二轮复习建议

第二轮复习重点是学科内综合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巩固强化的阶段,是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最佳阶段,这一轮复习中要突出重点,精练专题;以点带面,注重能力。如可划分为:基本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实验设计,题型等专题进行训练。同学们要注意各个专题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注重培养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梳理各科各类题目的常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正确率;通过专题训练和专题讲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网络和框架。积极关注近年来所出现的新模型,特别是那些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有关的模型。要密切关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关注与物理学紧密相关的新技术,如:激光、光纤通信、磁悬浮、诺贝尔奖、纳米科技、高温超导、绿色奥运、空间技术等,培养阅读科普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及应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能力和方法的角度出发,重点注意建立模型、分析模型和处理模型能力的培养。使自己在面对“陌生”的模型时,能做到遇题不惊,思路清晰,从容解题。掌握解题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解题效率,总结在考试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容易混淆的定理及各个公式等。要加强审题能力和规范解题能力的提高,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学科内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强化训练,在训练中要练速度,练质量,练规范,练技巧,练心理,练出能力,练出状态,确保在良好状态下参加高考。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6

本学期我担任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课程,可能是个挑战。但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学习兴趣。

这一学期以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备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做出总结。

2、组织好课堂教学,这是顺利进行正常教学的保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现实的物理现象导入,主动积极的引导、启发学生,并适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讲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作业练习。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做好“培优、辅中、稳差”工作。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主动积极与同学科的老师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经过这学期的努力,2个班的物理成绩是比较好的,且个别尖子生也是名列前茅。存在的不足:有个别学生对学习不自觉,学习成绩不理想。

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转化不足,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7

1、简谐振动F=—kx{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8

1、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2)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

(3)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关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2、电磁波

(1)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激励,交替产生,由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2)电磁波是横波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电磁波传播速度v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即v=λf,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高三物理知识点3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1、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2、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1、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2、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高三物理知识点4力学知识点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接触;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部分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19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2、接触面不光滑;

3、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1、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2、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1、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2、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0

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

所谓“动量守恒”,意指“动量保持恒定”。考虑到“动量改变”的原因是“合外力的冲”所致,所以“动量守恒条件”的直接表述似乎应该是“合外力的冲量为O”。但在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表述中,其“动量守恒条件”却是“合外力为。”。究其原因,实际上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解释。

(1)“条件表述”应该针对过程

考虑到“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积,而“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条件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与之对应:第一,合外力为O而时间不为O;第二,合外力不为0而时间为。;第三,合外力与时间均为。显然,对应于后两种情况下的相应表述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在“时间为。”的相应条件下讨论动量守恒,实际上就相当于做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无效判断―“此时的动量等于此时的动量”。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针对过程进行表述,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O”的相应表述中所包含的那两种使“过程”退缩为“状态”的无价值状况

(2)“条件表述”须精细到状态

考虑到“冲量”是“过程量”,而作为“过程量”的“合外力的冲量”即使为。,也不能保证系统的动量在某一过程中始终保持恒定。因为完全可能出现如下状况,即:在某一过程中的前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发生了变化;而在该过程中的后一阶段,系统的动量又发生了相应于前一阶段变化的逆变化而恰好恢复到初状态下的动量。对应于这样的过程,系统在相应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确实为O,但却不能保证系统动量在过程中保持恒定,充其量也只是保证了系统在过程的始末状态下的动量相同而已,这就是说:既然动量守恒定律针对的是系统经历某一过程而在特定条件下动量保持恒定,那么相应的条件就应该在针对过程进行表述的同时精细到过程的每一个状态,就应该回避“合外力的冲量为。”的相应表述只能够控制“过程”而无法约束“状态

‘弹性正碰”的“定量研究”

“弹性正碰”的“碰撞结果”

质量为跳,和m:的小球分别以vl。和跳。的速度发生弹性正碰,设碰后两球的速度分别为二,和二2,则根据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和弹性碰撞过程中系统始末动能相等的相应规律依次可得。

“碰撞结果”的“表述结构”

作为“碰撞结果”,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表达式在结构上具备了如下特征,即:若把任意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中的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必将得到另一个小球的碰后速度表达式。“碰撞结构”在“表述结构”上所具备的上述特征,其缘由当追溯到“弹性正碰”所遵循的规律表达的结构特征:在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和碰撞始末动能相等的两个方程中,若针对下标作“1”与“2”之间的代换,则方程不变。

“动量”与“动能”的切入点

“动量”和“动能”都是从动力学角度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参量,若在其间作细致的比对和深人的剖析,则区别是显然的:动量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久,动能决定着物体克服相同阻力还能够运动多远;动量是以机械运动量化机械运动,动能则是以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的关系量化机械运动。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1

1、电场能的基本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要对电荷做功。

2、电势φ(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Ep与电荷量的比值。

(2)定义式:φ——单位:伏(V)——带正负号计算(3)特点:

○1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2电势一个标量,但是它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该点电势比参考点电势高,还是低。

○3电势的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Ep和q无关。

○4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零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1根据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φA>φB○2根据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电势能大,电势高;电势能小,电势低。

负电荷:电势能大,电势低;电势能小,电势高。

结论:只在电场力作用下,静止的电荷从电势能高的地方向电势能低的地方运动。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2

高三一调考试已经结束,通过这次考试。我们物理学科应该说与往年相比,与其它科目,形势非常严峻。这次考试物理达a6人,比例是2.07%,达b105人,比例是36.21%总达b率以上是38.28%。应该说从08届以来是达b率最低的一次。从平均分和达b率来说都比华士高中低。这在以往的几届考试来说也是从没有过的。考试出来后,我们高三物理备课组全体老师应该说心情是非常沉重,压力倍增。

从客观情况来说,本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基本上是从五严规定下成长过来的。由于时间紧迫,课时少。在高一开始基础就非常差,整个高一和高二一直就是忙于匆忙的讲解新课。学生没有很好的进行巩固练习。导致高三一轮复习时,就像上次期中考试分析的那样,就像在上新课。由于现在高三的课时和以前相比,少了很多但教学任务和以前一样。所以上学期也是和高一,高二一样。又是在赶进度。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又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理解。在复习时我们深刻感到,学生是复习后面又把前面的知识全忘记了。这样在总个复习中,恶性循环。但我们老师又总感觉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其实在复习中,我们已经基础较差的普通班复习要求降低了很多。但学生的基础差的程度真的自己都从没想像有这么差。

从主观上我们自身虽然对学生的基础差有所准备,但没想到会这么差,应该是心里准备性还不是这么足。在平时上课上,由于学生对知识太过陌生,而又由于进度等方面的影响。而在一些基本训练和评讲方面可能相对以往高三欠缺较多。再加上平时也没有什么限时训练,所以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在一调考试前各个班级综合训练练得较少。所以导致这次一调考试成绩的溃败吧。

针对这次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习现状,我们的目标是在达b率方面先突破40%,争取能达到45%。由于理科较多的学生特别是普通班基础太差,我们的关注点是多几个学生能够达到b级,平均分方面只能有所放弃。当然,像重点班和实验班多几个b级的话,平均分也就相应的上去了。针对现状,在下学期的复习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切实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及时反馈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跟踪矫正,摒弃“满堂灌”、高难度、大题量的应试训练。突出精讲精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备课方面要针对自身班级特点和教学计划,严格选准教学起点,精心选择复习资料,务必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的放矢,以“高目标,严要求”,坚持不懈地做好提优工作,力争在高分层有所突破;而普通班级依然采取分层要求的方法,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学习上得到补偿;在兴趣、方法、基础知识、能力等方面给予关心、指导和帮助,努力使后进生缩短差距,学科平衡发展。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3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4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一、五两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在这学期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本学期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 教学方面

高三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本人紧扣高考特点,学生特点,把握全局,认真筹划每一章节,精心设计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推动教学层层深入,形成良性互动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认真分析和研究新课标的内容、新课标与10年考纲中的异同点,特别是新增加的内容与及减少的内容;认真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特别是四个实验区的高考卷和模拟试卷。从而更好地把握新课程高考的特点,使复习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2、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难度教学。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理论联系实验能力的考查。每一章节都有这样的题目,本人注意挖掘,特别是电学部分,这样的题目较多,高考考查的比率也较高。

4、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所有的高考题目都能找出最本质的东西都是在课本。因此,在高三我对课本上的物理概念、规律进行逐个突破。

5、针对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比如针对月考中暴露出来的学生应试水平不足的问题,有层次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量,针对几个模块的知识,各个老师分工出好相应的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培训方面

本学期参加了泉州市新课程高考高三复习的建议,外出武平一中听课学习,还进行了自我培训,上网查阅关于新课程高考的`信息。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5

1.磁场

(1)磁场:磁场是存在于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周围的一种物质。永磁体和电流都能在空间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

(2)磁场的基本特点:磁场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3)磁现象的电本质:一切磁现象都可归结为运动电荷(或电流)之间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相互作用。

(4)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即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成为微小的磁体。

(5)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任一点小磁针N极受力的方向(或者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

(1)在磁场中人为地画出一系列曲线,曲线的切线方向表示该位置的磁场方向,曲线的疏密能定性地表示磁场的弱强,这一系列曲线称为磁感线。

(2)磁铁外部的磁感线,都从磁铁N极出来,进入S极,在内部,由S极到N极,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感线不相交。

(3)几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

①直线电流的磁场:同心圆、非匀强、距导线越远处磁场越弱。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两端分别是N极和S极,管内可看作匀强磁场,管外是非匀强磁场。

③环形电流的磁场:两侧是N极和S极,离圆环中心越远,磁场越弱。

④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处处相等、方向处处相同。匀强磁场中的磁感线是分布均匀、方向相同的平行直线。

3.磁感应强度

(1)定义:磁感应强度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做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定义式B=F/IL。单位T,1T=1N/(A·m)。

(2)磁感应强度是矢量,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即通过该点的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3)磁场中某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及方向是客观存在的,与放入的电流强度I的大小、导线的长短L的大小无关,与电流受到的力也无关,即使不放入载流导体,它的磁感应强度也照样存在,因此不能说B与F成正比,或B与IL成反比。

(4)磁感应强度B是矢量,遵守矢量分解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注意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处的磁场方向,并不是在该处的电流的受力方向。

4.地磁场:地球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其主要特点有三个:

(1)地磁场的N极在地球南极附近,S极在地球北极附近。

(2)地磁场B的水平分量(Bx)总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北极,而竖直分量(By)则南北相反,在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在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

(3)在赤道平面上,距离地球表面相等的各点,磁感强度相等,且方向水平向北。

5★.安培力

(1)安培力大小F=BIL。式中F、B、I要两两垂直,L是有效长度。若载流导体是弯曲导线,且导线所在平面与磁感强度方向垂直,则L指弯曲导线中始端指向末端的直线长度。

(2)安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

(3)安培力做功与路径有关,绕闭合回路一周,安培力做的功可以为正,可以为负,也可以为零,而不像重力和电场力那样做功总为零。

6.★洛伦兹力

(1)洛伦兹力的大小f=qvB,条件:v⊥B。当v∥B时,f=0。

(2)洛伦兹力的特性:洛伦兹力始终垂直于v的方向,所以洛伦兹力一定不做功。

(3)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洛伦兹力是安培力的微观实质,安培力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所以洛伦兹力的方向与安培力的方向一样也由左手定则判定。

(4)在磁场中静止的电荷不受洛伦兹力作用。

7.★★★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在带电粒子只受洛伦兹力作用的条件下(电子、质子、α粒子等微观粒子的重力通常忽略不计),

(1)若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相同或相反),带电粒子以入射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带电粒子在垂直于磁感线的平面内,以入射速率v做匀速圆周运动。①轨道半径公式:r=mv/qB②周期公式:T=2πm/qB

8.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

(1)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

①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处理这类问题,应根据受力平衡列方程求解。

②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恒定,且与初速度在一条直线上,粒子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处理这类问题,根据洛伦兹力不做功的特点,选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能量守恒等规律列方程求解。

(2)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曲线运动

①当带电粒子在所受的重力与电场力等值反向时,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时,带电粒子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处理这类问题,往往同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②当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变力,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这时粒子的运动轨迹既不是圆弧,也不是抛物线,一般处理这类问题,选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列方程求解。

③由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受力情况复杂运动情况多变,往往出现临界问题,这时应以题目中、“至少”等词语为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根据临界条件列出辅助方程,再与其他方程联立求解。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6

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

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7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还要说明的是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建议高三党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

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

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

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建议结合讨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所以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速度的情形。

4、对“细绳、轻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杆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关于小球“系”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

这类问题往往是讨论小球在点情形。其实,用绳子系着的小球与在光滑圆环内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绳子的拉力为零,圆环内壁对小球的压力为零,只有重力作为向心力;而用杆子“系”着的小球则与在圆管中的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速度为零。因为杆子与管内外壁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为零。还可以结合汽车驶过“凸”型桥与“凹”型桥情形进行讨论。

6、对物理图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可能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随着试题进一步创新,现在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时间、位移(或路程)-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认识图像的方法就是两步:一是一定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二是一定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关于图像各种情况我们已经做了专项训练。)

7、对牛顿第二定律F=ma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

第二、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第三、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第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

(1)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

(4)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

8、对“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

这里要注意两点:

(1)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总是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最终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额/f。

(2)要认清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时间图像。曲线的“渐近线”对应的速度。

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作用下做变加运动时,有一个重要情形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即有一个“收尾速度”,这在电学中经常出现,如:“串”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重力与随速度变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极值的时刻。凡有“力、电、磁”综合题目都会有这样的情形。

9、对物理的“变化量”、“增量”、“改变量”和“减少量”、“损失量”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遇到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的功总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时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小伙伴们往往会随意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严重错误。

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而不是错误地将“增量”理解增加的量。显然,减少量与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

10、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追遇”问题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中很常见,但考生在这类问题则经常失分。常见的“追遇类”无非分为这样的九种组合: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显然,两个变速运动特别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

虽然,“追遇”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一定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另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除利用数学方法外,往往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V-t”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赢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

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追遇类”。还有在处理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方法。如,两处于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最近,当问到何时它们第一次相距最远时,的方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认为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第一次相距最远时间就等于低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半个周运动的时间。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8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29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二、三两班的物理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 教学方面

高三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本人紧扣高考特点,学生特点,把握全局,认真筹划每一章节,精心设计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推动教学层层深入,形成良性互动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备课方面:反复研读教材、教辅材料,课程标准,去年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认真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特别是实验区的高考卷和模拟试卷。上网下载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的分章节的专题内容,并认真分析专题内考查的题型、模式、及创新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新课程高考的特点,使复习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并依据几年的教学经验,认真备课,选好例题练习。对于重难疑点,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2、课堂方面:今年接手的两个班比去年相对会比较不理想,两个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做惯了简单题目,难题涉及较少,一遇难题就放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尖子生自觉深入研究的精神欠缺,总依赖于老师;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虽然选择的教辅材料跟去年一样,但是适当调整一些教学方法。比如: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精讲、强化训练,重点知识、重点讲,相对次要的知识进行有选择性的讲、有的就直接放弃。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课后辅导:我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较多,对班级中等生及后进生进行不定时不定人作业辅导,使辅导的面积增大,目的是让他们引起重视,知道老师是关心他们的学习的。

4、教学反思方面:针对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比如针对月考中暴露出来的学生应试水平不足的问题,有层次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量,针对几个模块的知识,各个老师分工出好相应的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培训方面

积极参与教研组的听课评课,从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经常自己上网观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说课录像,通过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自身教学素质;认真研读《物理教学参考》。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30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三物理复习工作总结 篇31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5★.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Δ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ΔU

(3)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Δ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少,ΔU取负值。

6.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传递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常见表述

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3)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①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并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虽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7.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T=(t+273)K。

绝对零度为-273.15℃,它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

(2)气体的体积:气体的体积不是气体分子自身体积的总和,而是指大量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整个空间的体积。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其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3)气体的压强: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总冲量。

①产生原因: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的持续的压力。

②决定因素:一定气体的压强大小,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4)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恒量

8.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

(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相互作用的质点。

(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