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现象,也是非常复杂的学术概念。人们最初谈论的文化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教化。在我国古代,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经过数千年演化之后,现在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从狭义上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文化发展状况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国运通常指由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主客观条件影响和决定的国家发展态势。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从根本上说源于社会生活,尤其源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文化始终是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态势如何,国运是否昌盛,对文化发展程度和质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历史来看,不同朝代文化有盛有衰,发展错综复杂。一般来说,国运昌盛之时,文化也会有较大发展;国运衰微之时,文化也会处于低迷状态。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发展状况也与国运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强盛之时,一般都会形成某种文化和文明类型。借助于国家的强盛,这种文化还会扩大传播范围,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
为什么文化发展状况与国运兴衰之间密切相关?一是由于在国运昌盛之时,生产力比较发达,经济活动繁荣活跃,可以提供相对厚实的物质基础,这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在国家发展处于上升期时,有一套适应于当时条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也为促进制度文化、道德伦理和相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国运昌盛时人民安居乐业,在精神层面有了更多追求,也有更多闲暇时间享受文化生活,从而形成比较旺盛的文化需求。四是在社会条件较好、文化需求又比较旺盛的情况下,就会有更多人员从事文化活动,文化人才不断涌现,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各种文化成果也便于传播。反过来讲,如果国运衰微、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文化发展的环境就会恶化,文化发展往往陷于低潮。
当然,文化发展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国家对文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文化的兴衰。因此,文化因国运兴而兴,主要是从大概率、大条件来说的。
今天,我收看了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令我受益匪浅,刻骨铭心。我对中国在疫情中的担当感到骄傲自豪,同时也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学习并掌握了预防措施。
经过一堂思政课的教导,我明白了许多。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道理,明白了爱国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对我们人生的引领。
看完这个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后,一定会注意疫情,增强疫情意识我们虽然不能“亲近战场”但是我们永远是国家、武汉、的后勤部队。中国加油!武汉加油!钟院长加油!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早点能够回学校,早点回到我们学校上课。最后为逆行的勇士们祈福,平安归来!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国家监察》反映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一体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国家监察体制和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各级纪委监委合署办公,强化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对全体党员和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成果,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探索走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本人感触很深。
一是改进作风,关键在情感上。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该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把自己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
二是改进作风,核心在思想上。改进作风,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基层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体现宗旨意识,这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是检验共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尺。
三是改进作风,落实在行动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作风建设重在行动上。党员干部代表党的形象、代表政府的威信。抓好作风建设,党员干部首先在思想上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这是改进作风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要求;另外,在实践上要始终把保障民生、实现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效能建设、作风建设为载体,切实提升自己对落实工作的执行力和担当力,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