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大全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大全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思考问题。

2、引导幼儿感知球的主要特性:弹跳、能滚动、在水中会浮起来。

3、体验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皮球若干,场地、一盆水、废报纸、布、毛巾、木块、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一、设问导入:看,这是什么(各种空心的皮球)如果我把它放在水里,如果我把球放在地上拍打,小朋友样都来猜猜会怎么样?

二、反互探索,感知球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自由探索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的球,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球去试一下吧。

让幼儿自由的探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第二次有目的的探索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用球进行了实验,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让幼儿进行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把球宝宝放到水里,它会怎么样呢?(它就会浮在水面上)把球放在地上用手拍打,球宝宝又会怎么样呢?(会向上弹起来)现在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进行观察吧!

(1)把球放到水中,观察球是否浮在水面上,和其它实心物体比较,感知球是空心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2)让幼儿在地上拍球,球会弹跳起来,感知球有弹性,所以能跳起来,学习名词“弹性”

(3)让幼儿把球放在不同物体上向前滚,比一比哪一个球能滚得更远?感知球滚动的快慢和地面有关。

3、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都开动脑筋和老师一起想!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球在水里水浮在水面上、用手拍一拍拍就会向上跳起来,还会向前后左右不同的地方滚动。

延伸:

师:现在小朋友都知道了球宝宝在水里的时候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拍打它,它就会跳起来,还有球宝宝可以前后左右的滚动,真的是太神奇了,现在我请小朋来帮老师想一想哪一些球宝宝会浮在水面上的?哪一些球宝宝拍拍它会跳起来?还有哪能些球宝宝可以前后左右向不同的方向滚动?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都要求幼儿知道自己的位置,可我发现小朋友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根据这个发现,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先进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概念。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认识单向序数第一至第五,初步建立序数概念。知道序数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教育幼儿知道喝白开水有益身体健康。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卡片人手一份、五只小羊的图片、五种饮料的图片、幼儿的操作材料板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

认识5以内的序数,能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5以内的数。

活动难点:

能将5以内的序数正确排列。

活动过程:

一、出示羊村的小羊们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

二、游戏《排队》

1、将小羊们排好队,引导幼儿说说从左往右数每只小羊的排列顺序。出示数字卡片,教幼儿用数字表示序数,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意义。

2、学习说"***排在第*"或"排在第*的是***"的句子。

三、游戏《好喝的饮料》

1、出示五瓶饮料,引导幼儿说说每种饮料的名称,引导幼儿说说从左往右数每种饮料的排列次序,操作数字1-5的卡片表示序数。

2、引导幼儿说说每种饮料的颜色,说说"*颜色的饮料排在第*"3、尝试把五种饮料的摆放位置调整后,再次巩固对序数的认知。

四、幼儿操作游戏活动《帮羊羊们摆饮料》

指导幼儿贴1-5的数字卡片表示饮料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可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饮料排列顺序。

五、小结活动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数字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它就叫序数。可以读成"第1、第2、第3、第4、第5"。

2、饮料虽然很好喝,但也不能喝的过多,过多的糖分会容易发胖,而且还含有色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好,要多喝白开水,它是既解渴又健康的饮料。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分析: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和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教师主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教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喜欢吃豆制品。

2、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初步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3、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黄豆外形特征的基础上,知道豆浆的简单制作过程,并了解黄豆还可制成其它的豆制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课件、干湿两种黄豆人手一份、豆浆机、小杠子每人一个、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以给幼儿介绍新朋友的形式,引出课题。

(二)展开:

1、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课件中提出问题:观察黄豆宝宝长什么样的?

(2)教师进一步引导:“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盒子里的黄豆宝宝。”

(3)教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2、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1)利用课件提出问题:“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3)教师小结: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3、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1)利用课件观察做豆浆的过程,了解制作豆浆的方法。

(2)现场制作豆浆。

4、在煮豆浆的同时让幼儿观看课件,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并丰富“豆制品”一词。

5、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三)结束:幼儿听音乐喝豆浆。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幼儿对水的游戏非常喜爱、通过嬉戏、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经意中发现许多关于水的科学知识。本活动试图通过简易实验,帮助孩子了解简单的科学探究途径、方法,学习开展科学探究必要的记录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比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预测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比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

2、简单操作,并记录。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测、假设的概念。

(1)教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详细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

的呢?我们来猜一猜。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实验操作。

(1)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察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励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须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画。

(3)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

4、交流实验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假设与实验是否一样。

5、教师小结。

(1)引导幼儿将猜测、假设与实验结果对照,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2)与幼儿回忆活动中自己的操作与记录。

6、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提出延伸问题。

请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把家里的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试试看,并尝试自己做记录,带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分享。

设计评析: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编辑评析:

科学活动让幼儿直接参与是很重要的,让幼儿在直接参与中体会是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比较缺乏的。这个活动注意了这一问题。同时在科学活动中,注意幼儿的表征,注意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见到的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从两方面来看,这一个活动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

但是这个活动有一些方面还值得进一步考虑:

这样的活动一定要小组进行,让幼儿单独自己实验、单独填记录表不是太合适。尤其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在小组里的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先集中表征他们的发现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这一科学活动虽然强调了幼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但在具体活动中对语言的强调并没有放在首位,而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语言交流发现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孩子们在实验前的猜想,也最好是先用语言表达。

幼儿小班科学游戏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石头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无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比如在几次户外活动时,我看到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去捡石头玩,用石头在地面上、墙面上、花坛边等各地方敲一敲,一边玩一边兴奋地叫同伴一起过来听石头敲击所发出的声音。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课程,于是就设计了这个小班的科学活动《奇妙的石头碰碰响》,希望通过游戏引起孩子们对探索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就如《纲要》中所说:“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目标

从“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

1、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游戏,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尝试自由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通过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较法来解决难点,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这一特性。

四、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两块石头;若干件硬的物品(木头积木,塑料积木,金属勺子);若干件软的物品(海绵,毛绒玩具,毛线团);厚垫子,桌子等。

2、经验准备:已学习节奏乐《闪烁的小星星》

五、过程

我通过三个环节“感知特性——探索比较——拓展经验”来达到活动的目标。

1、感知特性

一开始以“石头展览会”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石头不同的颜色、形状、质感,对石头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2、探索比较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所在。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第一次以集体共鉴的方式,初步感知软硬物体与石头碰撞产生的不同现象;第二次通过自主探索,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判断进行初步猜测,经过探索验证进一步感知这一现象。

3、拓展经验

这是活动的延伸环节,进一步增强幼儿对探索石头的兴趣。

活动反思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沙,因此在本次的活动里,孩子的兴趣是非常高的,但是要怎么在玩当中有目的的去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感受沙的特性,就是这本节活动的重点。

优点:

玩沙的工具还是比较充足的,并且,种类多样,可以让孩子用各种工具,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沙子的特性,感受到沙子的神奇之处。

不足:

孩子天性就是爱玩沙,但是,在玩之余,还是缺少了些有目的的引导,回到班上没有及时的做反思,这样就达不到一个提升,这也是我下次活动必须要注意到的地方!

幼儿小班科学游戏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石头的外部特征。

2、简单了解常见的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

3、愿意用石头拼出简单的图案或根据石头外形给石头涂色。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每人收集1块石头,带到幼儿园。

2、《会变化的石头》《我是石头》教学挂图及教师教学资源、水彩笔。

3、幼儿学习资源⑤第14~17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石头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玩自己带来的石头,说一说自己带来的石头是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2)请小朋友互相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大家带来的石头是一样的吗?它们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教师启发幼儿比教石头的大小、颜色、光不光滑,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石头的外部特征。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常见的石头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师提问:小朋友在哪里见过石头?你们知道石头有什么作用吗?

(1)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

(2)出示《我是石头》教学挂图或播放教师教学资源,引导幼儿简单了解常见石头的作用,如盖房子、铺路、造大桥,做石桥、石凳子、石栏杆、石头像等。

3、指导幼儿根据石头的外形给石头涂色或用石头拼出简单的图案。

鼓励幼儿给自己的石头涂色,或和小伙伴一起用石头拼出简单的图案。

活动延伸:

请幼儿阅读、欣赏幼儿学习资源⑤第14~17页。

活动反思:

石头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是一种十分容易获取的教育资源,在这个活动里我以“石头”为学习材料。以“玩石头”为脉络设计了活动过程。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听石头的声音,看石头,摸石头,敲石头,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认识,了解石头,激发幼儿对石头的兴趣。在活动组织中,我以游戏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凸显了小班孩子活动的游戏性,让孩子的知识在游戏中得到积累和提升。整个活动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敲,一起玩,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我感到孩子们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幼儿的参与度、参与热情高涨。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而活动中得到的经验又将服务于生活,这就构成了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循环往复。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教学活动生动化、游戏化是最能体现他们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本次活动的材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气球,孩子们对气球有着浓烈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气球变大变小的科学道理。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若干(充好气的、不充气的各若干)。

2、吸管、气球打气筒若干。

3、相关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自由玩的形式让幼儿认识充气玩具。

1、导入。

吹泡泡游戏。

2、师幼共同玩充气玩具。(放自由玩音乐)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玩气球时不要太用力。

二、观察充气过程,并讨论。

1、说"充气玩具"名称。

2、讨论:

(1)、我们玩的气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2)、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在哪里见过气球。(出示课件图片)

3、师幼共同探索气球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1)、出示没有充气的气球,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不同。

(2)、讨论怎样让它变大呢(用嘴吹气)。

(3)、师幼共同探索各种让气球变大、变小的方法。(提供工具,可以合作,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并让幼儿知道气球气冲的太多会爆了)

4、总结:

(1)、气球充气呼-----变大,漏气哧-----变小。

(2)、充气的时间长,漏气的时间短速度快。

三、用动作表示气球大小。(注意安全及充气、漏气的速度)

1、幼儿自己用动作变大变小,知道充气变大,漏气变小。

2、合作围成圆圈变大变小。

3、随音乐强弱来变大变小。(放游戏音乐,适时放爆炸音乐。)

四、用身体部位来变大变小。(眼睛、嘴巴、手)等。

五、延伸活动:

1、根据幼儿生活经验谈谈还有那些东西是充气变大、漏气变小的?(放课件)

2、现在我们就用睁得的大大的眼睛到外面去发现更多的能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小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知道清水的特征。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并记录下来。

3.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四杯不同的水:清水、糖水、白醋、牛奶。

2.贴有红、黄、蓝颜色标记的杯子。

3.彩色橡皮泥、勺子若干。每组三个装有清水、糖水、白醋的透明杯子。

4.红、黄、蓝记录单,哭脸、笑脸标记。

活动过程:

一、对比观察牛奶和清水

1.请幼儿集体观察装有牛奶和清水的两个杯子,提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吗?

幼儿表达。

2.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评析:在清水杯中放彩色橡皮泥,引导幼儿对比观察,来发现牛奶和清水的区别并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发现。)

3.放入彩色橡皮泥在牛奶杯中,再次引导幼儿通过眼睛对比观察:把彩色橡皮泥放在杯中能看得见吗?把彩色橡皮泥放在清水中能看得见吗?

(评析: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牛奶与清水的差别,从而让孩子了解清水的特征之一是无色透明。)

二、辨别哪杯是清水

1.师出示三杯装有清水、糖水、白醋的杯子,杯子上贴有红、黄、蓝标志。提问:“这三杯水看上去一样吗?”

2.提出猜测要求

师:这三杯水中只有一杯是没有放任何东西的清水,请小朋友猜猜是哪一杯,为什么?让幼儿看着标记回答。

(评析:运用猜测活动,制造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及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猜测能力,并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3.提出记录要求,让幼儿记录。

师:你认为哪杯水是清水;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记录。把标记撕下来贴在和你认为是清水的杯子上标记颜色一样的记录单上。幼儿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如:你猜的哪杯是清水,并让幼儿把话说完整。

(评析: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记录单可以让幼儿更方便正确对应自己要操作的材料,为幼儿的实验活动提供简单的记录方式,让小班幼儿更易操作。)

三、幼儿分组操作,验证猜想

1.师: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我们要来验证一下。

2.提出验证要求:每张桌子上分别放了和老师一样的三杯水,请按照你们的猜想到贴有相同标记的桌子上去闻一闻,看一看,尝一尝,看看你猜的答案对不对。

3.幼儿操作。

4.提出记录结果的要求:猜对了就把笑脸标记贴在记录单上,没猜对就贴哭脸标记。

(评析:师巡视,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实验的过程,及时发现他们使用的方法和所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更好的完成实验。)

四、根据记录单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靠什么帮忙才找出清水的',请幼儿讲述。

1.鼻子闻一闻,气味酸酸的,一定不是清水。

2.嘴巴尝一尝,甜甜的,不是清水是糖水。

3.没有味道的是清水。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选材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所选材料是孩子常见的材料。在引导幼儿辨别哪杯是清水时注意引导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等方式。幼儿通过自身的尝试从而获得了对水的认知:无味,无色,透明。这样的探索方式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乐于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发现,而且还能大胆地表述出自己的发现,体验了探索发现的乐趣。

小百科:纯水可以导电,但十分微弱(导电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属于极弱的电解质。日常生活中的水由于溶解了其他电解质而有较多的正负离子,导电性增强。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我们的鸟类朋友

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多样的鸟,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爱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鸟的标本、图片、碟片、图书

2.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环境

教学重点:教育幼儿要爱护鸟、关心鸟。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 这几天,我们和小鸟交了朋友,老师和小朋友还收集了许多小鸟的图书、图片、标本、碟片,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讲一讲,你认识的小鸟叫什么?长得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2.请小朋友坐下来,把你看见的小鸟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3.谁来告诉大家,你看见的是什么鸟?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鸟的异同点

1.小朋友认识的小鸟真多,这些小鸟长得都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我们再仔细去看看、找找,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提问:你发现小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了小鸟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鸟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相互交流后,再个别回答)

三、了解小鸟的本领

1.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小鸟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小鸟真可爱。那么小鸟有些什么本领呢?请小朋友先想一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一起学学做做动作

3.小鸟除了这些本领以外,还有很多的本领,现在就让小鸟表演给我们看(幼儿看碟片)

四、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小鸟有这么多的本领,那么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五、结束

今天我们和很多的小鸟做了朋友,还有很多的小鸟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呢,等会儿我们再一起来看XX小朋友带来的碟片,看看还有哪些我们不认识的小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