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最新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惊叹的拼音】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矛的篆书)
(盾的篆书)
第三课时
1.成语大比拼:
(1)以“自”字开头的成语:自相矛盾——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不
量力——自鸣得意——自圆其说……
(2)成语接龙:滥竽充数——数一数二——二龙戏珠——助人为乐——乐不思蜀
(3)趣味成语:
最重要的一笔:画龙点睛
最贵重的东西:价值连城
最近的距离:近在咫尺
最激烈的竞争:龙争虎斗
最多的罪行:罄竹难书
最高超的医术:妙手回春
最短的见识:鼠目寸光
最紧急的情况:十万火急
最快的阅读:一目十行
最深刻的见解:入木三分
最快的速度:一日千里
最诚恳的道歉:负荆请罪
最大的决心:破釜沉舟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徒劳的做法:海底捞月
最机灵的人:八面玲珑
最坚固的防守:固若金汤
最出众的人:百里挑一
最难过的日子:度日如年
最重的病情:病入膏肓
最迫切的心情:归心似箭
最好的记忆:过目不忘
最贵重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大的嘴巴:气吞山河
最珍贵的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
最快的时间:光阴似箭
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世外桃源
最小的地方:方寸之地
最懊悔的事:一失足成千古恨
2.成语故事新编。(把故事写完整)
滥竽充数
无业游民贾庄这天正在街上闲逛,突然……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三则成语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都是将某一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篇幅短小,语言明白如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你知道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它的来源有多少种呢?请同学们说说看。
2、同学们的知识还真不少啊,成语是有固定结构和特定意义的现成话,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不少来自口语的成语,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甚至更多的,如“闭门羹”“十年磨一剑”“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等等。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书本记载,包括古代寓言、古典作品、历史典故等。二是来源于民间口语,如“不三不四”“七手八脚”等。
※——课件(文字): 成语来源
一是书本记载:古代寓言、古典作品、历史典故……
二是民间口语
板块(二)初读了解
1、你读读第八课的三则成语,是其中的哪一类?
大家都发现了吧,这三则成语都属于古代寓言。
2、你知道寓言是怎样构成的吗?
寓言一般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有的故事直接说出寓意,有的寓意蕴含在故事中。
3、你猜猜看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是什么?
其实,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读懂了故事也就明白了寓意。
板块(三)深入理解
1、我们先来学习《自相矛盾》
※——课件(文字+插图):自相矛盾+插图
(1)故事中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课件(文字)矛 máo 盾dùn 楚chǔ 锐ruì
戳 chuō
第一行是三会字,要求会认、会读、会写。第二行是二会字,要求会认、会读。注意要把翘舌音读准确!
大家一起来读。(师读)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成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想想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的故事,它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课件(文字)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4)请特别注意文中这个楚国人的两处语言描写:
※——课件(文字)1、“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在这两句话中,蓝颜色的字告诉我们什么?
这两句话都出自楚国人之口,蓝颜色的字更反映出他的自吹自擂,先夸口自己的盾最坚固,无所不胜;后又夸口自己的矛最锐利,所向披靡。从“随你、都”几个字,我们看出按照楚国人的意思:他的盾能抵挡一切矛的进攻,而他的矛又可以戳穿所有的盾。面对质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就张口结舌了。
请你把这两句句子读读,同学们,现在明白寓意了吗?
楚国人对所卖的矛和盾自吹自擂,前后不一致,这就是“自相矛盾”。
※——课件(文字)《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比喻语言、行为前后自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讽刺无视实际、随意夸大。
(5)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例子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2、刚才学习《自相矛盾》,我们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就读懂了寓言。现在,再用这种方法,我们一起来读懂《滥竽充数》
(1)有个同学这样写的,你看对不对?
※——课件(文字)滥竿充数
同学们善于观察,一下子就发现“竽”写错了,他写成了竹竿的“竿”,正确的书写应该是
※——课件(文字)滥竽充数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下半部分“于”正是这个字的读音,这样记忆就不会写错了;滥,失实的意思;滥竽,指吹不成调的竽。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就知道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吧,课文指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蒙混在吹竽的行家队伍里充数。
(2)这个成语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齐宣王在位和齐湣王在位,南郭先生的境遇分别是怎样的?找到文中关键句子。
同学们找到了吗,齐宣王在世时……
a※——课件(文字)1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这里使用“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依靠装腔作势,蒙混骗人,根本不该获得劳动的报酬。)
b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了……)
※——课件(文字)2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是事情的结果,“只好”二字绝妙地反映出南郭先生的沮丧无奈,黔驴技穷的窘相,还能怎样呢?请看现在的南郭先生……)
※——课件(插图)课文插图
请同学看看插图,加以合理的想象,说说南郭先生逃走时的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
(3)现在你一定明白《滥竽充数》的寓意了吧?
※——课件(文字)《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以次货冒充好货,终究有一天会原形毕露。
3、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则寓言,在故事中读懂寓意,你能自己来读懂《画龙点睛》吗?试试看。
你归纳的寓意准确吗?用“成语字典”来查一查。
※——课件(文字)《画龙点睛》这则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板块(四)拓展练习
1、古文赏读
a《自相矛盾》是一篇现代,同学们一看就懂。这个故事是从哪儿来的呢?出自《韩非子﹒难一》早在两千多年前,韩非子用古文写出了这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课件(文字)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自曰(yuē):“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鬻(yù):出卖。
誉之:誉,称赞;之,它,这里指矛和盾。
陷:破,本文有“刺穿”的意思。
于物:对于物体。本句中指盾。
或曰:有人说。
(2)大家轻声读一读。古文虽然意思难懂,读来拗口,但如果对照着刚才学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理解。自己再读读看!
(3)把你的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交流,试着把古文读好。
b 再试着读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古文,对照课文,和同学交流。
※——课件(文字):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chù)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yuè)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hào)一一听之,处士逃。
处士:古代称有才德而隐居不当官的人,这里有嘲讽的意思。
廪(lǐn)食:供给薪俸。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yóu)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yú),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现在。
武帝:梁武王萧衍。
诞:荒唐的,不合情理。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2、同学们,成语故事奥妙无穷啊,再请大家一同走进“成语乐园”。
※——课件(文字)成语乐园
※——课件(图片) 三幅成语故事图(课文插图)
请同学们看图,能给每幅图说一个成语吗?
※——课件(文字)
成语对对碰:
妙手回春 、手舞足蹈、爱不释手、握手言和 、情同手足、心灵手巧
形容极为兴奋 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形容医术高明 形容重归于好
形容情谊深如兄弟 形容十分喜爱:
※ ——课件(文字)分两步
第一步出现:成语接龙
三思而行
点击后出现第二步:
成语接龙
三思而行 行之有效 笑逐颜开 开卷有益 意在笔先 先睹为快 快马加鞭
鞭长莫及 急中生智 智勇双全 全力以赴 赴汤蹈火
※ ——课件(文字)
成语猜猜猜:下列成语中的人物主角是谁?
四面楚歌 三顾茅庐 煮豆燃萁 纸上谈兵 指鹿为马 草船借箭
完璧归赵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毛遂自荐 望梅止渴 图穷匕见
今天的成语乐园就此止步了,同学们一定意犹未尽吧。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读成语,读好成语,用好成语,领略成语别样的风采。同学们,再见!
三 教学备注
1、根据课后练习五的提示,引导学生感悟成语的哲理:查成语词典,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2、注重学生在平时对于成语的积累以及运用,举一反三。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活动过程】
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
—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1、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一、拼音,写词语。
kuā kǒu sāi bāng wéi guān fèng lù yǎn zòu
( ) ( ) ( ) ( ) ( )
chuō chuān pèi fú shényùn qiáng bì bì zhēn
( ) ( ) ( ) ( ) ( )
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还其原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 )舌 惊叹不( ) 乌云( )布 张牙( )爪
点( )之笔 电闪雷( ) ( )不舍 名( )其实
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精彩再现。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
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乌云密布——
惊叹不已——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3、游客们为什么会惊叹不已?
( 二 )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他( )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男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 )鳃帮,( )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俸禄”的意思。
俸禄——
3、“滥竽充数”中的“滥”指什么?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 我的盾坚
固得很 随你用什么矛都戳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 我的矛锐利得很 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七、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 、 、 。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 、 、 。
3、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 、 、 。
4、非四字成语。
例:桃李满天下 、 、 、 。
有志者事竟成 、 、 、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
, 。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书的排序,巩固一至十的成语。
1、幼儿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四、通过看图片,巩固所学成语,并对成语给以分类。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
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
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
2、品读遗言,谈体会
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教材解读
高林生
先来说说成语和成语故事。大家知道: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成语的来源大致有四: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因此,我们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其实就是三则寓言故事,其主要功能是在介绍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它的寓意。接下来简单说一说“故事”。所谓故事,一般是指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者流传很久的传说。有的时候,一个人或者单位,一件事物的经历也可以理解为故事。大家知道,故事是写“事”的,故事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大多没有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评论。它着力于人物怎么做的交代,所以故事的情节是流动的,进展的。语言是动性的。前面罗罗嗦嗦说了一些关于成语和成语故事的闲话,算是破题吧。
既然这一课是这种形式的课文,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至少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以我看,这三则故事,至少有这样几点是相似或相同的。1.它们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的。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明白这类成语的来源;2.这三则故事,除了讲述了有趣的故事外,还在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也是寓言故事的基本特征。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教材解读
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
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
《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附:课后习题4提示:
(1)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
(2)不要……而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
课后练习5提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三、万花筒:
相关资料
1、古文欣赏
你读过用文言文写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的故事吗?这里就有,对照着课文,看一看能不能读懂?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鬻(y):卖。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粮食仓库。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注释]
武帝:梁武帝萧衍(yǎn)
僧繇: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2、成语故事欣赏
读了三则成语故事,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特别有意思,肯定还想读是吧。这里选了几则,赶快读一读吧!
杯弓蛇影
晋朝淯(y)阳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作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得这样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前次去你家作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茅塞顿开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顿: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个画家名叫文同,子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宝先生,梓(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时考上进士,后来做司封员外郎。他不但能诗能文,而且长于绘画。在他的绘画中尤长于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人们极为赞赏。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据说为了画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仔细观察竹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萧条时的各种姿态,因而对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识。当他提笔画竹时,心中早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正因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来。
他的朋友晁补之十分佩服他这种作画精神,便在文中赞扬文与可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人们把"胸中有成竹"简缩为"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准备,心中有谱,临事不慌,十分沉着。"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汉代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土很小,只有一个县那么大,而且出产不多。可是夜郎的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他时,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汉孰与我大?"
后来人们称夜郎王这种行为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眼光短浅、见识贫乏却又自高自大。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园小朋友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园小朋友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书的排序,巩固一至十的成语。
1、幼儿园小朋友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园小朋友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园小朋友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1、幼儿园小朋友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园小朋友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园小朋友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园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四、通过看图片,巩固所学成语,并对成语给以分类。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园小朋友猜成语。
2、个别幼儿园小朋友做动作,幼儿园小朋友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园小朋友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园小朋友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一、看拼音,写词语:máo dùn shén yùn pèi fú ( ) ( ) ( )qiáng bì bī zhēn ruì lì ( ) ( ) ( )二、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竽充数 画龙点( ) 张口结( )惊叹不( ) 张牙( )爪 乌云( )布三、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写在后面的括号内:1、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都能戳穿。( )2、南郭先生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3、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4、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 )( )四、分别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并用这个成语写一句话:1、“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 写句子: 2、“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 写句子: 五、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1、 将划“——”的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愿意。 2、游客们“惊”的是 ,“叹”的是 。3、想象一下,游客们此时会说些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 六、趣味成语:1、十二生肖进成语:( )目寸光 九( )一毛 狐假( )威守株待( ) 叶公好( ) 画( )添足万( )奔腾 亡( )补牢 杀鸡儆( )( )犬不宁 ( )急跳墙 狼奔( )突2、成语接龙:聚精会神——( )——( )——( )——( )坐井观天——( )——( )——( )——( )七、读读下面的成语,和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 老马识途 惊弓之鸟 掩耳盗铃揠苗助长 买椟还珠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四字故事,对成语学习产生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熟能生巧”的含义。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熟能生巧”的含义。
难点:对成语学习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故事录音,弓箭和靶子、葫芦和铜钱的实物或图片。
查看课件:
中班语言课件《熟能生巧》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做好铺垫。
1、出示实物或图片,认识弓箭和靶子、铜钱和葫芦。
2、提问:认识它们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干什么用的?
思考:怎样才能不把油倒到铜钱眼外呢?怎样才能把箭射准呢?
(二)感知成语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最后一句不讲),幼儿初步感知。
2、提问:故事中有谁?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3、思考:�
1、完整播放故事课件,配以录音。
3、学说:老爷爷对年轻人说了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3、讲解“熟能生巧”的含义。
4、思考: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联系自身,进一步明白道理。
1、说说:你有什么本领?怎样练出来的?你还知道谁的本领。
2、小结:本领不是一学就会的,只有多学、多练、多动脑才能练就。
(五)了解成语。
“熟能生巧”既是故事也是成语,所以叫它“成语故事”。平日里你们听过的“狐假虎威”也是成语,用几个字就能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