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语言,构筑精神《白杨》教学设计优秀21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

《白杨》教学设计 1

目标:

1、咀嚼语言文字,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并希望儿女立志边疆的心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重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感悟父亲与白杨的内在关系。

流程:

第二课时

一、有这样一种写法——借物喻人

课前谈话:

交流写景状物的古诗文、名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句子表面写景物,实际上另有所指,知道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借物喻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我们读书要读出这些来,这才叫会读书而且读得有水平。

二、有这样一种树——白杨树

1、立足感性,初识白杨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杨》(齐)白杨,名字好听,再读得好听一些。

(2)白杨,在我国北方人家房前屋后,田头路边随处可见。它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树。然而在这一家人的眼中,白杨又是怎样的一种树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全家人谈论白杨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

爸爸评论白杨的话(这是爸爸在评价白杨树,听起来很深奥。)

孩子议论白杨的话(这是孩子们谈论白杨树,听起来有趣多了。)

课件呈现: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1)谁能把这段话读得有趣些。

2)通过你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一对天真可爱的小兄妹,也好象看到了他们谈论的白杨树。明明是树,妹妹非说它是伞,大家说好笑不好笑?有不同意见吗?(体会白杨外形高、大、直的特点,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同学们了不起,读着读着我们把文字读活了,我们把孩子眼中的白杨中的白杨树,读到我们的眼前来了,我们再试着读到心里去。

2、回归理性,感悟白杨

(1)天真的孩子们为此争论不休,谁该出场了,你会说——生:“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师:“那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的话)

(2)课件呈现: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到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爸爸的这番话比较长,整整80个字,想要读好它,需要花点力气。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便。

2)指读。指导读正确,读流利。

3)范读。还要注意读出节奏的变化,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顿挫。听老师来读。请你来评价

4)齐读。能说说你读出的是一个怎样的白杨树吗?

(初步交流,相机指导朗读,读点上的小句子。可以解决“从来”一词)

(3)爸爸的这段话很深奥,我们读出了不少感悟。但是同学们,这还不够啊。想想:旅途辛苦,长路漫漫,一家人可以酣然入睡,也可以以书报为侣,怎么会想到谈论白杨树呢?看课文开头的几个小节。谁来谈谈。

1)抓住描写大戈壁荒凉的句子和描写白杨的句子交流。

2)呈现大戈壁图片,创设情景,感悟戈壁的荒凉: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请同学们想一想,视野的尽头,远处的黄沙与灰蒙蒙的天际连接在一起。这里没有——(指生)“山”,这里没有——(指生)“水”,这里也没有——(指生)“人烟”,这就叫——“浑黄一体”。你希望这浑黄一体的戈壁上有些什么?可能不可能?

3)呈现白杨图片,对比参读,感悟白杨 “高大挺秀”。

(4)回读爸爸的话。同学们,我想书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会有新的认识。看看这几个句子,哪个句子,甚至是哪个词语对你有了新的触动,有所感悟。交流并相机指导点上的朗读:

1)预计学生会谈到白杨生命力强(抓住“哪儿……哪儿……”我想你们在读到哪儿这个词的时候,不仅仅是两个字了,它会变成一幅幅画面,想想白杨树都会长在哪儿?会遇到什么困难?  无情的干旱  洪水的冲刷  可怕的孤独 烈日的烘烤 凛冽的寒风  是啊,这就是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扎根!)

2)预计学生会谈到白杨的不怕不屈不挠(今年夏天我们这里刮了台风还记得吗?当台风暴雨袭来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可是,当白杨树能逃吗?能躲吗?哪怕是枝折叶落,哪怕是遍体鳞伤,哪怕是粉身碎骨它也毫不动摇—— 让我们把白杨树读到我们的心坎里去。

三、有这样一种人——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1、老师看到,你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庄严、肃穆,这与爸爸不谋而合。爸爸轻轻松松说这番话不行吗?

2、引领学生质疑: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爸爸和白杨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读读后四节,在感触深的地方写下批注。

(1)交流:预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孩子是小树那爸爸就是那个大树。白杨长在荒凉的沙漠上,爸爸工作在贫苦的新疆。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扎根,哪里需要建设,爸爸就到哪里工作。(教师始终扣住爸爸与白杨哪里相似,并相机指导朗读句子。)

(2)感悟爸爸的品质,提升爸爸的形象:能不能从白杨和爸爸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来说,二者的相似之处。白杨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是大自然的力量,而爸爸选择了茫茫的 ——大戈壁是自愿的。他本来可以享受——内地的优厚条件,但他选择了茫茫的——大戈壁,他本来可以过着灯红酒绿、花前月下的生活,但他选择了茫茫的——大戈壁,而且无怨无悔。

(3)回读爸爸的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到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爸爸?请学生结合句子谈。

2)相机课件呈现:

从农奴制度刚刚解放的新疆,人民缺衣少食,加上环境恶劣,人民生活非常穷苦。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放弃了内地的优厚条件,奔赴到这片土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他们下机关,进厂矿,修桥铺路,开垦荒地,治理沙漠……冬天,气温零下40多度,他们穿着破旧的棉衣,与风雪顽强地抗争,脚冻肿了,手冻裂了……夏天,太阳好象要把大地烤熟了。建设者们顶着烈日,中暑了,虚脱了,他们坚持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一干就是几辈子……

你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像爸爸这样的建设者何只一人,你想对千千万万象爸爸一样的建设者说点什么?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段话,回读爸爸的话。

四、有这样一种生活——像白杨一样的生活。

1、正是由于建设者一辈子,几辈子的努力,如今的新疆风景如画,高楼鳞次栉比,厂矿多如满天繁星,牛羊成群,瓜果飘香……是塞北好江南,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我们的国家很大,我们从小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江南,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富庶,然而我们看到还有这样的地方。(图片呈现边远山区的贫穷落后。)

2、今天西部开发的浪潮又一次席卷全国。徐本禹、廷八特尔用自己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中国,他们就是那茫茫大漠中的一棵棵白杨树啊!我想在不远的将来,在千千万万白杨树中会有你们的影子。到那时你们也会自豪地说——回读爸爸的话。

《白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 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白杨》教学设计 3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与教师检测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辅助工具多媒体

(五)教师导学

一、快乐读书精彩展示

诗词诵读

二、激趣导入届时目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思考: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2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四:自主识字指导朗读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i),不读(xin);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⑵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⑶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⑷练习背诵课文

五、随堂写字知道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书写,强调姿势

六、回顾知识总结提高

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

《白杨》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学会六个生字,会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摩、边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白杨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2难点: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小白杨》 白杨就是边疆战士的伙伴,就是他们的故乡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白杨》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2.  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

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1.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2.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1)高大挺秀直 。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高大挺秀)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卫士!

(2)适应性强

这个“哪儿”都是指的哪里呢?

我们的校园需要它绿化,它就在校园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干。

我们的城市需要它净化空气,它就在城市街道上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干。

我们的沙漠边缘需要它,它就在沙漠边缘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干。

(3)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的确看出来,雨雪干旱都无法动摇白杨。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

独立完成填空题:

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1.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

2.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3自然段。

3.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1)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a.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b.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老师搜集的资料,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2)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卫士!。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1.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1)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a.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

b.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赞美建设者!是啊,赞美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精神)

赞美他们像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祖国边疆的卫士。像他们一样祖国建设者还有很多很多,请用你手中的笔去赞美他们,写一写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吧,记录下他们感动了你的点点滴滴。

白杨

借物 喻人

适应性强 建设边疆

白杨生命力强 建设者  扎根边疆

高大挺秀 奉献精神

教后小记:《白杨》这篇课文我是先和孩子们交流白杨树的特点,再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相联系,达到认识本文的写作特点借物喻人。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方式读课文,让他们试着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我觉得在介绍边疆建设者如何与自然环境作斗争,边疆条件如何恶劣搜集的资料不太充分。今后要更多渠道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白杨》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杨朔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白杨》教案 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 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 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 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 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 。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3、� 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课堂小结:

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巩固提升:

1、仿写句子:

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2、补全对联:

赞高原白杨傲然挺立对抗西北风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7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这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 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复习新词:

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

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

⑴ 白杨有什么特点?

⑵ 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

⑶ 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

⑷ 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3、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⑴ 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⑵ 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 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       )也(      )。

② 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

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⑶ 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4、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白杨》教案 8

一、看拼音写词语

gé bì  jiè xiàn   qīng xī   jiè shào

(  ) (  )  (  )  (  )

xīn jiāng   fǔ mō  xiàn rù  biǎo bái

(  ) (  ) (  ) (  )

二、组词

疆(  )  析(  )  浑(  )  介(  )  辩(  )

僵(  )  晰(  )  挥(  )  阶(  )  辨(  )

三、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晰(  )(  )  坚强(  )(  )

四、缩写句子

1、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2、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五、读句子,给画线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狂风卷着沙土袭来时,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

2、你不用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大家也会理解你。

3、老师在我的头上用手轻轻地按着并来回移动时,我总觉得那是妈妈的手。

4、戈壁滩上的一行白杨树高耸直立,清秀美丽,非常引人注意。

六、阅读答题

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袭人的茉莉花香。

小玲起身到花坛边,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苞蕾。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可是不小心作业本被茉莉花枝戳破了。小珍忽然想起教语文的张老师:他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一次,他牙疼,连续三个晚上彻夜未眠,但每天还照常给学生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想到这些,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她用心爱的花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茉莉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小珍怕打搅老师,就轻手轻脚地走近窗台,踮起脚把茉莉花放在窗台上,让茉莉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小珍退到一棵树底下。张老师似乎闻到花香,发现窗台上放着的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小珍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高兴。

回到家,小珍浮想联翩:老师不正是辛勤的园丁吗?他们用汗水培育了祖国的花朵,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她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做一个对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须用上“茉莉花”一词)

2、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小标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描写“小珍”的________。“‘辛勤的园丁”“祖国花朵”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说说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戈壁、界限、清晰、介绍、新疆、抚摸、陷入、表白。

二、组词

边疆  分析  浑然一体  毫不介意  辩解

僵硬  清晰  发挥    阶层    辨认

三、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楚,模糊;刚强、软弱。

四、缩写句子

1、争论打断了思路。

2、嘴角浮起微笑。

五、读句子,给画线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浑黄一体  2、表白  3、抚摸  4、高大挺秀

六、阅读答题

1、洁白的茉莉花。

2、第一段(第1自然段):闻到花香。

第二段(第2、3自然段):送给老师。

第三段(第4自然段):浮想联翩。

3、感想。比喻。

4、学生们学好本领成为有用之才,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因此老师将感到非常高兴和安慰。

《白杨》练习题2、3

默读课文,讨论:

问题(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问题(2):课文在表达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回答(1):白杨树直、不软弱、不动摇就是白杨树的特点。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回答(2):课文主要是使用的对话的形式写的。用对话引入主题。

问题: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再抄下来。

回答:1.“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雪雨,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白杨》教学设计 9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处处能见到一种树——白杨(板书),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导学1—3自然段:

1、指名读,问: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没有山、水、人,天地浑黄一体。)

2、看图,问: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挺秀)像什么?(卫士)

3、指名读。

师: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白杨还长得高大挺秀,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赞美)

三、导学4—14自然段:

1、过渡:刚才那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白杨,那么爸爸眼中的白杨是什么样子?

2、分角色朗读4—14自然段。思考: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的?找出来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出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填关键词。)

4、白杨甘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说明它有一种什么精神?(奉献)

5、指导朗读。提示:白杨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朗读时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呢?(赞美)

6、过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有一批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去建设边疆。这些建设者与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坚强,奉献精神)

四、导读15—17自然段:

1、问: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吗?(表白自己的心)

师:这是借物喻人。

2、自由朗读15—17自然段,讨论:爸爸在表白什么心愿?(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尽管工作、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课从来无怨无悔,希望子女学好本领,将来建设边疆。)

3、“爸爸的这些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只知道……”是什么句式?(并列)

4、问: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们来?(像爸爸那样,长大后扎根边疆)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5、想想说说:在边疆工作条件艰苦,请大家想想,有些同学的父母工作条件也很差,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平时看过的书籍,想想边疆建设者生活、工作条件有多艰苦。

过渡: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边疆建设者的一员“爸爸”这时又在想什么?

五、导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①“又陷入沉思”在想什么?第一次“出神”在想什么?

②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儿女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祖国后继有人。)

2、指导朗读,读出信心、决心、希望。

六、小结:

1、通过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这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板书设计:

白     杨

奉   献

∕              ﹨

白  杨            爸  爸

高大挺秀           建设者

坚       强           希   望

《白杨》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二、整合思路

教学本课 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会用“哪儿……那儿……”“不管……不管……总是……”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了解白杨。

2.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

3. 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1.认识这种树吗?谁来介绍一下它?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白杨的资料。

2.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

板书“新疆”,指导“疆”的写法:“疆”的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

3.同学们,在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1.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2.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估计学生会提出:

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3.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

4.播放同步资源里的录像,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5.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出示爸爸的话,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6.适应性强、生命力强概括说就是——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7.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引导学生明白:白杨生活的环境十分恶劣,还长得如此高大挺秀。

8.明白了这些,让我们来赞美这些生活在大戈壁上的白杨。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至3自然段,相机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9.阅读方法指导: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10.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

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1.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惑呢?

2.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3.作者赞美白杨原来是在赞美建设者!

4.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5.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6.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借物——喻人)

7.生自由练读,齐读。

8.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9.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指导学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就像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学生汇报。

10.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11.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课件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谈感悟收获。

12.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卫士!

13.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14.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15.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回顾全文

1.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2.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 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3.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2.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背诵

1.指名背诵爸爸的话。

2.齐背。

二、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1.出示:这篇文章通过(     )的介绍,表达了爸爸(      )的决心,以及对(   )的希望。

2.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你们也像白杨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不退缩,勇往直前,做一个生活上、学习上的强。

三、指导阅读《帐篷》。

步骤:采取范读,自由读,交流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口头完成小练笔。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种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背诵。

2.完成小练笔。

3.阅读矛盾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设计】

白杨————  借物喻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白杨》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⑵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2、默读:

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白杨

高直

白杨高大挺秀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爸爸表白心愿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白杨》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 xī    抚 fǔ   绍 shào    伞sǎn    疆 jiāng    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    表白     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 xī    抚 fǔ   绍 shào    伞sǎn    疆 jiāng    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  (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 “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   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 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 )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 “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白杨》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⑴近义词:

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⑵反义词:

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一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

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

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七、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 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 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 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 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 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 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 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白杨》教学设计 16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qing,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⑴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⑵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⑶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⑷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① 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② 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③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④ 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⑤ 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⑥ 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⑵ 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① 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② 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③ 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④ 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⑴ 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⑴ 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⑵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⑶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ng  xī

(       )   yǔ    sǎn

(                )  fu    mo

(               )        jiè   shào

(                   )  biān   jiāng

(                     )   xiǎn    lòu

(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不管(   ),它总是(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正迎着风沙(     )。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2、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借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你们见过白杨吗?请结合文中的图简单介绍一下白杨。

3、我们都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二、了解白杨特点,析句悟情

4、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自然段。

5、指名读这一段,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讨论:从这一段里你们知道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6、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适应性强

生命力强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一,认识白杨的� 学生根据有关语句谈。

9、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长得怎样?(高大挺秀)比较"高大挺秀"与"直"哪个好。它为什么会长得"高大挺秀"?(板书:把"直"换成"高大挺秀")

(在认识了白杨的特点之后,回顾前三自然段,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对它的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从而对它产生敬佩之情。)

三、理解爸爸的心,析句悟情

10、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他还在干什么?(理解"表白")他的"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十六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孩子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方法是读一句停下来想一想,他们不知道什么,把你的理解补出来。

1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2、学生交流汇报。

(1)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2)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3)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13、出示大戈壁的资料帮助理解第三个问题。

14、出示背景资料帮助理解第一个问题。

15、联系有关内容理解第二个问题。

16、再读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联系刚才的三个问题说爸爸的"心"是什么?板书:(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白杨树象征着建设、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认真与文本对话,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有关资料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

17、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⑴引言:爸爸的心表白了,按说他应该满足了,可他望着窗外的白杨为什么要"沉思"呢?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又"微笑"了?

⑵"他又陷入了沉思",他第一次"沉思"在哪儿?这个时候他在想什么?

(两次"沉思"、"严肃"、"微笑"地理解,让学生反顾前文,体现了"整体--总分--整体"的教学原则。)

四、总结

课文表面上写什么,实际上赞美什么?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适应性强  建设者 建设边疆

生命力强      献身边疆

-------借物喻人----

[评析]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们崇高的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无限的真情。对初次接触这类课文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紧紧抓住树与人的关系设计教学思路。

1、设计了"变序教学"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样对白杨的特点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非常清晰。

2、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1)运用对比。如在了解了爸爸的"心"以后,引导学生讨论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后来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通过对比,学生对爸爸坚信"孩子们一定会在老一辈建设者的影响下,成为新疆的建设者"有了新认识。

(2)运用比较。如在认识了白杨"直"的特点以后,把"高大挺秀"与"直"进行比较,不仅使学生对白杨的特点认识更深,还从用词上体会到了作者对白杨的喜爱之情,懂得了作文中遣词造句的重要性。

(3)进行内容补充。如爸爸表白自己的"心"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补充孩子们不知道的内容,形成反差,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同时也为后文中爸爸的"微笑"作了铺垫。

(4)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激发学生对白杨树的情感、对边疆建设者的情感,再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431900①湖北省钟祥市新堤小学②湖北省钟祥市教研室)

《白杨》教学设计 18

《白杨》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城关街道小学 田海兰

一、教学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上已初步具有了语言分析理解的能力,基本能够自己读懂课文,而且,本课是描写童年生活的课文,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需进一步引导。

3、教学时间:一课时 4. 课前准备

〔1〕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3〕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白杨》。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四、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6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2.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六、教学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播放《小白杨》歌曲

__m=mboxCtrl.playSong&__a=477563&__o=/search_songListIcon&fr=hao123||%2Fnewspic%2F231019%2Fs_28a3d4ae29b9ae4791b65e124f31b01e35785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g7_z%26e3Bv7jrw_z%26e3BvgAzdH3Ffi5o_456j_z%26e3Brir%3Fphjy%3D%26khjy%3D%2615v_t1%3Ddn8a8l&W600&H637&T9581&S86&TPjpg„„

http://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5%BB%BA%E8%AE%BE%E8%BE%B9%E7%96%86&ie=utf-8&in=6181&cl=2&lm=-1&st=-1&pn=6&rn=1&di=239768511400&ln=1999&fr=&fm=detail&fmq=***93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6&-1&di239768511400&objURLhttp%3A%2F%2%2Fbt%2F2006-05%2F09%2Fxin_***10384.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x3_z%26e3Bxtgi7wgjp_z%26e3Bv54AzdH3FkpAzdH3Fdaam-acAzdH3FalAzdH3Fv5gpjgp_mlnadmc_z%26e3Bip4&W550&H338&T8788&S84&TPjpg http://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5%BB%BA%E8%AE%BE%E8%BE%B9%E7%96%86&ie=utf-8&in=6181&cl=2&lm=-1&st=-1&pn=7&rn=1&di=129720110450&ln=1999&fr=&fm=detail&fmq=***93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7&-1&di129720110450&objURLhttp%3A%2F%2%2Fbt%2F2006-05%2F09%2Fxin_***102113.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x3_z%26e3Bxtgi7wgjp_z%26e3Bv54AzdH3FkpAzdH3Fdaam-acAzdH3FalAzdH3Fv5gpjgp_mlnadmc_z%26e3Bip4&W550&H591&T8874&S158&TPjpg

〔3〕师小结:爸爸希望我们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c.课件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思考: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思考人和树的联系,理解问题。 〔2〕 小组交流探讨。

〔3〕师小结:爸爸看到铁路旁的白杨树,似乎看到自己的孩子

写法指导:在这段话中,有一个描写神态的词,是哪一个?(微笑)作者在刻画父亲这个人物时,多次用到神态描写。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还用到了什么描写?(语言描写)我们在刻画人物时,也要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五、课后作业 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 不管„„ 总是„„ ”等词语

板书设计 3.白杨

白杨 高大挺秀 直 坚强 借物

建设者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喻人

教后反思

《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圈画、思考、讨论、汇报„„加上足够的时间保证,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例如,在了解白杨特点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圈圈画画,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二、 注意文本的补白,注意教材的挖掘

教学时,我由三个“只知道”,引导学生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进而追问:你们知道吗?生交流汇报: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为什么来新疆工作?他们是干什么工作的?我知道爸妈是新疆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为什么带他们来新疆念小学、中学。我知道爸爸接他们来新疆念小学再念中学,是为了让他们将来扎根新疆,建设新疆;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我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荒凉的地方,需要几代人不懈地努力,才能把新疆建设成现代化城市。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三、 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本课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法。正因为白杨树和边疆建设者有共同处: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所以作者借白杨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但要注意要注意物与人要有相似之处,比喻要恰当、得体。例如写《植树》,我们就可由小树联想到人(包括自己),联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写《蜡烛》时可以联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师或默默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又如课文中,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多次用到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提醒学生学习和借鉴。将这种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四、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我从百度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长的恶劣环境及边疆建设者的生活。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有以下不足之处: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没有读出感情,我没有及时指导;忽略了写的指导,只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有一个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可以用上“哪儿„„ 哪儿„„ ”“不管„„ 不管„„ 总是„„ ”等词语。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19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但是他们在语言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能举一反三,但延伸、扩展、深化方面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树木的图片,认识白杨树,导入课题

(二)初识白杨,拟定学习目标

1、浏览课文,让学生直接找出课文中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初步感知大戈壁白杨的特点。

2、朗读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质疑并拟定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此,老师先设疑:文中是谁在介绍白杨啊?让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自己课前对课文的梳理,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感知白杨的生长环境。

1、自由朗读课文,批划重点词语、句子;

2、交流、感知戈壁滩的环境的艰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至此,白杨的生长环境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老师用激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是什么让它富有生机和希望?”迅速唤起了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3、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是什么样子的呢?”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教师的有机引导,学生很快找出“高大挺秀”一词,并加以体会和理解,为什么用“高大挺秀”而不用“高大挺拔”呢?让学生体会“秀”的含义,经过教师的点拨明白之所以说它“秀”是因为在毫无生命的荒漠里,白杨的一抹绿色是戈壁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能不美吗?并由此进入到下个部分的学习中。

(四)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1、在了解了白杨的“高大挺秀”以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兄妹俩的谈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再说说兄妹俩对白杨的认识。

2、研读相关段落,紧抓关联词语,通过填空和师生问答的方式体会白杨高大、适应能力强以及坚强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队白杨的敬意。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升华认识。

设计意图:此时的学生,在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

(五)深读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1、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爸爸仅仅在赞美白杨吗?爸爸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

3、谈话小结。

设计意图:有了上述教学环节的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爸爸话中的深意,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教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激情过渡: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就是戈壁滩上那一棵棵白杨,而他们的孩子,正是那迎着风沙茁壮成长的小白杨。既让情感得以升华,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出示今日西部地区的图片,随音乐感受边疆工作者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将白杨的特点呈现在黑板上,再板书“表白心”,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以突破重难点。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认为,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自主质疑定标,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课堂中,如果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但上课过后,我更加明白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缜密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课堂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学生给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鼓励,因为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它不仅是源于精彩的设计,更来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白杨》教学设计 2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灵魂。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有效地体会文中寓意。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劳动环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白杨树的“外秀”

1、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然而,那高大挺秀的白杨引人注目,给大戈壁大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旅客带来了快慰与喜悦。”

2、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疆”和“陷”。

(2)检查朗读,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三个问句,理清课文思路。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烟稀少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下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同时,重视预习与书写的指导,突出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二:研读,品析白杨树的“内秀”。

1、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体会树的形象

2、交流汇报,重点指导。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理解“从来就这么直”,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2)理解“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①想象说话: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           ;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         ;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           ;         需要白杨树,它就            。

②朗读第1自然段,看关于戈壁滩的课件,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3)理解“不管……不管……都……”,体会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精神。

写话: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4)有感情朗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设计意图:“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话;学生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设问:爸爸的心孩子懂得吗?他表白一颗怎样的心?

(2)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爸爸有一颗怎样的心?

(3)补写: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

提问:从这个写话中,体会到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爸爸的心。

【设计意图:由于时代间隔,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爸爸的心”。为突破难点,应采用补充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 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默读,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三、联想,由树及人升华形象

1、思考:爸爸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2、他还赞美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正由于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设计意图:联想结课,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寻找身边的“白杨树”

1、描写一种事物,如粉笔、菊花……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推荐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

板书:

3.白杨

树                              人

高大挺秀                        服从需要

哪儿……哪儿……                扎根边疆

不管……不管……总是……        建设边疆

借物                            喻人

无怨无悔 无私奉献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袁鹰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对所有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个方面进行详讲,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白杨》教学设计 21

【教学内容】:

1、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2、和声的基本练习

3、欣赏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白杨和小河两个互帮互

助的好朋友形象,学会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和声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比较初步理

解合唱的不同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合唱部分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歌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

1、气息练习

模仿闻花香和生活中喘气的动作,呼吸要做到平稳,不抖动,不耸肩。

2、节奏接力

a、出示准备好的节奏练习条,分组准备,然后进行接力练习,看哪一组最准确。

b、两个声部的节奏练习,以后面的合唱部分节奏为主,要求准确,两声部配合和谐。

3、旋律的视唱

以合唱中的难点为例,注意声部的和谐和准确,音准,要求如同唱歌一样

三、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1、聆听范唱

2、复习前面齐唱部分,强调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3、随琴分声部学唱合唱部分的曲谱

4、视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5、分声部视唱歌词

6、歌词的练习

7、完整地视唱歌曲

四、结合欣赏《保卫黄河》,讨论对《白杨和小河》的处理。

1、听《保卫黄河》

2、谈自己听后的感受,重点是对音乐形象的认识。

3、听《白杨和小河》

4、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说说我们在演唱时应怎样来表现歌曲,包括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

5、 用讨论的结果为指导,全班演唱《白杨和小河》

五、结束教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