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教具: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分数连加、连减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二)学习新课
尝试计算例1。
通过订正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师:
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②例1与准备题比较哪相同?哪不同?(讨论)
③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
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
说明:虚线框的部分,我们在计算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题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不写,而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两步计算,是一次通分好,还是分步通分好呢?
学生尝试计算并订正。
教师:①怎样计算简便?
②为什么分步通分简便一些?
说明:虚线框的通分过程,以后计算熟练了可以不写,或写在草稿纸上,也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按照下图的计算步聚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4、思考题:
华和王英比,谁高一些?高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用分步通分的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最后结果要化为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课本140页练习三十一,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一方面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做好准备。通过学生亲身尝试,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且掌握灵活通分的方法。借助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学生自己学会了新知,培养学生对比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及训练
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仪器
教具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26页的图。
教 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填空:
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③正方体体积=。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
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26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立方分米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3。(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1.8×1.5×0.01=0.027(立方米)
0.027立方米=27立方分米
解法二:
1.8米=18分米1.5米=15分米0.01米=0.1分米
18×15×0.1=27(立方分米)
三、巩固练习
将练习五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练习五的3、4题。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常用的体积单位及进率: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注意点:
高级单位的数转化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
在实际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吨
13分=()小时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教学内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算。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合理、灵活、迅速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挂出小黑板视算。
4.8÷81.6÷0.412.12÷120.32÷0.4
4÷0.51÷250.25×400.13×5
2.5×4÷40.1×0.8÷1004.2÷0.6÷7
0.125×1.5×88.4÷8.4+61-0.25÷0.5
二、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课本第34页的第7题,请4个学生板演后,师讲评。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把得数直接填在课本第35页的第4题上,请一个学生报得数,其他同学对得数,检查视算的情况,表扬好的,激励差的。
三、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4页的第8题,讨论各题怎样算简便,再独立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在计算中能简便的要自觉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幻灯演示课本第36页的第7题。
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货票,指导学生根据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金额与总计金额的关系来推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内完成。
五、独立作业
第35--36页的第5、6题。
一、分享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分享重点:
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三、分享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四、分享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课,大家都拿到了新课本,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翻阅新书,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和熟悉本学期我们将学到哪些新知识。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一册书有七个单元,及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师:这学期的数学课,将由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这本书陪伴我们共同度过。这本书有七个单元内容。我们大概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学习完这些内容,下面就是让我们走进书中看看吧!
2、了解每单元的内容(学生们先看,通过翻阅找出每一单元的重点,老师总结适当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如下)
(1)、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百分数”。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2)、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分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4)、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5)、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3、了解课程目标(因为学生对整个了解不够,需要老师多加说明和解释)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4、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5、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2)、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3)、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5、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教材分析:
本课的知识属于“数论”的范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矗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按前一节“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编写本课,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发展的文化魅力;
4.在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
教学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找因数的经历,为本节课再次通过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找质数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只是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快慢之分。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和趣味法进行教学,以求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则主要采用动手操作法、观察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掌握新知的。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充分尊重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在此,我主要采用的是趣味教学法。
学生的认知活动将受课堂情绪因素的影响,宽松,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成为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所以本节可,我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个字—趣。
一、课前导入互动。
我与学生做了个猜年龄的游戏。老师今年30岁,有个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因数,问这个学生可能有多大?通过这个游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并且在学生猜年龄的过程中通过找30的因数,需要调动头脑中
关于因数的知识,也为今天的学习做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二、新课呈现
在新课教学中,我以做拼图游戏引入,先让学生分别用2个,4个和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看看可以分别拼成几个长方形。在学生说出结果后提出质疑“是不是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个数就越多呢?”在学生给出否定的回答后,再让学生通过举反例加以论证。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那与什么有关呢?”让学生进行猜想,当学生说出与因数个数有关时,接着让小组合作,分别摆出由2—12个小正方形组成长方形并填写书上表格(课件出示)在学生完成表格后,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ppt出示)
1、观察上表格各因数,你会有什么发现;
2、结合你的发现将2—12各数按因数进行分类并说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这点可以不说,直接出示),
然后让学生自学书本,看看数学上把具有这类特点的数分别叫什么数。从而达到理解这一概念的目的。(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质数、合数的概念达到理解的目的。)
三、练习
在练习部分,老师先出示1—100的表格,(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会用概念去判断。在教知识的同时也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兴致勃勃的对这些数进行判断时,是迅速抛出:“1,是质数吗?”这一问题引出学生的争论,将课堂用一次推向--。接着让学生根据标准的不同对自然数进行分类,从而能使学生很自然的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加以区分。(这也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其乐趣溢于言表。)接着我有设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以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总之,整堂课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猜想—验证—概括—理解”的学习过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四、小节
让学生畅谈收获与体会。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中的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分数信息?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吃了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一个半?
老师随着提问,出示下图。
学生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一个半”是l+的和。
老师提示:1+的和可以写成1。(板书:1)
2.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学生试着说一说,老师分另“板书:1,2,。
3.老师指出:像1,1,...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观察这些带分数都是怎样组成的?你会读出这几个带分数吗?4,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大。
6.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思维训练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内容及练一练。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知“升”和“毫升”这两个容量单位的大小,会读量杯和量筒上的刻度。
难点:理解容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课件,水盆、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设疑导入
师手拿两个杯子,提出问题:如果两个杯子都装满了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呢?这里面隐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谁来猜一猜是什么?(让生自由猜)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齐读)
1、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2、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我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认真自学,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页的内容,然后动手试一试,比一比,思考:
1、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你是怎样比较的?
2、�
(自学时间5分钟,看书-思考-动手-交流-汇报)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也可参与学生的活动中。
2、议一议(对子交流,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整合答案)
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动手演示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成果。以小组为单位由老师指定题目进行汇报,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可以在期间举手示意要求汇报,但只展示不同方式或质疑补充。各组展示后,可以自评,他评或老师评价。对疑难地方师及时点评讲解。
4.小结归纳
生说,师生共同总结:容器中所能装液体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量。
常用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四、学情展示。
1、课本第3页试一试。
2、练一练中的1题。
3、练一练中的第2题。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讨论、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每两组展示一题,预展速度快的组先展示,另外一组只展示不同之处,或质疑补充评价。由组长分工:展示题1可板演口答,展示题2可以边演示边说明理由,展示题3可以口答。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预展时间:2分钟)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5、操作指导:教师要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说一说:1、知识点(表格、知识树等)2、方法3、易混易错点4、疑惑5、学情。
六、巩固提升
1、在()内填入升或毫升。
(1)一瓶大瓶可乐的容量是2()
(2)一瓶牛奶的容量是250()
(3)一瓶眼药水的容量是5()
(4)一桶饮用水的容量是15()
(5)一瓶洗发水的容量是200()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3、拓展: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2.知道利用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求出其中任意一个未知量.
3.能根据关系式计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利用数量关系式求出其中一个未知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用字母表示
1.加法交换律_______,乘法交换律_______.
2. 简写为_______, 简写为_______或_______.
(二)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新授教学
(一)
1.教师介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同样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2.举例说明
例如:路程=速度时间
用字母 表示路程, 表示速度, 表示时间
公式: =
3.变式练习
(1)已知某一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怎样求它的运动速度?
(2)已知某一物体运动的路程和速度,怎样求它的时间?
(二)教学例2
例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从甲站到乙站行了4.5小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教师说明:利用数量关系式,只要知道某一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把它们代入上面的公式,就可以求出所行的路程.
2.学生分组讨论
(1)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本题的数量系是什么?
(3)怎样用字母表示?
3.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_______千米.
(三)巩固练习
1.收入、支出和结余的关系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结余=收入-支出用a表示收入,b表示支出,c表示结余,写出这个公式.
2.一个学校食堂上个月收入伙食费3475元.各项支出一共是3058.73元.这个食堂上个月结余多少元?(把数值代入上面用字母表示的公式计算)
(四)归纳总结
1.理解题意,找到数量关系.
2.式.
3.代入数值计算.
4.写出答案.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巩固反馈
(一)填空
1.已知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路程,那么时间=_______,用 和 表示速度和路程, 表示时间, =_______
2.已知商品的'单价用 表示,总价用 表示,数量用 表示,那么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五、课后作业
(一)1.如果用a表示工作效率,t表示工作时间,c表示工作总量,写出求工作总量的公式.
2.一个工人每小时可以加工零件25个,利用上面的公式,算出这个工人8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二)1.如果用b表示小麦单位面积产量,x表示面积数,s表示总产量,写出求总产量的公式.
2.根据上面的公式,分别写出求单位面积产量和面积的公式.
六、板书设计
例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从甲站到乙站行了4.5小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路程=速度时间
=
=604.5
=270
答: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270千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取近似值。
2.能根据除数判断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发现并探索其中的规律,熟练地解决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商的近似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取值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2分钟左右)
1.足球的。单价是50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足球?
2.若足球的单价是45元,那么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足球?
3.明确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怎样求“商的近似值”。
二、自学例13。(12分钟左右)
1.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要求“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足球”,就是求什么?
(2)得数应精确到哪一位?为什么?
(3)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是否合理?想一想,合理的近似值应该是几?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为什么得数要保留整数?
(2)说说怎样取商的近似值?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通常情况下,我们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有时也要根据所求问题的特点,采用更加灵活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求得的结果符合实际。
三、练习。(18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重点讨论该怎样取商的近似值。
提示:尽管装了13壶还剩1千克油,但这1千克油仍需要1个油壶来装,所以至少需要14个这样的油壶。
2.“练一练”第2题,独立解答后思考:用“四舍五入”法取商是否合理?为什么?
提示:由于做13套之后剩下的布不够做1套,所以结果只能是“可以做13套这样的衣服”。
(二)比较练习。
1.练习十三第12题。
先计算,再比较商和被除数的大小,有什么发现?
总结:通过比较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发现,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数,所得的商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所得的商比原来的数大。这里所说的“一个数”不包括0。
2.练习十三第13题。
不计算,直接填写比较符号。
提示:联系上面一题的计算规律进行思考。 如:因为0.9比1小,所以2.07÷0.9的商一定大于2.07。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三第14题。
点拨:(1)运了3次后,余下的橘子怎么办?(2)买了8副球拍后剩下的钱能否再买1副?
2.练习十三第15题。
提示:要求行使100千米大约需要多少千瓦时的电,就是求100里面有多少个8.5。
3.练习十三第16题。
提醒:用较大的海洋面积,依次去和较小的海洋面积进行比较,并提出相应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归纳:通常情况下,还是应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拓展练习。
1.练习十三第17题。
2.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先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发现规律后直接完成后5题,再用计算器计算验证所发现的规律。初步感知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基本特点后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五)创编练习。
宋老师用800元为希望小学的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先用438元购买了30个文具盒,余下的钱打算全部用来买钢笔,每支钢笔8.5元,还可以买到多少支钢笔?
点拨:购买了30个文具盒,与本题的计算无关,是多余条件。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基础题:第2题。
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应用题:第1、3、4、5、6、、9、10、7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根据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3、相遇问题:第8题。
练习时,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鼓励学生根据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第(2)题。
4、拓展题:第11题。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尝试让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第(2)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都给予肯定。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略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4.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学习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踊跃发言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整理与复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和圆的知识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指导学生课前进行活动,收集一男一女同学3分钟跳绳后心率变化数据完成统计表
教 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 师活动
学 生活动
教 学反思
一
谈话引入
通过谈话,帮助学生回忆圆的有关概念及公式,为下面的进一步练习做准备。
1.提问: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板书:图形王国
学生在小组交流反馈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能与其他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但有一部分学生在审题方面还不够仔细,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二
复习圆的练习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合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发现一些规律。
1.完成第2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22题。
提问:要求“钢丝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首先要求什么?
组织汇报交流,进行集体评价提问:怎样列式?要注意什么?
3.指导完成第23题。
引发讨论:要想知道哪些铁皮剩下的废料多,关键看什么?
组织汇报交流:应该算出每个正方形中圆的面积或面积和哪个大。
教师追问:知道圆的面积或面积和为什么都是相等吗?正方形中还可以怎么剪,能使剪下的面积和不变?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学生认真审题后进行思考,独立完成解答后汇报交流。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在小组中完成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三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的?
2.完成第20题。
提问:(4,3)表示什么?(7,Y)(X,0)表示什么?
展示学生作业进行集体评价。
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统计的'完整过程,使学生能根据问题进行调查统计收集数据,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通过课堂总结,使学生对复习的知识进行梳理,排除疑问。
1.提问: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完成第24题。
提问: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
让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组织交流。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整理与复习
图形王国: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4,3)
(第几列,第几行)
学生回顾本学期学过的统计图。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作业,进行交流。
学生说说自己获得的信息。并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决。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活动一:(5分钟)
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
生1:红苹果是
师:谁的?
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
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
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师: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几个物品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2、活动二:(10分钟)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3、说一说(2分钟)
出示教材P34的说一说情境图。
师:根据你对分数新的认识,请你帮助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判断的依据。
4、画一画(5分钟)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 (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1、第1题(3分钟)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1、2、3、6个图形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分开,但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应是;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也可以用表示;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或表示。)
2、第2题(2分钟)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第3题(4分钟)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第4题(3分钟)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四、你知道吗?(1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中的单位“1”的认识教案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我负责的五年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学习的主动性远远不够。当然,班上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学生,也有很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在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加强课后辅导,对其作业降低要求。
2、深入调查学生的作业要求,改进作业的布置及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作业。
3、强化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把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的评价相结合。
4。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多开展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课堂“数学之星”的评选,严格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上进。
二、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六、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学习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一个挂钟、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⑴ 导语:
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⑵ 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⑶ 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
____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⑷ 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⑴ 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⑵ 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⑶ 交流:
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⑴ 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⑵ 擂台赛:
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
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 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⑵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
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
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
____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
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
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
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
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自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⑴ 语言情境一:
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⑵ 语言情境二:
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
⑶ 语言情境三:
有两个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
⑷ 语言情境四:
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
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教学内容:p53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
(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
(4)交流
2做第11题
(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
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教学内容:
P81—85,例1、例2和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象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⒉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结合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⒊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⒉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教学课时:2课时
(1)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
p.81、82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空间观念,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单位:
1、板书“面积”,问:面积指的是什么?
(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图形的大小。)
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面积是指的“面”的大小,周长指的是边的长短。)
分别举例:书封面的面积和黑板面的面积。
2、指出:面积有大有小,所以需要不同的面积单位。已学过的面积单位(从大到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1平方米是多大?(要求学生分别从两方面考虑: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教室地面上的大方块约是1平方米)
继续同法复习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复习进率:100
3、估一估: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一坨一坨地量,估得长约8米,宽约6米
算一算:8×6≈50平方米
(提醒:结果要合乎实际,还要方便计算。)
二、认识公顷:
1、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今天要学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说说你知道1公顷有多大?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10000平方米)
根据第一句话算一算:100×100=10000平方米
提醒:以前学习的三个面积单位进率是100,现在新学的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公顷可以用字母“ha”表示
2、猜一猜:我们的操场面积有1公顷么?为什么?
(操场的长100米多一点,宽大约只有50米,100×50=5000平方米,大约是半公顷。)
板书调查的操场面积:4575平方米
4575平方米=( )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
继续猜:整个学校的占地满1公顷么?你是怎么想的?
(只要学生说出的想法合理就行。)
满2公顷么?为什么?
板书调查好的数据:13970平方米
问:13970平方米=( )公顷
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你对公顷的认识。(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我们学校的面积只有1公顷多一点,如果用平方米做单位,很精确,但数较大,不方便。所以在描述一些地方的时候可以用公顷为单位,这样更清楚。
4、读例1的4张图。
也可请知道有关情况的同学坐一些简单的介绍。
5、读书: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你有什么发现?(以前的面积没专指“土地”,为什么这里要强调“土地”呢?)说明公顷是个大单位,除了土地之外,没有什么东西的面积可以用它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读题后学生列式计算。指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2、练一练,(1)算出足球场的面积,指导乘11的简便算法;指导规范的答题格式。
(2)用刚才算的“50平方米”,算一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注意“0”的个数。
3、练习十四。(1)读题后了解这两个信息,并换算。指出:在整数范围里,平方米换算成公顷就是去掉末尾的4个0,公顷换算成平方米的时候只要在末尾加上4个0;注意进率是10000。
(2)学生独立填写,指名交流。
(3)作业:第3、4题
强调几个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4、讲评预习作业。
(2)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p.82、83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通过猜想和推算,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平方千米;发现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已经学过的几个面积单位,注意从大到小地说。老师板书成:
公顷(红笔写)、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问:公顷很特别,说说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其它的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两字,它没有;公顷是其中最大的面积单位,用于土地面积;其它的面积单位进率都是100,而它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
说说1公顷指的是多大的面积?(要学生熟练地说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二、学习新知: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板书:平方千米
知道1平方千米是多大么?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
回忆“1千米”的长度:选两个熟悉的相距1千米的地方,体会相距1千米是较远的距离。
算一算: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联系实际想一想它的实际大小:
约200个操场的面积大小……
体会:平方千米是一个最大的面积单位,它一般用于一个城市、省、国家等很大的面积。
2、学习例2:
读书上的例2,了解“平方千米”所用的地方。
3、补充:
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
我们太仓的面积:800.90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38.466平方千米,我们城厢镇面积:185.01平方千米
指出:我们太仓是一个县级市,面积大约有近千平方千米。
4、完整的面积单位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只有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其他的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书写格式、进率换算。
2、练一练:
(1)算一算,注意末尾0的个数。再换算。
(2)单位换算,指名说说换算的方法,比较圆明园的面积大小。
(3)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换算方法。
3、练习十四的部分练习:
(1)以江苏省地图为参照,估一估其他各省的面积。如可以先从山西省地图中描画出和江苏省差不多大的部分,再估计剩余部分的面积。估计完后,老师报出确切的数据,检验学生的估算能力。
山西省15.63万平方千米,湖南省21.18万平方千米,云南省39.4万平方千米,海南省3.4万平方千米
(2)边说边比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
说进率: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100公顷=1平方千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计算机屏幕:问“为什么不是780平方分米?”
计算机房:一般房间的面积用“平方米”
香港面积:太仓的面积有800多平方千米,香港比太仓大,应该也是“平方千米”;一个城市、甚至更大的地方面积都要用“平方千米”。
机场跑道:20公顷
4、你知道吗?
学生读一读,了解基本情况。
估一估哪个洲面积最大?然后老师从大到小依次报出各面积,学生记录。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网,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网。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提供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整理,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整理----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等)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网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悦。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平均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三个数学小伙伴都想和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内看谁投中的个数多。小胖1分钟投中了5个, 第二次,他投中了5个,第三次,还是5个。看来他的水平很稳定,用5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合适吗?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 用5来表示……。
师:用超常发挥的补救发挥失常的,这时候,用4来代表他的水平比较合适。这个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因为4在3和5的中间;把超常发挥和发挥失常的去掉,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因为4是3、4、5的平均数……
师:不管超常发挥还是发挥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书)能使每一次的个数一样多。移多补少的目的也是将每一次的个数变成一样多(板书)。用一样多的这个数来代表他的水平合适吗?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 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这个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篮水平吗?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篮水平吗?我们辛苦了那么久,结果这个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么呢?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教学目标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问题。(揭题)。
二、展开。
1、师: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相同情况。想一想: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
A面重叠(上下叠);
B面重叠(前后叠);
C面重叠(左右叠)。
3、师:现在研究6个相同情况。2个有三种不同摆法,6个有几种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几种吗?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1)小组摆、交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同学中作记录的学习方法。并问:为什么要记呢?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的表面积较大,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小;上图第一列中的A面重叠、AB、A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表面积较小,因为重叠部分面积较大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简评:本课设计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发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讨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行分析、交流、评价。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统一在教室进行,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互相激励。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实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用具】长方体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
1.同学们听说过北京大学吗?上北大是老师读书时的梦想。你能从北大校区中找到我们曾经学过的图形吗?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单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课总结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师: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猜看。
课件出示有关天平的谜语:一个瘦高个,肩上挑副担,如果担不平,头偏心不甘。
师:猜出了吗?你说。
生:天平。
师:对就是天平,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天平开始。
师:实验室里老师正在使用天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老师使用天平的过程,天平由平衡(空天平)--不平衡(一端有物品)--平衡(两端都有物品)。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指针指在刻度的中间,天平是平衡的。
师:天平平衡又说明了什么?
生1:天平两边的物品质量相等。
师:说的很好,你们看到了吗?那谁再来说一说。
生2:指针指在刻度的中间,天平是平衡的,说明天平两边的物品质量相等。
师板书:天平平衡-左边右边
师:相等用什么数学符号表示?
师:那老师的天平上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例一图:天平平衡,天平左边是药丸和5克小砝码,天平右边是20克大砝码。)
师:天平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什么呢?
生:天平左边是药丸和5克小砝码,天平右边是20克大砝码。
师: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相等。
师:它们的什么相等?能说完整一点吗?
生:药丸的质量和小砝码的质量等于大砝码的质量。
师:同学们听清了吗,谁来重复一遍?
生:天平是平衡的,天平左边药丸和小砝码的质量等于天平右边大砝码的质量。
师:同学们都会说了吗?那和你同桌的同学说一说。(同桌互说数量关系)
师:老师再请一名同学大声的说一遍,老师帮你们记录下来。
生:药丸的质量和小砝码的质量等于大砝码的质量。
师边板书边问:“和”怎么表示?
生:加。
师板书:药丸的质量+小砝码的质量=大砝码的质量。
师:这是我们根据天平平衡找到的一个相等关系,同学们能用一个数学的。式子把这个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吗?先想一想,把你想到的式子写在纸上,然后再向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式子。(生讨论)
师:你们用了一个什么式子来表示这个相等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X+5=20(师板书)
师:你的式子里有一个字母X。能介绍一下它的作用吗?
生:X用来表示药丸的质量。
师:为什么要用X来表示药丸的质量呢?
生:药丸的质量是不知道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的数,还能用其他的字母吗?生:还可以用A、N,Y等。
师:哦,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未知数。
师:能介绍一下你的式子吗?
生: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小砝码的质量是5克,大砝码的质量是20克,药丸的质量加上小砝码的质量等于大砝码的质量,X+5=20。
师:说的很好,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说。(再请几位学生说)
师:像这样用来表示一个相等关系的式子就是等式。(板书:等式)
师:老师的天平平衡了,同学们看看这个天平,现在是什么状态?(平衡)
出示练习(图):天平一边是X克和20克的砝码,另一边是50克和20克的砝码。
师:你们能根据天平平衡得出一个等式吗?哪些同学想到了,说说看。
生:X+20=50+20
师:你是根据什么相等关系得出这个等式的?先说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生:天平左边那个不知道质量的砝码用X表示它的质量,加上那个小砝码的质量等于天平右边大砝码加上小砝码的质量。
师:同学们见过这种秤吗?(课件出示盘秤)
师:和天平一样,它也是用来称物品质量的。
课件出示例2:台秤上称了4个月饼,月饼质量一共是380克。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1:有四块月饼。
生2:四个月饼的质量是380克。
师:“是”能用一个数学符号表示吗?
生:等号。
板书:4个月饼的质量=380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在纸上写一写。
生反馈:4X=380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生:用X表示一个月饼的质量,四个月饼的质量就用4X表示,四个月饼的质量等于380克,4X=380。
师:说的真好,同学们听清楚了吗,还有同学等介绍这个等式吗?(再请两三人说)
师:按照同学们所说的,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相等关系写成:每个月饼的质量×4=380克。
师:那老师买了7个月饼用了11.2元,你们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出这句话吗?
生:7X=11.2
师:介绍你的等式。
生:X表示一个月饼的价钱,7个月饼的价钱就是7X等于11.2元。
师: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师课件演示例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
生1:一个热水壶的水可以倒2个热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还有谁也找到这个相等关系了?请你来说一说。
生2:两个热水瓶里的水加一杯水等于一壶水。
师:两个热水瓶里的水量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2X,用X表示一个热水瓶的水。
师:用文字叙述呢?
引导得出:一个热水瓶的水量×2+一杯水=一壶水
师:一个热水壶可以装20xx毫升水,杯子可以装200毫升水,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出这个相等关系吗?(课件出示相等关系)看谁写的最快。(请一人板演)
请这名学生介绍自己写的等式,生:用X表示一个热水瓶的水量,2X就是两个热水瓶的水量,2X加上一杯水200毫升等于一壶水20xx毫升。
师:看看我们刚才得到的这些式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字母。
师:字母有什么作用呢?
生:用来表示未知数。
师:那也就是说,这些式子里都有什么?
生:未知数。
师: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等号,它们都是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方程。(板书方程的意义及课题)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迅速的默看一遍。
师:再看到方程,你认识吗?请把真正的方程找出来。(生口答)
①Y÷35=285②35+65=100③X-14>72
④Y+24⑤5X+32=47⑥6(a+2)-12=42
生1:第1个是方程,Y是方程。
师:Y是方程?应该说Y是方程里的未知数。还有哪些是方程?
生2:第5个和第6个。
师:2、3、4为什么不是方程,说说你们的理由。(生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成为方程,这两个条件--未知数、等式缺一不可。
师:同学们能自己试着写几个方程吗?学生试写方程,指名板演。
写完后反馈,师:他们写的是方程吗?你们怎么判断的?
生:它们有未知数也是等式。
师: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隐含很多的相等关系,并且都能用方程表示出来,请看大屏幕,谁先来为大家选题。
生选题后,师:题面打开后,请同学们迅速的找出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出示和衣食住行相关的四道题,生选题。
师:想好了就可以举手,答对了可以得到下一次选题的机会。
衣:有100米布,做上衣和裙子各用了b米,还剩余15米。
生1:b+15=100。
生2:是2b+15=100。
师:为什么是2b呢?
生2:因为有两个b米,做衣服和裙子各用了b米。
食:同学们都喜欢吃麦当劳,麦当劳里有这样的问题:两袋薯条和一个汉堡(7元)一共15元。
生:2X+7=15。
师:X表示什么意思?
生:X表示一袋薯条的价钱。
住:同学们参加夏令营,5个人住一个房间,95人需要X个房间。
生:5X=95
行: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车上原有X人,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15人。
生:X-5+8=15
师:这里减5加8表示什么意思?
生:车上原有X人,有5人下车就减5,8人上车就加8。
师:哦,用减表示下车,加表示上车。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等会请同学们分两队出教室,哪些同学愿意在第1队(生举手表示,有30人),那第2队有6人,如果这样,一队太多,一队太少,好看吗?老师有一个建议,让第1队中X名同学来到第2队,最终使两队人数相等。你能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个方程表示出来吗?
生1:30-X=6
师:第一队减X人后变成6人,最终两队的人数相等吗?
生2:30-X=6+X
师:你能解释一下方程两边的意思吗?
生2:方程左边表示第一队减去X人,右边表示第二队加上X人,这是两队人数就相等了。
板书:
认识方程
天平平衡--左边=右边
相等关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药丸的质量+小砝码的质量=大砝码的质量X+5=20X+20=50+20
每个月饼的质量×4=380克4X=3807X=11.2
2X+2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