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案设计和反思优秀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小鱼儿帮大家收集整理的5篇《学会看病》教案设计和反思,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1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当过多年医生的母亲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还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母亲用独特的方式,锻炼了儿子独自应对生活的潜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本文,我让学生仔细读课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之后我设计了一组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母亲看似“狠心”实则“尽责”的爱。

本课的教学,具体体此刻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角转换,入情入境。

在让学生解第一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但是你的妈妈让你一个去医院看病,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说:“妈妈,你真狠心,我生病了还让我一个人去医院!”有的说:“妈妈必须是不爱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学生很快进入主角,并能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为学生带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为学生带给用心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小组活动,体现自主性。

小组活动时,我出示学习目标: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述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生学习时,教师巡视、倾听,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

任务布置后,小组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以本组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的小组学生快速默读,有的小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根据文中对话多的特点分主角朗读……,有的小组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有的边读边作记号,方法各异。

2、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文中母亲说:“我想我必须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我问:“你认为文中的母亲狠心吗?”对此,学生持两种不同的观点:狠心和不狠心。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教室分块坐好,然后展开辩论。在辩论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双方统一了观点,母亲看似狠心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爱,一种尽责的爱。

三、拓展延伸,将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

学生理解了文中的资料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最后让学生说说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这样的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同时,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爱,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回报母亲的爱。能够说,这个设计既深化了课堂教学资料,又教会学生感恩,即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把诗歌鉴赏当成一个专题来解读,并且按照诗歌鉴赏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有“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赏析示例”,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自主赏析”,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其设计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兴趣。

《长恨歌》出自“赏析示例”一章,除课下注释外,课后还有详细的鉴赏说明。怎么教,从哪个角度切入,教到什么程度,都成了问题。最后决定抓住本单元的设计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结合课后对诗歌主旨的分析,运用反证法找出作者这样分析的原因,同时也训练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的运用。

首先,“知人论世”了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诗歌主张,主要抓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来确定诗歌的主题为讽喻,而不仅仅只谈感情。其次,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从字、词、句着手,抓住第一节中描绘李杨之间爱情的词汇,与写一般男女感情的所采取的角度和词汇进行对比,发现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这都与课后的分析不谋而合,使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更为信服,对于运用这一方法充满了信心。

最后,对杨贵妃的形象进行分析,引出“红颜祸水”的话题,就古今中外被称为“红颜祸水”的女人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体来说,本课围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展开,对诗歌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课后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让我感到不足的是学生没有从欣赏的角度来学习这首诗,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数学题放入方法来鉴赏诗歌,比较死板沉闷,缺乏自己的独创性,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很艰涩、枯燥。针对理科班的这种情况,应该在平时慢慢对他们进行美地熏陶,进课前先播放朗读带,看《唐之韵》等相关资料进行铺垫,创设好情境和氛围。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教学时,我采取学生先自学,后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理解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但由于一节课时间有些紧张,对于朗读训练没有很到位。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篇4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再仔细想想,这篇文章,除了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爱,更重要的价值我认为应在写作指导上。这篇文章是训练学生写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很好的一个典范,不好好发掘,放过去实在可惜。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在整体感知后,让学生画出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概括母亲感情的变化。接下来指导学生朗读,在母亲作出决定阶段,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描写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写对话。在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阶段,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想作为儿子,在这个过程中又是怎么想的,做一个心理活动描写的练习。学会了看病后,儿子有什么想法,对母爱有什么理解。 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妈妈对自己的爱。

设计好后,上课了,谁知,读课题质疑环节,我们班的周天杭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会看病和单元主题”父母的爱”有什么关系?他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永远别具一格,我赞扬了他很善于思考,然后就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初读后,孩子们能很好地理解母爱,接下来的习作指导顺理成章,当天的作业是写一篇日记《学会××》,感觉作为一个训练学习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例子很不错。

《学会看病》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默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艰涩”等词语的意思,借助“按图索骥”一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母亲感情变化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母爱,激发锻炼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难点:认识到母亲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

一、谈话导入

1、师:你们爱父母吗?父母爱你们吗?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二十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中给孩子找药看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究竟是怎样想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学会看病》

2、生齐读课题

二、字词反馈、借词借文

1、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来,看看同学们词语掌握的怎么样?出示“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

生读

师:从字面理解“按图索骥”这个词的意思。

生说词意

师:这个词放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说理解

(儿子按照母亲给他的路线去看病)

板书:儿子 母亲

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师:再看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这样的词喜欢吗?但一位母亲却如此地评价自己,为什么呢?在研究这位母亲之前,接下来我们做一件事。

出示自读提示:1、默读课文,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样做的?2、用横线画出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感受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出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了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

课文第21段出示: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我就开始后悔。……以后再按图索骥。

师:母亲当时的心理怎样?指名回答

理解句子中“雪上加霜”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指什么?

“雪”指孩子生病了。

“霜”指母亲不仅没有带孩子上医院看病,反而,让孩子一个人去医院。

师:当妈的可真够狠心的!我们来看看当时母亲是怎样一步一步逼儿子独自上医院的。

学习5-17自然段。师生分读(师读母亲的对话,生读儿子的对话。)

师:面对母亲的步步紧逼,儿子当时在想什么?

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师小结:看着生病的孩子出门,母亲感到深深地后悔,让我们再来体会母亲地悔意吧?指导朗读。

师:还找到了描写母亲心理的什么句子?

预设:第22段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缩成一团。

师:句子有个词写出母亲的心情?(忐忑不安)

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结合“坠”字感受母亲内心的沉重、紧张及母亲的心痛和当心。

对句子中2个多小时的漫长等待中,想象母亲可能做什么呢?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师:事实上,母亲后悔过、当心过,自责过,甚至心疼痛地缩成一团,这样的母亲真的正如她自己的评价一样,残忍、狠心、冷漠吗,不爱孩子吗?

引导孩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师小结:是的,文中所用的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蕴含着母亲不一样的爱吗?同学们,母亲仅仅让孩子学会看病吗?(学会独立面对生活)

板书:学会看病 学会生活 磨炼 独立

师:好,我们还母亲一个公道!读最后2个段。你有什么感受?

师: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不断地磨炼自己?磨炼指谁?

(我, 母亲)

师:母亲为什么说要磨炼自己呢?

(磨炼自己不要心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

师: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实际,学生谈谈自己的经历。

师:是啊,所有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母亲能给我们的只能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的路线图是什么意思?

生默读最后自然段,说说路线图的意思。

(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

四、拓展训练

师: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感谢她的不一样的爱,有人说母爱是冬日的一片阳光,给我们温暖。你觉得母爱还是什么?

出示:母爱是冬日的一片阳光,给我们温暖。母爱是_____________给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放学回家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对妈妈说:“我爱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