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香药之路"、"陶瓷之路",公元前1世纪~1840年,下面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丝绸之路(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个人。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哉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后来,汉朝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主畅通无阻了。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
2.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3)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学习成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在小组内个人展示)
生1:我积累的词语有“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我知道“栩栩如生”的意思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生2:我知道“浩浩荡荡”的意思是: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生3:我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我能用“五彩缤纷”说句话……
生4:我知道“崇山峻岭”的意思是: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我能用“崇山峻岭”造句……
生5:我知道“美轮美奂”的意思是: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生6:“遐想”:指漫无边际地想象。
生7:我会把课文第一段读熟,我来读给大家听……
生8: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3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
(二)、学文悟情展示(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生1:我读了“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体会到: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生2: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生3: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生4: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生5:我们想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
生6: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个性化展示: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什么是“丝绸之路”。
4、读后感。
5、小练笔。
三、|激发知识冲突: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准备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课堂练习】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 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______标出。
⑵ 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安排】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学习与探究之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
通过针对性的收集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培养查阅、整理史料以及学科间互相渗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文献、图片和实物。
通过对照古今地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培养初步的史地结合、学科渗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的作用,认识到对外开放能使中国繁荣和富强。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古代名人、省份民族、文化物产和山脉河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丝绸之路是商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友谊之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寻访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古代名人、省份民族、文化物产和山脉河流。
明确目标——课前准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相长——模拟导游
课余研究——知识延伸
1. 找一找: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2. 集一集;分类和整理收集到的有关史实,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前准备
教师:
1、 在第16课学完后布置学生收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图文资料。
2、 准备三张地图:“丝绸之路”示意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3、 让学生自愿组成五个探究小组(每组10人左右)
⑴丝路路线组 ⑵丝路上古代名人组 ⑶丝路上名胜古迹组 ⑷丝路诗歌组 ⑸民族物产及东西方交流组
4、 组织评审团成员共同制定本次活动评比标准,
学生:
1、 预习本文有关内容,突出本组探究重点。
2、 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书籍、资料、图片、实物、诗歌等,汇总起来共享学习资源。
3、 各组选出组长(主持人),负责指挥本组活动。
4、 各组推荐评委4名,组织活动评审团,参加活动评比。
1、创设情景导入(激励性点拨2分钟)
上个世纪末,中共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同学们知道西部大开发都包括哪些省份吗?学生回答后明确: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四川、重庆、云南、宁夏、陕西、贵州十个省市自治区。在我国的西北边疆,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上,曾经延伸着一条瑰丽的“丝绸之路”,它昭示着历史曾有过的繁荣。中国西部许多地方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渗透。借当今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应该成为国际性的新课题。
今天让我们重新踏上“丝绸之路”,循着先人走过的足迹,探访“丝绸之路”的过去、今天,并展望其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按丝路路线组、丝路上古代名人组、丝路上名胜古迹组、丝路诗歌组、民族物产及东西方交流组的顺序分别展示各组活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评审团评委注意相机评价。
2、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通过识读丝绸之路路线图提高历史识图的基本技能。
2)掌握图示法,初步培养史地结合及各科间相互渗透的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其对大自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3、丝路路线小组活动展示(7分钟)
⑴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推选代表发言。
⑵教师肯定学生搜集、探究成绩,使其体会成功之喜悦。
⑶教师协助小组主持人上台运用多媒体展示地图,﹙映示“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并根据地图介绍丝路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分为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到奄 蔡;南路从阳关到大秦所经过的较大城市。
⑷评审团评价
4、丝路上古代名人组活动展示(7分钟)
⑴小组主持人运用多媒体展示丝路上的名人(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法显、甘英等)的图片,简介之成就。
⑵全班分组讨论收看感受。
⑶评审团评价
5、思路上名胜古迹组活动展示(7分钟)
⑴结合本小组收集的材料,主持人介绍古迹名称,并逐个介绍其由来与地位。
⑵师生运用多媒体展示玉门关、西安、火焰山、河西走廊四镇、酒泉、敦煌等古迹的录像资料和图片。
⑶让学生讨论感受祖国历史的悠久、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享有高尚的民族自豪感。
⑷评审团评价。
6、丝路诗歌组活动展示(7分钟)
⑴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的诗歌课件,﹙映示部分古代诗歌﹚主持人提问并明确诗歌的名称和作者,并弄清诗歌的主旨与写作背景与丝绸之路的联系。
⑵本小组进行配乐诗歌朗诵,然后全班集体朗诵。
⑶评审团评价。
7、民族物产及东西方交流组活动展示(7分钟)
(1) 生生互动明确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经过的省份及这些省份少数民族和物产。
(2) 运用多媒体展示东西方文化、物产交流的考古证据、图片和实物,并作简介。
(3) 评审团评价。
8、小结(7分钟)
(1) 各小组选代表发言谈寻访丝绸之路的收获感受。﹙先写成历史小文章﹚
(2) 评审组公布评审结果。
结语:
本课时我们全体同学积极投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智能作用,进行合作探究,掌握了查阅地图的基本技巧,明确了史地不分家,学会了围绕主题搜集查阅历史资料、文献、图片、实物的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编写历史小文章、制作历史课件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大家集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也强化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和对改革开放历史同未来的认识。说明活动课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