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一起看看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最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2021例文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东西?(笔盒、牙膏盒)谁大谁小呢?(引出体积的的概念)然后指出其中一个面,引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与之相关的知识。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

①、长方体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②、长方体长、高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③、长方体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2、做一做

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他们的长、宽、高。

3、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与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长 方 体 的 体积=( )×( )×( )

↓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正 方 体 的 体积=( )×( )×( )

↓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4、独立完成课本47页“试一试”1题。

①观察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各个图形的什么?( )

②想一想,知道了底面积和高,如何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v=( ) ×( )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这个笔盒的体积有多大?分小组量一量、算一算。

2、计算:(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是7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评价

1、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用什么办法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呢?

2、在这节课里,你表现怎么样?你觉得那位同学(或哪个小组)表现好?好在哪里?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计一个体积是210立方米的游泳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中,教材创设了蜘蛛和蜗牛两动物爬得快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除法中余数和商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索它们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循环小数。有关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是在“你知道吗”中呈现的。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师生做拍手游戏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下面请跟我一起拍手(先拍一下手,再拍两下手)。

2、你能接着画下去吗?

(出示:△△○△△○△△○△?????)

师:你知道下一个将画什么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我发现上面的是2个△1○个依次出现,所以我认为接下来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游戏的形式。在缓和学习气氛的同时初步感受什么是依次,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循环小数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蜘蛛3分钟爬行73千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千米,它们谁爬行得快?

师:如何可以知道它们谁爬行得快?怎样列式?

生1:可以比较它们的速度。

生2: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来计算,蜗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来计算。

2、解决问题

⑴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算式进行计算。

⑵边做边思考:

①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问题?

②这两道题里商的小数部分和余数有什么特点?

③你们如何表示这样的商?

3、汇报交流

⑴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组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11:我们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73÷3的余数始终是1,商始终是3。

生2:那你们这道题的商的横式是怎么写的?

生1:73÷3=24.33…。

生2:为什么写省略号?小数部分重复出现的数字应写几个?

生1:写省略号表示除不尽;重复数字我们认为写2个比较合适,因为写少了不能表示依次重复出现的特点,写多了麻烦也没有必要。

(生依次汇报)

⑵认识循环小数

师:观察这两个商,想一想:这两道题和我们前面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生1:前面的计算题都能算得完,这两道题除不尽。

生2:这两道题的商中有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师:像24.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谁能说一说循环小数有什么特点?

(生说,师板书:依次、不断、重复。)

(设计意图:以计算为载体,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对“除不尽”、“商中的小数部分有些数字重复出现”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

4、举例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你能说出一个循环小数吗?

生1:0.11…

生2:8.1212…

生3:5.4444

生4:这个不是循环小数,它到第四个4后就没有了。

生5:9.52765276…

生6:这个数的小数部分有4个数字重复出现也是循环小数吗?

……

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小数部分分别从哪一位开始有几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

引导学生发现:循环小数中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同学们在自己举例中,不断交流、争辩,对循环小数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完善,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课堂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索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基于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循环小数的例子,并就所举的例子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完善的认识循环小数。)

5、自学循环小数的简便表示法。

学生看书第16页的“你知道吗”,自学循环节及小数的简便写法。

6、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对于循环小数我们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知道谁爬得快吗?

生:蜗牛慢,蜘蛛快。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0.666…、1.48383…、4.2525、0.1875875…

2、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3÷8、4÷3、10÷9、2÷4、14.2÷11、0.4÷9、1÷7、5÷6

3、猎豹是动物中的短跑冠军,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时,照这样的速度它平均每分钟能奔跑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本质特征的理解和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循环小数有了那些认识?

五、布置作业:

第16页的2、3题。

六、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像24.33…、1.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

依次、不断、重复

24.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24.33

0.8548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854…≈0.85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6.在直线上用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发现?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8页例4及“做一做”、第29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七1——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运用竖式进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故事,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新课

(一)故事激趣,铺垫新知

小故事:猴王分桃。

花果山上桃子丰收了,猴王要给大家分桃子。他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嘟囔着:“那么点!”猴王听了又说:“那就给你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小猴!”小猴说:“真小气!”猴王把手一挥:“好,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满意了吧!”小猴子听了,高高兴兴地领桃子、分桃子去了。分完桃子,小猴又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提问:你们知道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同学们快点算一算每只猴子分到了几个桃子?在这个故事中隐藏着一个数学知识,谁知道?

(2)背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7.53÷0.3=( )÷3;

(2)300.3÷1.43=( )÷143。

二、教学新知,探究算法

(一)激情引入,探究新知

1、请大家把书打到28页认真阅读例4的情景图,弄清题意。

2、图中的奶奶在干什么?

3、说说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列式。(7.65里面有多少个0.85)7.65÷0.85

看看这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除数是小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问题真好。

4、探究计算方法。

(1)下面同学们在小组里看能不能用以前的知识解答7.65÷0.85=?看那组的方法多,那组的方法最简单?有没有信心?

5、汇报:那个小组先来说说?

(1)利用商不变性质给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765÷85=9(个)

(2)换单位,0.85米=85厘米,7.65米=765厘米765÷85=9(个)

回顾一下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把7.65÷0.85转化成了765÷85,都是将除数转化成了整数。

师:对,其实,我们这里应用了一种转化方法,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和运用。

(3)用竖式算。(指名板书)

6、讨论竖式的书写形式。

(1)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检查竖式计算过程。

(2)做这道题时首先想到将谁转化成整数,(除数)

所以小数点的移动由那个数来确定?(除数)

(3)口述答语,同学们也是这么做的吗?真聪明!

7、比较三种方法,那种简单。

(二)尝试练习,总结算法

1、第28页的“做一做”,第4小题是第29页的例5

(1)按要求完成各题。

(2)想一想,怎样验算上面各题?(验算第一小题)

(3)计算12.6÷0.28(当被除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

2、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1)学生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完成29页的填空。

小结:“一看、二移、三计算”。(出示方法齐读,并记忆。)

(同学们课前你们提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达标测评)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生2:我知道了在遇到新问题时,要善于动脑,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了。

生3:我还认识到了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还有什么疑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还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

五、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2021例文 篇7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 了解新知。

看大屏幕,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板:长方体体积的计算)长方体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对于长方体的体积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 引发矛盾。

引:知道真不少,那你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宽×高吗?看来我们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还不太全面,还有些问题。所以对于学习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我们一起来看。

3、 渗透学习态度一(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宪章”)引: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清代学者陈宪章的一句话,老师觉得我们学习数学也应该像这句话说的那样勤于思考,经常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时常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课前没有做到,老师希望接下来我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由来时能做到,好不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预习(或自学)的力量,直接揭示课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了解到学生学情底数,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最后,在“学贵有疑”的学习态度渗透中,自然的引出下一环节。

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课件(或教具)演示

1、一排一层的长方体。(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问:这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一起告诉我,它的体积是多少?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3个呢?4个呢?

小结:也就是说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几,是这样吗?

2、3排1层的长方体。

再问:我们再来,1排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排多少个?3排呢?这么快,你是是怎么做的?

小结:也就是说用每排的个数4×排数3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

3、3排2层的长方体。

再问: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它的体积是多少?好我们再来,一层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层多少个?这次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也就是说在前面的基础上再乘层数2就可以求出这个大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

4、释疑辅垫。

引:学贵有疑,这里有问题了,为什么前面没有乘层数就求出了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呢?(引导出前面两个长方体的层数都是1,第一个长方体的排数是1)(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5、数个数验证。

再引:数学是严谨的,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求小正方体个数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或教具演示)结果相同吗?说明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6、引导发现。

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做到这里,对于长方体体积的由来你想到了什么?(注意评价

学生回答:他说的好不好?好在哪?)引导出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小结:现在大家知道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乘高了吗?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具、学具,通过老师的引领,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在操作中发现规律,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在头脑中建立长主体体积由来的表象,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抽象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过渡:知道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老师觉得学习还不能停止,在这里,老师还想送同学们一句名言,一起来看。

三、操作验证、巩固练习。

1、学习态度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也来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句诗,它告诉我们从书本上或从别处得来的知识,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践一下,才能记得牢,理解得透。

2、拼摆计算。

引: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这个机会,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用计算的方法自已来算一算长方体体积是不是真的等于长×宽×高,请同学们注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来摆,注意分工协作,

2、请填好记录单,注意发现新的问题。开始。

小结:还是那句话:数学是严谨的,通过自己来动手验证得到的知识才是最可信的。

3、学生汇报验证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陆游诗句,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合作中验证新知,再现长方体体积由来的过程,使学生加深“知其所以然”的理解,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操作及探究能力。

引:现在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确认了吗?它是什么?下面我们就用它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4、解决问题。(出示例题)先估算体积再独立计算。

5、巩固练习。

引:为了巩固新知,老师还准备了两个小题,还能不能做?

1、练一练第1题。

直接口答列式。

2、练一练第3题。

先谈注意问题再解答。最后拓展此题的古代解法。

3、拓展新知。

引:这是生活中一道典型的求体积的题,实际上它的解法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有了,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方自乘,以高乘之既积尺”)这是2000年前我国古代一本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解法,和我们现在的解法一样吗?你觉得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对古代数学的了解,升华了认知。

四、总结回顾,深化体验。

问: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总结:老师也想通过这节课告诉大家,我们学习,不光要记住知识,还需要经常问问为什么,更需要自己动手验证新知的正确性。最后,我还想送大家一句名言,一起看(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的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谈收获”是对所学知识部分的整理,“谈感受”是学生情感方面的升华,尤其是“名言”的总结,进一步使学生对今后的生活学习有了概括性引领和提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