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教学内容: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
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_+2_=147 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_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_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_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_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_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_-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_块黑色皮。
2_-4=20
2_-4+4=20+4
2_=24
2_÷2=24÷2
_=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_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_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_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_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_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_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出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增强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4、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先来做个游戏,题目是抢答,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要说规则,规则很简单就是要等老师说开始之后举手抢答,不可以乱喊乱叫。现在老师开始出题了,同学们看仔细了哦。
板书:80÷4= 150÷15=
80÷8= 300 ÷15=
80÷16= 450÷15 =
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抢答完毕了,真是抢答高手!
2、 抢答结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边的一组算式,其中的被除数、除数、商都有什么变化特点呢?同桌讨论下,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刚刚有位同学说除数变了,被除数不变,商也变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呢?生没有发现,现在老师要问问大家,它们是怎样变的呢?生如果说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几倍,刚刚你是从上往下看这组算式,那如果从下往上看,你能发现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一说?
纠正错误,出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扩大)几倍。你真厉害真会概括。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右边的这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呢?可以采用刚刚的观察方法来说一说。还可以用刚刚概括地方法说一说规律。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也扩大缩小几倍。
同学真会观察发现,这么快就找到了商的变化规律,除数和被除数变化时,商一定变化吗?怎么样商才不变呢?先认真想想,想好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说说你的猜想。
1若学生没有得出猜想,举例引导 请同学们列出三条商为4的算式如:
16÷4=
32÷8=
64÷16= 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
看来同学们都有发现,那现在先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2得出一种猜想,你们可真是会猜想,现在打开书本93页,完成表格,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表格,证明你们的猜想在表格中是成立的,那现在请同学们赶紧举个例子证明自己的发现吧。小组讨论,这些算式对不对呢?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3得出多种猜想时,同学的`猜想可真不少,学生说猜想老师板书,请同学们举举例子证明自己的猜想。刚刚同学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猜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3页,再一次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齐读)
3、巩固练习,光说不练可不好,现在老师就要让大家练一练。
(1)运用商不变规律口算
120÷40= 640÷80= 810÷90= 360÷60=
7200÷400= 2400÷200= 6400÷800=
哪一组举手的人最多老师就请哪一组开火车。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他们组的答案对不对。
(2)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为便捷,做一做
196÷4= 392÷8= 1960÷40= 19600÷400=
28÷4= 56÷8= 168÷24= 1680÷240=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起来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变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七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理解分数的。意义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5/8。
2、一代面粉吃了3/10
3、一批货物已经运走了4/7。
4、挖一条水渠,第一天挖了全长的1/20,第二天挖了全长的2/35。
填空题:把()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占其中的()份。
二、口算。
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四、文字题
1、1减去1/3的差,再减去1/2,等于多少?
2、3/10与3/5的和,再加上3/4,等于多少?
五、应用题
1、地球表面积约7/10是海洋,其余是陆地,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几分之几?
2、一件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20天,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丙队单独做需要18天,三队合作一天可完成这件工程的几分之几?
六、布置作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合作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许多不同的方案,再通过这些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3.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1)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测量数据填写在记录单里。
(2)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3)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4.再次实验,深化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观察量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把一块石头放入装满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完善结论。
V物体=V下降部分;
V物体=V溢出部分。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测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