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是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学案】

《4吸热和散热》学案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侧挖一个小圆孔,再剪同样大小的一个纸板和一个金属板,如书24页图示,准备实验用。

2、观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热板的颜色,想一想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过住沙漠地区人的服装有什么特色吗?什么会这样?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做实验记录,并画出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曲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预测。

3、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③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二)研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猜测:

3、按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1)把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再把它们拿回阴凉处,8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这个实验在次说明金属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纸快。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三、总结

1、通过油和水、纸板和金属板的吸热和散热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四、作业

1、完成实验记录。

2、调查:询问家长,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是否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2、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由于液体。

2、那么通知不同颜色的相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二、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4、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5、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学生分组实验。

7、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的;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样做的?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四、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2、学生讨论,设计图纸,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展示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4、评一评:哪个实验小组设计的保温杯好?

五、总结

1、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同种物质,颜色深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颜色浅的快。

2、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六、作业

1、能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吸热和散热原理的现象。

2、完成实验记录。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油快快

水慢慢

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速度不同。

物质吸热快散热也快,吸热慢散热也慢。

深色快快

浅色慢慢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是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8课。本课主要在学生对消化知识原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和模拟实验,认识食物在身体内的消化过程及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再次感受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环节,由《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引入,让学生思考并有依据地推测“食物从口腔进入人体后,会经历怎样的旅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二部分“探索”环节,在学生提出自己对消化过程的想法以及对照人体消化器官图的活动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合理想法并着重引导学生修正或完善原有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食道和胃两种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将消化器官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表现出来。第三部分“研讨”环节,在经历画图、比对、模拟实验等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模拟实验中各消化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并描述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所经历的路线与发生的变化。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消化器官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一般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的名称,对其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如:知道食物从口腔进入,会通过食道到达胃进行消化等。因为这些器官都在人体内,不能直接观察到,平时也很少关注,所以学生有些认识并不正确,如:会认为食物的营养是在胃里被吸收的,对食物先经过小肠还是大肠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重点

通过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比对消化器官图及进行模拟实验,认识主要消化器官及其功能。

难点

体验到食物消化的过程是由多个消化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建立系统和有联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展示小女孩吃饭的图片

你有过肚子饿、被食物噎到、胃痛、肚子痛的经历吗?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到哪儿去了?

食物在身体内会经过哪些器官?食物在我们体内是怎样旅行的?

(板书: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交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意识,自然聚焦到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期望学生能有依据地推测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2.科学探索

探索一:绘制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图

1.在自己的活动手册上画出食物的“旅行图”,用文字标注消化器官的名称,用箭头表示食物前进的路线。

分小组交流,选出认为画得合理的食物“旅行图”,说出“合理”的理由。

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推测是否正确?我们一起认识下消化器官。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食物的“旅行”路线称为消化道,“旅行”所到达的每一个地点叫做消化器官。

口腔: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

(在人体的头部,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口腔内有牙齿和舌头,还有能分泌唾液的唾液腺开口。它的作用是把食物磨碎、口腔软化,有利于吞咽。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咽部:吞咽食物

食道:传送食物至胃

(位于胸腔,它是从口腔到达胃的通道。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连接咽喉和胃。食道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将食物从咽喉传送到胃中。)

胃: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

(在人体的腹腔上部靠近左边,形状像个大皮口袋。胃的肌肉很发达,有食物时就会不停地蠕动。胃是食物的储运场和加工厂,是食物消化的器官。胃能分泌大量强酸性的胃液。经过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进人胃,通过胃的蠕动搅拌和混合,加上胃内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最后使食物变成粥状的混合物,有利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完成消化和吸收。

(人体腹腔的下部,上面与胃相连,下面连着大肠。小肠较细、很长,有5~6米,弯弯曲曲地盘折在一起。

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般是3~8小时,这提供了充分的吸收时间。)

大肠: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

(小肠中没被吸收的食物又进人大肠,大肠比小肠粗,约有1.5米长,大肠的末端是肛门。剩余的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又被大肠吸收,食物的残渣形成粪便,经过肛门排出体外。)

肝:产生胆汁。

(肝脏、胆囊、胰腺:食物虽然不流经这些器官,但是它们也是消化器官。肝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里,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会通过小肠前端的十二指肠的共同开口处流人小肠中,参与食物的消化。)

播放视频《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指一指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有条件话可以让学生穿上印有消化器官的围裙)

分析:食物在口腔内经过牙齿的咀嚼及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构成食团,然后借助吞咽活动,将食团经食道送入胃中。在胃里通过胃壁的蠕动以及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使食团成为粥样的食糜。食糜进入小肠后,在小肠内完成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余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其中的水分等被吸收,剩余的残渣逐渐腐化成粪便,最后经过肛门排出体外。

食物的“旅行”路线:食物-口腔-咽部-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探索二:模拟消化器官的工作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管一根、一小块馒头

实验步骤:(1)在透明塑料软管内预先涂一些润滑油,然后装入一小块馒头。

(2)用手捏动透明塑料软管上方,使馒头向下移动。

播放实验视频《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实验现象:

捏动馒头上方的透明塑料软管,馒头会向下“蠕动”,最终到达“食道”的出口处。

实验分析:

当我们用手向前捏透明塑料软管时,我们发现馒头在光滑的透明塑料软管内向前移动,这和我们消化器官中的食道很相似,我们用手捏透明塑料软管,就好像食道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蠕动一样,将食物输送到胃里。

实验结论:

食道的功能是通过食道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产生的蠕动将食物输送到胃里。

探索三:模拟胃的工作

实验材料:一个塑料袋,一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水

实验步骤:

(1)在塑料袋里装上水、一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2)反复揉挤这个袋子

播放实验视频《模拟胃的工作》

实验分析:

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渐渐被磨碎、揉烂,这个袋子很像我们身体里的胃,当我们用手揉挤这个袋子时,就好像胃的肌肉在不停的收缩、蠕动,把食物进一步磨碎和分解。

实验结论:

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帮助消化。

思考问题: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这个器官带来哪些麻烦?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是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学案】

《4吸热和散热》学案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侧挖一个小圆孔,再剪同样大小的一个纸板和一个金属板,如书24页图示,准备实验用。

2.观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热板的颜色,想一想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过住沙漠地区人的服装有什么特色吗?什么会这样?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做实验记录,并画出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曲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预测。

3.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③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二)研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猜测:

3.按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1)把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再把它们拿回阴凉处,8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这个实验在次说明金属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纸快。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三。总结

1.通过油和水、纸板和金属板的吸热和散热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四。作业

1.完成实验记录。

2.调查:询问家长,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是否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2.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由于液体。

2.那么通知不同颜色的相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否相同?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二。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2.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4.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5.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6.学生分组实验。

7.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的;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样做的?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四。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吗?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2.学生讨论,设计图纸,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展示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4.评一评:哪个实验小组设计的保温杯好?

五。总结

1.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同种物质,颜色深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颜色浅的快。

2.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六。作业

1.能解释生活中的利用吸热和散热原理的现象。

2.完成实验记录。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速度不同。

物质吸热快散热也快,吸热慢散热也慢。

深色快快

浅色慢慢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

2、我们怎么知道下雨下了多少呢?简单的办法是用(雨量器)来测量。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

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注意观察。

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课后反思

过去,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事物。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没等学生开口,教师就口若悬河,说个是是非非。由于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识别过程,要么出现了师生抵触情绪,要么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中迷失了自我。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正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一面,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在漫长的终生学习中受益、成才。

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需要,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种需要更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学生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肯定对方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这种互评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尊重对方,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尤其是引导学生来评价教师,张扬其个性,尊重其心灵,使学生以平等的姿态来跟教师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二、自我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验证明:学生是很有点“好为人师”的味道的,有机会叫他们自我评价,会使他们感到兴奋,注意力集中。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再学习过程,凡在自我评价中接触过的学习内容,学生记得比较牢。三、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自我评价活动中能逐渐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能学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自我教育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属重点内容,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声音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声音的高低。

2. 知道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的,加以巩固即可。而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设计了实验,通过实验让生了解本课内容。

3. 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作出预测,并设计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科学知识: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效果不一样;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小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根据(云)的多少,可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漫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托举的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懂得不管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里都会产生浮力。

3、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通过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过阅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水槽、测力计、一些常见的物体、天平、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A4纸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浮力

1、出示一个水槽,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纸、塑料小尺、小木块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浮力

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一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

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活动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

预设: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活动四: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

6、评选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采访优胜小组成员,请他们说一说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让A4纸承载这么多的硬币?

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五:《曹冲称象》中的科学道理

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运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活动六:课堂总结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地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教学过程】

11、浮力

浮力概念

沉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影响

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不同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体积比较大的物体浮,体积比较小的物体沉

纸船中放硬币的数量与纸船的体积及放置技巧有关

《曹冲称象》

运用浮力原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