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激趣导入
1、交流。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地震的资料,然后教师播放地震的录像,使学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
2、揭题。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梳理出主要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题质疑,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检查。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和朗读课文的情况。
3、概括。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回答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教师板书:父子了不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精读感悟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品词析句,读中体会父亲的坚毅。
⑴出示重点段(课件),让学生读后谈体会。⑵出示另一句话,让学生和这一段话进行比较,在比较这两段话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时间的词句,“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感受父亲挖掘的时间之长,想象父亲挖掘时的艰难,体会父亲救儿子时内心的焦急与无助。⑶感情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词句的品读中,让学生体会父亲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这种惊人的毅力源自于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创设情景,说中体会父亲的执著。
⑴想象劝说情景:“看到父亲在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有哪些人来劝阻他,是怎样劝阻的?”⑵朗读5~10自然段,深刻体会父亲不顾一切,一心只想救儿子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他的爱就体现在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言行之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伟大。
⑴对比。①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语句。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词语中,体会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②找出描写此时父亲的言行的语句,与其他父母进行对比。在比较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不寻常,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和14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⑵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为了更好实现三者情感的。碰撞、沟通与交流,本环节紧紧抓住“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父亲”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采用了创设情景、对比等方式,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能力的同时,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在体会儿子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重点抓住第22自然段中儿子的话进行体会,紧紧抓住一个“让”字,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出示句子对比:父亲在废墟中挖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克服了什么困难?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还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放手让学生运用体会父亲了不起的方法学习体会儿子了不起,并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空白点进行想象,使学生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从而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总结升华
1、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板书“父子情深”)
2、省略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作者简介:
高娃,女,1973年10月出生,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能手,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把握教学重点上好语文园地》获全国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父与子》美国作家马克。汉林
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演讲者,他在近二十年中,在三十二个以上的国家二百万人作了四千次演讲,演讲内容包括优秀销售策略,个人能力与发展等。他一直鼓舞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他给各行各业的人带来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原文
曾经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跑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教学目标 :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自读质疑、合作探疑、交流解疑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自读理文
请同学们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快速地读一遍。
3、小组合作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
③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4、交流解疑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我们举行个男女对抗赛,看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多而且有价值,能难到对方?哪一组能迎难而上,对课文理解深刻,回答准确到位?我们给优胜组授予“智多星”称号。
(学生交流探讨)
相机组织辩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
随机板书: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小结: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二、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1、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
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
①“他感到眼前……走去。”
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
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
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
三、以文激情,开放课堂,升华情感
1、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觉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崇敬、爱戴!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的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
(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重点。
二、交流对地震的了解,拓展阅读有关资料。
三、导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二)品读,找出感动的句子,好好体会。
(三)着重引导读好以下句子:
1.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谁对谁说的?用什么语气读?文中共出现几次?另外两次谁说的?说明什么?)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什么要这样写?直接写36小时不行吗?36小时是多久?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你想到什么?)
3.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把了不起的感觉读出来。)
(四)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五)精读,快速阅读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四、提出质疑,梳理疑问
根据学生疑问,梳理出一至两个待探究问题,教师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
第二课时
一、立体探究,感悟“了不起”
(一)自主选择“儿子了不起”、“父亲了不起”进行探究,找出关键句子,细心体会。
(二)探究“儿子了不起”(抓住勇敢、无私、对父亲的信任来理解,放手让学生畅言。)
(三小结、过渡:从儿子的表现我们可以说:真是个了不起的儿子。而儿子的了不起来自于父亲,来自于对父亲的信赖,来自于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提示:交流的时候,表达要清晰,要抓住课文中的具体句子来说明。)
重点探究“父亲的了不起”。
抓住以下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1.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占据父亲整个心灵的是儿子,一定要救出儿子是父亲心中唯一的信念)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36个小时,两天一夜啊,在这段时间,父亲不吃不喝不睡,是多么了不起啊!读
(2)挖掘工作何其辛苦和危险,然而,父亲承受的仅仅是肉体上的辛苦吗?(还有精神上的双层压力:担心家里的妻子,担心孩子再也找不到了。)肉体上的辛苦,精神上的压力,这一切也没有使父亲停下来?你们说他了不起吗?读
(3)想象挖掘过程中有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会怎么想呢?(不管发生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丝毫没有动摇父亲的意志,多么了不起啊!)读
总结学法:抓住什么来分析?(神态、动作、语言)
讨论。最终,儿子救出来了。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可是,如果挖出来的是儿子的尸体,或者在挖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还能说父亲是了不起的吗?(父亲因为担忧孩子的生命安全,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不管孩子能不能救,不管结局是否圆满,他都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伟大的父亲,了不起的父亲。)
二、精略结合阅读,感受不同形式的爱
(一)导语:父母的爱有很多种,有的象阿曼达的父亲一样,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爱,有的可能是我们平时觉察不到的无微不至的爱。阅读《慈母情深》,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深情?
(三)填表:今天,我们不仅被《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伟大的父爱感动着,也被慈母的浓浓深情感动着,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太投入了,同时,也是文章的原因——太感人了。
作业:
1. 填写表格
2.回忆生活中,父母亲关爱你的一个画面,写一个片段,注意,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写具体。
慈母情深(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一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
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
二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等
五 教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伴乐叙述,并展示课件: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同学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请你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引入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上一课时的简单温习,同时也让课文的学习更具完整性,连贯性。
二 品读体验,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1,读完这个故事,你感动了吗 为什么而感动
2,课文时用了什么词来夸赞这对父子的
3,出示语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4,过渡:是的,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啊。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感受这种爱的力量吧!
当这位父亲站在这被地震毁得一片狼藉的废墟前时,他是怎么做的 谁来读一读那个自然段
5,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这位父亲是怎么做的
(2)除了这位父亲,还有其他的父母,他们是怎么做的 读一读。
(3)对于这位父亲,你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敬意
(4)角色朗读本段(教师引读旁白)
6,过渡: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切,纷纷来劝阻,下面请分角色朗读当时人们劝阻的情景。
大家为什么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7,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师生配合读;
(2)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4)他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8,终于,在挖到38小时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听,在瓦砾堆下传出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课件)想了解他们当时的对话吗 让我们都来身临其境地当一次文中的主人公,读一读!(出示文中的图片)
指名全班交流朗读。
9,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名读一读;
(2)这句话告诉我们父亲了不起,孩子也了不起,你从哪发现了
(3)相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指导读;
谈理解。
10,让我们再一次夸赞一下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
学生回答,感受父与子的伟大。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不起"一词。
学生朗读,体会情感。
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挖"来理解。
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再抓住"痛哭并大喊"和"绝望地离开"这两个词同"挖"进行比较,体会"了不起".
学生回答。
学生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
学生结合上文理解"精神失常"
师生配合读。
学生回答后再次深情地朗读。
学生回答:爱的力量
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集体读。
分成小组朗读练习。
分角色交流朗读。
学生个别读,再齐读。
学生找一找这一部分里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了不起"
大声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感悟,以文本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理解"了不起".
三 拓展练习
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 (图片)
分小组模拟采访。
全班交流。
学生模拟提问。
小组内模拟采访。
指名模拟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这次活动落实课后的"小练笔",并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口语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交流环境,让他们积极交流,主动发言。
四 总结
(伴乐)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与子啊!父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亲信任的爱,对同伴的爱,无不让我们感动,我们多么希望这"爱"的教育,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同学,成为"爱"的传播者。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首尾呼应,渗透德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儿子
了不起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