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主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以读为主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1

课文简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意图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堂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副最古老的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联合国想告诉大家: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和平相处,让战争远离我们。听完老师的叙述,你想说什么?

2、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是什么?(和平板书)

2、我们看到“和平”这个词就容易想到哪个词?(战争板书)

3、这篇课文是雷利写个加利秘书长的一封信,这封信讲了什么?

4、用笔勾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句或者段落,可以做一点批注。

提示:勾画好的同学再想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5、交流:

提示:注意倾听,有同学在发言时,要转身看着发言的同学,仔细听,或许他说到了我们想说的话,或许他说的对我们有启发,使我们有话可说。

(一)句子: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①生读,谈感受

②看到“如约”一词,想到上一自然段的哪个词?(相约)读相关句子

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心情

可是,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我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生接读“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读到这里,你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

④生再读这几句话。

⑤老师听到了同学们的悲痛,听出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呼声,再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让加利秘书长能听到雷利的心声。(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⑥能将这句背下来吗?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背下来,先找找这句话有什么规律?

师背

⑦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这段文字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课件出示:武警战士把联合国维和战士的灵柩徐徐地从飞机的悬梯上抬下来,周围站满了泪流满面的男女老少。(凄楚、哀婉的背景音乐)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前面的文字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孩子们蓝盔回来了,爸爸回来了,可爸爸是躺在灵柩里回来的,看着大屏幕,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二)同学们,从你们深情地朗读里,我相信雷利一定会感动,加利一定深受感动。

①孩子们,你们知道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②这样的爸爸离开了我们,心情是怎样的?请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第五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有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③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课文哪些写战争还没停止?(6、7段)

④读完课文6、7段,同学们想到了些什么?

⑤孩子们,我们一想到战争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读7段

⑥课件出示:战争给人类带来惨烈深重的画面及统计伤亡数据

看完,再读7段

三、感受品味,升华情感

1、战争是残酷的,战争让多少像雷利一样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联合国在总部大堂挂上了这幅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我,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深深地发出我们的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2、二十一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孩子们,我们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要和平不要战争!)

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也相信我们的世界会由此变得更加美好,最后,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吧!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

首先运用老师的导语,给学生创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氛围,伴着老师动情的演说,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其次,老师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如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对爸爸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渴望,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通过师生互背,学生的感情读等方式来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渗透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对文章最后发出呼吁的部分,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通过三次呼吁,引导学生在激情的齐读中共同升华了维护和平、热爱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最高境界。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诉之于笔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笔纸的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散发思维的训练。

总之,本课的教学我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控教学的节奏,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和谐、融洽、平等、互动的氛围,学生参与意识也积极主动了。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理念:

以读代讲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伸出你的右手食指,跟我一起画一种最可爱的动物。

2.齐画和平鸽

3.同学们,你们爱它吗?

(爱)

因为它象征着“和平”!是呀,这纯白的鸽子在向我们呼唤着和平,然而,这世界却并不太平。

4.观看录像。

战争带给人们的是什么?

5.小结:

战争,使晴朗的天空不再阳光普照,而是一片阴暗,那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地区,有多少孩子失去父亲,有多少妻子失去丈夫,有多少母亲失去儿子!同学们,在这样残酷的战争面前,让我们一起呼吁----

世界要和平! (板书)

(二)新授课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在我们呼吁和平的同时,有一个中国的孩子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

2.自由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确。

3.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读到你愿读的地方你就站起来一起读。)

4.同学们,这篇课文感人之深,催人泪下。请你们再读读,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动的一处,反复品读。

⑴四人小组交流

⑵集体交流(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重点指导:

句子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⑴指名读。

⑵你是怎么读“和平!和平!和平!”的?

⑶还有谁愿读?

⑷愿读的同学一起读。

小结:雷利的父亲是一位和平的使者,他用博大的胸怀来爱他的孩子,来爱全世界的人。

句子二: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⑴指名读。

⑵你为什么把“罪恶”、“娇嫩”读得那么重?

⑶还有谁读,男生读。

⑷看世界地图(出现战争国家爆炸,有硝烟的图景)

⑸学生结合当前形势谈对句子的理解。

⑹教师激qing(放战争灾难的图片,配悲乐)

叙述:同学们,你们看!每一次战争的爆发,都将是一连串悲剧的开始。战争,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呀!战争,它只会带来牺牲!牺牲!牺牲!

⑺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大声地说出来吧!

小结:战争太残酷了,我多么想向那战争呼喊-----停止吧!我们要和平!和平!(板书)

过渡:然而悲剧却无法避免地发生了。十年前,雷利的父亲在一次维和战争中牺牲了。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国又一位伟大的父亲在这美伊战争中牺牲了,他就是-----郁建兴。(齐说)

(配乐师述)他,一位伟大的生化学家,他的死是光荣的,然而他的死,意味着又一个母亲失去了儿子,又一个妻子失去了丈夫,又一个孩子失去了父亲。

句子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⑴教师范读。

⑵指导学生读(站立读,加上动作,表情)

⑶同学们,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到了雷利的心声,听到了全中国人的心声,听到了全世界人的心声,那就是----和平!和平!和平!

5.孩子们,你们都是和平的使者,为了和平,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谈)

教师指导:我想写-----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大胆地写,可以给安南,萨达姆,布什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写你的心声。

6.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世界一片和平,那会是一幅什么的景象呢?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画和平的景象,并给你们的画取一个题目。

(四人小组作画,师生演板作画)

(三)总结全文

我们的呼声永不停止(全体起立)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听到我们的呼吁-----“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板书设计:

和平鸽

和平!

和平! 和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课文是一篇书信体裁的文章,出自一个中国孩子痛失父亲后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小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痛失亲人罕有情感体验,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目睹一些场面,教师可利用音像呈现及影片剪辑、提供数据资料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凭藉课前的这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二)文本生长点分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对照教学目标,导学本课,可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达成生成的自主建构:

1、在情境中生成建构:课前借助播放《战争中的儿童》影片剪辑及让学生聆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朗诵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在学生情感受到强烈震撼之时,不失时机于上课伊始,再凭藉一组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听到的诗歌和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感受。“入境始为亲”,这里借助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及声像情境的创设, 学生“情动辞发”,畅言个性化表达。

2、在引读中生成建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3、在“移情”中生成建构:设计“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如何?你会说些什么呢?”这一叩问,这里配哀乐,并辅之以灵柩归来的场景。教师借助“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策略,带领学生走进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三维互动,催生心灵震撼,达到 “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又提升了学生情感。

4、在品读中生成建构: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

5、在想象中生成建构: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了强烈比照。

6、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引导学生读第 2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并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再引入“爸爸,我想对您说”“孩子,请听我说”这一模拟情境对话,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

[设计思路]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 。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 “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情真意挚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总策略,运用 “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教学。教学时以“情”为切入口,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中,在情感多向交流碰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使自身情感脉搏与作者情感脉搏形成强烈共振,最终求得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建,和谐发展。因此,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构想教学:

㈠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全息阅读。

教学时,可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凭藉“呼声”提揳全文,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简驭繁,凸显重点,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

㈡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实现生成建构。

教学时,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学生据题质疑后,聚焦“呼声”,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与画面等的视听情境中,在品读父亲形象中,在“两年多来”, “呼唤的是”等的逻辑引读中,在对父亲履约如期而归的想象中,在“你是雷利,你想和爸爸一起干什么”的“移情换位”中,在“爸爸,我想对您说”“孩子,请听我说”的模拟情境对话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

㈢顺应言语欲求,引导潜心会文,激情诵读。

首先,开课伊始,教者可创设声像情境,实现诗歌、诵读与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其次,在文本解读中,紧扣一个“情”字,抓住一个“愤”字,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以心契心,此“情”此“愤”,感同身受。“道始于情”,教学时可用语言传情,用幸(对雷利父亲履约而归幸福场景的想象)与不幸(雷利父亲牺牲的无情现实)的比照参读铺垫,用哀乐渲染,引领学生在对文本言语材料的深度拓展中,披文入情,激情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其间的读可以有侧重情感表达的外显的有声有色的练读、演读、悟读等,也可以有侧重于思考与想象的内隐的默读、想象读等。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1、观看《战争中的儿童》影片剪辑,师生互动交流。(可抓住孩子的一句话:“爸爸,等战争一结束,我们这儿就是天堂。”交流导入本课主题。)

2、播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朗诵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一边欣赏一边轻声交流感受。)

一、 资料导入,引出“呼声”。——入情

1、屏示课件: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数据资料

2、结合课前听到的诗歌和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在学生了解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3、谈话导入课题。

二、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据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2、学生自学反馈。(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2)指名轮读课文。反馈:信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主释疑。

三、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四、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3自然段里,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但、却”“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自由读、齐读、评价读、范读、比赛读、配乐情境引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教学策略:换位思考,移情体验。)

3、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 “沉浸”“深情”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逻辑引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进一步升华情感。)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请你来当代言人:

(雷利代言人)爸爸,我想对您说: 。”

(雷利父亲代言人)孩子,请听我说: “ 。”

(设计意图:虚拟情境对话,抓住学生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七、布置作业。

1、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2、查阅、了解并收集世界动荡不安,仍然弥漫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的资料。

第二课时(简案)

一、 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二、 拓展实践,升华情感。——延情

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3、总结升华。

三、 指导十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四、 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作业: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强烈情感。

根据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本册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将“初步感知书信格式,通过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现实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因此,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及热爱和平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有了一些阅读积累,但本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没有因战争失去亲人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在把握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上可能有一定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借助图片再现情景、加配音乐、列举生活实例、联系课文具体事例、各种形式的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等形式,缩小学生对本篇课文理解的情感差、时间差,以使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这个写信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学习课文。

二、教学目标

⒈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初步感知书信格式。

⒉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两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⒊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热爱和平的感情,以及语意转折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明意理序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了解书信基本格式,练习生字书写。

⑵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的内容和发出呼吁的原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领学生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点拨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引领学生了解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⑴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练习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认真读课文,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吁,理解发出呼吁的原因,画出相关句子。

⑷练习归纳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师生交互活动

⑴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针对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加以评价,相互交流。

⑶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教师予以点拨指导。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书写“牺牲”一词,学生可能把握不好生字右半部分的位置和宽窄。

⑵课文主要内容可能一下子难以全面把握。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的特点,适时予以点拨,并且互动评价。

⑵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归纳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书信格式,落实课标对中年级学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

(二)品读重点,学习表达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的含义。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

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示范朗读。

⑷点拨学生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学生学习活动

⑴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⑵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读出体会。

⑶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师生交互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读书感悟,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⑵教师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⑶学生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并示范朗读。穿插引导学生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朗读语意转折的句子有困难,可能把握不好轻重缓急,表达不出句子特有的情感。

⑵学生可能对“和平之花”,娇嫩的“和平之花”理解有偏差。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通过看图片、听音乐以及师生合作读的形式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中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这一要求,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的尊重。】

(三)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的含义。

⑵背诵积累语言。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读“呼吁”。

⑵点拨学生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学生学习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背诵。

师生交互活动

⑴教师引读“呼吁”,学生跟读“呼吁”内容。

⑵教师帮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可能对句中“为战争敲响丧钟”“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的含义不太理解。

⑵短时间内积累语言可能有难度。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⑵提示有效的背诵方法。

【设计意图:完成书后练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累词句,落实课标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爸爸维和牺牲 ↘

要和平不要战争! 语意转折

世界并不太平 ↗

以读为主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5

各位老师,你们好!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儿童诗《呼唤和平》,和平是人类的追求,今天,我以“战争与和平”作为说课的主题。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本组课文体裁多样,围绕“战争与儿童”的主题,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为第五组课文“热爱生命”打下了基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中小作者通过深情回忆他爸爸出征前及牺牲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的心情,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起来催人泪下。小作者借这封信强烈呼吁全世界的人民都来关注和平,捍卫和平。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本文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及感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失去父亲后的无比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4)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作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课特点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的训练重点,我采用整体感知、创设情景、合作探究、以悟促读、拓展延伸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发散思维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应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的境界。因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听中激活情感

这样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又直击主题,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选择让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首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直切课题提问“这个中国孩子到底在呼吁什么?”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

三、探究,在议中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就必须清清爽爽地教,明明白白地教,因此我将这一环节分成几大块来探究学习,让人一目了然。

1、勾画词句,了解“我”的爸爸。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相当于文章中的引子,是体会“我”对爸爸的无限崇敬以及对他的死悲痛欲绝情感的关键所在,怎样理解,当然不能泛泛而谈。抓住关键词句,品文析句是一种好方法。

采用读、画、议的方法,我让学生先读相应段落,画出体现爸爸人品的句子,边读边悟,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探究,然后进行全班的交流。交流的同学谈自己的体会,和自己体验的情感,并且读最后采用师生、生生评价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反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运用学习方法,避免了他们盲目地读,没有效果地读。能让学生走入文本,读得更有感情,谈得更有深度。同时,探究学习也从中体现出来。

2、入情入境,体会“我”的伤痛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充满情味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教学这一部分时,我的具体做法是紧扣文中作者的感情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揣摩、领悟、体会其中丰富、真挚的情感。教师先用承上启下的导语引到这部分的学习中来。“爸爸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他和我们约定,这次出行回来,一定要送一顶蓝盔给我,而我要用最美的花献给他,可如今……”,接下来,教师配乐、充满激qing地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激qing,在听到这段感人至深的话语后,学生的情绪已经被感染。随之,教师创设情景“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就是为学生创设情景。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个陌生人,而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爸爸,自己最亲爱的爸爸。曾经那么依依不舍地送爸爸出行,曾经那么盼望爸爸能带着蓝盔凯旋而归,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牵着爸爸的手一家三口去公园游玩,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在爸爸的辅导下做作业,可如今,等着的却只是爸爸冰凉的遗体,一切化为泡影,再也看不到爸爸的微笑,再也不能在爸爸的怀里撒娇,再也不能,再也不能,……学生的情绪在瞬间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千丝万缕般感受化作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字字句句感人肺腑,有表达对战争恨的,有表达对爸爸爱的,有对爸爸死悲的,有表达对爸爸伟大精神敬佩的,这就是情感体验。一时间,学生的情饱胀得似乎要爆发出来,老师趁热打铁,给他们一个舞台--课堂,让他们充分表现。怎么表现呢?读,大声地读、悲伤地读、憎恨地读、期盼地读,只要能表达情感都行。这是以悟促读。接着,我继续让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读这段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边读边悟,边作批注,这是读中有悟。整个过程体现了创设情景、体验情感、以悟促读、读中生悟。

接下来就是理解这一段中最后出现的三个“和平”,这是文章的一个小高潮,把小作者的期盼和平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老师引句,学生回答,用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学。“师:我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妈妈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通过师生的互答,让这几个“和平”在重复中,体现情感的递增,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读。让读更深入。

3、合作交流,说出“我”的心声。运用搜集整理资料,合作交流谈感受的方法也是一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好方法。这部分中意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表现国际中的战事的资料,我也亲自搜集了一些无辜人民受战争迫害的图片,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

教学中,我把这么多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紧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他们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似乎再多的语言也表达不出自己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有了情感铺垫,再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他们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较难理解的句子就迎刃而解。有了情感,有了感悟,要读出雷利的呼声就不是难事。于是我因势利导,紧紧抓住这个突破点,设计以下教学步骤。“雷利的情感和我们一样强烈,于是他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学生被点燃激qing,异口同声地回答“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接着问“这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仅仅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当然不是,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我们大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全班同学的回答声响亮而坚定,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情感达到最高潮。

4、延伸,在读中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向学生展示了一篇课外阅读内容--《儿童和平条约》,这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定的一项公约,当《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响起时,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每个人祈盼和平的情感再次升华!本课在歌声和朗读声中姗然落幕!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我用“三个和平”作为板书内容,并通过字体的大小来体现情感的递升,这样不仅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目的性特点,而且紧扣主题。给人醒目、简洁的感觉。

六、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紧紧扣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围绕“读、悟、情”三个点展开。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有读才有悟,有悟再促读,读中情意浓”。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世界里,这里有亲人的疼爱,朋友的关怀,师长的诲,这里有鸟语花香、明媚阳光……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许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有一个中国孩子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个孩子对和平的渴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心灵呼唤吧!

2、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雷利在这封信中对联合国秘书长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通读顺,读不通的地方反复朗读几遍。

2、点名读课文,师正音。

三、精读感悟

过渡:相信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他一个中学生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发出这样的呼声呢?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作点旁注。

1、学生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2、交流,点拨:

第一层理解:爸爸在执行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很悲痛。

⑴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1~4小节。

师引导概括出:工作出色、爱妻子、爱孩子、热爱和平。

⑵ 练习朗读课文。启发:你认为在读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激动、悲伤、骄傲)

⑶ 点名朗读──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老师听出了激动、悲伤的语气,但自豪的味儿还不够,特别是在第3小节中,当我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中无比的悲伤,但是也为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爸爸而自豪。

⑷ 齐读第3小节。

⑸ 第3小节的结尾处连用了三个“和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借爸爸的口表达了自己热爱和平,迫切希望世界和平的愿望。)

⑹ 教师引读:

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对爸爸的殉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名……素质”。

第二层理解:和平之神还没有永驻从间。

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

⑴ 学生交流:

相机出示“世界并不太平──”。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家可以联系课前的预习来交流。(师点评)

⑵ 学生自由交流:

师点评:看来是个关心时事政治的人;你的课外阅读真丰富;你的预习很充分。

⑶ 演示cai课件:

师小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只有铮铮的白骨和成堆的尸骸,它不仅是对生命的摧残,更侵蚀着每个纯洁的心灵。如果你看到了这些场面,你会对联合国秘书长说什么?

⑷ 自由交流。

⑸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第5小节:

点名读──集体读。

师点评:看来大家已经读进了课文,与小作者产生了共鸣。

师: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欣赏两首小诗《地球的呻吟》、《地球的呼声》。

⑹ 学生选读──集体齐读:

让世界远离战争,让世界充满阳光,充满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唱响《让世界充满爱》。

⑺ 学生欣赏音乐。板书:和平

四、小结升华

师:同学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7

教例:人教版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威胁"的"胁"是个生字,你想怎么记住它?

生:我是这样记的--把"协助"的"协"的"十"字旁换成"月"字旁就行了。

师:嗯,你用的是换偏旁法。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着八根"肋骨"的样子来记住它。(众笑)

师:哈哈!这个办法有创意。我们来给它取个名称吧。

生:我想叫"想象记忆法"。

生:叫"画面记形法"。

生:叫"望形生景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喜欢哪个名称就叫哪个名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准备编一个故事来记住它--在漆黑的小巷里,有八个歹徒拿着八把刀抵住一个过路人的肋骨说:"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杀了你!"(学生紧张地睁大眼睛)

师:(追问)那后来呢?

生:后来……嗯,正在这时,有八个警察闪电般地出现了。手里还拿着枪呢。那些歹徒一看形势不妙,只好把刀子扔了,乖乖地举起了双手。(学生都舒了一口气,笑了)

师:好险啊!大家发现没有,他很聪明,不但记住了字形,而且还把"威胁"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你能给这种办法取一个名字吗?

生:就叫"故事联想法"吧。

生:我还能用一句话来记住它--月亮掉下来了,我们怎么办?

师:(惊奇)有意思!不过,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想,"月亮"的"月"和"怎么办"的"办"合起来就是"胁"字,而且月亮如果掉下来,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众鼓掌)

师:好!了不起的想法。老师帮你取个名称吧,就叫"赵明识字法"。(该生叫赵明)(众大笑,继而热烈鼓掌。该生得意地坐下)

师:接下来,我们也像赵明同学这样,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其它的生字,好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跃跃欲试)

[评析]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引申到今天的课改中就是:"给课改一个支点,课改才能有质的飞跃。"那么,课改的支点在哪里呢?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为我们提供几点有价值的思考。

首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引导者。这个引导不是将学生引到自己事前准备好的答案上去,比如让学生说出"胁"字的间架结构,书写时的注意事项等。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没有强加于人的痕迹。

其次,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重视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记住字形的方法和规律。在寻求字形特点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的判断、比较、选择,多种观点不断碰撞,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了,从而获得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另外,教师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使教学过程 充满情趣和活力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当学生发现除了拆字法,还可以想象成八根肋骨来记住它时,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这一创新火花,及时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成记忆方法。学生受到鼓励,学习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从而产生了"月亮掉下来,我们怎么办"这一令人称绝的奇思妙想。

因此,我想只有彻底转变学习方式,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课改的支点,才能真正焕发出课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 篇8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课前准备:课件、资料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学习内容: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信中对爸爸的描写的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一)激qing——凸显“呼声”。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评自改。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同学们,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

[意图: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那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又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凸显“呼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感悟呼声。

1、默读课文,找原因。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动笔画一画,找出“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2、小组合作、议原因。

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3、班级交流,悟原因。

问题: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①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语句,教师点拔、领悟“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太平”。

②出示语句——“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课后思考练习2)

③读句感悟

(a)理解重点词语“太平”“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句子意思。

(b)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c)交流具体事例,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d)观看录相图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④小结:同学们,大家从“雷利的爸爸为维护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收集的有关具体事实和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要和平不要战争)。

⑤过渡:“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拿起课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一起呼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意图: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切入,找出最根本原因,突出难点所在,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有关事例交流和观看录相图片中以评促学突破难点,使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延伸——内化呼声。

1、联系实际,写行动。

学习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或句式小练笔。

2、内化情感,道心声。

学生在班上交流,评价。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为了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们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把我们的心声唱出来吧!(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下课。

[意图:通过自己写行动,交流评价道心声,意在读写结合,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内化情感,进一步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板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世界并不太平

[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意加强词句训练,扎实基础,培养能力。

二、教材处理。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提示,应围绕思考·练习2、 3题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后思考·练习2——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与文本对话并通过联系实际,小练笔、道心声等途径让学生加深感悟,突破难点。

三、设计意图。

1、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在感悟语句,突破难点,情感共鸣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强化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又在“小练笔,道心声”内化情感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2、以“评价”为杠杆力——促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我们学校“语文学习能力科学评价”实验课题的子课题,我们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摸索,努力实施,尽量发挥课堂评价的功能,努力达到以评促学的评价目标。如在听写词语后,让学生对照屏幕同桌互评自改,促进学生把词语写正确,把字写工整漂亮;在突破难点时,让学生互评感受,读中互评,以评促理解,以评促朗读;在小练笔、道心声时,又让学生互评行动,互评语言运用,促进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进一步内化。

3、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默读课文,找原因”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最根本的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读书,通过读书、思考、感悟原因所在。又如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个语句时,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这个语句的意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突破了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课堂中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孕育感情

1.播放课件,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1)配有轻松愉快音乐的一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着;

(2)一群儿童在轰炸声中显露惶恐和绝望神态的画面。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他们中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房屋被炸,无家可归,无粮充饥。战争,这个恶魔,时刻都在夺走无数无辜的生命。战争是多么残酷呀!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板书: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自学课文,与文本对话。

(1)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义。

(2)小组同学间相互说说,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请教同组同学。

(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在幸福与悲惨景象的强烈对照中,产生心灵震撼,为本课的学习情感定下“基调”;自主学习给了学生独立地、充分地与文本、与伙伴、与所搜集的资料和与老师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读通、读顺课文,运用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初步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为情感激发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做了铺垫。]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再现幸福生活场景。

(1)雷利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他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如果爸爸活着回来了,父子相处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2.感悟父亲的形象。画出课文描写爸爸的语句,想想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明白:

(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和丈夫。

(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

(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的、尽职尽责的人。

(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

(6)从“仿佛呼唤着什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彰显了亲情,使教学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的、递进的新情境。学生的正义情感在强烈反差中得以充分激发,维护和平的观念自然产生。同时,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也为突破重点词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感悟父亲的形象,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三、感悟“呼声”,体味悲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2.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正文第3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感情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设计意图:灵柩归来场景的再现,语境的想象和移情体验,为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所透露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这是营造一个语言和精神底色极为鲜明的教学情境,以求达到语文课堂应“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

四、直面“呼声”,呼唤真情

1.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

(2)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城镇的电视报道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苦难。再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有什么感想?

2.雷利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3.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5.小练笔,道心声: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6.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它融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于一体。这又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进一步的感知、感悟中,又一次受到情感的熏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意在强化学生情感,让他们由衷地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小练笔,道心声”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初步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以读为主 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10

大家好!我是来自渠县涌兴镇第一中心小学的杨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这篇课文选自: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领悟课标精神,深挖教材内涵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书信类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缅怀了为维护和平而牺牲的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与世界因战争带来的不幸有机的结合起来。引起了读者感情的共鸣。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文中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不同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但我充分运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让孩子建立起和平与战争的立体空间,感悟课文内涵,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上堂课学生已完成生字新词的学习,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认知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社会、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

提高利用课外资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同时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重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深刻含义,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科学运用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学习

一、教学策略

1、重难点解决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是这样来解决本堂课的重、难点的。

⑴ 运用运教资源,营造学习氛围:

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创造层面丰富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刺激,从面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消除听课者的疲劳,提高教学效率。

⑵ 依托情感,精读细悟:

语文教学必须依托于情感,而读则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法。通过学生自由读、品读、指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学生的评读、赛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老师的引读与范读渲染气氛,再现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为突破重点做准备。

⑶ 创设情境,进出文本:

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找身边爸爸优点”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进出文本,放飞思想,突破重点。

⑷ 收集资料、积累感知:

由于文中内容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孩子们在和平的环境中,对于战争缺乏深入了解,所以,我让孩子们在课前收集本课的相关资料。通过资料的累积和展示,激发情感,拓宽视野,帮助孩子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理解战争的灾难性,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个性发展策略:

孩子们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通过、课前收集──读中感悟──情境创设──思维扩散这一系列的个性发展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步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参与的学习中去感悟。

二、媒体环境构思

1、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上本课关于战争的图片以及关于和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不断穿梭于战争与和平的时空,感悟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2、通过课文范读,指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与能力。

3、通过屏幕展示重点朗读句子,让学生重点探讨和领悟。

4、通过音乐的熏陶,让孩子们感悟和平带给世界的祥和与宁静。

三、课堂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合作实践、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等多种课堂评价方式,让学生对作者父亲的品格、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自评、互评、点评。

第三部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前面的教学准备,本堂课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因情感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因此,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首先我播放以下课件(课件1~4),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片,让他们同今天的幸福生活作比较,说出自己的感想、并互相交流。目的是利用课件的直观、形象性等特点把孩子们引入到本篇课文的深入学习之中。

然后孩子们默读课文,仔细品味,让孩子们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这个环节大概要7分钟)

二、多方朗读,读中感悟

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整个课堂要扣读导悟,所以我这堂课要以学生有感情的读为重点。

在这个环节里,首先,我让孩子们欣赏课文范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地模仿读出来。再让他们相互评价读得怎样,从而运用课件视听结合的优点提高孩子们朗读和鉴赏能力。

接着我出示课件,让孩子们朗读这些个子,并问孩子们从中知道了什么?让孩子以此感受作者对父亲深刻的怀念。再用这段文字进行朗读比赛,同时我给予点评,从而提高孩子们朗读的能力。然后我提出:“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说什么?”这一问题,让孩子们联想,然后由我引读这段文字,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爸爸宁死不忘和平的精神,引发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

接下来我再出示下面两个句子,让孩子们自由读,体会两者异同。并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同时提出问题让孩子们思考:“如果自己有这样的爸爸,会觉得怎样?”让孩子们去发现爸爸的优点,让他们产生自豪感。接着,我指导孩子们用自豪的语气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最自豪。让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悟。

孩子们的情绪在这时都很高涨,最后我提出“爸爸是一个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孩子们对文中父亲作出评价,我再适当地予以补充。这个环节我通过屏幕展示重点朗读句子,让学生采用多种读法去探讨和领悟。也可以消除孩子们听课的疲劳。(本环节需要15分钟左右)

三、拓展实践,升华情感

本堂课以培养孩子们探究性阅读能力为主,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加深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接下来我设计了拓展实践、升华情感这一环节。

首先,出示课件,抽孩子朗读这段文字。提出这两个问题引发思考,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举出世界上不太平的事例。提出“面对战争你想说什么”这一问题。让孩子们小组讨论后做出回答。从而让孩子们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体验。

紧接着我出示收集的图片(21~22),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战争中儿童们的苦难。出示课件诗歌《地球的呻吟》让孩子们朗读。并提出问题让孩子们思考: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听着《地球的呻吟》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应该怎样做呢?给孩子们留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汇报。

最后在课件《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引读这个句子,让孩子们感悟和平带给世界的祥和与宁静。本环节我让孩子们在音乐和图片中感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重要性。起到升华情感。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这个环节我控制在12分钟左右。)

四、检测目标,作业设计

让孩子们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先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说,然后请孩子们以书信的形式写出来。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书信的格式。也是对文本的升华。起到测检目标的作用。(这个环节需要6分钟)

五、板书设计

本课从让学生“小眼看小事,放眼观大局”的角度来设计的板书,板书不同的角度重点把握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精髓。

【教学后记】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变花为实。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尤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本课教材内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